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应常德会战纪念馆馆长张家权老先生邀请,常德抗战文化研究会“关爱抗战老兵”一行10人,驱车前往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大坪村,参观张老一手创办的中日常德会战赵家桥”战地纪念馆”,实地感受当年在此发生的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抗战历史。
现年84岁的张家权老人系赵家桥人,常德交警退休干部。1943年常德会战那年,年仅14岁的他亲眼见证了国军第十军预备第十师孙明瑾部在此与日寇搏杀的战斗场景。那年冬,成千上万的日寇为阻止经过7天7夜强行军对守卫常德古城的国军57师的驰援,以逸待劳,在此设伏,与从衡阳赶来的孙明瑾部8000多名将士交火。战斗没有打响前,张家权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赵家桥的烧杀抢掠和无恶不作;战斗刚打响,孙明瑾的先头部队抵达张先生家。40多个疲惫不堪的国军来不及吃上一碗热饭,拿着他家里隔夜的冷饭就着冷水,边吃边往附近的山上冲,然后占据有利地形,与追击而来的上百个日寇展开血战。一时间,这里枪声大作,炮火连天。躲在一旁密林中的张家权亲眼看到这支先头部队在消灭几十鬼子后,因弹尽粮绝、体力不支,相继血染山林......中日赵家桥一战,我预十师8500多名将士,有7000多人在此阵亡。孙明瑾将军身先士卒,也不幸在此以身殉国......
亲历了这场腥风血雨的战争,尤其目睹亲人被杀,张老刻骨难忘,悲愤满怀,倾注平生积蓄,把自己的房屋贡献出来,打造这个纯民间的常德会战“赵家桥战地纪念馆”,以纪念长眠在自己家乡的抗战将士和这场惊天动地的民族卫国战争。他家的一楼,贴满了张老到处收集的有关常德会战的历史照片与资料,包括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图片,以及全国各大报纸、媒体有关纪念抗战胜利的新闻,图片等等。作为常德会战——这一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10多年来,张家权老先生在家人的支持下,全身心地创建这个纪念馆,历时数载,不断收集完善、整理,如今已小有规模,随时可以对外开放参观。说到这里,张老还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令人心动的事:常德会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孙明瑾将军最小的儿子孙瑞星来到其父亲殉国之地。刚到赵家桥地界,就见这里旌旗招展,锣鼓喧天。这是赵家桥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欢迎英雄后人的到来,并以一个个热情、诚挚的面孔,给予保卫他们家乡的英雄及英雄后人以最高的礼遇。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凤凰卫视》拍摄的有关专题片对常德的评语:这是一个充满血性、充满良知的城市......
参观完张老创立的“纪念馆”,我们驱车先后来到当年陈飞龙上校、孙明瑾将军殉国之地。青山肃立,树木葱茏。在孙明瑾将军殉国纪念指示牌处,张老向我们讲述了孙明瑾将军在此指挥所部奋勇杀敌的悲壮故事和英勇献身的动人场景。置身在当年的大战之地,伴随张老绘声绘色地宣讲,我们仿佛回到了73年那个异常残酷的冬季,看到了孙明瑾将军临危不惧、英勇杀敌的高大身影,看到了爱国将士金戈铁马血战日寇的不屈场景.....听完张老充满深情的讲述,在孙将军殉国指示牌前,我们一行10人不被民族英雄威武不屈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伫立鞠躬,表达我们对先烈的无尽崇敬和缅怀之情。
祭奠完英烈,张老向我们一行10人谈及他此生的一大最大心愿——要报请政府在此建碑建园,以纪念在此牺牲的7000多名爱国将士和惨遭日寇蹂躏的父老乡亲。这何尝不是我们团体的一大心愿?可面对我们团体全力推进的有关项目虽已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规划委的审议批准,想到两年过去了市里至今仍无实质性行动,我们的心情随之一同沉重起来。看到我们欲言又止,张老淡然一笑:“我知道你们抗战文化研究会干的一些事。你们干的都是正义的事。永远记住,人间正道是沧桑!”听了已是86岁高龄的张老这话,我们刘会长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过身子,再次把目光投向一旁的青山,投向那日寇以对中国爱国将军敬畏之意而亲手安葬孙明瑾将军的密林深处,一股异样的复杂情感涌上他的心头......
回城的路上,我们一行10人默默无语。窗外,山清水秀,红瓦高楼,一派和谐安宁;车内,《天边》婉转,乐声悠扬,一片祥和宁静。和平是如此珍贵,生活是这般美好。伴随《天边》这首歌的满车萦绕,想到赵家桥曾经的战火与硝烟,想到东海、南海形势的风起云涌,我们突然觉得,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个国人只有珍惜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心协力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公益性团体对孙明瑾将军和所有英烈的一种最好纪念,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种真诚爱恋。
(撰稿:林海、苏讯)
张家权老人在他的“纪念馆”里和刘树高会长合影
团队部分志愿者在“纪念馆”前与张老(左四)一同合影
团队部分“关爱老兵”志愿者瞻仰孙明瑾将军殉国纪念碑
团队部分“关爱老兵”志愿者在孙将军遇难处鞠躬哀思
5月21日下午,应常德会战纪念馆馆长张家权老先生邀请,常德抗战文化研究会“关爱抗战老兵”一行10人,驱车前往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大坪村,参观张老一手创办的中日常德会战赵家桥”战地纪念馆”,实地感受当年在此发生的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抗战历史。
现年84岁的张家权老人系赵家桥人,常德交警退休干部。1943年常德会战那年,年仅14岁的他亲眼见证了国军第十军预备第十师孙明瑾部在此与日寇搏杀的战斗场景。那年冬,成千上万的日寇为阻止经过7天7夜强行军对守卫常德古城的国军57师的驰援,以逸待劳,在此设伏,与从衡阳赶来的孙明瑾部8000多名将士交火。战斗没有打响前,张家权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赵家桥的烧杀抢掠和无恶不作;战斗刚打响,孙明瑾的先头部队抵达张先生家。40多个疲惫不堪的国军来不及吃上一碗热饭,拿着他家里隔夜的冷饭就着冷水,边吃边往附近的山上冲,然后占据有利地形,与追击而来的上百个日寇展开血战。一时间,这里枪声大作,炮火连天。躲在一旁密林中的张家权亲眼看到这支先头部队在消灭几十鬼子后,因弹尽粮绝、体力不支,相继血染山林......中日赵家桥一战,我预十师8500多名将士,有7000多人在此阵亡。孙明瑾将军身先士卒,也不幸在此以身殉国......
亲历了这场腥风血雨的战争,尤其目睹亲人被杀,张老刻骨难忘,悲愤满怀,倾注平生积蓄,把自己的房屋贡献出来,打造这个纯民间的常德会战“赵家桥战地纪念馆”,以纪念长眠在自己家乡的抗战将士和这场惊天动地的民族卫国战争。他家的一楼,贴满了张老到处收集的有关常德会战的历史照片与资料,包括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图片,以及全国各大报纸、媒体有关纪念抗战胜利的新闻,图片等等。作为常德会战——这一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10多年来,张家权老先生在家人的支持下,全身心地创建这个纪念馆,历时数载,不断收集完善、整理,如今已小有规模,随时可以对外开放参观。说到这里,张老还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令人心动的事:常德会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孙明瑾将军最小的儿子孙瑞星来到其父亲殉国之地。刚到赵家桥地界,就见这里旌旗招展,锣鼓喧天。这是赵家桥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欢迎英雄后人的到来,并以一个个热情、诚挚的面孔,给予保卫他们家乡的英雄及英雄后人以最高的礼遇。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凤凰卫视》拍摄的有关专题片对常德的评语:这是一个充满血性、充满良知的城市......
参观完张老创立的“纪念馆”,我们驱车先后来到当年陈飞龙上校、孙明瑾将军殉国之地。青山肃立,树木葱茏。在孙明瑾将军殉国纪念指示牌处,张老向我们讲述了孙明瑾将军在此指挥所部奋勇杀敌的悲壮故事和英勇献身的动人场景。置身在当年的大战之地,伴随张老绘声绘色地宣讲,我们仿佛回到了73年那个异常残酷的冬季,看到了孙明瑾将军临危不惧、英勇杀敌的高大身影,看到了爱国将士金戈铁马血战日寇的不屈场景.....听完张老充满深情的讲述,在孙将军殉国指示牌前,我们一行10人不被民族英雄威武不屈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伫立鞠躬,表达我们对先烈的无尽崇敬和缅怀之情。
祭奠完英烈,张老向我们一行10人谈及他此生的一大最大心愿——要报请政府在此建碑建园,以纪念在此牺牲的7000多名爱国将士和惨遭日寇蹂躏的父老乡亲。这何尝不是我们团体的一大心愿?可面对我们团体全力推进的有关项目虽已获市委、市政府以及市规划委的审议批准,想到两年过去了市里至今仍无实质性行动,我们的心情随之一同沉重起来。看到我们欲言又止,张老淡然一笑:“我知道你们抗战文化研究会干的一些事。你们干的都是正义的事。永远记住,人间正道是沧桑!”听了已是86岁高龄的张老这话,我们刘会长默默地点了点头,转过身子,再次把目光投向一旁的青山,投向那日寇以对中国爱国将军敬畏之意而亲手安葬孙明瑾将军的密林深处,一股异样的复杂情感涌上他的心头......
回城的路上,我们一行10人默默无语。窗外,山清水秀,红瓦高楼,一派和谐安宁;车内,《天边》婉转,乐声悠扬,一片祥和宁静。和平是如此珍贵,生活是这般美好。伴随《天边》这首歌的满车萦绕,想到赵家桥曾经的战火与硝烟,想到东海、南海形势的风起云涌,我们突然觉得,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个国人只有珍惜眼下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心协力建设好自己强大的祖国,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公益性团体对孙明瑾将军和所有英烈的一种最好纪念,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种真诚爱恋。
(撰稿:林海、苏讯)
张家权老人在他的“纪念馆”里和刘树高会长合影
团队部分志愿者在“纪念馆”前与张老(左四)一同合影
团队部分“关爱老兵”志愿者瞻仰孙明瑾将军殉国纪念碑
团队部分“关爱老兵”志愿者在孙将军遇难处鞠躬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