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秀华周忠安
党政干部学刊 1996年11期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这一精辟论述,深刻道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走向。他同样适用于我们分析和认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走向问题。
一、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
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既是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反复证明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邓小平同志在进入新时期以来一直倡导的搞好工作的大思路,也是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战略方针的核心内容。“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而要完成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好。”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的突出特征是共产党的领导,而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责任,除了要有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自身的建设格外重要。党自身步调一致、作风端正,人民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党的领导,党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党的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快与慢。必须从根本上明确,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既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地发展,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又要在经济建设中促进党的建设,从而为经济建设有序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
然而,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出现过用“党的建设替代经济建设”的“左”的错误;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有些地方和部门又出现了用“经济建设替代党的建设”的失误。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党的建设是软任务”;“抓经济实惠多,抓党建麻烦多”;“抓经济可以一俊遮百丑,抓党建空巴篓”等等。其实,无论是历史上“左”的错误,还是现实中人们的错误认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什么时候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处理得好,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成绩斐然,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就人心安定;什么时候两者关系处理得不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受到损失。结论应该是党的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党的建设发展。
二、解除困惑,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上抓着力点
当前,在处理抓经济建设与抓党的建设的关系问题上,人们在思想上仍有许多困惑。如一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感到无所适从,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表现为“两怕”“三模糊”。“两怕”:一怕抓党的建设冲击经济建设,影响生产、经营和管理,重犯“党的建设替代经济建设”的老毛病。二怕抓经济建设“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削弱党的建设,动摇党的政治核心地位。“三模糊”:一是思维方式模糊,认为党建是软指标,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导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指导思想模糊。不懂得如何围绕经济建设抓党的建设;不懂得促经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工作运作模糊。单纯的任务观点,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都缺乏统一规划,来什么任务抓什么任务,结果是整个处于无序的忙乱之中。为此,有必要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在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对矛盾中,在一般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建设,所以经济建设是重点,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党的建设就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在有的时候,党的建设也可能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一个单位领导班子贪污腐化了,群众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不解决领导班子问题,生产就无法进行,这时的首要问题就是党的建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思想中也必须明确,解决班子问题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目的就是避免孤立地、片面地、僵死地对待两手抓,消极地对待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结合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住这个时期重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两点论”摆正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位置,注意两手硬,克服片面性。坚持“重点论”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党建工作只能服从于这个重点。牢牢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把“钥匙”,找准着力点,才能开启把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为统一目标这把锁。既要通过抓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通过抓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既要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活力,又要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增强党的向心力;既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建设的整体素质,又要加大党建工作的力度,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
三、把握走向,找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的建设对接点
第一,思想对接。这是二者对接的最基本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抓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要破除老脑筋、死脑筋、“左”脑筋。既要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又要充分认识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的道理。而要把党建设好,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不断克服心理上的失衡、思想上的迷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克服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封闭、狭隘、教条的思维模式,树立竞争、创新、开拓意识,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第二,政治对接。即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原则性等方面把发挥党的战斗力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前要注意解决两种倾向:一种是党中央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就认为就党建抓党建才是政治,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去搞活动、树典型、做决定,甚至出现对经济效益轻视、对产品质量漠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盲视,结果是党的建设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另一种倾向是以抓经济替代抓党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由于把生产力标准绝对化,把党的战斗力简单化造成的。“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所以,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都不能重犯牺牲一个方面为代价去换取另一个方面的发展的错误。
第三,组织对接。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生产力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党的领导能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队伍。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因此,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必须正确处理干部的四化标准与三个“是否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的关系。从营造市场经济的大视角出发,把那些坚持改革开放,有政绩,人民公认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委以重任;摒弃陈旧的不适应经济建设的“任人唯亲”、“用人不公”、“自我辐射”的现象;改革干部制度,提高干部素质,扩展用人视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第四,作风对接。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是构建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把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教育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和作风上筑起一道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袭的牢固防线,过好权力关、名位关、金钱关、色情关、人情关,保证经济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目前,要在治本治标上综合整饬,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监督运行机制,借以引导、规范、保障市场体制的正常运行。这种法规和机制,不仅要充分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且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真正同步发展。
作者介绍:李秀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周忠安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作者:李秀华周忠安
党政干部学刊 1996年11期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无疑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把物质文明建设好。同时,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这一精辟论述,深刻道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走向。他同样适用于我们分析和认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走向问题。
一、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
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抓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既是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反复证明的一条基本经验,又是邓小平同志在进入新时期以来一直倡导的搞好工作的大思路,也是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战略方针的核心内容。“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而要完成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好。”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的突出特征是共产党的领导,而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责任,除了要有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自身的建设格外重要。党自身步调一致、作风端正,人民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党的领导,党才会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党的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快与慢。必须从根本上明确,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既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地发展,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又要在经济建设中促进党的建设,从而为经济建设有序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
然而,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有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曾出现过用“党的建设替代经济建设”的“左”的错误;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有些地方和部门又出现了用“经济建设替代党的建设”的失误。有人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党的建设是软任务”;“抓经济实惠多,抓党建麻烦多”;“抓经济可以一俊遮百丑,抓党建空巴篓”等等。其实,无论是历史上“左”的错误,还是现实中人们的错误认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什么时候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处理得好,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成绩斐然,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就人心安定;什么时候两者关系处理得不好,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受到损失。结论应该是党的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党的建设发展。
二、解除困惑,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上抓着力点
当前,在处理抓经济建设与抓党的建设的关系问题上,人们在思想上仍有许多困惑。如一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感到无所适从,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表现为“两怕”“三模糊”。“两怕”:一怕抓党的建设冲击经济建设,影响生产、经营和管理,重犯“党的建设替代经济建设”的老毛病。二怕抓经济建设“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削弱党的建设,动摇党的政治核心地位。“三模糊”:一是思维方式模糊,认为党建是软指标,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导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指导思想模糊。不懂得如何围绕经济建设抓党的建设;不懂得促经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工作运作模糊。单纯的任务观点,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都缺乏统一规划,来什么任务抓什么任务,结果是整个处于无序的忙乱之中。为此,有必要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分析,在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对矛盾中,在一般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建设,所以经济建设是重点,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党的建设就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进行。在有的时候,党的建设也可能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一个单位领导班子贪污腐化了,群众情绪受到严重影响,不解决领导班子问题,生产就无法进行,这时的首要问题就是党的建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思想中也必须明确,解决班子问题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目的就是避免孤立地、片面地、僵死地对待两手抓,消极地对待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结合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住这个时期重点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两点论”摆正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位置,注意两手硬,克服片面性。坚持“重点论”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党建工作只能服从于这个重点。牢牢把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把“钥匙”,找准着力点,才能开启把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为统一目标这把锁。既要通过抓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通过抓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既要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活力,又要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增强党的向心力;既要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建设的整体素质,又要加大党建工作的力度,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从而增强党的凝聚力。
三、把握走向,找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党的建设对接点
第一,思想对接。这是二者对接的最基本条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抓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要破除老脑筋、死脑筋、“左”脑筋。既要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又要充分认识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的道理。而要把党建设好,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不断克服心理上的失衡、思想上的迷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克服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封闭、狭隘、教条的思维模式,树立竞争、创新、开拓意识,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第二,政治对接。即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政治原则性等方面把发挥党的战斗力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前要注意解决两种倾向:一种是党中央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就认为就党建抓党建才是政治,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去搞活动、树典型、做决定,甚至出现对经济效益轻视、对产品质量漠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盲视,结果是党的建设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另一种倾向是以抓经济替代抓党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由于把生产力标准绝对化,把党的战斗力简单化造成的。“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4页)所以,在任何情况下, 我们都不能重犯牺牲一个方面为代价去换取另一个方面的发展的错误。
第三,组织对接。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生产力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党的领导能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支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队伍。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因此,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必须正确处理干部的四化标准与三个“是否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的关系。从营造市场经济的大视角出发,把那些坚持改革开放,有政绩,人民公认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委以重任;摒弃陈旧的不适应经济建设的“任人唯亲”、“用人不公”、“自我辐射”的现象;改革干部制度,提高干部素质,扩展用人视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第四,作风对接。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是构建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坚持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把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教育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和作风上筑起一道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袭的牢固防线,过好权力关、名位关、金钱关、色情关、人情关,保证经济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目前,要在治本治标上综合整饬,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监督运行机制,借以引导、规范、保障市场体制的正常运行。这种法规和机制,不仅要充分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而且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使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真正同步发展。
作者介绍:李秀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周忠安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