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知识
一、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 ②鲜明性 ③新颖性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也有叫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法:具体的如: ①举例论证:引用事实,通过举___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的观点,用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___,充分有利的证明了___,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对比论证: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从而证明了___,使论证全面。 ④比喻论证:用___来比喻___,突出有力的证明了___,从而证明了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二 、记叙文 表现手法
记叙文表现手法
【知识盘点】 知识盘点】
1.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 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2. 常见表现手法定义:
(1)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惑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拥 有差别的 反面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
(2)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 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 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
(3) 象征:文章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 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 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即为象征。
(4) 欲扬先抑: 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 “扬” 是指褒扬、 , 抬高。 “抑” ,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 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5) 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 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情况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 讽刺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6)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抱负和志 趣,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 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7) 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书法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的写作手法。即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考点归纳】
1. 判断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及阐述表现手法的作用。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 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技巧归纳】
【技巧归纳】 表现手法的判断参见前面所讲的各种表现手法的定义。作用的阐释方法如下:
(1)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 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等。
(2)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增强了 文章的表现力。
(4) 讽刺夸张:是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夸张可以突出人物, 强化感情,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 欲扬先抑:先贬义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三、 诗词曲赋
1.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 赋 一种文章的文体,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
古人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3. 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词: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曲子由词牌名确定。
4. 曲
盛于元。元曲分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四、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 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1.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2.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3.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文体知识
一、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 ②鲜明性 ③新颖性
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也有叫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法:具体的如: ①举例论证:引用事实,通过举___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的观点,用事实说话,很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___,充分有利的证明了___,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对比论证: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从而证明了___,使论证全面。 ④比喻论证:用___来比喻___,突出有力的证明了___,从而证明了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二 、记叙文 表现手法
记叙文表现手法
【知识盘点】 知识盘点】
1.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 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巧设悬念、正反对比等。
2. 常见表现手法定义:
(1)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惑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的叫正衬,拥 有差别的 反面的事物作陪衬的,叫反衬。
(2)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 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 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
(3) 象征:文章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 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 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即为象征。
(4) 欲扬先抑: 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 “扬” 是指褒扬、 , 抬高。 “抑” , 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 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5) 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 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情况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 讽刺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6)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抱负和志 趣,即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 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7) 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书法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的写作手法。即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考点归纳】
1. 判断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及阐述表现手法的作用。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 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技巧归纳】
【技巧归纳】 表现手法的判断参见前面所讲的各种表现手法的定义。作用的阐释方法如下:
(1)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 事物的特征、性格、思想感情等。
(2)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增强了 文章的表现力。
(4) 讽刺夸张:是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夸张可以突出人物, 强化感情,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 欲扬先抑:先贬义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三、 诗词曲赋
1.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 赋 一种文章的文体,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
古人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3. 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词: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曲子由词牌名确定。
4. 曲
盛于元。元曲分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四、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 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1.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2.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3.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