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新乡市第三十一中学 郭海连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跟“齐鲁长勺之战”有关的一篇文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哪部书?(《左传》)谁来介绍这部书?
(二) 介绍《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己熟悉课文,两分钟后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断句,最后同学们一起来评价:哪里有错误或不足?可能会读错的字:
间 (jiàn) 鄙(bǐ) 帛(bó) 辙 (zhé) 轼 (shì) 夫(fú)
2、初步理解课文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
②曹刿和谁论战 ?(鲁庄公)
③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
曹刿是怎么论战的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四)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
的?
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
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并用“从„„中可以看出„„
是一个„„样的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
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五)又读课文,畅谈所得
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六)小结全文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
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
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形象。
(七)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夫战,勇气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古义: 今义:
(2 古义: 今义:
(3 古义: 今义:
(4 古义: 今义:
4、请归纳文章中“之”“以”的用法。
5、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
在?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八)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写一篇200字
左右的学习感悟。
曹刿论战教案
新乡市第三十一中学 郭海连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跟“齐鲁长勺之战”有关的一篇文章《曹刿论战》。这篇文章选自哪部书?(《左传》)谁来介绍这部书?
(二) 介绍《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己熟悉课文,两分钟后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断句,最后同学们一起来评价:哪里有错误或不足?可能会读错的字:
间 (jiàn) 鄙(bǐ) 帛(bó) 辙 (zhé) 轼 (shì) 夫(fú)
2、初步理解课文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曹刿)
②曹刿和谁论战 ?(鲁庄公)
③论的是哪一场战役?(长勺之战)
曹刿是怎么论战的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四)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1、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①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
的?
②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③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
④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2、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并用“从„„中可以看出„„
是一个„„样的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
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不耻下问。
(五)又读课文,畅谈所得
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
(六)小结全文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
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
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形象。
(七)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夫战,勇气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古义: 今义:
(2 古义: 今义:
(3 古义: 今义:
(4 古义: 今义:
4、请归纳文章中“之”“以”的用法。
5、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
在?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八)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写一篇200字
左右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