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和改变中成长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爱、更充满了希望。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自尊自爱;要正视差异,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不把特殊问题大众化、复杂化、扩大化。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只有利用学生自身心灵深处潜藏的能源来驱动他们健康发展的车轮,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既取得实效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
了解学生是“施爱”的途径。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往往是通向他们心灵的“捷径”,老师“投其所好”也是施爱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要经常深入班级,走
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
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这么几句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让我深思。师范教育是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的学生。惭愧,毕业已第四年年了,到现在为止,都觉得自己依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变为老师。因为我不如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老孙能抱定“学一个长生不老”,可我们师范毕业后有什么目的?我们天天在教学,可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甚至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知道上好每一课是我的任务,却忘记了教书育人的道理。
我对先生所说的第二变很有感触。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孩子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成功女人有三个年龄,在家里和宝宝在一起,变成五岁,和宝宝快乐玩游戏,就象一个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变成25岁,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轻人;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开会,又成了稳重精明出谋划策的女上司;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就该把自己变成十七八岁的青年,用他们的思维来想事情,
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他们的阅历来对待朋友老师父母和周围的人。
陶行知主张在实践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体验中教育,其中有一篇叫《行是知之始》,里面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这使我深有感触,一个人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如果什么都没有经历过,那么他怎么能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是提到人类的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得来的,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会。没被火烫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热,没被冰冻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冷,碰过石头才知道什么是硬的,吃过糖才知道什么是甜的……有了这些体验,才能对冷与热更明白,才能分辨出甜与苦,才能分辨出软与硬……
同样,一切的科学发明,没有科学家们的反复多次实验,也不会有所创造。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天空中放了一根系有引线的风筝才知道电可以由天上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气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气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两个球同时从同一高度扔下,才知道轻重不同的球是同时落地的……这些事例足以说明亲身体验实践是多么的重要。
陶行知先生还辨证的指出了人类知识来源的三种途径,即: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行动得来的,“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他提出了“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之与说知都要立根于亲知才能发生效力。的确,现在学校提倡的不正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吗?让学生自己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这些身边的事物中观察、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比单纯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番理论使我联想到了新课程标准。它倡导学生活泼和谐地自主发展,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真正扎实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
自始至终老师只是一个“穿针引线”之人。这样的实践活动,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自主发展规律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还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逐步主动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运用了策略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当然一些理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完全理解是挺难的,有时任
凭老师解释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但当它变为一种感性认识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还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得呈现在学生眼前,并结合动画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遨游,探索。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没有任何个性可言,现在提倡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拜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感触颇深。在陶先生简洁经典的言语中,渗透出了一个教育家的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期盼,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去学习,去研究。
总之,在爱和改变中成长,是学生之幸,亦是教师之幸。
在爱和改变中成长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孙彦玲
在爱和改变中成长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爱、更充满了希望。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自尊自爱;要正视差异,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不把特殊问题大众化、复杂化、扩大化。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只有利用学生自身心灵深处潜藏的能源来驱动他们健康发展的车轮,才能使思想教育工作既取得实效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
了解学生是“施爱”的途径。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往往是通向他们心灵的“捷径”,老师“投其所好”也是施爱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要经常深入班级,走
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沟通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使自己成为学生爱戴的人。
先生要求教师善于变。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这么几句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让我深思。师范教育是教学生变成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的学生。惭愧,毕业已第四年年了,到现在为止,都觉得自己依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变为老师。因为我不如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老孙能抱定“学一个长生不老”,可我们师范毕业后有什么目的?我们天天在教学,可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甚至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知道上好每一课是我的任务,却忘记了教书育人的道理。
我对先生所说的第二变很有感触。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孩子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成功女人有三个年龄,在家里和宝宝在一起,变成五岁,和宝宝快乐玩游戏,就象一个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子;和朋友在郊外,变成25岁,活力四射的健康的年轻人;在公司和员工一起开会,又成了稳重精明出谋划策的女上司;我们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就该把自己变成十七八岁的青年,用他们的思维来想事情,
用他们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他们的阅历来对待朋友老师父母和周围的人。
陶行知主张在实践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体验中教育,其中有一篇叫《行是知之始》,里面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这使我深有感触,一个人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如果什么都没有经历过,那么他怎么能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是提到人类的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得来的,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会。没被火烫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热,没被冰冻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冷,碰过石头才知道什么是硬的,吃过糖才知道什么是甜的……有了这些体验,才能对冷与热更明白,才能分辨出甜与苦,才能分辨出软与硬……
同样,一切的科学发明,没有科学家们的反复多次实验,也不会有所创造。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天空中放了一根系有引线的风筝才知道电可以由天上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气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气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两个球同时从同一高度扔下,才知道轻重不同的球是同时落地的……这些事例足以说明亲身体验实践是多么的重要。
陶行知先生还辨证的指出了人类知识来源的三种途径,即: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行动得来的,“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他提出了“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之与说知都要立根于亲知才能发生效力。的确,现在学校提倡的不正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吗?让学生自己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这些身边的事物中观察、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比单纯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番理论使我联想到了新课程标准。它倡导学生活泼和谐地自主发展,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真正扎实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
自始至终老师只是一个“穿针引线”之人。这样的实践活动,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自主发展规律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还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逐步主动参与到解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运用了策略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当然一些理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完全理解是挺难的,有时任
凭老师解释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但当它变为一种感性认识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还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得呈现在学生眼前,并结合动画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遨游,探索。
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没有任何个性可言,现在提倡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拜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感触颇深。在陶先生简洁经典的言语中,渗透出了一个教育家的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期盼,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去学习,去研究。
总之,在爱和改变中成长,是学生之幸,亦是教师之幸。
在爱和改变中成长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孙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