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_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_陈瑞

第34卷2016年

总第143期第2期

科学·经济·社会

SCIENCE·ECONOMY·SOCIETY

Vol.34,SumNo.143

No.2,2016

网络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镇江212003)

要: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网络金融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

章认为网络金融不仅能够为中国经济提供巨大规模递增效应,而且通过推动资本租赁价格与投资者偏好的改变引发了中国金融制度深刻嬗变,即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变迁,以确保新的制度均衡有利于潜在经济绩效的实现。一系列非正式约束的改变与正式规则的建立能够有效调动资源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均启示着国家如何采取政策措施以成为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换条件下从网络金融市场中获取收益的复杂契约实施有效监督的“第,三方”将是中国经济能否进一步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网络金融;制度变迁;经济绩效;包容性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6)02-0034-05

Networkfinance,Institutions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

CHENR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Abstract:Basedon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theory,thispaperdiscussestheimportantroleofnetworkfinanceinthe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fromanewperspective.ThearticleconsidersthatthenetworkfinancecannotonlyprovidethehugescaleoftheChineseeconomy,butalsoleadtotheprofoundchangesinChina'sfinancialsystem,whichisbenefi-cialtotherealizationofthepotentialeconomicperformancebypromotingthechangeofthepriceofcapitalleaseandthepreferenceofinvestors.Theestablishmentofaseriesofinformalconstraintsandformalrulescaneffectivelymobilizere-sourcesandpromotetherealeconomydevelopment.Itisalsoasignificantfactorfor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totakepolicymeasurestoimplementeffectivesupervisionofthethirdparty,whichiseffectiveintheimplementationofthecom-plexcontracts,whichcanbeobtainedfromthenetworkfinance.

Keywords:Networkfinance;institutionalchange;economicperformance;inclusive

一、引言

网络金融①是使用互联网技术跨期配置稀缺资

源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它不仅扩大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范围,而且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

网络金融一方面填补了传统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大量

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顺利实现了民间非正规金融从人际关系化融资向非人际关系化融资的转变,有效的降低了融资双方的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如

[9]

2013年有关网络金融类文随着网络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有关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载,

2014年有关网络金融类文章共3242篇,2015年截止至9月共发表互联网金融类文章3847篇。章共880篇,收稿日期:2015-12-19

“网络金融、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博士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瑞(1984—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金融与新制度经济学。女,辽宁沈阳人,

34

果说中国经济体系能通过创立相对有效率的包容性

那是因为在社会主金融制度来获得资本交易收益,

义经济环境中,拥有改变制度之谈判力量的行为人

(包括政府、企业等)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努力生成或演化出一些具有社会效率的包容性金融制度,以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技术与资本市场快速结合的外力作用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努力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转变,然而若想创建一种能带来可靠承诺的包容性网络金融制度环境,意味着必须建立起一个包含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在内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包容性金融制度框架,网络金融催化了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正是因此,以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债务高企、融资贵、融资难、理财难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金融助力实体经

“大众创业、济发展,实现万众创新”的目标,被寄予无限的希望。

二、网络金融引发中国金融制度深刻嬗变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中国已经向包容性

经济制度做出了重大跨越,这些跨越是以中国过去30年特别高的增长率为基础的。……只要中国经济制度一直在更加包容的道路上发展,增长就会一

”直持续,尽管可能步伐会变慢。网络金融引发

了中国金融制度的深刻嬗变,它既具有包容性金融

[10]

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出了由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转

向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制度的步伐,然而,我国金融制度改革一直落后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

[2]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纵观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历史,企业融资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汲取性金融制度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由汲取性向包容性转变过程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和以包容性金融制度为主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发展型融资模式。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汲取性金融制度模式,集中国内资本促进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1978年以后,由汲取性向包容性转变过程中银行融资得到发展,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逐渐形成。随着上海证券交所(1990年)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的相继成立,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开始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

[6]

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金融发展以前的金融制度一直是以汲取性金融制度为主导的,中国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损失了部分国民经济利益,在这种金融制度下,小企业和创新主体融资困难,持有小额资

[3]

本的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金融改变了我国金融制度的格局,

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而且使得我国金融制度更具,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全面而持续的发展。普惠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结合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可实现的经济成长的上限。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运作上的应用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向更具包容性的道路上发展,引导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第一,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行为人金融运作的成本,从而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资本租赁价格,这种资本相对价格的改变产生出边际上的适应性调整,使得金融市场行为人感知到,改变现有融资方式将能使其自身处境得到改善,从而产生了重新缔结融资契约的

[8]

制度的广泛内涵,又是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

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变迁的因素之一。金融制度变迁的两个来源是资本相对价格和投资人偏好的根本性改变,网络金融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中资本相对价格和投资人偏好的改变,是引导中国金融制度更具包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国当代金融

②制度变迁的核心。

一方面,网络金融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

金融制度进一步向包容性金融制度变迁。十一届三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2015年5月,美]德隆·阿西莫格鲁、美]詹姆斯·A.罗宾逊著;李增刚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320页。

对于网络金融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做出了许多可贵的成果。21世纪最初十年,中国网络金融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

《中国发展网络金融:技术重要还是制度重要》焦点集中在如何改变已有金融机构及其制度以使其快速适应世界网络金融发展,如童士清著有

(2001)、《网络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问题研究》(2001)、《金融监管创新的制度与非制度因素》(2001)、《对我葛兆强著王静著张爱莉等著

(2004)、《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研究》(2007)等。2011年至今,国网络银行制度创新的思考》王维著中国网络金融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焦点已《制约网络金经转变为在政府制度导向影响下,通过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变迁,创建新的金融制度矩阵监管潜在金融风险,如莫易娴著(2011)、《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2014)、《制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何文虎朱巧玲等(2015)等。然而,“两会”(2014)、《的制度导向与金融发展》尚无论著从理论上证明网络金度变迁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张曜著

融、制度变迁与中国潜在经济绩效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拟揭其端绪,倘有阙漏,祈请有识者教正。

35

从而有效提高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激励,

互联网技术与中国金融市场运作的结合,扩大了行为人金融运作的可选择集合,为融资者与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运作方式,网络金融的普惠性特点切合了中国包容性金融制度的核心。张曜指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组织的不断壮大、创新想法的层出不穷构成了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源生动力,直接关系到现代国家的金融发展,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则取决于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导向,只有实现金融制度的破冰和完善,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层面的规范和保障,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

]①[5

。的健康发展”

总之,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探讨互联网技术与

金融结合如何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推动中国金融制度由汲取性向包容性逐步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逻辑一致地研究未来中国包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及经济绩效动态。

三、网络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网络金融通过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制度逐步变迁,不仅盘活了中国资本存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变迁,给出了提高经济绩效的一种途径,而且推动已有的金融制度矩阵重构,缩短了制度均衡的调整时间,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制度变迁确保网络金融提供的潜在经济绩效的实现

诺斯指出“制度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他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是否能够实现的根本因[12]

素”。如果我们要确保网络金融提供的潜在经济绩效能够实现,那我们必须将理论建立在制度变迁模型的基础之上。制度矩阵的内部依存网络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在市场不完全,信息回馈断断续续,并且交易费用十分明显著的情况下,被不完美回馈与被意识形态修改了的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将型塑路径。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产生锁入效应。由于制度框架中蕴含着激励,因此,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约束,都会诱发生成特定的交易组织。这

些组织的获利水平也由激励因素决定。

[11]

伴随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历史中出现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转轨经济体制下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发展型融资模式所产生的金融制度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银行、国有企业等组织在原有制度矩阵内为了获取由制度框架所提供的各种机会,通过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内部网络依存型塑了中国资

“重间接投资、本市场重银行融资、重股市、重国债”的发展路径。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中的中国资本市场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强化了金融制度的这一进程,产生锁入效应。网络金融为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组织提供了一种打破锁入效应的途径,在产生新的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试图将中国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引入另一个更符合中国经济成长、更具适应性效率的路径,这一路径能使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最大化,能为人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融资与投资方式留出空间,能帮助形成一个更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回馈机制,以鉴别出那些相对无效率的资本投资选择并淘汰。

(二)中国金融制度矩阵变迁的主要内容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的变迁是一系列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及有效性在边际上变动的结果,它是一个渐进过程,这是因为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金融市场中,尽管正式约束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在旦夕之间发生改变,但嵌入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政策所难以改变的,然而网络金融的发展催化了这一变迁过程。

首先,网络金融交易中的非正式约束通常先于正式约束建立,是金融制度矩阵变迁中最先出现的边际改变。

网络金融市场行为人在感知到由网络技术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融资行为激励机制的改变后,最先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非正式约束确保网络金融交易在原

[4]

有正式规则空白下进行交易获利。中国网络金融非正式约束采用了低成本的交易衡量方式,通过建立网络金融同业公会、强化网络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以及让第三方获知金融交易表现的信息网络(如网络金融同业公会准入门槛、信用评级、优秀网络金融企业认证,等等),来使第二方和第三方在实施上发

,“”,《中国商贸》2015年第3期。‘两会’”张曜的制度导向与金融发展

36

挥作用。中国银监会监管层的主要思路是依靠各地互联网金融协会或金融办资源建立统一、信息共享“银监会+各省行业组织”的自律组织。力图构建的监管构架,以省为区域单位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自律监管。各种网络金融非正式约束的建立,使中国网络金融交易的发展成为了可能,网络金融自律组织等民间组织的建立降低了关键性信息与实施的成本。这些都可以用提高合作行动收益或提高背信的

[1]

成本的博弈理论框架来解释。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地位较低,监管

成本基础上的声誉,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在长距离和

非人际关系化交换中实施合约的机制。在某些时间或场合,对正直、诚实等的意识形态上的信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实施而导致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困境,仍然是网络

、金融市场中出现“跑路”欺诈等许多问题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内生于互联网技术中的、非人际关系化

交换的网络金融收益,就必须依赖那些以强制力量来实施合约的制度。第三方实施意味着国家必须成为一种监督产权并有效实施契约的强制力量。既然互联网金融也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就得要有严格的信用风险识别机制和程序,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金融创新不可超越金融监管之底线。

综上所述,创建一种能带来可靠承诺的制度环境,意味着必须建立起一个包含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在内的复杂的制度框架。上述这三者的结合,使网络金融交易提供的潜在经济绩效有了实现的可能。

四、结论和启示

网络金融引发中国金融制度深刻嬗变,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制度逐步变迁,不仅盘活了中国资本存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变迁,给出了提高经济绩效的一种途径,而且推动已有的金融制度矩阵重构,缩短了制度均衡的调整时间。从金融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包容性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与中国金融制度不断创新密不可分的。然而,高度非人际关系化性质的网络金融创新,由于缺少犯规的确有成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和有效性均尚未充分建立,使得网络金融交易问题、频发。不断出现的“跑路”诈骗等网络金融问题,

造成小微企业阻碍了网络金融市场资本自由流动,

资源误配,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建设和经

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和法制化改革,以推动网络金融更好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大门,在满足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以及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将是中国经济能否腾飞的一个重要因

37

能力有限,还远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其次,网络金融中的正式约束能够补充和强化非正式约束的有效性,是金融制度矩阵报酬递增的重要来源。

一般情况下,金融市场中的正式约束包括金融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金融契约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金融法律与法规相当多,这些不同层次的金融正式规则界定了约束,从一般性规则直到特别的界定。然而,这些金融正式规则尚未界定网络金融交易行为,不能有效降低网络金融交易中的信息、监督以及实施的成本,不能使非正式约束成为解决网

[7]

络金融复杂交换问题的可能方式。因此,产生出在修改以上正式金融规则或增加有关网络金融法,形成新的金融正式规则的有效需求。网络金融正式规则的设计通常需要将依从成本考虑在内。考虑这一成本,意味着必须要有办法来识别那些违反网络金融规则的行为,衡量其违反的程度(从而对金融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程度),并且能识别出是谁在违规。依从成本包括衡量那些待交易金融产品的多重属性,衡量代理人的表现等。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证明中国网络金融正式规则的建立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目前能看到的还只是一个纲要性的方向,具体的网络金融正式法律细则还需要渐进性的出台,并加以完善。

再次,网络金融市场中能否发展出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契约实施机制,是确保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网络金融市场类似于一个纯粹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世界,在这种衡量成本高且尚未出现实施方式的财富最大化语境中,欺诈和背信所带来的收益将大于合作行为的收益。排斥背信商人的做法,是激励双方信守合约的一个例子。此外,建立在信息

素。

参考文献:

[1]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

J].金融发展评论,2014(10).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

[2]莫易娴.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J].金

2011(10).融与经济,

[3]朱巧玲,胡今天.制度变迁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

.学习与实践,2014(09).策[J]

[4]田国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切换[J].探

2014(12).索与争鸣,

[5]张曜.“两会”2015的制度导向与金融发展[J].中国商贸,

(03).

[6]李海燕,.农村金融苏芳.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J]

2014(10).研究,

[7]李瑞雪.金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构建[J].现

2015(02).代经济探讨,

[8]徐仁明,谢广营.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趋向:一种制度性创业

J].中国流通经济,2015(07).视角[

[9]罗明雄、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

2013(10).

[美]詹姆斯·A.罗宾逊著、[10][美]李增德隆·阿西莫格鲁、

2015刚译.国家为什么会失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05).

[11]DixitA.Governanceinstitutionsandeconomicactiv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9,99(1):3-24.

[12]NorthD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38

第34卷2016年

总第143期第2期

科学·经济·社会

SCIENCE·ECONOMY·SOCIETY

Vol.34,SumNo.143

No.2,2016

网络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镇江212003)

要: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全新的视角探讨了网络金融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

章认为网络金融不仅能够为中国经济提供巨大规模递增效应,而且通过推动资本租赁价格与投资者偏好的改变引发了中国金融制度深刻嬗变,即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变迁,以确保新的制度均衡有利于潜在经济绩效的实现。一系列非正式约束的改变与正式规则的建立能够有效调动资源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均启示着国家如何采取政策措施以成为在非人际关系化交换条件下从网络金融市场中获取收益的复杂契约实施有效监督的“第,三方”将是中国经济能否进一步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词:网络金融;制度变迁;经济绩效;包容性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6)02-0034-05

Networkfinance,Institutions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

CHENR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Abstract:Basedon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theory,thispaperdiscussestheimportantroleofnetworkfinanceinthedevelopmentofChina'seconomyfromanewperspective.ThearticleconsidersthatthenetworkfinancecannotonlyprovidethehugescaleoftheChineseeconomy,butalsoleadtotheprofoundchangesinChina'sfinancialsystem,whichisbenefi-cialtotherealizationofthepotentialeconomicperformancebypromotingthechangeofthepriceofcapitalleaseandthepreferenceofinvestors.Theestablishmentofaseriesofinformalconstraintsandformalrulescaneffectivelymobilizere-sourcesandpromotetherealeconomydevelopment.Itisalsoasignificantfactorfor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totakepolicymeasurestoimplementeffectivesupervisionofthethirdparty,whichiseffectiveintheimplementationofthecom-plexcontracts,whichcanbeobtainedfromthenetworkfinance.

Keywords:Networkfinance;institutionalchange;economicperformance;inclusive

一、引言

网络金融①是使用互联网技术跨期配置稀缺资

源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它不仅扩大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范围,而且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

网络金融一方面填补了传统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大量

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个人消费金融服务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顺利实现了民间非正规金融从人际关系化融资向非人际关系化融资的转变,有效的降低了融资双方的信息成本与交易成本。如

[9]

2013年有关网络金融类文随着网络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有关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载,

2014年有关网络金融类文章共3242篇,2015年截止至9月共发表互联网金融类文章3847篇。章共880篇,收稿日期:2015-12-19

“网络金融、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博士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瑞(1984—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金融与新制度经济学。女,辽宁沈阳人,

34

果说中国经济体系能通过创立相对有效率的包容性

那是因为在社会主金融制度来获得资本交易收益,

义经济环境中,拥有改变制度之谈判力量的行为人

(包括政府、企业等)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努力生成或演化出一些具有社会效率的包容性金融制度,以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技术与资本市场快速结合的外力作用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努力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转变,然而若想创建一种能带来可靠承诺的包容性网络金融制度环境,意味着必须建立起一个包含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在内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包容性金融制度框架,网络金融催化了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正是因此,以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债务高企、融资贵、融资难、理财难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金融助力实体经

“大众创业、济发展,实现万众创新”的目标,被寄予无限的希望。

二、网络金融引发中国金融制度深刻嬗变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中国已经向包容性

经济制度做出了重大跨越,这些跨越是以中国过去30年特别高的增长率为基础的。……只要中国经济制度一直在更加包容的道路上发展,增长就会一

”直持续,尽管可能步伐会变慢。网络金融引发

了中国金融制度的深刻嬗变,它既具有包容性金融

[10]

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出了由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转

向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制度的步伐,然而,我国金融制度改革一直落后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

[2]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纵观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历史,企业融资模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汲取性金融制度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由汲取性向包容性转变过程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和以包容性金融制度为主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发展型融资模式。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汲取性金融制度模式,集中国内资本促进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1978年以后,由汲取性向包容性转变过程中银行融资得到发展,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逐渐形成。随着上海证券交所(1990年)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的相继成立,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开始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

[6]

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金融发展以前的金融制度一直是以汲取性金融制度为主导的,中国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损失了部分国民经济利益,在这种金融制度下,小企业和创新主体融资困难,持有小额资

[3]

本的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金融改变了我国金融制度的格局,

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而且使得我国金融制度更具,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全面而持续的发展。普惠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结合影响了中国未来经济可实现的经济成长的上限。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运作上的应用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向更具包容性的道路上发展,引导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第一,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行为人金融运作的成本,从而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资本租赁价格,这种资本相对价格的改变产生出边际上的适应性调整,使得金融市场行为人感知到,改变现有融资方式将能使其自身处境得到改善,从而产生了重新缔结融资契约的

[8]

制度的广泛内涵,又是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

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变迁的因素之一。金融制度变迁的两个来源是资本相对价格和投资人偏好的根本性改变,网络金融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中资本相对价格和投资人偏好的改变,是引导中国金融制度更具包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国当代金融

②制度变迁的核心。

一方面,网络金融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

金融制度进一步向包容性金融制度变迁。十一届三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2015年5月,美]德隆·阿西莫格鲁、美]詹姆斯·A.罗宾逊著;李增刚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320页。

对于网络金融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做出了许多可贵的成果。21世纪最初十年,中国网络金融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

《中国发展网络金融:技术重要还是制度重要》焦点集中在如何改变已有金融机构及其制度以使其快速适应世界网络金融发展,如童士清著有

(2001)、《网络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问题研究》(2001)、《金融监管创新的制度与非制度因素》(2001)、《对我葛兆强著王静著张爱莉等著

(2004)、《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研究》(2007)等。2011年至今,国网络银行制度创新的思考》王维著中国网络金融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焦点已《制约网络金经转变为在政府制度导向影响下,通过推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变迁,创建新的金融制度矩阵监管潜在金融风险,如莫易娴著(2011)、《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2014)、《制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何文虎朱巧玲等(2015)等。然而,“两会”(2014)、《的制度导向与金融发展》尚无论著从理论上证明网络金度变迁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张曜著

融、制度变迁与中国潜在经济绩效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拟揭其端绪,倘有阙漏,祈请有识者教正。

35

从而有效提高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激励,

互联网技术与中国金融市场运作的结合,扩大了行为人金融运作的可选择集合,为融资者与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运作方式,网络金融的普惠性特点切合了中国包容性金融制度的核心。张曜指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组织的不断壮大、创新想法的层出不穷构成了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源生动力,直接关系到现代国家的金融发展,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则取决于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导向,只有实现金融制度的破冰和完善,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制度层面的规范和保障,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

]①[5

。的健康发展”

总之,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探讨互联网技术与

金融结合如何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推动中国金融制度由汲取性向包容性逐步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逻辑一致地研究未来中国包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及经济绩效动态。

三、网络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网络金融通过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制度逐步变迁,不仅盘活了中国资本存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变迁,给出了提高经济绩效的一种途径,而且推动已有的金融制度矩阵重构,缩短了制度均衡的调整时间,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制度变迁确保网络金融提供的潜在经济绩效的实现

诺斯指出“制度在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他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是否能够实现的根本因[12]

素”。如果我们要确保网络金融提供的潜在经济绩效能够实现,那我们必须将理论建立在制度变迁模型的基础之上。制度矩阵的内部依存网络具有报酬递增的特性,在市场不完全,信息回馈断断续续,并且交易费用十分明显著的情况下,被不完美回馈与被意识形态修改了的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将型塑路径。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产生锁入效应。由于制度框架中蕴含着激励,因此,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约束,都会诱发生成特定的交易组织。这

些组织的获利水平也由激励因素决定。

[11]

伴随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历史中出现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转轨经济体制下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发展型融资模式所产生的金融制度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银行、国有企业等组织在原有制度矩阵内为了获取由制度框架所提供的各种机会,通过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内部网络依存型塑了中国资

“重间接投资、本市场重银行融资、重股市、重国债”的发展路径。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中的中国资本市场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强化了金融制度的这一进程,产生锁入效应。网络金融为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组织提供了一种打破锁入效应的途径,在产生新的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试图将中国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引入另一个更符合中国经济成长、更具适应性效率的路径,这一路径能使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最大化,能为人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融资与投资方式留出空间,能帮助形成一个更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回馈机制,以鉴别出那些相对无效率的资本投资选择并淘汰。

(二)中国金融制度矩阵变迁的主要内容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金融制度的变迁是一系列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及有效性在边际上变动的结果,它是一个渐进过程,这是因为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金融市场中,尽管正式约束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在旦夕之间发生改变,但嵌入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政策所难以改变的,然而网络金融的发展催化了这一变迁过程。

首先,网络金融交易中的非正式约束通常先于正式约束建立,是金融制度矩阵变迁中最先出现的边际改变。

网络金融市场行为人在感知到由网络技术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融资行为激励机制的改变后,最先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非正式约束确保网络金融交易在原

[4]

有正式规则空白下进行交易获利。中国网络金融非正式约束采用了低成本的交易衡量方式,通过建立网络金融同业公会、强化网络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以及让第三方获知金融交易表现的信息网络(如网络金融同业公会准入门槛、信用评级、优秀网络金融企业认证,等等),来使第二方和第三方在实施上发

,“”,《中国商贸》2015年第3期。‘两会’”张曜的制度导向与金融发展

36

挥作用。中国银监会监管层的主要思路是依靠各地互联网金融协会或金融办资源建立统一、信息共享“银监会+各省行业组织”的自律组织。力图构建的监管构架,以省为区域单位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自律监管。各种网络金融非正式约束的建立,使中国网络金融交易的发展成为了可能,网络金融自律组织等民间组织的建立降低了关键性信息与实施的成本。这些都可以用提高合作行动收益或提高背信的

[1]

成本的博弈理论框架来解释。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地位较低,监管

成本基础上的声誉,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在长距离和

非人际关系化交换中实施合约的机制。在某些时间或场合,对正直、诚实等的意识形态上的信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实施而导致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困境,仍然是网络

、金融市场中出现“跑路”欺诈等许多问题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内生于互联网技术中的、非人际关系化

交换的网络金融收益,就必须依赖那些以强制力量来实施合约的制度。第三方实施意味着国家必须成为一种监督产权并有效实施契约的强制力量。既然互联网金融也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就得要有严格的信用风险识别机制和程序,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金融创新不可超越金融监管之底线。

综上所述,创建一种能带来可靠承诺的制度环境,意味着必须建立起一个包含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在内的复杂的制度框架。上述这三者的结合,使网络金融交易提供的潜在经济绩效有了实现的可能。

四、结论和启示

网络金融引发中国金融制度深刻嬗变,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由汲取性金融制度向包容性制度逐步变迁,不仅盘活了中国资本存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变迁,给出了提高经济绩效的一种途径,而且推动已有的金融制度矩阵重构,缩短了制度均衡的调整时间。从金融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包容性金融制度创新提供了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与中国金融制度不断创新密不可分的。然而,高度非人际关系化性质的网络金融创新,由于缺少犯规的确有成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和有效性均尚未充分建立,使得网络金融交易问题、频发。不断出现的“跑路”诈骗等网络金融问题,

造成小微企业阻碍了网络金融市场资本自由流动,

资源误配,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建设和经

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和法制化改革,以推动网络金融更好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大门,在满足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以及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将是中国经济能否腾飞的一个重要因

37

能力有限,还远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其次,网络金融中的正式约束能够补充和强化非正式约束的有效性,是金融制度矩阵报酬递增的重要来源。

一般情况下,金融市场中的正式约束包括金融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金融契约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金融法律与法规相当多,这些不同层次的金融正式规则界定了约束,从一般性规则直到特别的界定。然而,这些金融正式规则尚未界定网络金融交易行为,不能有效降低网络金融交易中的信息、监督以及实施的成本,不能使非正式约束成为解决网

[7]

络金融复杂交换问题的可能方式。因此,产生出在修改以上正式金融规则或增加有关网络金融法,形成新的金融正式规则的有效需求。网络金融正式规则的设计通常需要将依从成本考虑在内。考虑这一成本,意味着必须要有办法来识别那些违反网络金融规则的行为,衡量其违反的程度(从而对金融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程度),并且能识别出是谁在违规。依从成本包括衡量那些待交易金融产品的多重属性,衡量代理人的表现等。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证明中国网络金融正式规则的建立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目前能看到的还只是一个纲要性的方向,具体的网络金融正式法律细则还需要渐进性的出台,并加以完善。

再次,网络金融市场中能否发展出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契约实施机制,是确保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网络金融市场类似于一个纯粹的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世界,在这种衡量成本高且尚未出现实施方式的财富最大化语境中,欺诈和背信所带来的收益将大于合作行为的收益。排斥背信商人的做法,是激励双方信守合约的一个例子。此外,建立在信息

素。

参考文献:

[1]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

J].金融发展评论,2014(10).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

[2]莫易娴.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J].金

2011(10).融与经济,

[3]朱巧玲,胡今天.制度变迁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

.学习与实践,2014(09).策[J]

[4]田国强.互联网金融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驱动切换[J].探

2014(12).索与争鸣,

[5]张曜.“两会”2015的制度导向与金融发展[J].中国商贸,

(03).

[6]李海燕,.农村金融苏芳.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J]

2014(10).研究,

[7]李瑞雪.金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构建[J].现

2015(02).代经济探讨,

[8]徐仁明,谢广营.互联网普惠金融发展趋向:一种制度性创业

J].中国流通经济,2015(07).视角[

[9]罗明雄、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

2013(10).

[美]詹姆斯·A.罗宾逊著、[10][美]李增德隆·阿西莫格鲁、

2015刚译.国家为什么会失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05).

[11]DixitA.Governanceinstitutionsandeconomicactiv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9,99(1):3-24.

[12]NorthD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38


相关文章

  • 2017年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2017年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货币政策框架的国际趋势与我国面临的选择 (3)动态非一致性理论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启示 (4)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5)"通货膨胀目标制& ...查看


  • 2017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
  • 2017年2月,经同行专家鉴定,共有235个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予以结项.其中,"优秀"15项,"良好"80项,"合格"117项,免于鉴定23项.另有25个项目暂缓结项(参 ...查看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说明:以下题目仅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同学们的选题可以与此相同,也可有所改变.一经上报不得轻易更改) 对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的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目标 税务筹划有关问题探讨 浅析我国增值税的运行问题和解决方 ...查看


  •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 附件二 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 (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 经济类: 1. 2. 3. 4. 5. 6. 7. 8. 9.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 后危机时期我国财 ...查看


  • 经济学类本科论文参考题目
  • 经济贸易学院 关于2006届毕业生论文指导选题的说明 各位指导教师及经贸院毕业生: 为了使我院教师所指导的毕业生在确定选题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现对论文选题做以下说明: 1.论文选题应该结合自己专业为根本,不以指导教师专业特长作为指针,遵循双 ...查看


  • 2012会计论文题目
  •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向 1. 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2. 论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 3. 关于会计本质.职能.对象.任务等问题的探讨 4.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5. 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探讨 6. 会计监督问题研究 7. 论会计目标 ...查看


  • 会计专业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表
  • 1. 基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企业价值报告研究 2. 公允价值会计与企业财务报告改进 3. 企业财务报告相关问题及其改进(改进相关性.及时性等问题)研究 4. 企业财富变动及其信息披露研究 5. 企业价值报告框架研究 6. 企业价值信息披露体系( ...查看


  • 2017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例
  • 2017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范例 选题须知: 1.以下选题仅供参考.有些选题过大,同学们写作时应将其细化. 2.不得跨专业选题,如会计专业不得选金融.工商管理专业的选题: 3.考生可自拟论文题目,但所拟题目必须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 (一 ...查看


  • 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TransitionofU1S1BudgetarySystemandItsInspirationtoChina 王 熙WANG Xi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北京 10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