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民族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科学中的民族性

二○一六年十一月

科学中的民族性

摘要:科学,一方面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认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科学是否具有民族性,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科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体系,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科学的演变与发展方向、检验科学的实践标准以及政治因素对科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讨论科学中的民族性。

关键词:民族性;科学

“科学无国界”,这是科学共同体的神圣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认识,但是科学真的不具备民族性么?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所占的地位,至少是在近代所占的地位,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历史哲学中都阐述得很不充分,或者更确切地说,还根本没有加以阐述。”恩格斯用这句话表明了民族在历史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不例外。

科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体系,一方面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认识体系,从科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来讲,不论哪个民族的科学家,只要他从事的是科学活动,那么他的研究对象便是统一的自然界,他的科学研究目的就是要得到对自然界某种规律性认识,而科学认识活动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与人类其他活动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科学认识活动就可以与社会、国家、民族或政治毫不相关。而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科学组织机构、科学劳动活动、科学规范结构、科学活动秩序及科学社会功能的集合。科学不分国界,它在各个国家都是作为一个学科在发展,但是每个国家的科学又不尽相同,因为科学家是分国界的,每个科学家都存在个体差异,从个人的心性特点、到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便是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这种个体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对科学问题的体验、直觉、价值观念以及科学研究动因,必然存在深刻的民族差异,而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差异,才会使科学这棵大树的不同分支都枝繁叶茂,而这,也恰好体现了科学交流

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视野从纯科学体系放大到整个社会,或者当我们转变一个研究角度,把科学当作是一种社会体系加以考虑时,就会发先,科学其实是具有民族性的,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过程,还是科学的内在表达,或者科学的影响与效用,都充满了民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科学的演变与发展方向。科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习惯。例如教育方式的不同,中国教育注重进行求同思维的训练,而美国教育着重求异思维的训练,经过这两种不同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他们的思维特点核对科学问题的求解思路显然会存在很大不同。拿数学的发展与形成来说,如果一个民族习惯于演绎法,那么这个民族在理论思维方面必然是卓有成效的,如果一个民族习惯归纳法,那么这个民族在实证科学方面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十五世纪以前,在希腊文明衰落、西方进入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却在腾飞,如使用测量工具作图和圆周率计算等,很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但是十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却走向了衰落,而西方则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统治,通过复兴古希腊数学文化的理性精神,实现了古代数学向近代数学的转型和发展。从中西数学思想的特点看,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中心,属于应用数学,中国数学的发展一直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围绕建立算法与提高计算技术而展开,注重算法研究与知识的现实可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而与之相对,欧洲数学注重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因为数学的思想强调演绎,同时也应注重实用。反思中国数学由兴到衰的过程,可以发现,秦汉以来至唐宋时期一千多年的强盛,是与中国那个时代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政策与民族精神意识分化分不开的。

此外,科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检验科学的实践标准中。默顿提出的科学普适性等原则以及巴伯提出的感情中立原则,只是在抽象意义上正确,而就某一个具体科学认识评价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性的制约,因为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的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指导者不同的科学认识的评价体系。在实际的科学评估活动中,人们自然形成一套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评价体系,如对其科学性存在很多争议的中药。中医采用“模型”的思维方式,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先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或理论,对其的评估标准即为临床上的有效或无效,而没有在意能否为当时的科学所解释,相比于西医的逻辑性来讲,中医既拿不出什么数据,也拿不出化学分式,不能像西医那样解释病理到微观世界,这使得很多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中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评估标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形成的状态,但是也不能就此把中医称为伪科学。从其走过的这几千年的历史看来,中医一直以治病救人为使命重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也是中医得以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其临床实践疗效就是其科学性的最好证明,虽然中医的发展到现在仍具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不能因为它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否认它,中医只是尚未完善的科学,对于中医的发展与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最后,科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上,因为纯粹无政治的科学在现实科学活动中是做不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科学功能的外化,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引起各种政治主体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政治力量对科学的控制和干预力度正不断加大,科学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政治干预下的科学经济民族主义,势必会给科学的发展带去政治性,进而带去了相应的民族性。同时,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生活得科学家,他们互相之间的政治倾向、思想信仰、政治见解不尽相同,科学的民族性往往就会以不同社会制度下政治色彩表现出来了。

所以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就好比诺贝尔奖所授予的科学突破性进展是世界科学的巨大成就,而屠呦呦老师获得的诺贝尔奖确也是中国科

学的重大突破一样。科学无国界,所以才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可以互相交流,存在着客观的基础;而正是因为科学的民族性,才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家在科学意识和科研方向上的差异,正式这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科学社会复杂的民族性现象,才使得世界科学百花齐放、朝气蓬勃地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

科学中的民族性

二○一六年十一月

科学中的民族性

摘要:科学,一方面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认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科学是否具有民族性,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科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体系,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科学的演变与发展方向、检验科学的实践标准以及政治因素对科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讨论科学中的民族性。

关键词:民族性;科学

“科学无国界”,这是科学共同体的神圣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认识,但是科学真的不具备民族性么?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所占的地位,至少是在近代所占的地位,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历史哲学中都阐述得很不充分,或者更确切地说,还根本没有加以阐述。”恩格斯用这句话表明了民族在历史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不例外。

科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体系,一方面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认识体系,从科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来讲,不论哪个民族的科学家,只要他从事的是科学活动,那么他的研究对象便是统一的自然界,他的科学研究目的就是要得到对自然界某种规律性认识,而科学认识活动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与人类其他活动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科学认识活动就可以与社会、国家、民族或政治毫不相关。而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科学组织机构、科学劳动活动、科学规范结构、科学活动秩序及科学社会功能的集合。科学不分国界,它在各个国家都是作为一个学科在发展,但是每个国家的科学又不尽相同,因为科学家是分国界的,每个科学家都存在个体差异,从个人的心性特点、到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便是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这种个体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对科学问题的体验、直觉、价值观念以及科学研究动因,必然存在深刻的民族差异,而正是因为这种民族差异,才会使科学这棵大树的不同分支都枝繁叶茂,而这,也恰好体现了科学交流

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视野从纯科学体系放大到整个社会,或者当我们转变一个研究角度,把科学当作是一种社会体系加以考虑时,就会发先,科学其实是具有民族性的,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过程,还是科学的内在表达,或者科学的影响与效用,都充满了民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科学的演变与发展方向。科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决定其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习惯。例如教育方式的不同,中国教育注重进行求同思维的训练,而美国教育着重求异思维的训练,经过这两种不同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他们的思维特点核对科学问题的求解思路显然会存在很大不同。拿数学的发展与形成来说,如果一个民族习惯于演绎法,那么这个民族在理论思维方面必然是卓有成效的,如果一个民族习惯归纳法,那么这个民族在实证科学方面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十五世纪以前,在希腊文明衰落、西方进入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却在腾飞,如使用测量工具作图和圆周率计算等,很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但是十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却走向了衰落,而西方则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统治,通过复兴古希腊数学文化的理性精神,实现了古代数学向近代数学的转型和发展。从中西数学思想的特点看,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中心,属于应用数学,中国数学的发展一直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围绕建立算法与提高计算技术而展开,注重算法研究与知识的现实可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而与之相对,欧洲数学注重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因为数学的思想强调演绎,同时也应注重实用。反思中国数学由兴到衰的过程,可以发现,秦汉以来至唐宋时期一千多年的强盛,是与中国那个时代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政策与民族精神意识分化分不开的。

此外,科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检验科学的实践标准中。默顿提出的科学普适性等原则以及巴伯提出的感情中立原则,只是在抽象意义上正确,而就某一个具体科学认识评价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性的制约,因为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的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指导者不同的科学认识的评价体系。在实际的科学评估活动中,人们自然形成一套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评价体系,如对其科学性存在很多争议的中药。中医采用“模型”的思维方式,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抽象的理想模型,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先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或理论,对其的评估标准即为临床上的有效或无效,而没有在意能否为当时的科学所解释,相比于西医的逻辑性来讲,中医既拿不出什么数据,也拿不出化学分式,不能像西医那样解释病理到微观世界,这使得很多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中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评估标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形成的状态,但是也不能就此把中医称为伪科学。从其走过的这几千年的历史看来,中医一直以治病救人为使命重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也是中医得以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其临床实践疗效就是其科学性的最好证明,虽然中医的发展到现在仍具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也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不能因为它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否认它,中医只是尚未完善的科学,对于中医的发展与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最后,科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上,因为纯粹无政治的科学在现实科学活动中是做不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科学功能的外化,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引起各种政治主体越来越密切的关注,政治力量对科学的控制和干预力度正不断加大,科学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及其影响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政治干预下的科学经济民族主义,势必会给科学的发展带去政治性,进而带去了相应的民族性。同时,在不同政治体制下生活得科学家,他们互相之间的政治倾向、思想信仰、政治见解不尽相同,科学的民族性往往就会以不同社会制度下政治色彩表现出来了。

所以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就好比诺贝尔奖所授予的科学突破性进展是世界科学的巨大成就,而屠呦呦老师获得的诺贝尔奖确也是中国科

学的重大突破一样。科学无国界,所以才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可以互相交流,存在着客观的基础;而正是因为科学的民族性,才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科学家在科学意识和科研方向上的差异,正式这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科学社会复杂的民族性现象,才使得世界科学百花齐放、朝气蓬勃地发展。


相关文章

  • 东西方科学哲学民族性范式比较
  • 浅析东西方科学哲学的民族性范式比较 摘 要:东西方的科学哲学是不一样的,各有特色,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本文将对东西方科学哲学的民族性范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东西方科学哲学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东西方科学哲学的变化规律,以便于更好地加强对东西方 ...查看


  • 浅析科学发展之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理性选择
  • [摘 要]民族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发展会产生阻碍,所以分析民族问题并且解决民族问题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民族发展的现状分析得知,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问题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 ...查看


  • 浅析民族学和心理学综合研究的意义
  • [摘 要]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近年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渐为人们重视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提纲
  •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是什么 识记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文 ...查看


  • 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 ...查看


  • 西北民族大学
  • 附件: 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建设科学发展长效机制 -在西北民族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德安 尊敬的郝文明组长. 尊敬的沙玛加甲处长.张剑辉同志.同志们: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在部 ...查看


  • 文化与生活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 ...查看


  • 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
  • 摘要:对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进行分析与调整,认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qu ...查看


  • (可以代替课本的)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