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莫过于禅宗,禅宗跟儒学一样,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深入骨髓,禅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思想史、哲学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成为每个研究者青睐的部分。只要研究禅宗,有一个人物就必须得研究,这个人就是作有家喻户晓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也作“惠能”),即真正意义上将中国佛教“禅宗”发扬光大的人。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改革,他不追求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务,不讲究诵经拜佛,不立文字,甚至不执着于坐禅,而提倡顿悟成佛。慧能主张人人都有佛性,抛弃繁琐的经院佛学,提倡简易直接的功夫,把中国佛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学说得到了统治《六祖坛经》原稿是非常珍贵的档案材料,由于古代保管条件有限,在保存过程中不幸失传,但是后世很多书法家和高僧在抄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高价值的书稿档案以及作为书法艺术而存在的艺术档案。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对后世的佛教教材《六祖坛经》进行研究,虽然作为教材的《六祖坛经》已经不是单纯的档案,但是我们仍旧能从中寻求有用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六祖慧能及其档案。

《六祖坛经》全名为《六祖慧能大师法宝坛经》,亦称《六祖法宝坛经》、《坛经》。《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记录,附以大师的简历以及平时关于禅法的简答,由大师的弟子法海禅师记录,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唯一一本禅宗经书。《六祖坛经》不仅是学习禅宗法门的重要教材,同时也是后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据,其特点是内容丰富、文字通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研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者的认可和支持。

六祖慧能档案及其《六祖坛经》不仅对研究六祖慧能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六祖慧能档案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也与日俱增。

(一)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1.促进儒家理学的发展

慧能禅师对儒家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方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朝以前这段时间,儒家的文化一直处于正常发展中,并没有大的改动。直到宋代理学家吸取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将理学发展起来,儒家的文化已经彻底受到了道家和佛教的影响,而且从内到外都和原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来完善自己的学说。《六祖坛经》中的禅学思想是宋明理学家借鉴的重要理论之一,他们充分吸取《六祖坛经》中的思想来发展自身,《六祖坛经》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气学、理学和心学上。而后世理学的“知行观”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与六祖慧能《六祖坛经》中的学说有直接联系。这也是六祖慧能在儒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2.促进道家文化的发展

自古修为高深的道长和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都会认真研究儒家和佛教的档案,从中寻求三教的异同。而《六祖坛经》恰恰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们通过研究《六祖坛经》从中找到能够完善自身学说理论的部分补充在自己的理论之中。在研究过程中《六祖坛经》中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影响,道教的“知行观”、“定慧双修观”以及后世道教的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六祖坛经》中禅学思想的影响。

3.促进佛教禅宗文化的发展

六祖慧能对佛教文化的促进作用集中表现在其对后世禅宗文化的影响方面,其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后世在六祖慧能及《六祖坛经》的影响下

《坛经》强调自我精神的独立,是佛学理论上的一次革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坛经》中的核心思想,六祖慧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作了阐述,不仅奠定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坛经》是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他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坛经》被尊为禅宗的“宗经”,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重要典籍,这表明它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坛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意义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坛经》是六祖慧能树立的新的禅学理论旗帜,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体系,不仅引起了中国佛教的革新,而且影响到其它思想文化领域,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本文依据宗宝本《六祖坛经》,对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六祖慧能企图改变传统佛教对“本体”越讲越烦琐、越讲越僵化的状况,一方面,把“本体”直接安置在人心上,试图把它放回到现实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去恢复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把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心”)直接提升为作为“本体”的“无限的自我意识”,不搞烦琐论证,尽量缩短在自我意识的循环中“主体”与“本体”互相冥合的过程。因此,六祖慧能的所谓“成佛”(“证真如”)就不在于追求另一个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彻底了解现实世界所依存的“心体”,也就是彻底了解人人都具有的现实的“自我意识”本身。六祖慧能把这个“自我意识”本身叫做“念之体”、“心体”,认为它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佛”。六祖慧能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般若品》)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坛经·机缘品》)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坛经·疑问品》)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坛经·般若品》)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坛经·定慧品》)

这就是说:“心”就是“佛”,“心体”就是“真如”。而且,“心”要区别为“心体”(“念之体”)和它的作用(“见闻觉知”等)。六祖慧能就这样把“真如”本体直接安置在人心之上,“成佛”不再是追求超现实的“佛智”、“佛性”,而是了彻“自心”,自我觉悟。在六祖慧能看来,佛国乐土与人的自心是合一的,人们没有必要到遥远的彼岸世界去领悟“真如”,只须向自己的意识本身进行探求,即以主体之“心”探求内在的本体之“心”。

六祖慧能反对在自心之外再悬设一个本体存在,他认为只有一个作为万物本原的真如佛性的存在,这就是“宇宙之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本体之“心”。而他的所谓“自性”、“自心”、“本心”(主体之“心”)都是“宇宙之心”的显现。因而六祖慧能宣扬自心的显现就是真如佛性的显现,就能派生万物,包含万物。

在六祖慧能看来,人心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为了使二者成为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证悟便是关键所在。因而六祖慧能反复强调真如佛性就在自己的心中,就是自己的本性。而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觉悟的,只是因为被妄念的浮云所遮盖而不能顿见真如佛性。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一念了悟,就可与“宇宙之心”完全融通,合二为一。它不需要再去掉什么,因为“一真一切真”。

应该指出的是,六祖慧能的“心即真如”的本体论与传统佛教所讲的“真如缘起”论还是有所不同的。传统佛教所讲的“真如缘起”论重点阐述心真如与心生灭的关系,以说明不变的真如随缘而生万法。而六祖慧能的“心即真如”的本体论注重的是个人当前的活泼泼的现实之心,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个抽象的精神本体;他关注的是自心的觉悟,而不是真如与万法的关系。

总之,六祖慧能追求的本体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他肯定心灵与宇宙的同一,强调心灵自由,可以创造和包容万物。值得注意的是,六祖慧能所说的心,不是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真如佛性”。万事万物,无一物不是它,却又无一物是它。故了得此心,就得到了大智慧,就可以成佛。

六祖慧能突出宣扬“心即真如”,把它的作用抬高到更加突出的地步,并与佛教修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六祖慧能极力论述人的本心本性与永恒不朽的“真如佛性”冥然契合,其目的就在于探索和建立一种理想人格,为信徒们指引人生的理想境界。因此可以说,六祖慧能的一系列思想和修行实践都是在“心即真如”的基础上层开的。

《六祖坛经》 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 ,也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转变的枢纽 。 它将宗教信仰伦理化 , 将世俗道德宗教化 ,从而将南宗禅学乃至其后的中国佛教转型为一种标准的伦理化 、 道德化的佛教 。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 , 它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 ,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准则 。 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 ,是人

类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 《六祖坛经》 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 ,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 、 具体的善恶 、 善恶的主体问题 ,又论述了超越善恶 、 人性与佛性问题 。一 《六祖坛经》 对善恶问题的述《六祖坛经》 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 ;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 , 《六祖坛经》 认为 : “世人心邪 , 愚迷造恶 ,自开众生知见 ; 世人心正 , 起智慧观照 , 自开佛知见 。 ” 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 。佛之知见 (即智慧) 是善的 ,众生之知见是恶的 。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 ,就是善的 ,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 以 “ 十善” 、 “ 十恶” 作为最基本的善恶区分标准 ,如说 : “使君 ,但行十善 ,何须更愿往生 ? 不断十恶之心 ,何佛即来迎请 ? ” 所谓十善 ,即不杀生 、 不偷盗 、 不邪淫 、不妄语 、 不两舌 、 不恶口 、 不 语 、 不贪欲 、 不嗔恚 、 不邪见 。从形式上看 ,它们是对身 、 口 、 意 (即人的行为) 三业中十种恶行的否定 , 属于 “修善” 的标准 。修行十善者 , 依着行善 的深浅 、 完满程度的不同 , 而分别得到人 、 天 、 三乘 ( 声闻 、缘觉 、 菩萨) 以及成佛等结果 。至于十恶 , 则与十善相反 ,指杀生 、 偷盗 、 邪淫 、 妄语 、 两舌 、 恶口 、 语 、 贪欲 、 嗔恚 、 邪见 。 它们属于 “ 止恶” 的标准 。 作十恶者 ,依照行恶的强弱程度 ,而分别堕于三恶道 (畜生 、 饿鬼 、 地狱) 。 《六祖坛经》在此揭示了 “ 修善” 与 “ 止恶” 的双重功效 。《六祖坛经》 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 ,如说 : “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名为势至 , 能净是释迦 , 平直即是弥勒 。人我即是须弥 ,邪心即是海水 ,烦恼即是波浪 ,毒心即是恶龙 ,尘劳即是鱼鳖 , 虚妄即是鬼神 , 三毒即是地狱 , 愚痴即是畜生 ,十善即是天堂 。 ” 这里 , 慈即仁爱 , 悲即怜悯 , 喜即

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莫过于禅宗,禅宗跟儒学一样,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深入骨髓,禅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思想史、哲学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成为每个研究者青睐的部分。只要研究禅宗,有一个人物就必须得研究,这个人就是作有家喻户晓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也作“惠能”),即真正意义上将中国佛教“禅宗”发扬光大的人。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改革,他不追求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务,不讲究诵经拜佛,不立文字,甚至不执着于坐禅,而提倡顿悟成佛。慧能主张人人都有佛性,抛弃繁琐的经院佛学,提倡简易直接的功夫,把中国佛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学说得到了统治《六祖坛经》原稿是非常珍贵的档案材料,由于古代保管条件有限,在保存过程中不幸失传,但是后世很多书法家和高僧在抄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较高价值的书稿档案以及作为书法艺术而存在的艺术档案。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对后世的佛教教材《六祖坛经》进行研究,虽然作为教材的《六祖坛经》已经不是单纯的档案,但是我们仍旧能从中寻求有用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六祖慧能及其档案。

《六祖坛经》全名为《六祖慧能大师法宝坛经》,亦称《六祖法宝坛经》、《坛经》。《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记录,附以大师的简历以及平时关于禅法的简答,由大师的弟子法海禅师记录,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唯一一本禅宗经书。《六祖坛经》不仅是学习禅宗法门的重要教材,同时也是后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据,其特点是内容丰富、文字通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研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者的认可和支持。

六祖慧能档案及其《六祖坛经》不仅对研究六祖慧能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在“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六祖慧能档案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也与日俱增。

(一)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1.促进儒家理学的发展

慧能禅师对儒家文化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方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朝以前这段时间,儒家的文化一直处于正常发展中,并没有大的改动。直到宋代理学家吸取了道家和佛教的思想将理学发展起来,儒家的文化已经彻底受到了道家和佛教的影响,而且从内到外都和原来的儒家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来完善自己的学说。《六祖坛经》中的禅学思想是宋明理学家借鉴的重要理论之一,他们充分吸取《六祖坛经》中的思想来发展自身,《六祖坛经》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气学、理学和心学上。而后世理学的“知行观”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与六祖慧能《六祖坛经》中的学说有直接联系。这也是六祖慧能在儒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2.促进道家文化的发展

自古修为高深的道长和研究道家文化的学者都会认真研究儒家和佛教的档案,从中寻求三教的异同。而《六祖坛经》恰恰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他们通过研究《六祖坛经》从中找到能够完善自身学说理论的部分补充在自己的理论之中。在研究过程中《六祖坛经》中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影响,道教的“知行观”、“定慧双修观”以及后世道教的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六祖坛经》中禅学思想的影响。

3.促进佛教禅宗文化的发展

六祖慧能对佛教文化的促进作用集中表现在其对后世禅宗文化的影响方面,其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后世在六祖慧能及《六祖坛经》的影响下

《坛经》强调自我精神的独立,是佛学理论上的一次革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坛经》中的核心思想,六祖慧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作了阐述,不仅奠定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坛经》是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是他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坛经》被尊为禅宗的“宗经”,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重要典籍,这表明它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坛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意义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坛经》是六祖慧能树立的新的禅学理论旗帜,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体系,不仅引起了中国佛教的革新,而且影响到其它思想文化领域,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不可不读的重要典籍。本文依据宗宝本《六祖坛经》,对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六祖慧能企图改变传统佛教对“本体”越讲越烦琐、越讲越僵化的状况,一方面,把“本体”直接安置在人心上,试图把它放回到现实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去恢复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把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心”)直接提升为作为“本体”的“无限的自我意识”,不搞烦琐论证,尽量缩短在自我意识的循环中“主体”与“本体”互相冥合的过程。因此,六祖慧能的所谓“成佛”(“证真如”)就不在于追求另一个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彻底了解现实世界所依存的“心体”,也就是彻底了解人人都具有的现实的“自我意识”本身。六祖慧能把这个“自我意识”本身叫做“念之体”、“心体”,认为它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佛”。六祖慧能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坛经·般若品》)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坛经·机缘品》)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坛经·疑问品》)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坛经·般若品》)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坛经·定慧品》)

这就是说:“心”就是“佛”,“心体”就是“真如”。而且,“心”要区别为“心体”(“念之体”)和它的作用(“见闻觉知”等)。六祖慧能就这样把“真如”本体直接安置在人心之上,“成佛”不再是追求超现实的“佛智”、“佛性”,而是了彻“自心”,自我觉悟。在六祖慧能看来,佛国乐土与人的自心是合一的,人们没有必要到遥远的彼岸世界去领悟“真如”,只须向自己的意识本身进行探求,即以主体之“心”探求内在的本体之“心”。

六祖慧能反对在自心之外再悬设一个本体存在,他认为只有一个作为万物本原的真如佛性的存在,这就是“宇宙之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本体之“心”。而他的所谓“自性”、“自心”、“本心”(主体之“心”)都是“宇宙之心”的显现。因而六祖慧能宣扬自心的显现就是真如佛性的显现,就能派生万物,包含万物。

在六祖慧能看来,人心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为了使二者成为浑然如一的整体,内心的证悟便是关键所在。因而六祖慧能反复强调真如佛性就在自己的心中,就是自己的本性。而自己的本性本来就是觉悟的,只是因为被妄念的浮云所遮盖而不能顿见真如佛性。一旦去掉妄念,内外明彻,一念了悟,就可与“宇宙之心”完全融通,合二为一。它不需要再去掉什么,因为“一真一切真”。

应该指出的是,六祖慧能的“心即真如”的本体论与传统佛教所讲的“真如缘起”论还是有所不同的。传统佛教所讲的“真如缘起”论重点阐述心真如与心生灭的关系,以说明不变的真如随缘而生万法。而六祖慧能的“心即真如”的本体论注重的是个人当前的活泼泼的现实之心,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个抽象的精神本体;他关注的是自心的觉悟,而不是真如与万法的关系。

总之,六祖慧能追求的本体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心灵境界。他肯定心灵与宇宙的同一,强调心灵自由,可以创造和包容万物。值得注意的是,六祖慧能所说的心,不是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真如佛性”。万事万物,无一物不是它,却又无一物是它。故了得此心,就得到了大智慧,就可以成佛。

六祖慧能突出宣扬“心即真如”,把它的作用抬高到更加突出的地步,并与佛教修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六祖慧能极力论述人的本心本性与永恒不朽的“真如佛性”冥然契合,其目的就在于探索和建立一种理想人格,为信徒们指引人生的理想境界。因此可以说,六祖慧能的一系列思想和修行实践都是在“心即真如”的基础上层开的。

《六祖坛经》 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 ,也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转变的枢纽 。 它将宗教信仰伦理化 , 将世俗道德宗教化 ,从而将南宗禅学乃至其后的中国佛教转型为一种标准的伦理化 、 道德化的佛教 。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 , 它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 ,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准则 。 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 ,是人

类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 《六祖坛经》 对善恶问题的论述非常完备 ,既论述了善恶的标准 、 具体的善恶 、 善恶的主体问题 ,又论述了超越善恶 、 人性与佛性问题 。一 《六祖坛经》 对善恶问题的述《六祖坛经》 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 ;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 , 《六祖坛经》 认为 : “世人心邪 , 愚迷造恶 ,自开众生知见 ; 世人心正 , 起智慧观照 , 自开佛知见 。 ” 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 。佛之知见 (即智慧) 是善的 ,众生之知见是恶的 。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 ,就是善的 ,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 以 “ 十善” 、 “ 十恶” 作为最基本的善恶区分标准 ,如说 : “使君 ,但行十善 ,何须更愿往生 ? 不断十恶之心 ,何佛即来迎请 ? ” 所谓十善 ,即不杀生 、 不偷盗 、 不邪淫 、不妄语 、 不两舌 、 不恶口 、 不 语 、 不贪欲 、 不嗔恚 、 不邪见 。从形式上看 ,它们是对身 、 口 、 意 (即人的行为) 三业中十种恶行的否定 , 属于 “修善” 的标准 。修行十善者 , 依着行善 的深浅 、 完满程度的不同 , 而分别得到人 、 天 、 三乘 ( 声闻 、缘觉 、 菩萨) 以及成佛等结果 。至于十恶 , 则与十善相反 ,指杀生 、 偷盗 、 邪淫 、 妄语 、 两舌 、 恶口 、 语 、 贪欲 、 嗔恚 、 邪见 。 它们属于 “ 止恶” 的标准 。 作十恶者 ,依照行恶的强弱程度 ,而分别堕于三恶道 (畜生 、 饿鬼 、 地狱) 。 《六祖坛经》在此揭示了 “ 修善” 与 “ 止恶” 的双重功效 。《六祖坛经》 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 ,如说 : “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名为势至 , 能净是释迦 , 平直即是弥勒 。人我即是须弥 ,邪心即是海水 ,烦恼即是波浪 ,毒心即是恶龙 ,尘劳即是鱼鳖 , 虚妄即是鬼神 , 三毒即是地狱 , 愚痴即是畜生 ,十善即是天堂 。 ” 这里 , 慈即仁爱 , 悲即怜悯 , 喜即


相关文章

  •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 扬州大学2002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魏晋南北朝歌辞研究 学生姓名:吴大顺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所在院系:文学院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2004.4.17. 一.论文选题意义: 1. 论文题目的由来:进校前就 ...查看


  • 弘扬民族精神论文中华民族精神论文
  • 弘扬民族精神论文中华民族精神论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国际竞争力 摘要: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很大,民族精神日益受到漠视.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莫称王.一个民族没有脊梁就难以屹立世界民 ...查看


  • 国学经典诵读论文闫红梅
  • 学校:薛坪镇薛坪中心小学 姓名:闫红梅 任教学科:数学 联系电话:[1**********] 国学经典诵读论文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失去了,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 .中华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 族生存. ...查看


  •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活动邀请函
  •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 暨2013两岸高校大学生文化与创意设计大赛 邀请函 为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生态永续发展的设计创意,促进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在创意设计实践的交流友谊, 搭建海峡两岸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 ...查看


  • 中医药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 中医药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论文系指中医药学术论文,有广义狭义之分,作为一篇真正高质量的中医药论文,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土壤上的,这不仅仅是其特色而且也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目前之所以出现中医药论文八股化这一严峻局面, ...查看


  •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论文
  •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活动目的: 经典,在词典中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由此推知,中华经典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所积淀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了. 中华经典是思想的宝库.它蕴含着滋养后人高尚品性的丰富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自强不息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自强不息论文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刚健有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反应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怎样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


  • 北大名师著作
  • 主要论著: ◎著作: <朗润学史丛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丛刊第一种),中华书局,2010年6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三联出版社,2006年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查看


  • 复兴之路论文
  • 观看政论片<复兴之路>有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片中翔实的史料.文物实物和图片,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之画卷,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 ...查看


  • 中华文化经典论文
  • 中华文化经典论文 系别:水利工程系 年级:2010级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姓名:黄伟民 学号:1007024110 儒家文化浅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其中的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最为深刻.以孔子为鼻祖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