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 常见材料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三年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第1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讨论,知道能做成物品的东西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棉、毛、麻、合成纤维、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玻璃、陶瓷等材料做成的,对材料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由一种材料做成的,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的目标。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常见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塑料、木头、金属、橡胶等常见材料的名称,甚至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名称。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这些能做成物体的东西就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让学生初步建立材料的概念,对常见材料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为今后认识材料的不同性质和材料的分类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本着贴近生活、就地取材的原则,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改造,让学生从研究教师身上的物品、自己身边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材料的典型性和多样性,要选择材料较为丰富的教室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语文和科学学科之间的互补优势,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身边的物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即研究教师身上的物品→自己身边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各种新材料。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相关调整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用看、摸、比较等科学探究方法研究身边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 知识与技能
● 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知道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体,一种物体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生产新材料,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 愿意与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研究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昨天你们语文老师让大家写了一篇作文——描写人物的外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写得很好。今天,我想请大家介绍我的穿着打扮,哪位同学愿意先来?
2.学生介绍老师的穿着打扮。
二、研究教师、学生身上的物品
1.提问 你对老师身上哪样物品最感兴趣呢?你能说一说它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吗?
2.学生选择老师身上的一样物品用看、摸等方法研究它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
3.谈话:我身上就有这么多物品,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件你们身上的物品,用你们自己喜欢并认为有效的方法仔细研究一下,看看它们又是分别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4.学生自由研究并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说明】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看、摸、比较,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切方便,并让他们尽情地交流,教师及时板书材料的名称。
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把这些能做成物品的东西叫“材料”。
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提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文具用品等,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发现一些黑板上还未列出的材料,能行吗?
2.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并交流研究中的发现。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很自然地形成“研究共同体”,要鼓励学生调用多种感官、多种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教室里的物品
1.启发谈话:同学们,如果要发现更多的材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研究哪儿的物品呢?
2.学生交流。(在现有条件下,学生最大的研究范围是教室)
3.师生共同研究教室里的物品并交流研究成果,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新发现。
【说明】在学生交流到防盗窗时,教师提供材料、结构不同的防盗窗投影片:砖质→木质→钢筋质→钢管质→不锈钢质,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感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材料的发展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4.师生共同小结,引出课题:我们把黑板上写的这些材料叫做“常见材料”。
五、了解材料的新发展
1.教师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研究。
2.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六、课堂总结
1.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的收获吧!
2.学生交流各自的收获。
【说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成的,并感悟材料的发展将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老师身上的物品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对老师身上哪样物品最感兴趣?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我对老师的眼镜最感兴趣,我知道它的镜片是用树脂做的,因为我的眼镜的镜片就是用树脂做的。
师: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研究,真好。摸摸看,老师的镜片和你的一样吗?
生1:(摸)和我的不一样,老师的镜片可能是玻璃做的。
生2:老师,让我也摸一摸。(摸)是玻璃做的,和我的镜片一样。
师:看来,科学研究不仅要用眼睛看,有时候还要用手摸一摸,并且和同类型的物品比一比。
生1:我知道眼镜的镜架是用金属做的。
生2:老师,能让我摸一摸你的镜架吗?(摸)我知道镜架后面包着的一层东西是用塑料做的。
师:真了不起,从老师的一副眼镜上就能得到这么多收获。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做成眼镜的三种材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起孩子们研究材料的积极性,为后面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手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条主线:从语文课描写人物外貌切入,引导学生介绍老师的穿着打扮,并尽量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看、摸、比较等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来认识老师穿着打扮的材料,继而留出更大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地研究身边的,包括教室里的物品,进而通过广泛交流来逼近本课主题——常见材料,并从教师自制的“材料、结构不同的防盗窗投影片”为学生提供新材料的阅读资料,适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文明与人”的关系。
这一教学过程较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体现学科的整合理念,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这不失为一种能体现“用教材教”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的导入应注意季节。夏天人们的衣着比较简单,冬天比较复杂。学生认识常见材料一般应从简单入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如果在冬天,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研究《我们穿什么》一课比较有利,而这两课恰恰又是在同一个单元,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生搬硬套。
4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 常见材料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三年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第1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讨论,知道能做成物品的东西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棉、毛、麻、合成纤维、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玻璃、陶瓷等材料做成的,对材料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由一种材料做成的,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的目标。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常见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塑料、木头、金属、橡胶等常见材料的名称,甚至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名称。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这些能做成物体的东西就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让学生初步建立材料的概念,对常见材料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为今后认识材料的不同性质和材料的分类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本着贴近生活、就地取材的原则,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改造,让学生从研究教师身上的物品、自己身边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材料的典型性和多样性,要选择材料较为丰富的教室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语文和科学学科之间的互补优势,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身边的物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即研究教师身上的物品→自己身边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各种新材料。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相关调整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用看、摸、比较等科学探究方法研究身边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 知识与技能
● 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知道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体,一种物体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生产新材料,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 愿意与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研究的兴趣
1.谈话:同学们,昨天你们语文老师让大家写了一篇作文——描写人物的外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写得很好。今天,我想请大家介绍我的穿着打扮,哪位同学愿意先来?
2.学生介绍老师的穿着打扮。
二、研究教师、学生身上的物品
1.提问 你对老师身上哪样物品最感兴趣呢?你能说一说它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吗?
2.学生选择老师身上的一样物品用看、摸等方法研究它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
3.谈话:我身上就有这么多物品,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件你们身上的物品,用你们自己喜欢并认为有效的方法仔细研究一下,看看它们又是分别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4.学生自由研究并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说明】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看、摸、比较,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切方便,并让他们尽情地交流,教师及时板书材料的名称。
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把这些能做成物品的东西叫“材料”。
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
1.提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文具用品等,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发现一些黑板上还未列出的材料,能行吗?
2.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并交流研究中的发现。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很自然地形成“研究共同体”,要鼓励学生调用多种感官、多种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教室里的物品
1.启发谈话:同学们,如果要发现更多的材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研究哪儿的物品呢?
2.学生交流。(在现有条件下,学生最大的研究范围是教室)
3.师生共同研究教室里的物品并交流研究成果,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新发现。
【说明】在学生交流到防盗窗时,教师提供材料、结构不同的防盗窗投影片:砖质→木质→钢筋质→钢管质→不锈钢质,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感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材料的发展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4.师生共同小结,引出课题:我们把黑板上写的这些材料叫做“常见材料”。
五、了解材料的新发展
1.教师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研究。
2.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六、课堂总结
1.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的收获吧!
2.学生交流各自的收获。
【说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成的,并感悟材料的发展将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老师身上的物品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对老师身上哪样物品最感兴趣?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生:我对老师的眼镜最感兴趣,我知道它的镜片是用树脂做的,因为我的眼镜的镜片就是用树脂做的。
师: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研究,真好。摸摸看,老师的镜片和你的一样吗?
生1:(摸)和我的不一样,老师的镜片可能是玻璃做的。
生2:老师,让我也摸一摸。(摸)是玻璃做的,和我的镜片一样。
师:看来,科学研究不仅要用眼睛看,有时候还要用手摸一摸,并且和同类型的物品比一比。
生1:我知道眼镜的镜架是用金属做的。
生2:老师,能让我摸一摸你的镜架吗?(摸)我知道镜架后面包着的一层东西是用塑料做的。
师:真了不起,从老师的一副眼镜上就能得到这么多收获。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做成眼镜的三种材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起孩子们研究材料的积极性,为后面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手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条主线:从语文课描写人物外貌切入,引导学生介绍老师的穿着打扮,并尽量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看、摸、比较等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来认识老师穿着打扮的材料,继而留出更大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地研究身边的,包括教室里的物品,进而通过广泛交流来逼近本课主题——常见材料,并从教师自制的“材料、结构不同的防盗窗投影片”为学生提供新材料的阅读资料,适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文明与人”的关系。
这一教学过程较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体现学科的整合理念,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这不失为一种能体现“用教材教”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的导入应注意季节。夏天人们的衣着比较简单,冬天比较复杂。学生认识常见材料一般应从简单入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如果在冬天,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研究《我们穿什么》一课比较有利,而这两课恰恰又是在同一个单元,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