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数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蕴含数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山东省五莲一中 王振香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它数学知识有着广泛、密切而又深入的交汇,这类数列综合问题往往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思想、归纳猜想等),在分析与处理解决时,若能灵活地以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思路指导,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函数思想

由于数列是以正整数为自变量的一种特殊离散型函数,则我们若能有意识地多从函数的角度去看待数列,在这种整体的、动态的观点之下加强数列与函数的联系,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解决数列的一系列问题,就会使数列的一些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使某些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例1.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若S n =10,S 2n =50,求S 3n .

⎧S ⎫分析:因{a n }是等差数列,则知⎨n ⎬也为等差数列,由此可用一次函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n ⎭

1na 1+n (n -1) d S d ⎧S ⎫解: n ==a 1+(n -1) ,故⎨n ⎬为等差数列, n n 2⎩n ⎭

其通项为一次函数,将之设为f (x ) =ax +b ,则点(n , S n S ) 、(2n , 2n ) 在其图象上,n 2n

∴an +b =1050155,a ⋅2n +b =,则解得an =, b =-. n 2n n n

故f (3n ) =a ⋅3n -5S 3n 155==⋅3-,解之得S 3n =120. n 3n n n

评注S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直线上的离散点. 上述解法是利用待定系数法建n

立一次函数来求解S 3n . 当然更可利用结论“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成等差数列”这个等差数列的重要结论而简单解决本题.

二 方程(组)思想

数列与以前所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简易逻辑等许多知识都有广泛的联系,方程(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许多数列习题都可通过列出方程或方程

组而求解. 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紧密地联系着五个基本量a 1,n,d(q),an , s n ,“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 因此方程的观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 例2.设{a n }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并且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 ,a 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 n 与2的等比中项,以此求{a n }的通项公式.

分析:由题设“a 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 n 与2的等比中项”即可列出方程进行分析.

a n +21=s n =(a n +2) 2, 28

12当n =1时,s 1=(a 1+2) =a 1,解得a 1=2. 8

1212又a n +1=s n +1-s n ∴a n +1=(a n +1+2) -(a n +2) ,整理得: (a n +1+a n )(a n +1-a n -4) =0. 88解

:由题意可知

又 a n >0,

∴a n +1-a n =4,即{a n }是首项为2、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a n =4n -2.

点评:本例利用了方程的消元思想由a n +1=s n +1-s n 、s n =1(a n +2) 2消去s n 得到了 8

(a n +1+a n )(a n +1-a n -4) =0这一方程,找到了数列中相邻两项的递推关系,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可借助a n +1=s n +1-s n 消去a n 利用s n +1, s n 递推关系解题. 例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是正数,并且a 3a 7=-12, a 4+a 6=-4,求前n 项的和s n . 分析:由a 4+a 6=-4可知a 3+a 7=-4,结合条件a 3a 7=-12可得相关方程.

解:由等差数列{a n }知:a 3+a 7=a 4+a 6,从而a 3a 7=-12, a 3+a 7=-4,

2故a 3, a 7是方程x +4x -12=0的两根,又d >0,解之得:a 3=-6, a 7=2.

⎧a 1+2d =-6⎧a 1=-10再解方程组⎨ ,因此有s n =-10n +n (n -1) . , ∴⎨a +6d =2d =2⎩⎩1

点评:本题利用了a 3+a 7=a 4+a 6这一性质构造了二次方程,从中巧妙的解出了两个量 a 3=-6, a 7=2,再利用方程求得了首项与公差的值,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知在数列解题时往往可借助方程的思想与a n +a m =a p +a q (或a n ⋅a m =a p ⋅a q )找出解题的捷径.

三 分类讨论思想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出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我们就需要对所研究的对象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各类的结果得到问题的解决.

例4. 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前n 项和S n >0 (n =1, 2, ) .

(Ⅰ)求q 的取值范围; (Ⅱ)设b n =a n +2-3a n +1,记{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试比较S n 与T n 的大小. 2

分析:凡涉及等比数列和的问题,一般而言均需分类讨论.

解:(Ⅰ)因为{a n }是等比数列,S n >0, 可得a 1=S 1>0, q ≠0.

当q =1时, S n =na 1>0;

a 1(1-q n ) 1-q n

当q ≠1时, S n =>0, 即>0,(n =1,2, ) 1-q 1-q

上式等价于不等式组:⎨⎧1-q >0, , (n =1, 2, ) ② ① 或, (n =1, 2, ) ⎨n n ⎩1-q >0⎩1-q

解①式得q>1;解②,由于n 可为奇数、可为偶数,得-1

综上,q 的取值范围是(-1, 0) ⋃(0, +∞). (Ⅱ)由b n =a a +2-333a n +1得b n =a n (q 2-q ) ,则其前n 项和T n =(q 2-q ) S n . 222

31q -1) =S n (q +)(q -2). 22于是T n -S n =S n (q 2-

又∵S n >0且-10. 当-1

当-1或q >2时T n -S n >0即T n >S n 21

1或q =2时,T n -S n =0即T n =S n 2当q =-

点评:关于数列的分类一般考查三个方向:对公差d 的分类讨论、对公比q 的分类讨论、对项数n 的分类讨论.

四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数列的绝大多数问题最后归结为两大问题——求通项公式和求前n 项和. 由于数列种类繁多,对一般数列讨论这两个问题有一定困难,故一般的,均能将待解决的问题化归成我们比

较熟悉的等差、等比这两种最典型的数列去解决.

例5. 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1,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1=4a n +2(n ∈N *) ,求{a n }的通项公式.

分析与略解:当n ≥2时,S n +1=4a n +2,S n =4a n -1+2.

两式相减,得a n +1=S n +1-S n =4a n -4a n -1,将之变形为a n +1-2a n =2(a n -2a n -1) . 可见{a n +1-2a n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又 a 1+a 2=S 2=4a 1+2,a 1=1,得 a 2=5,则 a 2-2a 1=3.

因此 a n +1-2a n =3⋅2n -1. 两边同除以2

可见⎨n +1,得a n +1a n 3-=(常数), 2n +12n 4a 113⎧a n ⎫=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n ⎬422⎩2⎭

22444因此a n =1+3(n -1) =3n -1,从而a n =(3n -1) 2n -2. n 评析:本例通过两次化归,第一次把数列化归为等比数列,第二次把数列化归为等差数列,随着化归的进行,问题降低了难度.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中隐含着许多数学方法如消元法、构造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拆项相消法、拆项分组求和法等.

结束语:当然,渗透数列中的思想还有“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归纳猜想的思想”、“递推(归)的思想”等. 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并不是完全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客观存在的内容,是人们解题经验的积累、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应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 因此在数列复习时,应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的意识.

蕴含数列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山东省五莲一中 王振香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它数学知识有着广泛、密切而又深入的交汇,这类数列综合问题往往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思想、归纳猜想等),在分析与处理解决时,若能灵活地以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思路指导,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函数思想

由于数列是以正整数为自变量的一种特殊离散型函数,则我们若能有意识地多从函数的角度去看待数列,在这种整体的、动态的观点之下加强数列与函数的联系,利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去解决数列的一系列问题,就会使数列的一些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使某些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例1.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若S n =10,S 2n =50,求S 3n .

⎧S ⎫分析:因{a n }是等差数列,则知⎨n ⎬也为等差数列,由此可用一次函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n ⎭

1na 1+n (n -1) d S d ⎧S ⎫解: n ==a 1+(n -1) ,故⎨n ⎬为等差数列, n n 2⎩n ⎭

其通项为一次函数,将之设为f (x ) =ax +b ,则点(n , S n S ) 、(2n , 2n ) 在其图象上,n 2n

∴an +b =1050155,a ⋅2n +b =,则解得an =, b =-. n 2n n n

故f (3n ) =a ⋅3n -5S 3n 155==⋅3-,解之得S 3n =120. n 3n n n

评注S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直线上的离散点. 上述解法是利用待定系数法建n

立一次函数来求解S 3n . 当然更可利用结论“S n , S 2n -S n , S 3n -S 2n 成等差数列”这个等差数列的重要结论而简单解决本题.

二 方程(组)思想

数列与以前所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简易逻辑等许多知识都有广泛的联系,方程(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许多数列习题都可通过列出方程或方程

组而求解. 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紧密地联系着五个基本量a 1,n,d(q),an , s n ,“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 因此方程的观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 例2.设{a n }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并且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 ,a 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 n 与2的等比中项,以此求{a n }的通项公式.

分析:由题设“a n 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 n 与2的等比中项”即可列出方程进行分析.

a n +21=s n =(a n +2) 2, 28

12当n =1时,s 1=(a 1+2) =a 1,解得a 1=2. 8

1212又a n +1=s n +1-s n ∴a n +1=(a n +1+2) -(a n +2) ,整理得: (a n +1+a n )(a n +1-a n -4) =0. 88解

:由题意可知

又 a n >0,

∴a n +1-a n =4,即{a n }是首项为2、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a n =4n -2.

点评:本例利用了方程的消元思想由a n +1=s n +1-s n 、s n =1(a n +2) 2消去s n 得到了 8

(a n +1+a n )(a n +1-a n -4) =0这一方程,找到了数列中相邻两项的递推关系,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候可借助a n +1=s n +1-s n 消去a n 利用s n +1, s n 递推关系解题. 例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是正数,并且a 3a 7=-12, a 4+a 6=-4,求前n 项的和s n . 分析:由a 4+a 6=-4可知a 3+a 7=-4,结合条件a 3a 7=-12可得相关方程.

解:由等差数列{a n }知:a 3+a 7=a 4+a 6,从而a 3a 7=-12, a 3+a 7=-4,

2故a 3, a 7是方程x +4x -12=0的两根,又d >0,解之得:a 3=-6, a 7=2.

⎧a 1+2d =-6⎧a 1=-10再解方程组⎨ ,因此有s n =-10n +n (n -1) . , ∴⎨a +6d =2d =2⎩⎩1

点评:本题利用了a 3+a 7=a 4+a 6这一性质构造了二次方程,从中巧妙的解出了两个量 a 3=-6, a 7=2,再利用方程求得了首项与公差的值,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由此可知在数列解题时往往可借助方程的思想与a n +a m =a p +a q (或a n ⋅a m =a p ⋅a q )找出解题的捷径.

三 分类讨论思想

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出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我们就需要对所研究的对象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各类的结果得到问题的解决.

例4. 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前n 项和S n >0 (n =1, 2, ) .

(Ⅰ)求q 的取值范围; (Ⅱ)设b n =a n +2-3a n +1,记{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试比较S n 与T n 的大小. 2

分析:凡涉及等比数列和的问题,一般而言均需分类讨论.

解:(Ⅰ)因为{a n }是等比数列,S n >0, 可得a 1=S 1>0, q ≠0.

当q =1时, S n =na 1>0;

a 1(1-q n ) 1-q n

当q ≠1时, S n =>0, 即>0,(n =1,2, ) 1-q 1-q

上式等价于不等式组:⎨⎧1-q >0, , (n =1, 2, ) ② ① 或, (n =1, 2, ) ⎨n n ⎩1-q >0⎩1-q

解①式得q>1;解②,由于n 可为奇数、可为偶数,得-1

综上,q 的取值范围是(-1, 0) ⋃(0, +∞). (Ⅱ)由b n =a a +2-333a n +1得b n =a n (q 2-q ) ,则其前n 项和T n =(q 2-q ) S n . 222

31q -1) =S n (q +)(q -2). 22于是T n -S n =S n (q 2-

又∵S n >0且-10. 当-1

当-1或q >2时T n -S n >0即T n >S n 21

1或q =2时,T n -S n =0即T n =S n 2当q =-

点评:关于数列的分类一般考查三个方向:对公差d 的分类讨论、对公比q 的分类讨论、对项数n 的分类讨论.

四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数列的绝大多数问题最后归结为两大问题——求通项公式和求前n 项和. 由于数列种类繁多,对一般数列讨论这两个问题有一定困难,故一般的,均能将待解决的问题化归成我们比

较熟悉的等差、等比这两种最典型的数列去解决.

例5. 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1,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1=4a n +2(n ∈N *) ,求{a n }的通项公式.

分析与略解:当n ≥2时,S n +1=4a n +2,S n =4a n -1+2.

两式相减,得a n +1=S n +1-S n =4a n -4a n -1,将之变形为a n +1-2a n =2(a n -2a n -1) . 可见{a n +1-2a n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又 a 1+a 2=S 2=4a 1+2,a 1=1,得 a 2=5,则 a 2-2a 1=3.

因此 a n +1-2a n =3⋅2n -1. 两边同除以2

可见⎨n +1,得a n +1a n 3-=(常数), 2n +12n 4a 113⎧a n ⎫=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n ⎬422⎩2⎭

22444因此a n =1+3(n -1) =3n -1,从而a n =(3n -1) 2n -2. n 评析:本例通过两次化归,第一次把数列化归为等比数列,第二次把数列化归为等差数列,随着化归的进行,问题降低了难度.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中隐含着许多数学方法如消元法、构造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拆项相消法、拆项分组求和法等.

结束语:当然,渗透数列中的思想还有“一般与特殊的思想”、“归纳猜想的思想”、“递推(归)的思想”等. 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并不是完全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客观存在的内容,是人们解题经验的积累、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应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 因此在数列复习时,应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的意识.


相关文章

  •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
  •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 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高中必修5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它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 ...查看


  • 数列与探索性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 [命题趋向] 1.等差(比) 数列的基本知识是必考内容, 这类问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 也有解答题; 难度易.中.难三类皆有. 2.数列中an 与sn 之间的互化关系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3.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 ...查看


  •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 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形成并掌握数列及其有关概念,及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理解数列的表示方法与函数表示方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分析问题的能 力,同时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性的 ...查看


  • 时间分配-江苏高考数学
  • 江苏高考数学答题时间建议 高考应试指导 ――考好数学四大"绝招" 如何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减少各种失误,是每个考生在备考期间时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对你成绩的影响少则几分,多则十几分,甚至--,为此要注意 ...查看


  • 等差数列求和说课稿
  •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一. 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函数的概念 ...查看


  •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作者:伍文娟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它作为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集归纳.猜想和证明于一体,内容既抽象又具体,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归纳法并不是通过对某些生活问题(比如多米诺骨牌或者 ...查看


  • 数列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指导精品
  • 数列考试题型分析及解题方法指导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 ...查看


  • 高一数学递推数列特征方程的发现
  • 递推数列特征方程的发现 一.问题的提出 递推(迭代) 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递推数列问题能力要求高,内在联系密切,蕴含着不少精妙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递推数列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斐波那契数列,又称兔子数列,是学生非常乐意探讨的递 ...查看


  • 培训听课笔记
  • 7月17日听课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 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 • • • • • •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