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课有两个内容:一是沉浮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是浮的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个内容是认识木头,学生通过对木头制品的用途的调查,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认识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

构成的材料有关。

2、 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金属、木头和塑料制的物体各两种(牙刷、梳子、回形针、钥匙、一次性筷子、积木)。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3、塑料袋,毛巾。4、实验记录单。

师演示材料:象棋和跳棋、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听说三二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2、出示难题:老师买了一副跳棋和一副象棋,准备闲的时间和女儿一起玩,但不小心将它们混到一起了,你有什么办法能迅速地将它们分开呢?

3、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沉浮原理分拣棋子的方法。

4、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材料跟跳棋与象棋一样在水中有沉有浮,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探究材料的沉浮

(1) 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积木、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

(2) 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先在记录表中写上物品的名称,然后相互交流,再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设计意图:预测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注意,深刻实验印象。)

(3)验证预测——做实验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

2、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水槽底部是浮,碰到水槽底部是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实验。 b、操作员每次只拿起一样物品轻轻地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后再取出。

c、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请如实填写。

d、实验中,组内低声讨论,以免影响其他小组。

e、实验后,卫生员将物品的水擦干,保持桌面整洁,将浮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得物品放在一起。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效率。)

4、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

5、2—3组代表汇报结果。

注意让学生比照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强调实验是检验预测的唯一标准。

(4 ) 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学生取出自己搜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提醒学生要先预测,然后把猜测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特别指出:纸片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一开始它是浮的,但是吸水后它就会沉下去。

(设计意图:除了研究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可以研究自己准备的东西。这一环节更大的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知识。)

(5 ) 讨论交流,归纳与发现

(课件出示填空题)通过填空模式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像铁、铝、铜这样的金属材料,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浮。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在分析结果,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上,不能完整得出“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这一结论,但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材料沉,什么样的材料浮,有了基本的了解。于是得出结论的方法,我改为填空模式,这样以填空模式出示实验结果,降低了学生实验总结的难度。)

(教师板书:“↓”和“↑”,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6)“科学就在身边”——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的性质应用很广泛,激励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物体的沉或浮?(指名回答

(课件展示几张关于“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如:木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

(设计意图:探究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三、 认识木头

1、通过实验了解,已经了解木头容易浮的特性。课件展示木制品图片,继续探究木头的其他特性,学生完成气泡图。

2、观看“破坏浪费森林资源”视频,教育学生节约和保护资源资源。 (板书: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3. 为了节约木材,人们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木材。学生积极思考,

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学生自由说)

4、教师小结: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在平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

画一张保护资源的宣传画,号召身边的人们节约资源,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浮↑

材料:金属木头塑料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教学反思: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开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生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对材料的研究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悉心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活动。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观察、分析为主,力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多媒体一方面强调活动的要求,从而强化三年级学生还没形成的探究习惯;另一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交流,直观展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木质材料的物品对于学生直观认识木头特性提供了可视的资料„„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中需改进的地方:

1、如猜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但在实验之前没有再次强调,因此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些小组预测用沉浮符号,而实验结果却用“沉”“浮”文字来表示。

2、填写木头特征气泡图时,学生关于木头特征的很多文字不会写,

由于时间的关系,使得一些小组没能够完成气泡图。在这些环节上,我感觉自己备课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的不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课有两个内容:一是沉浮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是浮的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个内容是认识木头,学生通过对木头制品的用途的调查,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认识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

构成的材料有关。

2、 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金属、木头和塑料制的物体各两种(牙刷、梳子、回形针、钥匙、一次性筷子、积木)。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3、塑料袋,毛巾。4、实验记录单。

师演示材料:象棋和跳棋、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听说三二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2、出示难题:老师买了一副跳棋和一副象棋,准备闲的时间和女儿一起玩,但不小心将它们混到一起了,你有什么办法能迅速地将它们分开呢?

3、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沉浮原理分拣棋子的方法。

4、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材料跟跳棋与象棋一样在水中有沉有浮,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探究材料的沉浮

(1) 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积木、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

(2) 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先在记录表中写上物品的名称,然后相互交流,再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设计意图:预测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注意,深刻实验印象。)

(3)验证预测——做实验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

2、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水槽底部是浮,碰到水槽底部是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实验。 b、操作员每次只拿起一样物品轻轻地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后再取出。

c、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请如实填写。

d、实验中,组内低声讨论,以免影响其他小组。

e、实验后,卫生员将物品的水擦干,保持桌面整洁,将浮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得物品放在一起。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效率。)

4、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

5、2—3组代表汇报结果。

注意让学生比照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强调实验是检验预测的唯一标准。

(4 ) 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学生取出自己搜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提醒学生要先预测,然后把猜测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特别指出:纸片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一开始它是浮的,但是吸水后它就会沉下去。

(设计意图:除了研究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可以研究自己准备的东西。这一环节更大的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知识。)

(5 ) 讨论交流,归纳与发现

(课件出示填空题)通过填空模式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像铁、铝、铜这样的金属材料,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浮。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在分析结果,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上,不能完整得出“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这一结论,但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材料沉,什么样的材料浮,有了基本的了解。于是得出结论的方法,我改为填空模式,这样以填空模式出示实验结果,降低了学生实验总结的难度。)

(教师板书:“↓”和“↑”,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6)“科学就在身边”——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的性质应用很广泛,激励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物体的沉或浮?(指名回答

(课件展示几张关于“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如:木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

(设计意图:探究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三、 认识木头

1、通过实验了解,已经了解木头容易浮的特性。课件展示木制品图片,继续探究木头的其他特性,学生完成气泡图。

2、观看“破坏浪费森林资源”视频,教育学生节约和保护资源资源。 (板书: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3. 为了节约木材,人们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木材。学生积极思考,

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学生自由说)

4、教师小结: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在平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

画一张保护资源的宣传画,号召身边的人们节约资源,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浮↑

材料:金属木头塑料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教学反思: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开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生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对材料的研究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悉心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活动。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观察、分析为主,力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多媒体一方面强调活动的要求,从而强化三年级学生还没形成的探究习惯;另一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交流,直观展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木质材料的物品对于学生直观认识木头特性提供了可视的资料„„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中需改进的地方:

1、如猜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但在实验之前没有再次强调,因此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些小组预测用沉浮符号,而实验结果却用“沉”“浮”文字来表示。

2、填写木头特征气泡图时,学生关于木头特征的很多文字不会写,

由于时间的关系,使得一些小组没能够完成气泡图。在这些环节上,我感觉自己备课时的预设还不够全面,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估计的不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三年级科学-[材料在水中沉浮]说课稿
  • <材料在水中沉浮>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 受田小学 于学军 一. 教材 分析 (一) 教材 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查看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 ...查看


  •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 项目 课 课 题 时 教案内容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 二次备课 (必须手写) 教学目标 学科目标:经历探究实践活动,理解物理性质可能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 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了解有的材料在水中漂浮,有的材料 在水中下沉,物体 ...查看


  • 上学期五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总结,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计划,五年级下册体育教案
  • 上学期五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又圆满地结束了,在体育教研组的统一调配和指导下,五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开展得较成功,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特将本学期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概述: 五 ...查看


  •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 ...查看


  • 浮与沉教学设计
  • <浮与沉>教学设计 徐水县东史端乡南胡小学 李娟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材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编定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quo ...查看


  • 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设计教案
  •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 ...查看


  • 小学音乐[小骆驼]教案
  • 演唱歌曲<小骆驼> 执教者:王仁国 教学目标 能恬静的聆听<小骆驼>,并有感情地随着音乐愉快的哼唱. 教学准备 配套光碟.视频.课件等. 教学重点 能有表示力的演唱<小骆驼>. 教学难点 能认识八分休止符 ...查看


  • 浮与沉教案
  • <浮与沉>教案 木兰实验小学 张凤鸣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探究方案. 2.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并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4.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