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又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先秦称为 《诗》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风”共15篇,国风160篇,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赋:“铺陈其事”——叙事和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人们常说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学习《关雎》
1. 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 ū ji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君子好逑 h ăo q i ú
参差荇菜 c ēn c 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四、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渴望与追求-- (受挫)--忧思与烦恼---(幻想)--欢聚和成亲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诗歌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的所见所听引起的无限情思„„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难奈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幻由情生,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梦寐以求的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语言精练。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五、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1、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主题: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六、试背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今天我们学习《蒹葭》,再一次体味《诗经》之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味感情。
2、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蒹葭 jiān jiā 伊人y ī 溯洄s ù huí 晞x ī 湄m éi 跻j ī 沚zh ǐ 坻ch í 涘s ì
3、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宜读的平缓。这两句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成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翘首眺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要读的肯定一些。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明他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的人。“所谓”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的。“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阻隔,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读的稍稍急切一些。这两句写诗人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伊人仿佛在水中央。虽相距不远,但茫茫秋水,咫尺天涯。诗人恍惚迷离、思见而不能的形象如在眼前。
第四、第五两章要读的缓慢沉重。试想,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的旷野,寻人不见,其心情何等焦急而惆怅!在这里,写伊人所在地点,用了“方”、“湄”、“涘”。又用“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描述他寻找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根据提示朗读这首诗。
4、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此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采采:茂盛,众多。 已:停止。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5、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蒹葭
深秋的芦苇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凝成霜。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一片片,清晨的白露没晒干。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
深秋的芦苇花灿灿,清晨的白露没全干。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6、诗歌大意: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个小伙子来到河边,徘徊观望,眼前大片芦苇,脚下 一层白霜。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在河对岸的那个地方。可是,有河水相隔,芦苇挡住视线,他走了一段漫长而艰险的道路,那姑娘却依旧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共三章。由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相会艰难、失望惆怅的心情,和深深的相思。表现了他的痴迷、执着。
7、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三、合作学习 领悟鉴赏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感受诗意和人物形象。)
1、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觉。
2、诗歌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惘之情。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
(实景) (渲染气氛)
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及 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幻境) (实景)
3、有人说诗歌写一个人在苦苦地追寻。“苦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苦苦”从哪里体会出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为了心中的伊人,诗人追寻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长”、“跻”、“右”。
四、体会人物形象:
1、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漫漫行程,咫尺天涯,而“伊人”可望不可即,令人无限惆怅!他却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第
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若把三章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意味。从环境上,由首章的“苍苍”,到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从时间上,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刻画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可见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坚贞不渝!
2、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诗歌的主人公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虽然“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他仍然缠绵痴迷,情深意长、执著专一。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执著坚定,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3、“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蒹葭》全诗写的扑朔迷离、烟水苍茫,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伊人磁石般地吸引那位追求者,她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执着的感情和碧水清露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从哲学的高度,“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那么,“所谓伊人”所指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所引发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4、对《蒹葭》的主题如何理解吗?
这首诗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人生
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蒹葭》的主题,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人生。如爱情、事业、学习生活、理想的憧憬等等。
五、比较阅读,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名句欣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代)柳永的《蝶恋花》
(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稀少幽暗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重章叠句等形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关雎》表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向往和怀恋之情。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之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4、《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又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先秦称为 《诗》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风”共15篇,国风160篇,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赋:“铺陈其事”——叙事和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人们常说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学习《关雎》
1. 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 ū jiū 窈窕淑女 yǎo tiǎo 君子好逑 h ăo q i ú
参差荇菜 c ēn c 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四、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渴望与追求-- (受挫)--忧思与烦恼---(幻想)--欢聚和成亲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诗歌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的所见所听引起的无限情思„„
板书: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难奈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幻由情生,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梦寐以求的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语言精练。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五、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1、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主题: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六、试背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今天我们学习《蒹葭》,再一次体味《诗经》之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味感情。
2、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蒹葭 jiān jiā 伊人y ī 溯洄s ù huí 晞x ī 湄m éi 跻j ī 沚zh ǐ 坻ch í 涘s ì
3、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宜读的平缓。这两句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成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翘首眺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要读的肯定一些。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明他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的人。“所谓”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的。“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阻隔,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读的稍稍急切一些。这两句写诗人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伊人仿佛在水中央。虽相距不远,但茫茫秋水,咫尺天涯。诗人恍惚迷离、思见而不能的形象如在眼前。
第四、第五两章要读的缓慢沉重。试想,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的旷野,寻人不见,其心情何等焦急而惆怅!在这里,写伊人所在地点,用了“方”、“湄”、“涘”。又用“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描述他寻找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根据提示朗读这首诗。
4、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此人,指所爱的人。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采采:茂盛,众多。 已:停止。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5、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蒹葭
深秋的芦苇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凝成霜。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一片片,清晨的白露没晒干。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
深秋的芦苇花灿灿,清晨的白露没全干。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6、诗歌大意: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个小伙子来到河边,徘徊观望,眼前大片芦苇,脚下 一层白霜。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在河对岸的那个地方。可是,有河水相隔,芦苇挡住视线,他走了一段漫长而艰险的道路,那姑娘却依旧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共三章。由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相会艰难、失望惆怅的心情,和深深的相思。表现了他的痴迷、执着。
7、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三、合作学习 领悟鉴赏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感受诗意和人物形象。)
1、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觉。
2、诗歌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惘之情。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
(实景) (渲染气氛)
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及 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幻境) (实景)
3、有人说诗歌写一个人在苦苦地追寻。“苦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苦苦”从哪里体会出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为了心中的伊人,诗人追寻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长”、“跻”、“右”。
四、体会人物形象:
1、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漫漫行程,咫尺天涯,而“伊人”可望不可即,令人无限惆怅!他却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第
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若把三章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意味。从环境上,由首章的“苍苍”,到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从时间上,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刻画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可见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坚贞不渝!
2、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诗歌的主人公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虽然“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他仍然缠绵痴迷,情深意长、执著专一。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执著坚定,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3、“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蒹葭》全诗写的扑朔迷离、烟水苍茫,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伊人磁石般地吸引那位追求者,她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执着的感情和碧水清露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从哲学的高度,“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那么,“所谓伊人”所指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所引发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4、对《蒹葭》的主题如何理解吗?
这首诗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人生
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蒹葭》的主题,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人生。如爱情、事业、学习生活、理想的憧憬等等。
五、比较阅读,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名句欣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代)柳永的《蝶恋花》
(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稀少幽暗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重章叠句等形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关雎》表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向往和怀恋之情。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之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