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xiã)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â),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是以笔记的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 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作者简介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沧县(今中国河北沧县崔尔庄)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影视剧形象的纪晓岚,有铁齿铜牙,三寸不烂之舌,身材高瘦,但根据史料记载,因纪晓岚本人肥胖,近视,患有轻度口吃,所以颠覆了常人对他的印象。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xiã)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â),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记述狐鬼故事是以笔记的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题目是编者加的,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晓岚(1724—1805)和众人 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作者简介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间才子,谥号文达,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沧县(今中国河北沧县崔尔庄)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影视剧形象的纪晓岚,有铁齿铜牙,三寸不烂之舌,身材高瘦,但根据史料记载,因纪晓岚本人肥胖,近视,患有轻度口吃,所以颠覆了常人对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