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关东军被弄去西伯利亚为什么没有人反抗?原来是这三个原因

写了几百篇文章,经常看见评论区里有些人,全然不顾自己也是中国人,却喜欢说几个日本鬼子能占领一个县城,南京大屠杀时没人反抗,是因为中国人国民性的问题。

我本人非常不喜欢这种说法,如果有一天中国终于复兴了,那么标志之一就应该是:这种精神上断了脊梁的中国人应该越来越少。

简单的用事实反驳下:二战结束后60万日本战俘被押去西伯利亚做劳工,几年甚至十年后才回国,期间各种原因死去的也有5.5万人,相反,在二战后在苏联干活的各战败国劳工中,苏联人反映日本人是最听话的。

为何没有发生过日本战俘大规模反抗的事情?(个体反抗当然有)是因为日本人国民性温驯吗?

其实这60万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是被押去苏联,都以为自己会被送回国。

据当时的日军斋藤邦雄后来回忆:

苏联以“送我们回日本”为名把我们从奉天车站装上货车车厢。

每列火车装运千人,共计20节货车车厢,每节约50人。此外再加上一节运送粮食和苏军押运人员的车厢。

货车开出奉天站,尽管方向一直往北行驶,但却没一个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总算可以回到离开几年的家乡;虽然身体还挤在这狭小的车厢里,但每个人都为这趟旅行而感到高兴

而且正因为有这种想法,每到一个车站停车后日本人甚至都会积极帮助苏方装卸物资。现在看来那时的我们真是傻透了。

当火车从哈尔滨开到北安过去一点的地方时,已经是晚秋。黄亮的白杨树叶铺满了地面。一路上我有好几次从货车小窗看到战败后被带回日本的日本女性、孩子可怜的身影。

但此时货车车们已被关死,甚至连从小窗往外张望都被禁止。

到了这儿,大家才开始感到不安起来。

当时的日军中间,猜测苏联人到底要把他们运到哪里成了唯一的话题,首先肯定是不会都枪毙,因为如果要屠杀的话,那么在东北就该杀掉,不可能还运到这边来,其次也不可能是绕道从苏联远东出海。

日本战俘在路上被苏联小孩抢劫

有些人坚决不肯相信是去苏联当劳工,因为他们相信,日俄战争时期俄国战俘在日本受了优待(这事是真的),所以苏联人也不可能虐待他们。

最后一名懂俄文的日本老兵,在车站上捡到了俄文报纸,上面明明白白的说了“旧日本士兵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各地,服务于当地的建设工作”。

好了,这下万念俱灰~

那接下来问题是,为什么在醒悟到真相后还是不反抗呢?和很多人想象相反,苏联正是由于人少才弄了几百万战俘去干活的,换句话说其实苏联根本没足够兵力实施严格看守,日本兵住在有岗哨围墙的劳动营里,但去工厂或者出外劳动时却是几百人一队,往往仅有十几个甚至几个武装哨兵看守。

这里恐怕我要颠覆一个某些中国人相信的神话:相信苏联人帮中国报复了这些日本兵。

谁告诉你苏联人很恨日本人的?以为苏联人会帮中国人报仇?你太天真了!凭什么?

没错,苏军进攻伪满洲国时是杀了一些日本人,但那时的苏联军队这么干,原因之一是在东北的已投降日军是可疑的敌人,随时可以消灭,没人会说什么。

但等日本战俘到了苏联以后,就不能再这么对待了,60万日本战俘变成了“珍贵的牲口”,一般情况下不会打骂。甚至还发生过某些战俘营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严苛,战俘死亡率较高,最后负责的苏联军官上了军事法庭的事情。

所以日本战俘在苏联战俘营里过得其实不错,每天有350克黑面包和一点粥,吃是吃不饱,但说实话在战争结束前普通日本兵其实也在啃玉米面。

苏联管理的一个很大优点是讲求平等,不承认日军里面原有的严苛等级制度,如果日本旧军官在战俘营里打骂士兵,甚至苏联人会帮士兵讨公道。

所以说日本战俘极少全体反抗有三个原因:

一是吃不饱,于是大多数人注意力总盯着在哪里能弄点吃的,而不是聚集在一起闹事或者逃跑。

二是苏联人利用了日军里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对立,普通士兵们和旧军官们互相监视互相暗中敌对,苏联人自然可以渔翁得利。

三是严格来说日本战俘并没有被苏联人逼到绝路,日本战俘在苏联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就是刚去苏联的第一个冬天,在没有暖气营地还没搭建起来的时候。去苏联的人数是接近60万,截止1958年日本的“白山丸”号最后从前苏联的桦太和真冈运回472个日本人。

日本统计的由苏联回国的人数,总的回国统计数字根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是45万5952人。其中明确死亡的不过5.5万人。远不是某些人相信的“苏联人帮中国报仇把这些日本战俘用到死”。

写了几百篇文章,经常看见评论区里有些人,全然不顾自己也是中国人,却喜欢说几个日本鬼子能占领一个县城,南京大屠杀时没人反抗,是因为中国人国民性的问题。

我本人非常不喜欢这种说法,如果有一天中国终于复兴了,那么标志之一就应该是:这种精神上断了脊梁的中国人应该越来越少。

简单的用事实反驳下:二战结束后60万日本战俘被押去西伯利亚做劳工,几年甚至十年后才回国,期间各种原因死去的也有5.5万人,相反,在二战后在苏联干活的各战败国劳工中,苏联人反映日本人是最听话的。

为何没有发生过日本战俘大规模反抗的事情?(个体反抗当然有)是因为日本人国民性温驯吗?

其实这60万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是被押去苏联,都以为自己会被送回国。

据当时的日军斋藤邦雄后来回忆:

苏联以“送我们回日本”为名把我们从奉天车站装上货车车厢。

每列火车装运千人,共计20节货车车厢,每节约50人。此外再加上一节运送粮食和苏军押运人员的车厢。

货车开出奉天站,尽管方向一直往北行驶,但却没一个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漫长的战争终于结束总算可以回到离开几年的家乡;虽然身体还挤在这狭小的车厢里,但每个人都为这趟旅行而感到高兴

而且正因为有这种想法,每到一个车站停车后日本人甚至都会积极帮助苏方装卸物资。现在看来那时的我们真是傻透了。

当火车从哈尔滨开到北安过去一点的地方时,已经是晚秋。黄亮的白杨树叶铺满了地面。一路上我有好几次从货车小窗看到战败后被带回日本的日本女性、孩子可怜的身影。

但此时货车车们已被关死,甚至连从小窗往外张望都被禁止。

到了这儿,大家才开始感到不安起来。

当时的日军中间,猜测苏联人到底要把他们运到哪里成了唯一的话题,首先肯定是不会都枪毙,因为如果要屠杀的话,那么在东北就该杀掉,不可能还运到这边来,其次也不可能是绕道从苏联远东出海。

日本战俘在路上被苏联小孩抢劫

有些人坚决不肯相信是去苏联当劳工,因为他们相信,日俄战争时期俄国战俘在日本受了优待(这事是真的),所以苏联人也不可能虐待他们。

最后一名懂俄文的日本老兵,在车站上捡到了俄文报纸,上面明明白白的说了“旧日本士兵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各地,服务于当地的建设工作”。

好了,这下万念俱灰~

那接下来问题是,为什么在醒悟到真相后还是不反抗呢?和很多人想象相反,苏联正是由于人少才弄了几百万战俘去干活的,换句话说其实苏联根本没足够兵力实施严格看守,日本兵住在有岗哨围墙的劳动营里,但去工厂或者出外劳动时却是几百人一队,往往仅有十几个甚至几个武装哨兵看守。

这里恐怕我要颠覆一个某些中国人相信的神话:相信苏联人帮中国报复了这些日本兵。

谁告诉你苏联人很恨日本人的?以为苏联人会帮中国人报仇?你太天真了!凭什么?

没错,苏军进攻伪满洲国时是杀了一些日本人,但那时的苏联军队这么干,原因之一是在东北的已投降日军是可疑的敌人,随时可以消灭,没人会说什么。

但等日本战俘到了苏联以后,就不能再这么对待了,60万日本战俘变成了“珍贵的牲口”,一般情况下不会打骂。甚至还发生过某些战俘营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严苛,战俘死亡率较高,最后负责的苏联军官上了军事法庭的事情。

所以日本战俘在苏联战俘营里过得其实不错,每天有350克黑面包和一点粥,吃是吃不饱,但说实话在战争结束前普通日本兵其实也在啃玉米面。

苏联管理的一个很大优点是讲求平等,不承认日军里面原有的严苛等级制度,如果日本旧军官在战俘营里打骂士兵,甚至苏联人会帮士兵讨公道。

所以说日本战俘极少全体反抗有三个原因:

一是吃不饱,于是大多数人注意力总盯着在哪里能弄点吃的,而不是聚集在一起闹事或者逃跑。

二是苏联人利用了日军里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对立,普通士兵们和旧军官们互相监视互相暗中敌对,苏联人自然可以渔翁得利。

三是严格来说日本战俘并没有被苏联人逼到绝路,日本战俘在苏联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就是刚去苏联的第一个冬天,在没有暖气营地还没搭建起来的时候。去苏联的人数是接近60万,截止1958年日本的“白山丸”号最后从前苏联的桦太和真冈运回472个日本人。

日本统计的由苏联回国的人数,总的回国统计数字根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是45万5952人。其中明确死亡的不过5.5万人。远不是某些人相信的“苏联人帮中国报仇把这些日本战俘用到死”。


相关文章

  • 他是日本少有的战略天才,九一八事变的主谋,中国最可怕的敌人!
  • 文/煮酒君 了解日本侵华史,必须要明确日本军队的畸形体制,伊藤博文死后,日本政府长期被山县有朋的武治派管理,日本政府只有征兵权,却管不了兵:部队动向由参谋本部控制,伊藤博文开创的战时大本营制度被沿用下去,军队挟持政府,而参谋挟持军队.在日本 ...查看


  • 义和团评价(金观涛)
  • 对于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及日俄战争的评价 金观涛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义和团的反洋教运动,就是说利用人民运动来全面排外,利用人民运动反西方.今天史学界讲义和团运动经常没有把戊戌变法失败结合起来看,今天我们来看为什么1900年会 ...查看


  • "九_一八"历史博物馆讲解词
  • 博物馆概况 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之际.1997年9月开始扩建,1999年9月18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扩建后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 ...查看


  • 我找到了赵尚志将军的头颅
  • 为国殉难,英雄将军身首异处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一生命运多舛,他只活了33年零4个月.曾两次入狱,一次被苏联羁押,在大狱里呆了7年.他终生未婚,生命的大半时间是在进行反帝爱国运动,短暂的一生在白山黑 ...查看


  • 义和团运动爆发,如何客观评价这场运动?|历史上的今天(6.13)花语:受欢迎
  •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6月13日出生的人的生日花:毛茛 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 ...查看


  • 二战中苏联对日宣战最晚,为何对日本战俘最狠?
  • 文|爆炸君 爆炸君在回顾二战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说有趣可能有些不严谨,不过对喜欢二战历史的朋友来说(包括笔者)确实是颇值得玩味的. 哑谜就不多打了,这个有趣现象就是:二战中苏联对日本宣战的时间最晚,但对日军战俘却改造得最彻底. ...查看


  •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奥菲利亚
  • 摘 要:奥菲利亚在<哈姆雷特>中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声音的人物,她一直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保持着温顺的一面,从不懂得反抗.然而,她的死亡却向我们揭示她所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的反抗性.本文以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奥菲利 ...查看


  •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第二次作业及答案
  • 平时作业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渔猎民族主要有( ).( ).( ). 2.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游牧民族主要有( ).( ).( ). 3.黑龙江流域少数文明农耕民族有( ).( ).( ). 4.( ...查看


  • 胜利象征朱可夫
  • 朱可夫元帅 尽管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但这丝毫不影响苏联元帅格奥尔基.朱可夫在俄罗斯军事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有着钢铁意志,能够在最危急关头保持清醒冷静与客观判断力,不为乱局和领袖左右.他能够在最困苦的条件下成功组织坚强防御沉重消耗敌人,敏锐的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