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与孔子
蘧伯玉(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484年),名瑗,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蒲邑(今长垣伯玉村)人,卫国贤大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孔 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蘧伯玉先后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贤孝浮于国,仁而有智,知非寡过,与时俱进,终生崇尚仁与礼,为孔子少有之忘年挚友。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自己的政治抱负无用武之地,决定周游列国。而后的十四年中,十年在卫,先后两次居于蘧公处,第二次返回卫国并于其家设帐授徒,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并多次游蒲,至今长垣县留有“三善镇”“参木村”“习礼王村”“蘧公村击磬处”“学堂岗讲学处”等村名或遗迹。蘧孔之交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显示了二人亲密之交。蘧公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赢得了孔子、庄子等圣贤的尊崇,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雕塑由汉白玉石制作而成,以蘧公和孔子手持竹简交流思想的场景为主体内容,再现了蘧孔之交的历史画面。人物背景为古竹简造型,记录《论语》等典籍中有关蘧公与孔子的事迹或言论。基座浮雕前为孔子“有朋自远方来”名言,左右分别为“孔子杏坛讲学”,“蘧公宫门蘧车”场景。
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立
蘧伯玉与孔子
蘧伯玉(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484年),名瑗,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蒲邑(今长垣伯玉村)人,卫国贤大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孔 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蘧伯玉先后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品德高尚,光明磊落,贤孝浮于国,仁而有智,知非寡过,与时俱进,终生崇尚仁与礼,为孔子少有之忘年挚友。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自己的政治抱负无用武之地,决定周游列国。而后的十四年中,十年在卫,先后两次居于蘧公处,第二次返回卫国并于其家设帐授徒,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并多次游蒲,至今长垣县留有“三善镇”“参木村”“习礼王村”“蘧公村击磬处”“学堂岗讲学处”等村名或遗迹。蘧孔之交的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显示了二人亲密之交。蘧公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赢得了孔子、庄子等圣贤的尊崇,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雕塑由汉白玉石制作而成,以蘧公和孔子手持竹简交流思想的场景为主体内容,再现了蘧孔之交的历史画面。人物背景为古竹简造型,记录《论语》等典籍中有关蘧公与孔子的事迹或言论。基座浮雕前为孔子“有朋自远方来”名言,左右分别为“孔子杏坛讲学”,“蘧公宫门蘧车”场景。
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