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船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

往加以装饰,乘坐游幸,称为画舫。双体画舫的图像资料很缺乏,目前所见最早者是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可见,东晋时双体船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两船并联之后,甲板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两组船底舱,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由于船体加宽,提高了稳定性,航行时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双体船载客、运货,它是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战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造船业。其中尤以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吴、越三国及雄踞山东半岛的齐国最为发达。吴、越两国的造船基地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此时,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作战,吕不韦曾说:「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让舟行于陆,让车行于水,如同用人舍其长而取其短一样,必然失败。孙子也说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思是说:即使互相仇视的人,当同船遇险时,也应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协调一致,共度难关。这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载:「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后来这句话就成了「因噎废食」。从成语、警句的诞生,可以看出舟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已经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木质帆船

古代船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

往加以装饰,乘坐游幸,称为画舫。双体画舫的图像资料很缺乏,目前所见最早者是东晋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图》。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可见,东晋时双体船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两船并联之后,甲板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两组船底舱,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由于船体加宽,提高了稳定性,航行时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双体船载客、运货,它是交通运输工具,而不是战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造船业。其中尤以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楚、吴、越三国及雄踞山东半岛的齐国最为发达。吴、越两国的造船基地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能力。此时,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作战,吕不韦曾说:「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让舟行于陆,让车行于水,如同用人舍其长而取其短一样,必然失败。孙子也说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思是说:即使互相仇视的人,当同船遇险时,也应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协调一致,共度难关。这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载:「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后来这句话就成了「因噎废食」。从成语、警句的诞生,可以看出舟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已经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木质帆船


相关文章

  • 恩格斯关于家庭史的研究
  • 恩格斯关于家庭史的研究 恩格斯生前一直关注家庭史和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进展,并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研究中去.他(以及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达到了那个时代关于家庭和国家起源问题研究的理论高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l ...查看


  • _冷战_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25卷第3期Vol.25No.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oukouNormalUniversity2008年5月May2008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苗 杨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周口4660 ...查看


  • 读书报告之[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索]
  • 读书报告 之<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索> 中国文明起源无疑是考古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修国史,那么考古学家是怎样研究中国文明历史的以及考古学的发 ...查看


  • 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 论设计起源与艺术起源的关系 摘要:关于艺术起源和设计起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艺术界争论不 休的问题,本文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起源观点入手,试图从人类学 和艺术学角度探寻设计起源和艺术起源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起源 关于艺术起源和设计起 ...查看


  • 仓颉寿光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总结
  • 孙敬明 编者按:孙敬明先生撰写的<仓颉寿光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总结>发我,此文有重要学术价值,现在此发布.(孙先生来函: 李沣先生台鉴:久慕令德,前得拜读大著<探寻寿光古国>,受益匪浅,感触良深!今藉贵家乡寿光之 ...查看


  • 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
  • 摘 要 从教育装备的起源和教育装备的本质出发,运用历史引证.逻辑分析.理性判断的方法对教育装备的定义进行论证.通过这一论证,使得教育装备发展史的研究更加清晰,断代更加有据,目的更加明确. 关键词 教育装备:起源:本质:教育技术装备 中图分类 ...查看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万民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难点:罗马法的起源有发展: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演示法.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问题探究,了解中国 ...查看


  • 老老实实讲故事规规矩矩拍片子
  • 导演卢卫国 电视剧出炉后,会让观众对河南有深刻认识 对于河南来说,现今还缺乏一部在全国或在本省有影响力的作品.电视系列剧<中华百家姓・起源故事>可以说是迄今最有意义最为厚重的一个载体,拍出来后势必对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作为河南 ...查看


  •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 动力与机制 提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为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查看


  • 分子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 分子考古学(Molecular Archae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分子考古学基于对人类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速率的分析和研究,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揭示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