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陈忠实的长篇巨著《白鹿原》,通过对近代关中地区“禁烟”、“围城”、“年馑”、“瘟疫”等许多重大社会事件的描写,全景式地概括了关中地区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天灾人祸、历史沧桑,寄寓了关中历史文化的诸多内蕴,颇具丰瞻而厚重的史诗品味。
关键词:白鹿原;镇嵩军;围城;“二虎守长安”
陈忠实的长篇巨著《白鹿原》,蕴涵了作家深沉而又冷峻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是以历史为载体的关中近代社会的活化石。《白鹿原》的历史空间容纳了关中清末民初到建国前夕半个世纪的政治史、革命史,作品中几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能在关中历史现实中找到它的影子。《白鹿原》的第十一、二章,正是以西安围城与解围的历史事件为中心展开描写的,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是关中民间所流传的“二虎守长安”。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对父亲有这样一番言语:“爸呀,我不是不听你的话。你看看那么多人战死了饿死了还在城墙根下烂着,我们受他们的保护活了下来再不管他们良心不安啊!我实话实说了吧,一礼拜也回不去,尸首抬完了埋完了,还要举行全城的安灵祭奠仪式,正在挖着的万人坑将命名为‘革命公园’,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些为国民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灵……”
西安城内的确有一个革命公园,公园里有一非常引人注目的景点——革命亭,革命亭旁的一块书状碑石上记录着关于这个城市的一段很重要的历史:“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时间长达八个月,于11月28日解围,在西安被围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多人……”
西安围城事件解除后,为了纪念死难的军民,陕西当局决定修建革命公园,并集骨安葬死难军民,举行“陕西革命大祭及公葬”会。祭奠那日,西安城内,万人空巷,举城哀悼。次日,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城郊北草滩到城内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滚滚。在当时革命公园北段由西安各界负土修起了两个大冢,俗称“万人冢”。所埋遗骨按男左女右分葬,东是男冢,西为女冢。
在西安作孽多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就是当时河南悍匪刘镇华。1926年春天,在国民政府准备北伐之时,直奉军阀对全国的大革命形势恐慌至极,他们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广东革命政府,首先把矛头指向北方,联合向倾向革命的国民军发动进攻。京津地区的革命军在南口等地受挫后被迫向绥远、甘肃一带退却,河南地区的国民二军失败后余部退入陕西。吴佩孚为收秦陇于掌中,达到进可南伐广东、退可据守陕甘要地之目的,于4月2日任命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令其率镇嵩军10万人马乘胜西进,消灭陕西地区的国民军,攻占西安,夺取关中,维持其反动统治。
关于刘镇华及其所率领的镇嵩军,在《白鹿原》中都有所提及。刘镇华亦即文中所指“刘军长”,是通过共产党员鹿兆鹏之口介绍给读者的:“镇嵩军刘军长是个地痞流氓。他早先投机革命混进反正的队伍,后来又投靠奉系军阀。他不是想革命,是想在西安称王。河南连年灾害,饥民如蝇盗匪如麻,这姓刘的回河南招兵说,‘跟我当兵杀过潼关进西安。西安的锅盔一扎厚面条三尺长。西安的女子个个塞过杨贵妃……’他们是一帮兵匪不分的乌合之众。”
西安向为西北重镇,坚守此城,对当时策应广东革命政府的北伐,在战略上至关重要。危急关头,陕西国民军将领李虎臣、杨虎城等人与共产党员魏野畴在三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会议制定了“固守西安,策应北伐”的方针。1926年4月18日,杨虎城率部进军西安,西安反围城斗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1926年4月底,刘镇华部队抵达西安城东,随后从城北、城南两个方向推进,至5月15日,占领西郊三桥镇,完成了合围西安的行动,从此西安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断绝。西安城区原有居民10万多人,围城前后,四郊住户纷纷进城避难,加上守城官兵,又增添数万人口。起初城里存粮尚多,到6月即告紧张,到了麦熟季节,刘镇华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到了9月以后,城里连杂粮都已告罄,居民不得不以麦麸、油渣、酒糟、野菜等为食,甚至皮革制品和一些药材也用来充饥。从反映围城前后西安城内惨烈的档案资料图片上可以看到,昔日繁盛的街市变为瓦砾场,大街巷尾,随处可见被饿死的百姓,白骨累累,满目疮痍。据档案史料记载,围城期间,城内军民由于伤亡饿冻致死的有数万人。
文学毕竟不同于历史学,虚构性的小说与实存性的历史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着巨大的差别。在《白鹿原》中,有这样一个虚构性的充满生活逻辑的插曲:“刘军长”在他围城五个多月时拜见了博学多识的朱先生,希望朱先生能回答他什么时候围城成功,朱先生不假思索的一口回绝:“刘军长你进不了城”。当朱先生看到“刘军长”脸色骤变时,才款款地笑了:“我两只柴狗把门,将军尚不得入,何况二虎乎?”朱先生所提“二虎”,既当时守西安城的两位将军李虎臣、杨虎城。至于何时围城成功,朱先生只给出“秋冬之交是一大时限。见雪即见开交。”
经过整整八个月的围困,刘军长仍然未能进城,当他焦急等待大雪降止时,“斜刺里杀来了国民革命军的冯部五十万人马,一交手就打的白腿子乌鸦四散奔逃。”在“刘军长”逃走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雪粒,他忽然想起朱先生为他预卜的“见雪既见开交”的卦辞来,喟然慨叹:“这个老妖精!”
据史料记载:为解救西安之围,冯玉祥于1926年9月16日在五原誓师,挥师入陕。镇篙军在援陕国民军和守城陕军的夹击下,狼狈逃窜,同年11月28日,历时近八个月,艰苦卓绝的“西安围城”之役,始告胜利结束。
史诗是一面镜子。军阀割据,敲诈勒索,争城夺地,民不聊生的动乱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回忆昔日的苦难和离乱,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今天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从而焕发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决心建设西安、振兴西安的勇气和力量,以便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大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广州出版社
[2]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资金项目《陈忠实小说——在东西方文学坐标上》的组成部分(已出版)
摘 要:关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陈忠实的长篇巨著《白鹿原》,通过对近代关中地区“禁烟”、“围城”、“年馑”、“瘟疫”等许多重大社会事件的描写,全景式地概括了关中地区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的天灾人祸、历史沧桑,寄寓了关中历史文化的诸多内蕴,颇具丰瞻而厚重的史诗品味。
关键词:白鹿原;镇嵩军;围城;“二虎守长安”
陈忠实的长篇巨著《白鹿原》,蕴涵了作家深沉而又冷峻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感,是以历史为载体的关中近代社会的活化石。《白鹿原》的历史空间容纳了关中清末民初到建国前夕半个世纪的政治史、革命史,作品中几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能在关中历史现实中找到它的影子。《白鹿原》的第十一、二章,正是以西安围城与解围的历史事件为中心展开描写的,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是关中民间所流传的“二虎守长安”。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对父亲有这样一番言语:“爸呀,我不是不听你的话。你看看那么多人战死了饿死了还在城墙根下烂着,我们受他们的保护活了下来再不管他们良心不安啊!我实话实说了吧,一礼拜也回不去,尸首抬完了埋完了,还要举行全城的安灵祭奠仪式,正在挖着的万人坑将命名为‘革命公园’,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些为国民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灵……”
西安城内的确有一个革命公园,公园里有一非常引人注目的景点——革命亭,革命亭旁的一块书状碑石上记录着关于这个城市的一段很重要的历史:“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时间长达八个月,于11月28日解围,在西安被围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多人……”
西安围城事件解除后,为了纪念死难的军民,陕西当局决定修建革命公园,并集骨安葬死难军民,举行“陕西革命大祭及公葬”会。祭奠那日,西安城内,万人空巷,举城哀悼。次日,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城郊北草滩到城内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滚滚。在当时革命公园北段由西安各界负土修起了两个大冢,俗称“万人冢”。所埋遗骨按男左女右分葬,东是男冢,西为女冢。
在西安作孽多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就是当时河南悍匪刘镇华。1926年春天,在国民政府准备北伐之时,直奉军阀对全国的大革命形势恐慌至极,他们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广东革命政府,首先把矛头指向北方,联合向倾向革命的国民军发动进攻。京津地区的革命军在南口等地受挫后被迫向绥远、甘肃一带退却,河南地区的国民二军失败后余部退入陕西。吴佩孚为收秦陇于掌中,达到进可南伐广东、退可据守陕甘要地之目的,于4月2日任命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令其率镇嵩军10万人马乘胜西进,消灭陕西地区的国民军,攻占西安,夺取关中,维持其反动统治。
关于刘镇华及其所率领的镇嵩军,在《白鹿原》中都有所提及。刘镇华亦即文中所指“刘军长”,是通过共产党员鹿兆鹏之口介绍给读者的:“镇嵩军刘军长是个地痞流氓。他早先投机革命混进反正的队伍,后来又投靠奉系军阀。他不是想革命,是想在西安称王。河南连年灾害,饥民如蝇盗匪如麻,这姓刘的回河南招兵说,‘跟我当兵杀过潼关进西安。西安的锅盔一扎厚面条三尺长。西安的女子个个塞过杨贵妃……’他们是一帮兵匪不分的乌合之众。”
西安向为西北重镇,坚守此城,对当时策应广东革命政府的北伐,在战略上至关重要。危急关头,陕西国民军将领李虎臣、杨虎城等人与共产党员魏野畴在三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会议制定了“固守西安,策应北伐”的方针。1926年4月18日,杨虎城率部进军西安,西安反围城斗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1926年4月底,刘镇华部队抵达西安城东,随后从城北、城南两个方向推进,至5月15日,占领西郊三桥镇,完成了合围西安的行动,从此西安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断绝。西安城区原有居民10万多人,围城前后,四郊住户纷纷进城避难,加上守城官兵,又增添数万人口。起初城里存粮尚多,到6月即告紧张,到了麦熟季节,刘镇华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到了9月以后,城里连杂粮都已告罄,居民不得不以麦麸、油渣、酒糟、野菜等为食,甚至皮革制品和一些药材也用来充饥。从反映围城前后西安城内惨烈的档案资料图片上可以看到,昔日繁盛的街市变为瓦砾场,大街巷尾,随处可见被饿死的百姓,白骨累累,满目疮痍。据档案史料记载,围城期间,城内军民由于伤亡饿冻致死的有数万人。
文学毕竟不同于历史学,虚构性的小说与实存性的历史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着巨大的差别。在《白鹿原》中,有这样一个虚构性的充满生活逻辑的插曲:“刘军长”在他围城五个多月时拜见了博学多识的朱先生,希望朱先生能回答他什么时候围城成功,朱先生不假思索的一口回绝:“刘军长你进不了城”。当朱先生看到“刘军长”脸色骤变时,才款款地笑了:“我两只柴狗把门,将军尚不得入,何况二虎乎?”朱先生所提“二虎”,既当时守西安城的两位将军李虎臣、杨虎城。至于何时围城成功,朱先生只给出“秋冬之交是一大时限。见雪即见开交。”
经过整整八个月的围困,刘军长仍然未能进城,当他焦急等待大雪降止时,“斜刺里杀来了国民革命军的冯部五十万人马,一交手就打的白腿子乌鸦四散奔逃。”在“刘军长”逃走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雪粒,他忽然想起朱先生为他预卜的“见雪既见开交”的卦辞来,喟然慨叹:“这个老妖精!”
据史料记载:为解救西安之围,冯玉祥于1926年9月16日在五原誓师,挥师入陕。镇篙军在援陕国民军和守城陕军的夹击下,狼狈逃窜,同年11月28日,历时近八个月,艰苦卓绝的“西安围城”之役,始告胜利结束。
史诗是一面镜子。军阀割据,敲诈勒索,争城夺地,民不聊生的动乱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回忆昔日的苦难和离乱,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今天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从而焕发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决心建设西安、振兴西安的勇气和力量,以便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大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四》,广州出版社
[2]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资金项目《陈忠实小说——在东西方文学坐标上》的组成部分(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