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

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

2.1案例陈述

背景介绍 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

案例1 初次印象

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

案例2 苏菲生气

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准备取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但是没成功。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这时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苏菲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

案例3 苏菲say“Hi”

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

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 案例4 两人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

2.2案例分析

2.2.1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

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风波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1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歉意的表情中看出。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

第二阶段——风波的引发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尽管事先问了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又流露出猥琐的神情。最后的一串逗人笑的举动更是哗众取宠。上述行为使苏菲的反感逐步升级,先是严肃,接着皱眉,进而咕哝,愤怒地说“拿过来吧你!”,双眼直瞪,以至于到最后,背对着我。

其次,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显然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认为我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另外,小颖是苏菲的同学,她对苏菲可能比较了解,知道苏菲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肯定会原谅我,因此大胆断言或代言。但是,毕竟小颖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力代表苏菲说没关系。所以苏菲斜视了小颖一下。

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该认的错认了,可是对方仍丝毫没有谅解的信号。只好无奈离去。 暂时的结局就是,谁也不理谁了。

第三阶段——积极的补救

这个风波的诱因主要是小李。因此,小李开动脑筋进行了补救。首先是怀着愧疚的神情说sorry,进而是一串搞怪逗笑的礼貌用语来缓和气氛,最后十分机智创造性的半跪装作照相乞求原谅,既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毕竟给你跪下了;同时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相,不至于太低贱。最后说,“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一方面是照相用语,即请对方笑一笑;另一方面在此时此刻又是请求对方微笑以表示对小李所犯的错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但是显然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不吃这一套。

小颖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可惜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的一方,因此很容易谅解小李的行为。相信之后,她平时私下和苏菲交流时也在向她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可能也包括了小李的这次行为,使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等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也回顾了整个过程。苏菲是很聪明和善良的留学生。当她明白小李并非有意侵犯隐私,意欲轻薄,哗众取宠等等。且积极道歉和传递友好信号后,且从意义上说,小李并未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损害。当然,苏菲是个宽容豁达有很高修养的人是

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总之,她的素养,使其通过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件小事。于是当她四天后,见到小李,就主动打招呼传递友好信号。

第四阶段——重归于友好

对于小李和苏菲相互传递友好信号,双方都做出了积极回应。促使双方最终重归于友好。但是,正如伤口愈合,伤疤仍在;绳断了,接起来也会有个结。因此,两人仍然面临一个尴尬的结。聪明的苏菲,通过一个手势向小李示意要把小李的风衣取下,先放自己的风衣,然后再把小李的风衣套在她的外面。这样,小李打完球取衣服就比较方便了。小李也心领神会。于是,两人就有了这种默契。

2.2.2跨文化交流现象分析

案例涉及了跨文化的对焦、沟通障碍、忌讳、文化休克、非言语语言等等的相关现象。下面来给予总结。

跨文化对焦 跨文化对焦,指的是正确解读异文化。对于欠焦的异文化,我们要过焦解读;对于过焦的异文化,我们要欠焦解读。

小李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同时也很自信。但是,自信的度没把握好,于是造成常常把过焦解读他人的信号。比如,苏菲表示友好的微笑信号,小李解读成苏菲在喜欢自己;苏菲有一点喜欢小李,小李解读成她非常喜欢自己;苏菲出于礼貌的感谢,小李解读成苏菲感动。总之,最终小李把自己定位整个过焦了。也就是大大超过了苏菲价值观中的真实地位。因此,把对好朋友才能开的玩笑,能说的话,对普通朋友开和说,就显得放肆了。以至于到后来,小李把苏菲一步步地激怒。

苏菲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和女性尊严受到侵犯。因此,消极情绪因素占据主导。当人的情绪因素占据主导时,也容易出现认知的过焦,进而产生过激的行为。苏菲生气后,小李后续做的任何事情,苏菲都往消极的一面解读,最终造成过焦。这也正是为什么小李当时做了那么多的事来表达歉意都没有得到效果的原因。

小颖对苏菲的解读就属于欠焦。她在没有真正了解苏菲的情况下,贸然替苏菲说了没关系,最后致使苏菲斜视她。

沟通障碍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因此双方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小李不懂法语,英语也不流利,加之当时的紧张。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能多说些相关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以及想化解矛盾的心情。但是外在形式、陈述内容都是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言辞。因此,苏菲很难在当时领悟到小李内心所谓的重视、心态和心情。

苏菲中文不流畅,发音也不标准。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法语,因此,当她不满时,嘴里就在咕哝法语。而小李听不懂,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回应。当然,皱眉、咕哝、大声说话、甚至抱怨、怒骂等等总算是传递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信息。小李的回应就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只能围绕表达歉意,和做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来弥补。

跨文化忌讳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忌讳就是逆鳞,通常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的基础几乎是要被颠覆的。

小李和苏菲本来见面会互相打招呼和微笑的。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良性的。可是后来被打破。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忌讳。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里,对于苏菲来说,小李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第一是打量她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她的隐私权。第二,RF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在他们的文化里,是怀着开放健康泰然的心态来看待RF。而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对待RF还是比较忌讳。这就就造成了小李的尴尬表情。在中国文化看来,一个男士不小心触碰,表达了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是得了便宜卖乖。而且是对女性的极为不尊重。

文化休克 苏菲经历了小文化休克过程。

蜜月期——小李和其他同学们给她的好印象,以及她自身对中国的憧憬,对体育课的喜爱。这些都使她感觉到北大的美好和甜蜜。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沮丧期——小李连续触碰了苏菲的忌讳,并说了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使得她非常的反感。如此生气的情况下,身边的中国朋友居然还帮着中国人说话,自作主张说没关系。这些都使得苏菲情绪消极。这个时期就是沮丧期。

调整期——苏菲在事后冷静时,回顾并思考了整个过程。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看法,逐渐理解并原谅了小李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调整期。

适应期——由于经过了这次事件,相当于使苏菲产生了抗体。以后对类似事件就会有一定的免疫力了。以后对小李或其他中国人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以后的时期就是适应期。在该篇论文的几个案例中并无明显迹象表明苏菲到达了适应期。本人只是根据后来苏菲主动和小李打招呼,以及替小李把外衣挂在最外层,使他好拿。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苏菲已经调整好自己。因此很自然地进入了适应期。

非言语语言 案例中有许多非言语语言。

对于小李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在场上打球、帮苏菲捡球、冲苏菲微笑、打量苏菲的外套、碰到苏菲敏感部位后,不敢直视苏菲、在苏菲面前半跪、给苏菲一个OK手势。小李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在人看来却是侵犯,还有的则像是小丑。

对于苏菲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歉意的表情、微笑、严肃、皱眉、瞪眼、斜视、转身背对、挥手示意、对调衣服的手势。苏菲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则是不满、生气、甚至怨怒和敌意,还有的则传递了宽容和谅解。

2.3案例总结

在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摩擦。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是有意的。而是由双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造成的一些误会。如果我们把自己称作主人,把留学生称为客人的话。那么——

作为主人的一方,当自己无意伤害到对方,且对方已经表露出明显不快的信号时。应立即停止同类伤害行为。同时及时道歉。不能再以本国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标准,更不能碍于面子而不去请求对方原谅。当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时,也不应急求客方立即原谅。毕竟客方受到伤害后,会有情绪期。我们应该给客方时间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原谅。当主人的一方被客方伤害时,首先感情上会不快,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事后冷静下来,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本着宽容的态度,最终去试着理解对方。如若不然,会使小误会演变为大冲突。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不少国内外留学生与当地人的冲突甚至流血丧命事件。我们实在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客人的一方,首先应该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同时要对文化休克有所了解,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处在文化休克的哪个时期,及时的调整自己。

本文的4个案例演绎了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交流是双方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是双方互动才能完成。问题形成过程,常常分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原则上说,谁是风波的引发者,谁就应该首先积极寻求解决。本篇案例中,显然小李是整个事件的引发者。因此,他必然要负责。哪怕行为有可能显得像小丑,甚至在他人看来有点像神经病。但从最后结果两人和好来看,是值得的。

3.结束语

通过案例,我们了解到,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会遇到诸多问题。语言沟通的困难、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但是,我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都怀有寻求友好的心,有可以相互理解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只要当双方遇到问题时,都能克制

和理性并采取积极的心态进行补救。最终双方是能够重归于友好。也就是说,尽管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和留学生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友好相处的。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试题中的案例分析与写作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迁就他人。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

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

2.1案例陈述

背景介绍 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12:30才离开。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他们因此经常碰面,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

案例1 初次印象

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注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苏菲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

案例2 苏菲生气

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一个人。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准备取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处小跑过来。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苏菲眉头皱了起来。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但是没成功。接连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这时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苏菲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

案例3 苏菲say“Hi”

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

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 案例4 两人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

2.2案例分析

2.2.1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

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风波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1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歉意的表情中看出。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

第二阶段——风波的引发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尽管事先问了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后,又流露出猥琐的神情。最后的一串逗人笑的举动更是哗众取宠。上述行为使苏菲的反感逐步升级,先是严肃,接着皱眉,进而咕哝,愤怒地说“拿过来吧你!”,双眼直瞪,以至于到最后,背对着我。

其次,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显然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上,认为我不是有意的,可以原谅。另外,小颖是苏菲的同学,她对苏菲可能比较了解,知道苏菲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肯定会原谅我,因此大胆断言或代言。但是,毕竟小颖不是苏菲,她没有权力代表苏菲说没关系。所以苏菲斜视了小颖一下。

最后,小李觉得自己该认的错认了,可是对方仍丝毫没有谅解的信号。只好无奈离去。 暂时的结局就是,谁也不理谁了。

第三阶段——积极的补救

这个风波的诱因主要是小李。因此,小李开动脑筋进行了补救。首先是怀着愧疚的神情说sorry,进而是一串搞怪逗笑的礼貌用语来缓和气氛,最后十分机智创造性的半跪装作照相乞求原谅,既给了对方最高的尊重,毕竟给你跪下了;同时也给了自己回旋的余地,因为这个姿势也可以是照相,不至于太低贱。最后说,“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一方面是照相用语,即请对方笑一笑;另一方面在此时此刻又是请求对方微笑以表示对小李所犯的错的原谅;可谓非常经典。但是显然当时在气头上的苏菲不吃这一套。

小颖这里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可惜文化背景上是站在小李的一方,因此很容易谅解小李的行为。相信之后,她平时私下和苏菲交流时也在向她解释中国人的一些行为,可能也包括了小李的这次行为,使苏菲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等习惯。

苏菲事后冷静下来也回顾了整个过程。苏菲是很聪明和善良的留学生。当她明白小李并非有意侵犯隐私,意欲轻薄,哗众取宠等等。且积极道歉和传递友好信号后,且从意义上说,小李并未给苏菲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哪怕是损害。当然,苏菲是个宽容豁达有很高修养的人是

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总之,她的素养,使其通过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件小事。于是当她四天后,见到小李,就主动打招呼传递友好信号。

第四阶段——重归于友好

对于小李和苏菲相互传递友好信号,双方都做出了积极回应。促使双方最终重归于友好。但是,正如伤口愈合,伤疤仍在;绳断了,接起来也会有个结。因此,两人仍然面临一个尴尬的结。聪明的苏菲,通过一个手势向小李示意要把小李的风衣取下,先放自己的风衣,然后再把小李的风衣套在她的外面。这样,小李打完球取衣服就比较方便了。小李也心领神会。于是,两人就有了这种默契。

2.2.2跨文化交流现象分析

案例涉及了跨文化的对焦、沟通障碍、忌讳、文化休克、非言语语言等等的相关现象。下面来给予总结。

跨文化对焦 跨文化对焦,指的是正确解读异文化。对于欠焦的异文化,我们要过焦解读;对于过焦的异文化,我们要欠焦解读。

小李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同时也很自信。但是,自信的度没把握好,于是造成常常把过焦解读他人的信号。比如,苏菲表示友好的微笑信号,小李解读成苏菲在喜欢自己;苏菲有一点喜欢小李,小李解读成她非常喜欢自己;苏菲出于礼貌的感谢,小李解读成苏菲感动。总之,最终小李把自己定位整个过焦了。也就是大大超过了苏菲价值观中的真实地位。因此,把对好朋友才能开的玩笑,能说的话,对普通朋友开和说,就显得放肆了。以至于到后来,小李把苏菲一步步地激怒。

苏菲觉得自己的隐私权和女性尊严受到侵犯。因此,消极情绪因素占据主导。当人的情绪因素占据主导时,也容易出现认知的过焦,进而产生过激的行为。苏菲生气后,小李后续做的任何事情,苏菲都往消极的一面解读,最终造成过焦。这也正是为什么小李当时做了那么多的事来表达歉意都没有得到效果的原因。

小颖对苏菲的解读就属于欠焦。她在没有真正了解苏菲的情况下,贸然替苏菲说了没关系,最后致使苏菲斜视她。

沟通障碍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存在差异性,因此双方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小李不懂法语,英语也不流利,加之当时的紧张。因此,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能多说些相关的话,来表达自己的重视,讨好对方的心态,以及想化解矛盾的心情。但是外在形式、陈述内容都是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言辞。因此,苏菲很难在当时领悟到小李内心所谓的重视、心态和心情。

苏菲中文不流畅,发音也不标准。她的第一反应还是法语,因此,当她不满时,嘴里就在咕哝法语。而小李听不懂,因此,很难做出正确的回应。当然,皱眉、咕哝、大声说话、甚至抱怨、怒骂等等总算是传递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信息。小李的回应就比较宽泛没有针对性,只能围绕表达歉意,和做些让对方开心的事来弥补。

跨文化忌讳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忌讳就是逆鳞,通常是不可触碰的。一旦触碰,后果很严重。之前打下的友好印象的基础几乎是要被颠覆的。

小李和苏菲本来见面会互相打招呼和微笑的。这样的关系是健康的良性的。可是后来被打破。就是因为小李触碰了苏菲的忌讳。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

这里,对于苏菲来说,小李触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忌讳。第一是打量她的衣物并伸手抱到身上,这侵犯了她的隐私权。第二,RF对于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值得赞美的事物。在他们的文化里,是怀着开放健康泰然的心态来看待RF。而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受传统影响,对待RF还是比较忌讳。这就就造成了小李的尴尬表情。在中国文化看来,一个男士不小心触碰,表达了尴尬,是种礼貌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看来,小李的行为相当于是得了便宜卖乖。而且是对女性的极为不尊重。

文化休克 苏菲经历了小文化休克过程。

蜜月期——小李和其他同学们给她的好印象,以及她自身对中国的憧憬,对体育课的喜爱。这些都使她感觉到北大的美好和甜蜜。这个时期就是蜜月期。

沮丧期——小李连续触碰了苏菲的忌讳,并说了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话。使得她非常的反感。如此生气的情况下,身边的中国朋友居然还帮着中国人说话,自作主张说没关系。这些都使得苏菲情绪消极。这个时期就是沮丧期。

调整期——苏菲在事后冷静时,回顾并思考了整个过程。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看法,逐渐理解并原谅了小李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调整期。

适应期——由于经过了这次事件,相当于使苏菲产生了抗体。以后对类似事件就会有一定的免疫力了。以后对小李或其他中国人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以后的时期就是适应期。在该篇论文的几个案例中并无明显迹象表明苏菲到达了适应期。本人只是根据后来苏菲主动和小李打招呼,以及替小李把外衣挂在最外层,使他好拿。从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苏菲已经调整好自己。因此很自然地进入了适应期。

非言语语言 案例中有许多非言语语言。

对于小李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在场上打球、帮苏菲捡球、冲苏菲微笑、打量苏菲的外套、碰到苏菲敏感部位后,不敢直视苏菲、在苏菲面前半跪、给苏菲一个OK手势。小李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在人看来却是侵犯,还有的则像是小丑。

对于苏菲来说,涉及的非言语语言有:歉意的表情、微笑、严肃、皱眉、瞪眼、斜视、转身背对、挥手示意、对调衣服的手势。苏菲的这些动作,显然不是用言语传递信息。而是用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的。这些语言传递的信息有的是种礼貌,有的则是不满、生气、甚至怨怒和敌意,还有的则传递了宽容和谅解。

2.3案例总结

在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小摩擦。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不是有意的。而是由双方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而造成的一些误会。如果我们把自己称作主人,把留学生称为客人的话。那么——

作为主人的一方,当自己无意伤害到对方,且对方已经表露出明显不快的信号时。应立即停止同类伤害行为。同时及时道歉。不能再以本国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标准,更不能碍于面子而不去请求对方原谅。当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时,也不应急求客方立即原谅。毕竟客方受到伤害后,会有情绪期。我们应该给客方时间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原谅。当主人的一方被客方伤害时,首先感情上会不快,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事后冷静下来,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本着宽容的态度,最终去试着理解对方。如若不然,会使小误会演变为大冲突。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不少国内外留学生与当地人的冲突甚至流血丧命事件。我们实在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客人的一方,首先应该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同时要对文化休克有所了解,清楚知道自己目前处在文化休克的哪个时期,及时的调整自己。

本文的4个案例演绎了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交流是双方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必然是双方互动才能完成。问题形成过程,常常分不清谁更对谁更错。原则上说,谁是风波的引发者,谁就应该首先积极寻求解决。本篇案例中,显然小李是整个事件的引发者。因此,他必然要负责。哪怕行为有可能显得像小丑,甚至在他人看来有点像神经病。但从最后结果两人和好来看,是值得的。

3.结束语

通过案例,我们了解到,在与留学生交流过程中,我们是会遇到诸多问题。语言沟通的困难、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但是,我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都怀有寻求友好的心,有可以相互理解的手势、面部表情等等。只要当双方遇到问题时,都能克制

和理性并采取积极的心态进行补救。最终双方是能够重归于友好。也就是说,尽管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和留学生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友好相处的。


相关文章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查看


  • 中国一些大学翻译硕士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 1951 年 10 月 16 日,是以大夏大学( 1924 年).光华大学( 1925 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 ...查看


  • 育明考博-15年人大考博英语翻译试题高分重点--规避翻译误区
  • 很多考生对考博英语很无奈,对考博英语翻译题更无奈.甚至有很多考生从开始复习的时候就放弃了翻译题,理由就是翻译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没有放弃翻译题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又非常容易陷入误区.所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翻译题想 ...查看


  • 翻译硕士MTI参考书目
  • 安徽师范大学 初试: 1. 211翻译硕士英语:有关英语八级考试的书籍: 2. 357英语翻译基础: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 ...查看


  •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介绍
  •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民族汉考")是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民族汉考"是一个可靠.有效.因而也是权威的汉语 ...查看


  •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基础写作]试题及答案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基础写作 试题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标"√",错误的 标"×") 1.生活实践是确 ...查看


  • 中介语语料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中介语语料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① 曾小兵1 邱丽娜2 张普1 ([email protected]) 1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 2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 提要:本文用语料库的方法来 ...查看


  • 2中小学新课程标准语文测试题
  • 玉门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测试题(含答案) 单位 姓名 得分 一.填空(23分) 1. 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从( )( )( )(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2.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查看


  • 湖南师范大学语言真题
  • 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考研试题 应用语言学, 湖南, 现代汉语, 师范大学, 考研 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考试科目:现代汉语(含古代汉语阅读)(43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