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改革家

伟大的改革家——雍正

可以说,人们茶余饭后,只要提到“康乾盛世”,无不津津乐道。但大家往往容易忽略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雍正。无数史实证明,雍正是一位睿智、勇敢、坚韧、勤政的一代明君。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明察秋毫,不拘一格用人才,大力惩治腐败,试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位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比战国的商鞅和宋朝王安石的变法还要成功得多。

据史料记载: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已超过五千万两。人们不应忘记的是,十三年前雍正皇帝继位之初,大清国库的全部存银不足七百万两„„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样一位杰出的改革家还有很多很多的误会„„

雍正(1678——1735),即清世宗,1722年至1735年在位,康熙帝第四子。关于雍正即位的野史传闻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版本说的是,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但在临死前,雍正与负责收藏康熙传位遗诏的隆科多合谋,先趁机将病入膏肓的父亲康熙闷杀,然后将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得以继承皇位。几百年以来,雍正因这个弑父改诏得以即位的故事,遭到众多文人和反对者的口诛笔伐,雍正也被他们誉为清朝历史上最为残暴的皇帝。但这个故事本身的疑点就很多,最大的疑点

便是改遗诏的事情。清朝的诏书一向是以满文书写,入关之后,随着汉族官吏的增多,才逐渐改为满文、汉文两种文字书写诏书,而满文、汉文两种文字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按照故事里面改遗诏的方法,即使改得了汉字,也改不了满文,况且用汉字书写的遗诏中,按规定也应该在“十四子”之前加上“皇”字。如果真按照这个传闻,且不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此外,在当年汉字“十”与“于”都应是繁体字,“十”根本就改不成“于”。除非雍正手握重兵和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其他诸皇子不敢与之争夺皇位,众皇子和王公大臣才不可能看出破绽。但当时的情况是, 雍正既没有太多的支持者,又没有手握重兵,当时被封为大将军的十四子胤禵倒是拥有重兵和众多的支持者。

由此看来,雍正的皇位来历应该是清梦的,并非所谓的弑父篡位,但为什么雍正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个印象呢?这只有用雍正继位后所施行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来加以佐证。 康熙末年,由于康熙对臣下过于宽仁,使得吏治逐渐腐败,官僚贪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康熙对边疆的多次用兵,造成了国库空虚,钱粮短缺。雍正即位后,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富民强国,采取了一系列最得力、也是最得罪人的改革措施,义无反顾地吹响了向贵族、士绅等各种利益集团斗争的号角,直至取得胜利。这也许是人们对雍正产生误会的主要原因。雍正在位期间主要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有七项:

一、整顿吏治。雍正即位之时,便下达了户部全面清查官员积欠国库钱粮的命令。这个命令看起来是非常苛刻的,要求所有拖欠钱粮的官吏必须在三年内还清补齐,清查中即使涉及到高级官员也决不容情,当时就曾出现很多郡王、贝勒、贝子不得不将家产变卖以赔补亏空的事情。如果官员不能按时还清补齐,雍正就抄他的家,以家产赔补亏空。对地方的清查更是彻底,许多地方官员因亏空被抄家的抄家,革职的革职。当时被革职的地方官员竞多达三分之一,有的还达到一半以上。三年之内,雍正基本上清查了康熙以来的所有积欠,充实了国库,打击了贪官。因此,雍正得个“好抄家”的名声,并得罪了很多官吏。

二、“火耗归公”。“火耗”是指在征收赋税时收上来的是散银,上交国库时要熔铸成银锭,因此要有损耗。这就是“火耗”的来历。为了填补损耗,在征收赋税时便要多征一些。由于当时清朝的俸禄太低,一品官员的俸禄每年才180两银子,七品才45两。这点银子,别说应酬,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因此地方官便靠征收赋税银两时加收“火耗”,以贴补俸禄,这在雍正以前的清朝已成了一个惯例。

但后来这“火耗”征收得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两加征4、5钱,这就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给清朝的统治酿成了隐患。雍正在权衡利弊后,毅然决定实行“火耗归公”,规定各地“火耗”必须全部提解到省,再拨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

分给官吏,其他则用于地方公费。养廉银的数额很多,如一品官的养廉银达到每年2万两,七品官的养廉银也达到2000两左右。其实此举只是将“火耗”填补官吏俸禄公开化,并增加了地方公费。虽得到了部分清廉官吏的响应,但大多数官员还是因此举减少了很多收入。雍正又一次得罪了官吏。

三、“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制度的施行,得罪人的范围就扩大了,基本上所有的地主官僚都得罪得一干二净。雍正为了增加国家收入,避免地主官僚逃避赋役,将负担转到农民身上的情况发生,于公元1725年决定实行“摊丁入亩”制度。规定将丁役摊到土地上,谁的田地多,谁出的力役就多,没有田的就少出役或不出役。这个办法当然是对小农有利的,此后便没有了丁役,小农负担得以减轻,富户遭到压抑,彻底解决了丁役不均,放富差贫的弊端。同时由于丁粮合收,使清政府的丁银收入有了保证,对于国家非常有利。所以这次赋税改革是一个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但那些养尊处优的地主老爷们根本不会考虑是否对国家有利的问题,自然对这项改革非常抵触, 对雍正更是恨之入骨。

四、设立军机处。在对准噶尔用兵期间,雍正为了更准确、迅速地处理各种军机大事,便于公元1729年在养心殿附近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内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由雍正的亲信和心腹大臣组成。雍正每天都定时召见军机大臣,有事随时召见,军机大臣常常半夜都不能休息。军机处本来是个临时

机构,后来雍正觉得用的顺手,干脆就将其转变为固定机构,用来办理国家所有的机密事务,代替内阁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内阁只能处理一般性事务,这样雍正就把国家一切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内阁那些本来掌握重权但又不是雍正亲信的大臣,就这样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能不恨雍正吗?

五、完善密折制度。清朝官员上呈皇帝的公文主要是由通政司负责送皇帝的,但在皇帝之前便已经由内阁看过了,因而公文都是公开的,使得官员不敢公开讲有些事情,皇帝便无从知道。康熙在位期间,为了解下情,便采取了秘密奏折的补救办法。康熙将上秘折的权力只是交给了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其所奏内容包括风俗民情、地方治安、官员情况以及气候、粮价、民间琐事等等。这种奏折直接送皇帝,别人不得开启。皇帝看完,批示后发回本人保管。但是康熙时期,能用密折奏事者不多,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密折制度。

雍正即位后,认为密折是了解下情的最好办法,于是扩大了可写密的人的范围,使各省督抚都有权力上密折。后来又扩大到包括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官员,就是一些中下级官员,在得到雍正特许后,也有权力上密折。密折制度的建立,使雍正更能对全国上上下下了如指掌,处理各类事情都能洞察秋毫,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又起到了控制官员的作用,使官僚人人自危,密折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驱使他们兢兢业业地一心为公。当然在他们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同时,

心里难免对这个苛刻的雍正皇帝心怀怨恨。

六、解除禁海令。雍正审时度势,站在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以一个改革家的胸怀和气魄力排众异,于雍正五年前后,相继解除了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省份的禁海令,允许南洋往来贸易。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对待西欧来的使者,雍正也以礼相待。雍正曾选拨了一些有才能的传教士在宫中研制外国仪器和烧造材料。马戛尔尼当年来华,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尔泰笔下的“开明”为欧洲人所共知,使他们对中国皇帝与对华通商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雍正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虽然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明智之举,但在一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官僚看来,便成了有悖于“祖制家法”代名词,这又成保守派反对雍正的借口。

七、改土归流。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使土司成为“流官”不再控制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

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对于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一重大举措,又将少数民族权贵得罪得干干净净。

此外,对青海、西藏采取的措施,理所当然又把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贵族统统都得罪了。对青海,是将叛乱的罗布藏丹津剿灭后,便对青海地区加强了统治,设立了青海办事大臣,处理蒙藏民事,使青海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改变了康熙时对青海间接统治的方法。对西藏,是于公元1728年平定阿尔巴叛乱后,雍正决定强化对藏控制,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并派兵防守,还将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六世迁于康定,派兵看守。 这些措施每一项旨在巩固清朝的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对那些自由自在惯了的少数民族贵族来讲,要向清王朝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勉为其难, 自然恨上了雍正。

再加上雍正统治时期文字狱尤为兴盛;不好声色犬马的雍正很少去顾及后宫那些怨妇;雍正用人唯才是举,对国家栋梁则高官厚禄、越级提拔,对无能官吏则大加贬抑等等。雍正简直就是把天下人都给得罪遍了,能不说他弑父篡位吗?就连雍正的死也成了野史津津乐道的话题,传说雍正是被吕四娘所杀,埋进陵墓里的雍正连头都没有,头是被吕四娘拿去祭奠她被文字狱所杀的父亲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管雍正是否弑杀篡位,不管雍正是否真的被割去脑袋,我们所要了解的,便是由于雍正时期实行大刀阔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促成了“康乾盛世”的形成。反之,也许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之说了,这大概是雍正的功劳吧!

伟大的改革家——雍正

可以说,人们茶余饭后,只要提到“康乾盛世”,无不津津乐道。但大家往往容易忽略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雍正。无数史实证明,雍正是一位睿智、勇敢、坚韧、勤政的一代明君。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明察秋毫,不拘一格用人才,大力惩治腐败,试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位13年所做出的改革,比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比战国的商鞅和宋朝王安石的变法还要成功得多。

据史料记载: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已超过五千万两。人们不应忘记的是,十三年前雍正皇帝继位之初,大清国库的全部存银不足七百万两„„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样一位杰出的改革家还有很多很多的误会„„

雍正(1678——1735),即清世宗,1722年至1735年在位,康熙帝第四子。关于雍正即位的野史传闻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版本说的是,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但在临死前,雍正与负责收藏康熙传位遗诏的隆科多合谋,先趁机将病入膏肓的父亲康熙闷杀,然后将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得以继承皇位。几百年以来,雍正因这个弑父改诏得以即位的故事,遭到众多文人和反对者的口诛笔伐,雍正也被他们誉为清朝历史上最为残暴的皇帝。但这个故事本身的疑点就很多,最大的疑点

便是改遗诏的事情。清朝的诏书一向是以满文书写,入关之后,随着汉族官吏的增多,才逐渐改为满文、汉文两种文字书写诏书,而满文、汉文两种文字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按照故事里面改遗诏的方法,即使改得了汉字,也改不了满文,况且用汉字书写的遗诏中,按规定也应该在“十四子”之前加上“皇”字。如果真按照这个传闻,且不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此外,在当年汉字“十”与“于”都应是繁体字,“十”根本就改不成“于”。除非雍正手握重兵和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其他诸皇子不敢与之争夺皇位,众皇子和王公大臣才不可能看出破绽。但当时的情况是, 雍正既没有太多的支持者,又没有手握重兵,当时被封为大将军的十四子胤禵倒是拥有重兵和众多的支持者。

由此看来,雍正的皇位来历应该是清梦的,并非所谓的弑父篡位,但为什么雍正会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个印象呢?这只有用雍正继位后所施行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来加以佐证。 康熙末年,由于康熙对臣下过于宽仁,使得吏治逐渐腐败,官僚贪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康熙对边疆的多次用兵,造成了国库空虚,钱粮短缺。雍正即位后,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富民强国,采取了一系列最得力、也是最得罪人的改革措施,义无反顾地吹响了向贵族、士绅等各种利益集团斗争的号角,直至取得胜利。这也许是人们对雍正产生误会的主要原因。雍正在位期间主要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有七项:

一、整顿吏治。雍正即位之时,便下达了户部全面清查官员积欠国库钱粮的命令。这个命令看起来是非常苛刻的,要求所有拖欠钱粮的官吏必须在三年内还清补齐,清查中即使涉及到高级官员也决不容情,当时就曾出现很多郡王、贝勒、贝子不得不将家产变卖以赔补亏空的事情。如果官员不能按时还清补齐,雍正就抄他的家,以家产赔补亏空。对地方的清查更是彻底,许多地方官员因亏空被抄家的抄家,革职的革职。当时被革职的地方官员竞多达三分之一,有的还达到一半以上。三年之内,雍正基本上清查了康熙以来的所有积欠,充实了国库,打击了贪官。因此,雍正得个“好抄家”的名声,并得罪了很多官吏。

二、“火耗归公”。“火耗”是指在征收赋税时收上来的是散银,上交国库时要熔铸成银锭,因此要有损耗。这就是“火耗”的来历。为了填补损耗,在征收赋税时便要多征一些。由于当时清朝的俸禄太低,一品官员的俸禄每年才180两银子,七品才45两。这点银子,别说应酬,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因此地方官便靠征收赋税银两时加收“火耗”,以贴补俸禄,这在雍正以前的清朝已成了一个惯例。

但后来这“火耗”征收得越来越重,有的地方甚至达到1两加征4、5钱,这就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给清朝的统治酿成了隐患。雍正在权衡利弊后,毅然决定实行“火耗归公”,规定各地“火耗”必须全部提解到省,再拨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

分给官吏,其他则用于地方公费。养廉银的数额很多,如一品官的养廉银达到每年2万两,七品官的养廉银也达到2000两左右。其实此举只是将“火耗”填补官吏俸禄公开化,并增加了地方公费。虽得到了部分清廉官吏的响应,但大多数官员还是因此举减少了很多收入。雍正又一次得罪了官吏。

三、“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制度的施行,得罪人的范围就扩大了,基本上所有的地主官僚都得罪得一干二净。雍正为了增加国家收入,避免地主官僚逃避赋役,将负担转到农民身上的情况发生,于公元1725年决定实行“摊丁入亩”制度。规定将丁役摊到土地上,谁的田地多,谁出的力役就多,没有田的就少出役或不出役。这个办法当然是对小农有利的,此后便没有了丁役,小农负担得以减轻,富户遭到压抑,彻底解决了丁役不均,放富差贫的弊端。同时由于丁粮合收,使清政府的丁银收入有了保证,对于国家非常有利。所以这次赋税改革是一个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但那些养尊处优的地主老爷们根本不会考虑是否对国家有利的问题,自然对这项改革非常抵触, 对雍正更是恨之入骨。

四、设立军机处。在对准噶尔用兵期间,雍正为了更准确、迅速地处理各种军机大事,便于公元1729年在养心殿附近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内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由雍正的亲信和心腹大臣组成。雍正每天都定时召见军机大臣,有事随时召见,军机大臣常常半夜都不能休息。军机处本来是个临时

机构,后来雍正觉得用的顺手,干脆就将其转变为固定机构,用来办理国家所有的机密事务,代替内阁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内阁只能处理一般性事务,这样雍正就把国家一切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内阁那些本来掌握重权但又不是雍正亲信的大臣,就这样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能不恨雍正吗?

五、完善密折制度。清朝官员上呈皇帝的公文主要是由通政司负责送皇帝的,但在皇帝之前便已经由内阁看过了,因而公文都是公开的,使得官员不敢公开讲有些事情,皇帝便无从知道。康熙在位期间,为了解下情,便采取了秘密奏折的补救办法。康熙将上秘折的权力只是交给了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其所奏内容包括风俗民情、地方治安、官员情况以及气候、粮价、民间琐事等等。这种奏折直接送皇帝,别人不得开启。皇帝看完,批示后发回本人保管。但是康熙时期,能用密折奏事者不多,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密折制度。

雍正即位后,认为密折是了解下情的最好办法,于是扩大了可写密的人的范围,使各省督抚都有权力上密折。后来又扩大到包括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官员,就是一些中下级官员,在得到雍正特许后,也有权力上密折。密折制度的建立,使雍正更能对全国上上下下了如指掌,处理各类事情都能洞察秋毫,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又起到了控制官员的作用,使官僚人人自危,密折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驱使他们兢兢业业地一心为公。当然在他们兢兢业业一心为公的同时,

心里难免对这个苛刻的雍正皇帝心怀怨恨。

六、解除禁海令。雍正审时度势,站在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以一个改革家的胸怀和气魄力排众异,于雍正五年前后,相继解除了福建、广东、浙江沿海省份的禁海令,允许南洋往来贸易。雍正对当时的鸦片贸易也较为重视,他的鸦片政策是,贩卖毒品,严惩不贷,严格区分药用鸦片与毒品鸦片烟,毒品严禁,药用不干涉,且照顾小本商人的正当利益。对待西欧来的使者,雍正也以礼相待。雍正曾选拨了一些有才能的传教士在宫中研制外国仪器和烧造材料。马戛尔尼当年来华,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尔泰笔下的“开明”为欧洲人所共知,使他们对中国皇帝与对华通商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雍正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虽然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明智之举,但在一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官僚看来,便成了有悖于“祖制家法”代名词,这又成保守派反对雍正的借口。

七、改土归流。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使土司成为“流官”不再控制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

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对于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一重大举措,又将少数民族权贵得罪得干干净净。

此外,对青海、西藏采取的措施,理所当然又把那些地方的少数民族贵族统统都得罪了。对青海,是将叛乱的罗布藏丹津剿灭后,便对青海地区加强了统治,设立了青海办事大臣,处理蒙藏民事,使青海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改变了康熙时对青海间接统治的方法。对西藏,是于公元1728年平定阿尔巴叛乱后,雍正决定强化对藏控制,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并派兵防守,还将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六世迁于康定,派兵看守。 这些措施每一项旨在巩固清朝的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对那些自由自在惯了的少数民族贵族来讲,要向清王朝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勉为其难, 自然恨上了雍正。

再加上雍正统治时期文字狱尤为兴盛;不好声色犬马的雍正很少去顾及后宫那些怨妇;雍正用人唯才是举,对国家栋梁则高官厚禄、越级提拔,对无能官吏则大加贬抑等等。雍正简直就是把天下人都给得罪遍了,能不说他弑父篡位吗?就连雍正的死也成了野史津津乐道的话题,传说雍正是被吕四娘所杀,埋进陵墓里的雍正连头都没有,头是被吕四娘拿去祭奠她被文字狱所杀的父亲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管雍正是否弑杀篡位,不管雍正是否真的被割去脑袋,我们所要了解的,便是由于雍正时期实行大刀阔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促成了“康乾盛世”的形成。反之,也许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之说了,这大概是雍正的功劳吧!


相关文章

  • 从30年的实践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胡锦涛总书记在"12.18"重要讲话中指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笔者认为,要充分 ...查看


  •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查看


  • 历史的选择
  •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治国理政评述 <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03日 01 版)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 67年前,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勉励全体中央委员会成员-- &qu ...查看


  • 党的十七大精神是什么
  •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入党申请书标志着申请人经过了郑重思考,向党组织表明自己有入党的志愿和要求,使党组织了解申请人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便于党组织对申请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考 ...查看


  • 深化对外开放推进伟大复兴
  • 深化对外开放推进伟大复兴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面阐释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好经济 ...查看


  • 伟大的历程
  •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伟大的历程>唤起了沉睡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回望30年中国走过的艰难道路,体味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与不屈,事实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 ...查看


  •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 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当时,中国要想发展,要想富强,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吸取他国的教训,以改革为动力带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 ...查看


  •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 伟大的历程.观后感 伟大的历程 观后感 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对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岁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全景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 三十年,一个国家改变贫穷封闭的面貌,走向繁荣. 三十年,一个民族洗 ...查看


  •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 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0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查看


  •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 "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