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研 2005年 第 26 卷 第 2 期Sport Science Research社会各部门资源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尽管体育科研所拥是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通畅、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但在整体上呈现出“科研的贫困”。完善。
各体育科研所普遍缺乏整合外部资源以推动科技成果向竞技4.2 体育科技成果的供应方(体育科研部门)与成果的需求体育转化的能力,更未建立起实现这种“连续转化”的运方(运动训练一线)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充分,影响了双方的行机制。相互了解,有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偏
第二,尚未充分发挥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事实证明,差,这也是造成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率较低的主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规划和组织行要原因之一。
为,如制定政策、法规等,都成为对体育科技成果最终实4.3 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所以现转化不可忽视的因素。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要确立科研项目的初期就应该建立明确的科研目标,使整个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较为复杂的。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研究工作有明确导向。然后根据总体目标,细化各个参与者在组织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评奖等方面都很重视;的个人工作目标,使参与者能够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展开各自但另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运行机工作,这是建立有效目标机制的重要途径。
制、环境和措施等方面却又做得不够,或者不到位。确切4.4 要素投入与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是形成高质量成果的地说,就是对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的问题认识不足。保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要素投入,主要表现在经费、科
第三,收益实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成果研设备、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等;信息的获取、反馈和科技转化的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都是通过竞技体育比赛成果信息的宣传则应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体育科研工作中,成绩最终实现的。这种成果的转化不同于一般科技成果的转直至促进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化,因此合理、公正的利益分配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还要
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如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应该参考文献:
属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现实情况常常是,
科研人员的工作往往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充分地重视。[1] 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R].全国体育科技工作研讨
我们知道,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 会会议文件,2001.
定性。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无法知道失败或成功的概率。[2] 林杰斌,等.SPSS10.0与统计模式建构[M].科学出版社,2002: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存在意外的成功或难以预料的 310.
失败。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3] 孟国斌.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及模式研究[J].重庆工业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事先难以断定研究项目最终会不会取的 管理学院学报,1999(1).
预期结果,这与体育科研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一般物[4] 李浩志.科技成果推广运行机制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1993品有很大关系,因为人都是会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目标 (3).
的不确定性,即事先难以判断预定的目标在研究项目执行过[5] 孙树玲,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讨[J].科研管理,1995(3).程中或项目完成后一定切合实际并使研究成果需求者满意;[6] 杨德荣.成果转化运行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2).管理的不确定性,即预先难以断定哪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7] 丁厚德.中国科技运行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能够确保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顺利进行。[8] 项保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运行机制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
1992(5).
4 结论[9] 远德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电子型模式与动力机制[J].自4.1 从目标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信息保障机制 然辨证法研究,1995(9).
来看,初步形成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的运行机制,但(责任编辑:陈建萍)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田野 任海 冯连世,等
一、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1、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学术专著等方面都取得了高水平成果;2、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手段多样化,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3、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4、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开始步入国际体育科学舞台。
二、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创新性研究成果(假说)不多;2、研究方法存在缺陷;3、体育科学研究发展不平衡;4、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地位不高。
三、展望
1、理论研究突出重点,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2、应用研究突出实用特征、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3、加强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4、建立中国体育科学数据平台;5、不断提高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陈建萍 摘自《体育科学》2005年第1期育科研专题研究——体育社会科学15
体育科研 2005年 第 26 卷 第 2 期Sport Science Research社会各部门资源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尽管体育科研所拥是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通畅、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但在整体上呈现出“科研的贫困”。完善。
各体育科研所普遍缺乏整合外部资源以推动科技成果向竞技4.2 体育科技成果的供应方(体育科研部门)与成果的需求体育转化的能力,更未建立起实现这种“连续转化”的运方(运动训练一线)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充分,影响了双方的行机制。相互了解,有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偏
第二,尚未充分发挥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事实证明,差,这也是造成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率较低的主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规划和组织行要原因之一。
为,如制定政策、法规等,都成为对体育科技成果最终实4.3 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所以现转化不可忽视的因素。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要确立科研项目的初期就应该建立明确的科研目标,使整个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较为复杂的。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研究工作有明确导向。然后根据总体目标,细化各个参与者在组织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评奖等方面都很重视;的个人工作目标,使参与者能够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展开各自但另一方面,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运行机工作,这是建立有效目标机制的重要途径。
制、环境和措施等方面却又做得不够,或者不到位。确切4.4 要素投入与信息保障机制的建立是形成高质量成果的地说,就是对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转化的问题认识不足。保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要素投入,主要表现在经费、科
第三,收益实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成果研设备、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等;信息的获取、反馈和科技转化的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都是通过竞技体育比赛成果信息的宣传则应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体育科研工作中,成绩最终实现的。这种成果的转化不同于一般科技成果的转直至促进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化,因此合理、公正的利益分配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还要
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如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应该参考文献:
属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现实情况常常是,
科研人员的工作往往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充分地重视。[1] 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R].全国体育科技工作研讨
我们知道,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不确 会会议文件,2001.
定性。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无法知道失败或成功的概率。[2] 林杰斌,等.SPSS10.0与统计模式建构[M].科学出版社,2002: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存在意外的成功或难以预料的 310.
失败。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3] 孟国斌.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及模式研究[J].重庆工业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事先难以断定研究项目最终会不会取的 管理学院学报,1999(1).
预期结果,这与体育科研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不是一般物[4] 李浩志.科技成果推广运行机制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1993品有很大关系,因为人都是会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的;目标 (3).
的不确定性,即事先难以判断预定的目标在研究项目执行过[5] 孙树玲,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讨[J].科研管理,1995(3).程中或项目完成后一定切合实际并使研究成果需求者满意;[6] 杨德荣.成果转化运行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2).管理的不确定性,即预先难以断定哪种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7] 丁厚德.中国科技运行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能够确保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顺利进行。[8] 项保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运行机制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
1992(5).
4 结论[9] 远德玉.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电子型模式与动力机制[J].自4.1 从目标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信息保障机制 然辨证法研究,1995(9).
来看,初步形成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的运行机制,但(责任编辑:陈建萍)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田野 任海 冯连世,等
一、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明显提高
1、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学术专著等方面都取得了高水平成果;2、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手段多样化,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3、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4、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开始步入国际体育科学舞台。
二、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创新性研究成果(假说)不多;2、研究方法存在缺陷;3、体育科学研究发展不平衡;4、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地位不高。
三、展望
1、理论研究突出重点,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2、应用研究突出实用特征、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3、加强中国特色的体育科学研究;4、建立中国体育科学数据平台;5、不断提高在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陈建萍 摘自《体育科学》2005年第1期育科研专题研究——体育社会科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