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意境、笔墨、章法布局处理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是画家对物象在情感上的" 妙悟" ,所谓境是境界。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就是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并且,中国绘画主张" 缘物寄情" 、" 以景寓意" 、" 以神取形" 、" 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即" 神遇" (石涛语)及" 迹化" (石涛语)为可视可想的。 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 立意" 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张彦远说:"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对笔墨的注意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 骨法用笔" 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中国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 意境" 、" 形神兼备" 的重要条件。

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型的骨架。为之" 骨法" 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 用笔" 。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 春蚕吐丝" ;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 屈铁盘丝" ;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 吴带当风" ;形容曹仲达的线为" 曹衣出水" 。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是主张用笔和用墨的。清·恽南田说:" 有笔有墨谓之画" 。论用笔必然要论用墨,谈用墨必谈用笔。所以,笔与墨在中国画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笔,墨才能变化;有墨,笔才能显现。故" 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 (潘天寿语)。然而,中国传统绘画尤重用墨。笔以达气,墨以生韵。用墨表现画面的气韵,求得生动是很重要的。中国之墨经用笔引发和水的渗化,可变化出浓、淡、干、湿、黑、白(纸的本色)不同层次的色彩感。古人谓之" 五墨六彩" 。

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大约始于唐,经五代到宋确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后经元、明、清得到长足的发展渐次完备了用墨之法。古代绘画用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归纳其要者,谓之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破墨法即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备求墨色的浑化对比。泼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调墨,要求不能太均匀,而后随笔泼洒,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浑化自然、润泽。积墨法即在淡墨上层层加深,每次待干后复加之。求得墨色层次既有变化而又浑厚。此三种

方法可单用,可混用,以求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以墨代色,力求单纯、明快、概括,是中国画的独特创造。以墨代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特色。即如陈简斋墨梅诗中说:"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故中国绘画注意用墨而慎于用色。中国画在设色方面突破了自然物固有的约束,代之以感情的意匠色彩。就是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将感情移入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继之产生有我的色彩关系。这种传统的设色方法,强调在单纯、明快的对比中追求色彩的主从和谐与色彩的感染力。 中国画第三个特点是章法布局处理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 经营位置" ,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 置陈布势" 。 中国画特别讲究" 立意" 、" 立象" (立形)之道,而章法是" 立象" 的重要环节。所以,章法布局受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以及民族的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殊的规律和方法。章法与用笔、用墨、设色以及透视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在表达画面" 立意" 时体现了极强的写意性和灵活性。这种写意性和灵活性表现在透视、取舍、主次、取势、开合、呼应、空白、疏密、穿插、虚实、边角的处理及题款、钤印的处理上。采用这些灵活的艺术手法,有利于突破自然时间、空间在人们心理上、视觉上所造成的限制,使画面主题" 立意" 得到更完美的表现。

" 视点" 去展现画幅的视野。这种透视法称作" 移动透视法" ,也称之为" 散点透视法" 。其实称作" 运动透视法" 更为准确。中国画向以" 面面观" 、" 景随人移" 的欣赏习惯要求处理构图。这样可以使观画者看的全面、看的深远、看的精细,具有可望、可游、可居的视觉感受。所以中国画家采取不为" 自然" 奴的" 物为我用" 观点,大胆而巧妙的运用通景法、三远法及" 以大观小" 的俯瞰式" 运动透视" 法去组织画幅中的景物、人物,从而达到使观者游目骋怀的艺术效果。

。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布置画面,使之萦纡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中国传统绘画在" 置陈布势" 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的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即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巧妙安排疏密、聚散,可使画面得到空灵变化的意境。谚云:"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

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

中国画的特点:意境、笔墨、章法布局处理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是画家对物象在情感上的" 妙悟" ,所谓境是境界。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就是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并且,中国绘画主张" 缘物寄情" 、" 以景寓意" 、" 以神取形" 、" 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 。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即" 神遇" (石涛语)及" 迹化" (石涛语)为可视可想的。 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 立意" 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张彦远说:"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对笔墨的注意

中国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 骨法用笔" 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中国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 意境" 、" 形神兼备" 的重要条件。

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型的骨架。为之" 骨法" 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 用笔" 。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 春蚕吐丝" ;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 屈铁盘丝" ;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 吴带当风" ;形容曹仲达的线为" 曹衣出水" 。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是主张用笔和用墨的。清·恽南田说:" 有笔有墨谓之画" 。论用笔必然要论用墨,谈用墨必谈用笔。所以,笔与墨在中国画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笔,墨才能变化;有墨,笔才能显现。故" 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 (潘天寿语)。然而,中国传统绘画尤重用墨。笔以达气,墨以生韵。用墨表现画面的气韵,求得生动是很重要的。中国之墨经用笔引发和水的渗化,可变化出浓、淡、干、湿、黑、白(纸的本色)不同层次的色彩感。古人谓之" 五墨六彩" 。

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大约始于唐,经五代到宋确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后经元、明、清得到长足的发展渐次完备了用墨之法。古代绘画用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归纳其要者,谓之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破墨法即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备求墨色的浑化对比。泼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调墨,要求不能太均匀,而后随笔泼洒,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浑化自然、润泽。积墨法即在淡墨上层层加深,每次待干后复加之。求得墨色层次既有变化而又浑厚。此三种

方法可单用,可混用,以求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以墨代色,力求单纯、明快、概括,是中国画的独特创造。以墨代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特色。即如陈简斋墨梅诗中说:"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故中国绘画注意用墨而慎于用色。中国画在设色方面突破了自然物固有的约束,代之以感情的意匠色彩。就是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将感情移入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继之产生有我的色彩关系。这种传统的设色方法,强调在单纯、明快的对比中追求色彩的主从和谐与色彩的感染力。 中国画第三个特点是章法布局处理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 经营位置" ,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 置陈布势" 。 中国画特别讲究" 立意" 、" 立象" (立形)之道,而章法是" 立象" 的重要环节。所以,章法布局受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以及民族的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殊的规律和方法。章法与用笔、用墨、设色以及透视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在表达画面" 立意" 时体现了极强的写意性和灵活性。这种写意性和灵活性表现在透视、取舍、主次、取势、开合、呼应、空白、疏密、穿插、虚实、边角的处理及题款、钤印的处理上。采用这些灵活的艺术手法,有利于突破自然时间、空间在人们心理上、视觉上所造成的限制,使画面主题" 立意" 得到更完美的表现。

" 视点" 去展现画幅的视野。这种透视法称作" 移动透视法" ,也称之为" 散点透视法" 。其实称作" 运动透视法" 更为准确。中国画向以" 面面观" 、" 景随人移" 的欣赏习惯要求处理构图。这样可以使观画者看的全面、看的深远、看的精细,具有可望、可游、可居的视觉感受。所以中国画家采取不为" 自然" 奴的" 物为我用" 观点,大胆而巧妙的运用通景法、三远法及" 以大观小" 的俯瞰式" 运动透视" 法去组织画幅中的景物、人物,从而达到使观者游目骋怀的艺术效果。

。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布置画面,使之萦纡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中国传统绘画在" 置陈布势" 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的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即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巧妙安排疏密、聚散,可使画面得到空灵变化的意境。谚云:"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

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


相关文章

  •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园林,集聚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同时其自身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园林的艺术特点.它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化的自然,是一种将和谐美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它同时寄予了人的智慧与情感.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传神. ...查看


  • 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案
  • 课 题: 绘画艺术的特点 课 时:1课时 课 型:绘画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明.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象,反应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形成多种风格和样式, ...查看


  • 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
  • 2001年第6期 第38卷 (总208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PEKI NG UNI 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N o. 6, 2001G e ...查看


  • 宋及以前重彩中国画的色彩特点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宋及以前重彩中国画的色彩特点 作者:张天爽 来源:<设计>2014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原始社会到宋朝各个历史时期重彩中国画的色彩面貌,总结了各个时期重彩中国画 ...查看


  • 个人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体会
  • 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体会 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成功召开了.报告精辟概括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把它贯 ...查看


  • [导游知识专题]2013
  • 2013年全国中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大纲(试行) <导游知识专题> 考试方式与题型题量 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包括单选(4项选1)50题(每题1分).多选(5项选2.3或4)20题(每题1分).判断15题(每题1分 ...查看


  • 树木学鉴赏
  • 第一部分举例学校10种主要乔木的形态.分布.栽培特点 合欢 形态特点:花头呈状花序,淡红色.荚果条形.树冠开展:小枝有棱角,嫩枝.花序和叶轴被绒毛或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于枝顶排成圆锥花序.状木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干燥时易裂 ...查看


  • 2016年老年教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老年教育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趋 势预测报告(2016年) 报告编号:183015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 ...查看


  • 高考零分作文:中国崛起的特点
  • 看到这则材料,俺激动的内牛满面,中国崛起啦,全世界都知道啦!俺光荣.俺自豪.俺--,当片刻的激情逐渐退去,随之而来的无限的感慨,中国的确崛起了,特点如下: 特点一:政府的凝聚力更强了.我敢说,除了家族企业外,中国的政府凝聚力是最强的.君不见 ...查看


  • 中国古代雕塑
  • 中国古代雕塑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分别介绍我国主要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陵墓雕塑的艺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