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初二上学期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半球: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温度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无寒带。光热条件好,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领土: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纬度因素),东西时间差异大(地球自转)。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陆上国界线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熟记版图,珠穆朗玛峰临尼泊尔)此外,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行政:我国基本实行 省、县、乡。

目前,我国有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记课本第8页《行政表格》,认行政区版图。行政区记全。

第二节 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亿,约占世界人口1/5。

我国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目前我国新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第四节 民族

我国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论平等。

民族分布: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 通常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3%,山区面积占2/3,平原面积仅占12%。

弊:1.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2.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

利:可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重点熟记第25页图2.2,27页图2.6,熟记3横一竖,3撇1捺的山脉走向及骨架之间的地形区。

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可划分为三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分界:一二级-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利:1.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2.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弊:阶梯之间高大的山脉,成为东西交通巨大的障碍。

记各阶梯内的地形区。

我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因为各阶梯之间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二节 气候

气候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记好五个温度带,由南向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业产物:暖温带-苹果、梨。亚热带-柑橘。热带-椰子、香蕉。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特点:大多数第区雨季集中在5~9月,占全年80%。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分为四个干湿区:

湿润区:800ml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400~800ml,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都以旱地为主。 半干旱区:200~400ml,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牧区。

干旱区:200ml以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区与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我国气候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垂直变化。我国东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地形 等。

受季风影响,夏季比其它地区更热,冬季更冷,气温年较差大。

特殊的秦岭-淮河一线:

一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800ml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第三节 河流

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塔里木河)。

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线-400ml年等降水量线。外流区主要在季风区,湿润和半湿润区;内流区主要在非季风区,干旱和半干旱区。

京杭运河:1800米,自北向南经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

流经行政区:青、川/蜀、藏、云/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大型水利枢纽:山峡,葛洲坝。 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湖口。重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重要湖泊:洞庭湖,鄱阳湖。(记住版图) 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称“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长江称“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地区。 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川江:长江三峡工程。

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建蓄洪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流经黄土高原使黄河含沙量加大。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还提供了灌溉之利、丰富的水能资源。 流经行政区:青、川/蜀、甘/陇、宁、内蒙古、晋、陕/秦、豫、鲁。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小浪底。上中下分界:河口,桃花峪。重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泾河。(记住版图)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且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加剧黄河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

措施: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减少放牧,退耕还林、还草),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修水利枢纽)。治黄在于治沙。

长江重点记开发,黄河重点记治理。

第三节 自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要知道各种自然灾害定义)

主要分布:洪涝-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干旱-华北、东北地区;寒潮-东部、中部;台风-东南沿海。 地震-中部、西南部、西部;泥石流、滑坡-中西部的山区,以西南部最为集中。(要知道分布原因)

(要会识别自然灾害的种类,知道发生灾害的应急措施)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资本特征

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会辨别)。

自然资源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三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特征: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土地种类: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区,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分布在西南、东南和东北的山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很重要。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四节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 降水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解决季节变化大的措施:兴建水库。

解决地区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和天津及华北地区。(黄河以北即可自流-“地上河”)

中线-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及华北。 西线-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此外跨流域调水还有引滦入津、引黄入晋。

我国水资源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水污染严重。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第三章 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旅客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运输价格的高低、运输

鲜活或容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有河海就选水路)。 南北铁路干线:京哈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铁路干线:京包包兰线;兰新陇海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重要高铁:哈达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

(记住各铁路干线经过的重要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郑州、徐州、郑州、株洲、南昌、兰州等。重点熟记版图)

第五节 农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农业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东西差异,南北差异。

东西差异:西部地区天然牧场广布,农业中畜牧业地位重要(四大牧区)。种植业只分布在平原、河谷和绿洲。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及东南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降水影响)

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

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区。

宜牧则牧:牧草生长条件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

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的地区。

农业科技: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修建农田水利建设。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

第四节 工业

工业生产特征:阶段性;各阶段有联系性;工业生产规划性。

矿产品有三个阶段,农产品有两个阶段。

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须的物质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铁、汽车、化肥、水泥、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

西部发展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等。

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影响格局的因素:自然资源、交通、市场。

高新技术定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资金比例高,更新换代速度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青藏、青海无)

湖北武汉东城-光电产业,“中国光谷”。北京城区的西北-中关村,中国“硅谷”。 优势:科研院所多,研究和教育人才密集;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基础设施完善,由政府支持。

(还要注意非重点的部分、小细节,可能会出选择、判断,要复习全面)

初二上学期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半球: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温度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无寒带。光热条件好,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领土: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群岛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纬度因素),东西时间差异大(地球自转)。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陆上国界线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熟记版图,珠穆朗玛峰临尼泊尔)此外,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行政:我国基本实行 省、县、乡。

目前,我国有23个省、五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记课本第8页《行政表格》,认行政区版图。行政区记全。

第二节 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亿,约占世界人口1/5。

我国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目前我国新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第四节 民族

我国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论平等。

民族分布: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骨架。 通常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3%,山区面积占2/3,平原面积仅占12%。

弊:1.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2.山区多、平原少,耕地资源不足。

利:可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重点熟记第25页图2.2,27页图2.6,熟记3横一竖,3撇1捺的山脉走向及骨架之间的地形区。

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可划分为三阶梯: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分界:一二级-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利:1.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2.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弊:阶梯之间高大的山脉,成为东西交通巨大的障碍。

记各阶梯内的地形区。

我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因为各阶梯之间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二节 气候

气候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记好五个温度带,由南向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业产物:暖温带-苹果、梨。亚热带-柑橘。热带-椰子、香蕉。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分布特点:大多数第区雨季集中在5~9月,占全年80%。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分为四个干湿区:

湿润区:800ml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400~800ml,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都以旱地为主。 半干旱区:200~400ml,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牧区。

干旱区:200ml以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区与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我国气候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垂直变化。我国东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海陆位置,地形 等。

受季风影响,夏季比其它地区更热,冬季更冷,气温年较差大。

特殊的秦岭-淮河一线:

一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800ml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第三节 河流

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有些河流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塔里木河)。

外流区和内流区:分界线-400ml年等降水量线。外流区主要在季风区,湿润和半湿润区;内流区主要在非季风区,干旱和半干旱区。

京杭运河:1800米,自北向南经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

流经行政区:青、川/蜀、藏、云/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大型水利枢纽:山峡,葛洲坝。 上中下游分界:宜昌,湖口。重要支流: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重要湖泊:洞庭湖,鄱阳湖。(记住版图) 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称“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长江称“黄金水道”,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地区。 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川江:长江三峡工程。

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建蓄洪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流经黄土高原使黄河含沙量加大。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还提供了灌溉之利、丰富的水能资源。 流经行政区:青、川/蜀、甘/陇、宁、内蒙古、晋、陕/秦、豫、鲁。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小浪底。上中下分界:河口,桃花峪。重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泾河。(记住版图)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且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加剧黄河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

措施: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减少放牧,退耕还林、还草),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疏通河道,修水利枢纽)。治黄在于治沙。

长江重点记开发,黄河重点记治理。

第三节 自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要知道各种自然灾害定义)

主要分布:洪涝-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干旱-华北、东北地区;寒潮-东部、中部;台风-东南沿海。 地震-中部、西南部、西部;泥石流、滑坡-中西部的山区,以西南部最为集中。(要知道分布原因)

(要会识别自然灾害的种类,知道发生灾害的应急措施)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资本特征

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会辨别)。

自然资源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三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特征: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土地种类: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区,其中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分布在西南、东南和东北的山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很重要。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第四节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 降水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解决季节变化大的措施:兴建水库。

解决地区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和天津及华北地区。(黄河以北即可自流-“地上河”)

中线-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及华北。 西线-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此外跨流域调水还有引滦入津、引黄入晋。

我国水资源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水污染严重。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第三章 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旅客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运输价格的高低、运输

鲜活或容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运输。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有河海就选水路)。 南北铁路干线:京哈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铁路干线:京包包兰线;兰新陇海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重要高铁:哈达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

(记住各铁路干线经过的重要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郑州、徐州、郑州、株洲、南昌、兰州等。重点熟记版图)

第五节 农业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劳动产品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农业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东西差异,南北差异。

东西差异:西部地区天然牧场广布,农业中畜牧业地位重要(四大牧区)。种植业只分布在平原、河谷和绿洲。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及东南的人工林区。沿海地区是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降水影响)

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

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区。

宜牧则牧:牧草生长条件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地区。

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的地区。

农业科技: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修建农田水利建设。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

第四节 工业

工业生产特征:阶段性;各阶段有联系性;工业生产规划性。

矿产品有三个阶段,农产品有两个阶段。

现代工业为社会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须的物质条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铁、汽车、化肥、水泥、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 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

西部发展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等。

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影响格局的因素:自然资源、交通、市场。

高新技术定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资金比例高,更新换代速度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青藏、青海无)

湖北武汉东城-光电产业,“中国光谷”。北京城区的西北-中关村,中国“硅谷”。 优势:科研院所多,研究和教育人才密集;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基础设施完善,由政府支持。

(还要注意非重点的部分、小细节,可能会出选择、判断,要复习全面)


相关文章

  • 初二2班期中反思201555
  • 期中反思 张星驰 很快期中考试都快过去一个星期了.但现在也是悔不过当初那次考试没有复习. 数学这次下滑的是最厉害的,从及格直接下滑到了及格的一半.足足下了二十多分,这二十分可以让我上升好几名呢! 在下半学期中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在期末 ...查看


  • 初二地理期中考试
  • 包四十三中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地 理 2015年11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24分) A.矿产 B.耕地 C.河流径流 D.森林 2.表中数据说明了我 ...查看


  • 初二年级组工作总结2016
  • 初二年级组工作总结2016 初二年级组工作总结2016 在全体初二同仁的协力.同抓共管的氛围中,我初二年级组以务实.勤劳.热情.活跃的态势展示了鲜明的个性.在此,我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一下回顾与总结: 一, 德才兼备,言行如一,赏罚分明,是 ...查看


  • 08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情况简报 (2)
  • 08-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情况简报 本次期中考试做的好的方面: 2.学生都能按时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考场秩序井然: 3.考场卫生维持情况较好: 4.发卷.补卷.巡考及时.到位: 5.大多数监考教师能严格按照监考要求,按时领卷.认真监考.仔 ...查看


  • 初二下学期期末家长会发言稿
  • 初二下学期期末家长会发言稿 初二下学期期末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学校领导.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初二.1班王**的家长,承蒙学校领导的厚爱与信任,让我作为即将升入初三的家长代表在此发言,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家长也来分享自 ...查看


  • 初二年级组工作总结范文
  • 初二年级组工作总结范文 不知不觉中本学期的工作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大家一致的感受就是"快""忙",快是因为地理结业考试,时间太紧:忙是因为一天到晚,干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材料.在本学期全部工 ...查看


  • 2015学 上学期初二地理期中试卷 及答案
  • 2015学 上学期初二地理期中试卷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 ( ) A 俄罗斯.美国 B 加拿大.美国 C 俄罗斯.加拿大 D 美国.巴西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 ...查看


  • 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
  • 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 (2012-05-19 17:40:25) 标签: 分类: 教学随笔 教育 同样的心情,一样的期待 --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 各位家长: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初一四班的家长会,感谢你们理解. ...查看


  •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叶有道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