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缕炊烟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将无名河镀上了一层暗红的晕,河畔的垂柳借多日春雨的滋润,已是绿叶婆娑,婀娜多姿,在落日的余晕里愈加楚楚动人。尽管已是傍晚,但春天的烂漫在这里依然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河边的小径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散步,悠闲,惬意,彼此说着话儿,无所顾忌。   这是一处尚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处所,尽管在它的四周,高楼如雨后春笋般一栋接一栋地竖了起来,城市开发的步子正逼近它的心脏。但这里的河、河畔的柳、柳树掩映中的村舍等依然倔犟地保持着原有的状貌,似乎城里的一切还离它远着呢。   我背着双手在河边小径上踱着,间或传来马路上穿梭的车流声和汽车的喇叭声,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已是城市的一部分。迅猛发展的城市已对它形成深度包围,尽管它仍在抗拒着,拒绝城市将要强加给它的一切!这种个性似乎与城市有些格格不入,也让这里的一切更显得有些另类。或许正是这种另类深深吸引着三三两两前来散步的人们。亦如此刻的我,已氤氲在这片特有的充满乡野气息的氛围里。   路旁时而出现一畦一畦整齐的菜地。这边一畦地大蒜,根根青葱,个个硕壮,煞是惹人喜爱;那边一畦地莴笋,排成整齐的方阵,叶与叶肩并肩挨着,似乎相约一起努力向上,齐头并进;稍远处一块长形的坡地上,油菜花竞相怒放,艳黄欲滴,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村舍傍水而建,依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大约十来户人家,多为平房,间或有少许几栋二层乡间模式的小楼房,一律红砖黑瓦……这些原本乡间才有的景致,在这里赫然呈现在面前,让人有种误入乡间的清新感,尤其是在这春之傍晚,春的气息在这里愈见浓郁。   缓步于河边小径,不远处传来阵阵棒槌声,声音清脆,此起彼伏。寻声望去,见河边有两位女子蹬在水边的石板上洗衣服。她们的上衣都着红色,在这春日的余晖里,显得特别艳眼。可能是见天色将晚,她们洗衣的节奏明显在加快,搓着,揉着,淘水,间或舞起棒槌打着,不时溅起美丽的水花,继而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尽管要赶时间,有些忙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也不乏彼此间的交流。她们旁若无人地蹬在河边的石板上,一边洗着衣服,一边说着、笑着,爽朗的笑声洒落在河面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在这里,落日、河水、浣衣女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剪影。   “姐,妈应该回家做饭了吧。”   “怎么,就饿了?赶紧洗吧,洗完了回家自然有饭吃。”   原来这河边的浣衣女是姐妹!饥饿成了她们赶紧干活,干好活的最原始的动力。她们的妈妈应该在家生火做饭。   一阵似有若无的烟味迎面袭来,这烟味似曾相识,有淡淡的呛人的味道。抬眼看小径旁的村落。绿树掩映的村舍的上空,正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这烟,时浓时淡,时隐时现,缓慢地向村落的四周飘散。显然,村舍里的家庭主妇们正在做晚饭。凭感觉,这一带居民生火做饭依然用柴草棍棒等做主要燃料,不然,冒出的烟不会如此沉、如此集中、如此在空中缭绕不散。真不知,哪缕炊烟是河畔浣衣女姐妹家的。她们的妈妈此刻也该在为她们做晚饭,那饭菜或许是粗茶淡饭,但一定会是香甜可口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的情景。先前的老家是一派纯天然的乡村景象。青砖黑瓦的村舍,村舍周围种有柳树、桃树、梨树、枣树等,村边有竹林、水塘、小桥以及距村舍不远的一个个像蒙古包似的牛棚,这一切,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然而,最难忘的还是飘荡在村庄上空的那缕缕炊烟。那时候,村里人每家用砖砌起大型的土制灶台,灶堂比较大,主要用来堆烧柴火。生火做饭的燃料主要是农作物的秆子,如玉米秆子、麦秸秆、棉花秆,甚至田间地埂边的野草,灶台由此会砌得比较大。烧那些柴草烟自然比较重,因此,只要做饭的时刻,家家厨房的上空定会蹿出浓淡相间的炊烟。孩提时的我们,恰逢生长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粮食相当匮乏,整天肠胃饿得慌。无论在外面怎样玩耍,无论走得离村庄多远,只要远远地看见村头有炊烟飘起,就会拼命地往家跑,那时家中的饭菜特别有诱惑力。那时,有炊烟的地方就是有饭吃的地方,炊烟飘起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炊烟成为乡村生生不息的风景。   前年,听老家来的人说,老家被开发,已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老家的人也被陆续迁往城市的另一边,再也见不到昔日的炊烟了。我不知道,在老家被开发的日子里,老家人是何种心情。但我很想知道,那最后一户离开老家的人家是哪一家;当他们熄灭村头最后一缕炊烟时,是怎样恋恋不舍离开的;……   一路走着,想着,不觉已走到无名河的尽头。此时,已暮霭四合。回头瞭望适才走过的无名河,那河畔的柳变得有些模糊起来,河边的村舍也显得隐隐约约,村舍中陆续亮起星星点点的橘黄色的灯光,朦胧的、柔柔的、暖暖的。我想,那两位浣衣姑娘也该回家了。身后,传来一片欢快的蛙声,凸显这一片村庄的宁静。另一边,则是华灯初上,街道上车流不息,霓虹灯闪烁。我无法将眼前热闹的街市与无名河畔的情景进行对比,内心霎时升起一种难以言说的隐忧:可能要不了多久,无名河一带终将会被开发,变成这个日益扩张的城市的一部分,那河岸的柳、河边的菜地、河畔的村庄也将会随之消失,那飘扬在村舍上空的炊烟和来自无名河的蛙声也将会成为这个发展壮大中的城市的一种绝唱!不知到那时,无名河畔的人们会有何感想。   我们无法阻止城市前行的脚步,尽管这种前行免不了以牺牲乡村为代价。但心中依然会保留那份纯,那份来自乡野的本真!也许,明天无名河畔的炊烟将不再飘起,但我相信,曾在这里住过的每一个人在他们心灵的天空一定会有一缕炊烟升起,绵绵不绝。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将无名河镀上了一层暗红的晕,河畔的垂柳借多日春雨的滋润,已是绿叶婆娑,婀娜多姿,在落日的余晕里愈加楚楚动人。尽管已是傍晚,但春天的烂漫在这里依然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河边的小径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散步,悠闲,惬意,彼此说着话儿,无所顾忌。   这是一处尚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处所,尽管在它的四周,高楼如雨后春笋般一栋接一栋地竖了起来,城市开发的步子正逼近它的心脏。但这里的河、河畔的柳、柳树掩映中的村舍等依然倔犟地保持着原有的状貌,似乎城里的一切还离它远着呢。   我背着双手在河边小径上踱着,间或传来马路上穿梭的车流声和汽车的喇叭声,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已是城市的一部分。迅猛发展的城市已对它形成深度包围,尽管它仍在抗拒着,拒绝城市将要强加给它的一切!这种个性似乎与城市有些格格不入,也让这里的一切更显得有些另类。或许正是这种另类深深吸引着三三两两前来散步的人们。亦如此刻的我,已氤氲在这片特有的充满乡野气息的氛围里。   路旁时而出现一畦一畦整齐的菜地。这边一畦地大蒜,根根青葱,个个硕壮,煞是惹人喜爱;那边一畦地莴笋,排成整齐的方阵,叶与叶肩并肩挨着,似乎相约一起努力向上,齐头并进;稍远处一块长形的坡地上,油菜花竞相怒放,艳黄欲滴,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村舍傍水而建,依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大约十来户人家,多为平房,间或有少许几栋二层乡间模式的小楼房,一律红砖黑瓦……这些原本乡间才有的景致,在这里赫然呈现在面前,让人有种误入乡间的清新感,尤其是在这春之傍晚,春的气息在这里愈见浓郁。   缓步于河边小径,不远处传来阵阵棒槌声,声音清脆,此起彼伏。寻声望去,见河边有两位女子蹬在水边的石板上洗衣服。她们的上衣都着红色,在这春日的余晖里,显得特别艳眼。可能是见天色将晚,她们洗衣的节奏明显在加快,搓着,揉着,淘水,间或舞起棒槌打着,不时溅起美丽的水花,继而水面上漾起层层涟漪。尽管要赶时间,有些忙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刻,也不乏彼此间的交流。她们旁若无人地蹬在河边的石板上,一边洗着衣服,一边说着、笑着,爽朗的笑声洒落在河面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在这里,落日、河水、浣衣女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剪影。   “姐,妈应该回家做饭了吧。”   “怎么,就饿了?赶紧洗吧,洗完了回家自然有饭吃。”   原来这河边的浣衣女是姐妹!饥饿成了她们赶紧干活,干好活的最原始的动力。她们的妈妈应该在家生火做饭。   一阵似有若无的烟味迎面袭来,这烟味似曾相识,有淡淡的呛人的味道。抬眼看小径旁的村落。绿树掩映的村舍的上空,正有几缕炊烟袅袅升起。这烟,时浓时淡,时隐时现,缓慢地向村落的四周飘散。显然,村舍里的家庭主妇们正在做晚饭。凭感觉,这一带居民生火做饭依然用柴草棍棒等做主要燃料,不然,冒出的烟不会如此沉、如此集中、如此在空中缭绕不散。真不知,哪缕炊烟是河畔浣衣女姐妹家的。她们的妈妈此刻也该在为她们做晚饭,那饭菜或许是粗茶淡饭,但一定会是香甜可口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的情景。先前的老家是一派纯天然的乡村景象。青砖黑瓦的村舍,村舍周围种有柳树、桃树、梨树、枣树等,村边有竹林、水塘、小桥以及距村舍不远的一个个像蒙古包似的牛棚,这一切,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然而,最难忘的还是飘荡在村庄上空的那缕缕炊烟。那时候,村里人每家用砖砌起大型的土制灶台,灶堂比较大,主要用来堆烧柴火。生火做饭的燃料主要是农作物的秆子,如玉米秆子、麦秸秆、棉花秆,甚至田间地埂边的野草,灶台由此会砌得比较大。烧那些柴草烟自然比较重,因此,只要做饭的时刻,家家厨房的上空定会蹿出浓淡相间的炊烟。孩提时的我们,恰逢生长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粮食相当匮乏,整天肠胃饿得慌。无论在外面怎样玩耍,无论走得离村庄多远,只要远远地看见村头有炊烟飘起,就会拼命地往家跑,那时家中的饭菜特别有诱惑力。那时,有炊烟的地方就是有饭吃的地方,炊烟飘起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炊烟成为乡村生生不息的风景。   前年,听老家来的人说,老家被开发,已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老家的人也被陆续迁往城市的另一边,再也见不到昔日的炊烟了。我不知道,在老家被开发的日子里,老家人是何种心情。但我很想知道,那最后一户离开老家的人家是哪一家;当他们熄灭村头最后一缕炊烟时,是怎样恋恋不舍离开的;……   一路走着,想着,不觉已走到无名河的尽头。此时,已暮霭四合。回头瞭望适才走过的无名河,那河畔的柳变得有些模糊起来,河边的村舍也显得隐隐约约,村舍中陆续亮起星星点点的橘黄色的灯光,朦胧的、柔柔的、暖暖的。我想,那两位浣衣姑娘也该回家了。身后,传来一片欢快的蛙声,凸显这一片村庄的宁静。另一边,则是华灯初上,街道上车流不息,霓虹灯闪烁。我无法将眼前热闹的街市与无名河畔的情景进行对比,内心霎时升起一种难以言说的隐忧:可能要不了多久,无名河一带终将会被开发,变成这个日益扩张的城市的一部分,那河岸的柳、河边的菜地、河畔的村庄也将会随之消失,那飘扬在村舍上空的炊烟和来自无名河的蛙声也将会成为这个发展壮大中的城市的一种绝唱!不知到那时,无名河畔的人们会有何感想。   我们无法阻止城市前行的脚步,尽管这种前行免不了以牺牲乡村为代价。但心中依然会保留那份纯,那份来自乡野的本真!也许,明天无名河畔的炊烟将不再飘起,但我相信,曾在这里住过的每一个人在他们心灵的天空一定会有一缕炊烟升起,绵绵不绝。


相关文章

  • 遥远的炊烟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遥远的炊烟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②有多久没有 ...查看


  • 2.吟赏炊烟
  • 吟赏炊烟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 ...查看


  • 炊烟,是一缕芬芳的乡愁
  • 思念故乡,最思念故乡的那缕炊烟. 总记起,那是些儿时秋日的黄昏,晚霞烂漫了天边.悠然地骑在老黄牛的背上,高一声,低一声,唱着那些乡间里流传久远的童谣,一路往家里去.这时刻,就会远远地望见,村边的一带林梢上,升起的缕缕炊烟,被晚霞衬出几分婀娜 ...查看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陌上开
  • 王丹枫 有那么几天得空,我离开北京,去乡下的老屋小住了几日.恰是"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季节,台湾作家朱天心说:"是秋天啊,旅人想回家的日子!"我也有好些年没在秋天回过家乡了,只是一次次在记忆里回 ...查看


  • 2015-2016年镇江市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测试试卷二模
  • 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测试试卷(二)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2分) 很喜欢竹子,特别喜欢雨后翠竹的神韵,那是一种娇翠欲滴.引人xiá思的韵味.一场淅淅沥 ...查看


  • "大漠孤烟直"之"孤烟"解诂
  • "大漠孤烟直"之"孤烟"解诂 737年(开元三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河西节度使府慰问将士,察访军情,但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 ...查看


  • 2017年成都市新都区二诊语文试题
  • 成都市新都区九年级第二次 诊断性考试 语文 A 卷(共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4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形式与内容的枘凿(ruì záo),自己 ...查看


  • 从那一刻开始
  • <从那一刻开始 "那一刻"是文章的实写,要具体.有厚度地记叙和描写出"那一刻"的人,或事,或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境和过程,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通过视.听.触.嗅.味等五觉的生动形象描绘,或通过意 ...查看


  • 王维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解]: 1.墟里:村落; 2.孤烟:炊烟. 2.接舆:这里北裴迪.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