谈苏联的解体

谈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下面仅代表个人观点: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就体制而言,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

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

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 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外因论者通常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我们应当从苏联解体中汲取的教训:

1、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4、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

苏联的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遭到严重的挫折使欧洲的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这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谈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下面仅代表个人观点: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就体制而言,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

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

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从戈尔巴乔夫当政7年特别是最后时期的言行看,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当然有着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就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 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外因论者通常不否认内因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凸现和平演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我们应当从苏联解体中汲取的教训:

1、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3、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4、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5、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

苏联的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遭到严重的挫折使欧洲的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这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相关文章

  • 世界冷议苏联解体20年 西方借苏联解体压普京
  • 正文 我来说两句(3人参与) 2011年12月26日14:23 来源:新华网 复制链接 打印 第1页:世界冷议苏联解体20年 第2页:西方借苏联解体压普京 昨天迎来苏联解体20周年,但这一事件无论在俄罗斯还是西方都被24日莫斯科街头的反政府 ...查看


  •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
  • 摘要 苏联解体是20世纪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是历史的倒退,但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是共产党提出并执行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苏联解体的教训不仅对国际共产主 ...查看


  • 前苏联解体原因再探
  • 前苏联解体原因再探    分类:大学学报 作者:罗显华 字数:2895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期 摘 要:关于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学者们写的文章已经很多,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都有一定道理.本文从另一角度,即从民族 ...查看


  •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及历史意义
  • 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要稳定发展生产力,如果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 ...查看


  • 苏共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关于苏联及苏共解体的原因,各种观点杂陈纷争.我们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 ...查看


  • 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 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一只会下金蛋的鹅: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一 ...查看


  • 苏联解体的经验原因及经验教训
  • 一.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 ...查看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Chihsung
  • 苏联解体的一维分析及其经验教训 -从体制内精英的转向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摘 要]本文首先总结了学术界对于苏联解体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制内精英的转向导致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终结的观点.通过对知识分子立场的转变,以及党国精英如何以自己的 ...查看


  • 苏联解体原因和教训文论文
  • 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摘要: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和自豪的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不复存在,它解体后所留下了来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意义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