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重磅报告系列二:制造业的未来在中国还是美国?

随着特朗普提出制造业回流美国和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俨然已成为当下最热也最重要的话题,那未来制造业究竟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未来制造业能否回流至美国,高盛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

高盛称,相对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制造业人才的缺失限制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自动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美国劳动力上的劣势。但问题是,在中国在自动化所需的工程人才上,似乎还要比美国略优一筹。

高盛惊奇地发现,尽管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还是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其需求量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27%。

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主要障碍则是核心技术的缺失。过去十年来,中国大量增加研发支出,目前中国研发支出的比例已经靠近美国。

高盛的重磅文章试图阐释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未来,华尔街见闻此前介绍高盛重磅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美跨境投资等相关背景。本文为系列文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中美两国未来将如何在促进制造业上过招。

美国有什么招?

在增加美国制造业这件事上,美国主要有两招:降低公司税率+提高关税。

特朗普以及美国国会成员Paul Ryan等已经呼吁调节税收政策,调整税收政策,以本土制造业的成本更具有吸引力。这些政策调整的措施包括,降低联邦法定公司税率,以及开征边境税。

高盛称,美国当下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9%,而对于所有国家的平均进口关税为1.7%。而据WTO数据,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商品的平均关税是4.0-6.5%。特朗普一直宣称,想要使中美两国的关税税率对等。

但问题,若特朗普这么做,中国不会坐视不理。高盛援引学者称,中国不会容忍比其他国家的平均关税高即使1%。该学者称,中国将会在飞机等美国进口产品上的税率进行回应。

美国制造业的成本可能会因为边境税增加0.8%。若美国实施边境税等相关关税,世贸组织将出现持续多年的贸易争端。

同时,美国消费者也会边境税买单,高盛预计美国商品的成本会因为边境税上涨0.8%,高盛认为,边境税真正成为法律的概率仅有20%。

中国有什么招?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核心科技、知识产权的缺失。而中国促进国内制造业方面主要的方法是:增加研发支出。

自从中国在1950年快速工业化以来,中国政府发布了13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列出了当时经济的优先任务,即发展自给自足的行业,在核心行业中从全球竞争对手中获得市场份额。

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就提出,专注于增加价值附加链,以及推动创新。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说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研发支出显著增加。中国研发支出在1991年以来占GDP的比例小于1%,而在201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据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

在智能手机和汽车行业等市场中,对于研发支出的增加有可能提高市场份额。中国手机厂商2011年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1%上升到2015年的33%。同样,中国人汽车厂商全球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3%上升到2016年的12%。

自动化的未来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对于美国而言,使制造业回流的最大障碍是劳动力。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更高,而且训练有加的工人数量也比较少的情况,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许能够有所帮助。

高盛认为,自动化将重塑制造业生产线,它将在制造业岗位减少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工程师岗位。比方说,在智能手机制造上, 美国每10个雇员中,可能会有4-7个雇员被自动化所取代。可能最后只剩下一两个在流水线工作的人,而控制编程和质量的工程师岗位将会增加。

企业需要设计出特定的产品应用于自动化上,这种产品需要比较经济便宜一些,比如它能够大量应用于手机制造业以及纺织业,最好还要能够用一年以上。

如果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真的能够实现自动化,那么高盛认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能够以比较低的转成本移至美国。但问题是,在自动化上,中国培养的人才要更多。

就教育程度而言,美国继续拥有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排名靠前的学校。随着中国获得学历的公民的增加,中国与美国的这一差距有所减小,不过总体而言,美国的入学率还是高于中国。

但中国学生获得的工程学士学位数量明显要高于美国。中国在2013年授予了超过一百万个学士学位,而美国授予的学士学位数量还不够20万。

而从机器人的角度来衡量中美的自动化程度:高盛惊奇地发现,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但中国几乎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的机器人购买量占据了全球机器人销售总量的27%。

不过从相对比例而言,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还是要弱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工厂里,每1万个工人,才对应着49个机器人。

随着特朗普提出制造业回流美国和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俨然已成为当下最热也最重要的话题,那未来制造业究竟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未来制造业能否回流至美国,高盛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

高盛称,相对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制造业人才的缺失限制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自动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美国劳动力上的劣势。但问题是,在中国在自动化所需的工程人才上,似乎还要比美国略优一筹。

高盛惊奇地发现,尽管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还是远低于美国等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其需求量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27%。

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主要障碍则是核心技术的缺失。过去十年来,中国大量增加研发支出,目前中国研发支出的比例已经靠近美国。

高盛的重磅文章试图阐释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未来,华尔街见闻此前介绍高盛重磅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美跨境投资等相关背景。本文为系列文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中美两国未来将如何在促进制造业上过招。

美国有什么招?

在增加美国制造业这件事上,美国主要有两招:降低公司税率+提高关税。

特朗普以及美国国会成员Paul Ryan等已经呼吁调节税收政策,调整税收政策,以本土制造业的成本更具有吸引力。这些政策调整的措施包括,降低联邦法定公司税率,以及开征边境税。

高盛称,美国当下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为2.9%,而对于所有国家的平均进口关税为1.7%。而据WTO数据,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商品的平均关税是4.0-6.5%。特朗普一直宣称,想要使中美两国的关税税率对等。

但问题,若特朗普这么做,中国不会坐视不理。高盛援引学者称,中国不会容忍比其他国家的平均关税高即使1%。该学者称,中国将会在飞机等美国进口产品上的税率进行回应。

美国制造业的成本可能会因为边境税增加0.8%。若美国实施边境税等相关关税,世贸组织将出现持续多年的贸易争端。

同时,美国消费者也会边境税买单,高盛预计美国商品的成本会因为边境税上涨0.8%,高盛认为,边境税真正成为法律的概率仅有20%。

中国有什么招?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障碍核心科技、知识产权的缺失。而中国促进国内制造业方面主要的方法是:增加研发支出。

自从中国在1950年快速工业化以来,中国政府发布了13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列出了当时经济的优先任务,即发展自给自足的行业,在核心行业中从全球竞争对手中获得市场份额。

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就提出,专注于增加价值附加链,以及推动创新。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说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研发支出显著增加。中国研发支出在1991年以来占GDP的比例小于1%,而在201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据GDP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

在智能手机和汽车行业等市场中,对于研发支出的增加有可能提高市场份额。中国手机厂商2011年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1%上升到2015年的33%。同样,中国人汽车厂商全球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3%上升到2016年的12%。

自动化的未来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对于美国而言,使制造业回流的最大障碍是劳动力。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更高,而且训练有加的工人数量也比较少的情况,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许能够有所帮助。

高盛认为,自动化将重塑制造业生产线,它将在制造业岗位减少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工程师岗位。比方说,在智能手机制造上, 美国每10个雇员中,可能会有4-7个雇员被自动化所取代。可能最后只剩下一两个在流水线工作的人,而控制编程和质量的工程师岗位将会增加。

企业需要设计出特定的产品应用于自动化上,这种产品需要比较经济便宜一些,比如它能够大量应用于手机制造业以及纺织业,最好还要能够用一年以上。

如果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真的能够实现自动化,那么高盛认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能够以比较低的转成本移至美国。但问题是,在自动化上,中国培养的人才要更多。

就教育程度而言,美国继续拥有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排名靠前的学校。随着中国获得学历的公民的增加,中国与美国的这一差距有所减小,不过总体而言,美国的入学率还是高于中国。

但中国学生获得的工程学士学位数量明显要高于美国。中国在2013年授予了超过一百万个学士学位,而美国授予的学士学位数量还不够20万。

而从机器人的角度来衡量中美的自动化程度:高盛惊奇地发现,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但中国几乎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的机器人购买量占据了全球机器人销售总量的27%。

不过从相对比例而言,中国工厂的机器人密度还是要弱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工厂里,每1万个工人,才对应着49个机器人。


相关文章

  • [重磅推荐]金融资深人士谈券商优质岗位及如何进入
  • 一.什么是金融业? 金融业包括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投资!现在中国的金融方兴未艾,各大公司正在大力的扩展业务,极具发展前途.但是低端人才已经过剩,高端人才严重不足! 比如:为缓解金融高端人才不足问题,2009年国家投资 4亿元在上海交大新 ...查看


  •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专题调研分析报告2017
  •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专题调研分析报告 2017 研究报告 Economic And Market Analysis China Industy Research Report 2018 zhongbangshuju 前 言 行业分析报告主要涵盖 ...查看


  • 世界经济专题研究作业
  • 与BRICs一起梦想 通往2050年的道路-高盛 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 ...查看


  • 和平解体中国--美国高盛财团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 1999年,高盛集团整顿中国石油工业.2002年12月,美国任命高盛董事长斯蒂芬·弗里德曼为白宫经济顾问,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接任董事长.2004年1月,华尔街金融界最新权力榜--高盛董事长亨利·保尔森居榜首.2006 ...查看


  • 18篇文章让你透彻了解甲醇产业链(重磅专题)
  • 扑克导读360pskdocImg_0_xyz 甲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应用广泛,经深加工的有机化工产品有上百种,可以用来生产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可作为生产农药.医药.染料.合成树脂及合成化纤等精细化工和高分子化工产品的原料.针对全球 ...查看


  • 唱多做空工行H股涉嫌违法 高盛阴谋论露出狐狸尾巴
  • 上个月底,国际投行高盛连发两份报告,突然改口看好中国概念股,而工行H股正是其最为看好的股票之一.高盛在报告中预测,工行H股潜在升幅将达50%.事实上自10月4日工行H股创出新低后,至11月9日收盘,工行H股的累计反弹幅度恰好为50%.也就在 ...查看


  • 江涌:国际金融大鳄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涉嫌危害中国经济安全
  • 江涌:国际金融大鳄为中国发展"出谋划策"涉嫌危害中国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的一些政府高官.企业高官不能或不愿意正视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金融玩家的本性.一些政府高官.国企高官与美国金融大鳄们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不仅是& ...查看


  • 海外投行经营模式的选择的案例分析
  • 海外投行经营模式的选择的案例分析 报告要点: 海外全能型投资银行大部分为多元化经营风格, 采取全球化战略,注重客户服务,本文以高盛.摩根 斯坦利以及美林证券为代表进行案例分析,对其发展 历程.业务结构.组织架构.服务模式及经营特色等 进行归 ...查看


  • 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分析
  • 第一章 并购背景分析 1.1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情况 图1-1 2002-2011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并购交易网 图1-2 1995年以来,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总金额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以来中国企业并购交易的平均交易额也有缓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