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松.朱其VS俞心樵――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圈撕逼

  我们寄希望于艺术圈内的各种微信群,希望即时交流的平台上,能够看到更多的针锋相对的交流,能够爆发许多有趣的简短评论,以作为批评缺席的补充。最近一场发生在艺术圈各个微信群上的论战,就呈现出与以往的论战完全不同的模样,我们且看看这一场大撕逼能不能对艺术圈旧规则产生冲击,能不能给僵化的艺术圈生态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没有互联网的日子。互联网凭着强大的分享和即时交流功能,成功地成为当代人的外脑和幻肢,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作为艺术人,我们曾经憧憬互联网传播技术可以改变僵化的艺术圈生态。我们曾经期待微博可以普及艺术理念,结果微博上最火的是恶搞的艺术八卦史,见证了艺术完败于流行文化;我们曾经期待微信朋友圈可以分享更多个人对于艺术的观感,但是朋友圈却成为了互相点赞和广告的平台……

  我们也寄希望于艺术圈内的各种微信群,希望即时交流的平台上,能够看到更多的针锋相对的交流,能够爆发许多有趣的简短评论,以作为批评缺席的补充。最近一场发生在艺术圈各个微信群上的论战,就呈现出与以往的论战完全不同的模样,我们且看看这一场大撕逼能不能对艺术圈旧规则产生冲击,能不能给僵化的艺术圈生态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新媒体平台上的骂战

  这场论战在两位批评家闻松博士、朱其博士VS著名现代诗人、艺术家俞心樵之间展开。与以往的论战不同,这一场论战并没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双方因为几则含沙射影的微信产生分歧,认为对方在影射自己,于是一言不合就开始针锋相对。

  两位批评家与著名诗人之间的论战,很快就形成各自的阵营,并迅速蔓延到上百个艺术圈的微信群,在许多微信群不堪其扰把当事人请出去之后,双方阵营都分别为这次论战创建了一个群,并且在其他群里不断短兵相接。无论是参与的人数、蔓延的平台,还是语言的激烈程度,批评家与诗人的这场论战都远远超出以往的艺术圈论战。

  这场以微信群为平台的论战表现出碎片化、去中心化、开放性、分散性等特征,其实也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媒体的传播方式会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甚至思考方式,那么,这一场充满新媒体色彩的论战到底预示着什么?新的传播平台对艺术批评的秩序、艺术圈的利益格局和江湖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这是每一个围观的吃瓜群众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碎片化与开放性的交锋

  艺术圈以往的媒体论战都是居于一个中心议题,双方用一篇篇长文来构建观点、攻击对手,而这次最大的区别在于,论战由碎片化的短评为主,也不再有中心议题,因为可以即时互动,针锋相对的争论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批评家与诗人的这次论战并没有焦点,从对方的学术瑕疵再到道德品质,统统都是论战的针对点,并且随时随地根据具体的情景改变。这种没有核心内容的论战,充分表现了与以往论战完全不同的开放性。为更自由、更多元、更有效的当代艺术批评提供了可能。

  这些碎片化、开放式和即时性的评论充满民主色彩,因为艺术圈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必须撰写长文,还要迈过杂志刊登的门槛,因此只有少数人才有批评发言的话语权,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做看客。朋友圈和微信群的短评,其实跟早期的沙龙性质差不多,都是注重批判性,都是试图从原来的权威手中夺取部分的话语权。

  碎片化和开放性的论战,对于艺术批评是有益的补充。我们知道,艺术批评近年来一直为失语和失效所困扰。所谓失语,一是指艺术批评没有构建起理论体系,二是指因为批评家因为担心得罪人而不敢直言不讳。三是批评家的身份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很多批评家转行做策展或者美术馆工作。所谓失效,是指批评家越来越缺少批判性,热衷与撰写收费的表扬文章,因为缺少独立性削弱了批评的力量。

  当传统媒体上的批评失语和失效,批评家不再愿意写各种针砭时弊的文章,而我们又有着这种需求,作为新媒体的微信群中的辩论与短评,无疑是学术讨论和批评的良好补充。微信群和朋友圈的百把字的短评相比起长篇大论的传统媒体稿件,更加快捷、自由、真实。不仅是正式的批评之外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原有的批评秩序的冲击。

  但是实际情形并不那么理想,短兵相接的微信群论战,因为互动性极强,非常容易因为争论而变成愤怒的人身攻击。同时有些碎片化的语言也容易缺乏逻辑和理性,使得失去批判的力量。交流平台的开放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味着人人能够发言的民主化,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杂志媒体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言,最后会走向失控的谩骂,辩论场成为互相揭发隐私的擂台―― 就像我们在闻松、朱其VS俞心樵的论战中看到的,最初关于学术的针锋相对,迅速蔓延成为人身攻击和互揭隐私,甚至人身威胁、约架。

  话语霸权的转换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这也让传统的权威和中心逐渐失去光环。“去权威化”和“去中心化”正在逐渐消解批评家的权威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批评秩序。这意味着以往批评的核心“批评家”的身份可以被其他艺术从业者所取代。既然批评家可以做策展人,那么策展人、艺术家也可以做批评。既然批评一直在失语与失声,既然批评中心事实上都在瓦解,那么开放性、自由化、多元化的批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全民参与的批评形式,可以消解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霸权主义。

  在闻松、朱其VS俞心樵的论战中,我们看到人人都在发言,没有人迷信所谓的权威。在剧烈的辩论中不再有一言而为天下法的话语霸权,也不再有绝对的强攻或弱受,两者可以调换,这一分钟是强攻,下一分钟又成了弱受。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种话语的霸权。闻松与朱其一边批评学院派的虚伪,一边又在强调“你读书少,没有资格跟我辩论”,其实是在试图建立另一种批评话语霸权。与其说闻松和朱其在挑战陈腐的批评秩序,不如说他们是给自己争取话语权。至于俞心樵阵营的微信群里,除了王南溟等个别人有一些短评之外,少有学术的讨论,大多都是对闻松、朱其的辱骂和曝光隐私。

  我们寄希望于艺术圈内的各种微信群,希望即时交流的平台上,能够看到更多的针锋相对的交流,能够爆发许多有趣的简短评论,以作为批评缺席的补充。最近一场发生在艺术圈各个微信群上的论战,就呈现出与以往的论战完全不同的模样,我们且看看这一场大撕逼能不能对艺术圈旧规则产生冲击,能不能给僵化的艺术圈生态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没有互联网的日子。互联网凭着强大的分享和即时交流功能,成功地成为当代人的外脑和幻肢,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作为艺术人,我们曾经憧憬互联网传播技术可以改变僵化的艺术圈生态。我们曾经期待微博可以普及艺术理念,结果微博上最火的是恶搞的艺术八卦史,见证了艺术完败于流行文化;我们曾经期待微信朋友圈可以分享更多个人对于艺术的观感,但是朋友圈却成为了互相点赞和广告的平台……

  我们也寄希望于艺术圈内的各种微信群,希望即时交流的平台上,能够看到更多的针锋相对的交流,能够爆发许多有趣的简短评论,以作为批评缺席的补充。最近一场发生在艺术圈各个微信群上的论战,就呈现出与以往的论战完全不同的模样,我们且看看这一场大撕逼能不能对艺术圈旧规则产生冲击,能不能给僵化的艺术圈生态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新媒体平台上的骂战

  这场论战在两位批评家闻松博士、朱其博士VS著名现代诗人、艺术家俞心樵之间展开。与以往的论战不同,这一场论战并没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双方因为几则含沙射影的微信产生分歧,认为对方在影射自己,于是一言不合就开始针锋相对。

  两位批评家与著名诗人之间的论战,很快就形成各自的阵营,并迅速蔓延到上百个艺术圈的微信群,在许多微信群不堪其扰把当事人请出去之后,双方阵营都分别为这次论战创建了一个群,并且在其他群里不断短兵相接。无论是参与的人数、蔓延的平台,还是语言的激烈程度,批评家与诗人的这场论战都远远超出以往的艺术圈论战。

  这场以微信群为平台的论战表现出碎片化、去中心化、开放性、分散性等特征,其实也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媒体的传播方式会影响我们的表达方式,甚至思考方式,那么,这一场充满新媒体色彩的论战到底预示着什么?新的传播平台对艺术批评的秩序、艺术圈的利益格局和江湖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这是每一个围观的吃瓜群众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碎片化与开放性的交锋

  艺术圈以往的媒体论战都是居于一个中心议题,双方用一篇篇长文来构建观点、攻击对手,而这次最大的区别在于,论战由碎片化的短评为主,也不再有中心议题,因为可以即时互动,针锋相对的争论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批评家与诗人的这次论战并没有焦点,从对方的学术瑕疵再到道德品质,统统都是论战的针对点,并且随时随地根据具体的情景改变。这种没有核心内容的论战,充分表现了与以往论战完全不同的开放性。为更自由、更多元、更有效的当代艺术批评提供了可能。

  这些碎片化、开放式和即时性的评论充满民主色彩,因为艺术圈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必须撰写长文,还要迈过杂志刊登的门槛,因此只有少数人才有批评发言的话语权,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做看客。朋友圈和微信群的短评,其实跟早期的沙龙性质差不多,都是注重批判性,都是试图从原来的权威手中夺取部分的话语权。

  碎片化和开放性的论战,对于艺术批评是有益的补充。我们知道,艺术批评近年来一直为失语和失效所困扰。所谓失语,一是指艺术批评没有构建起理论体系,二是指因为批评家因为担心得罪人而不敢直言不讳。三是批评家的身份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很多批评家转行做策展或者美术馆工作。所谓失效,是指批评家越来越缺少批判性,热衷与撰写收费的表扬文章,因为缺少独立性削弱了批评的力量。

  当传统媒体上的批评失语和失效,批评家不再愿意写各种针砭时弊的文章,而我们又有着这种需求,作为新媒体的微信群中的辩论与短评,无疑是学术讨论和批评的良好补充。微信群和朋友圈的百把字的短评相比起长篇大论的传统媒体稿件,更加快捷、自由、真实。不仅是正式的批评之外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原有的批评秩序的冲击。

  但是实际情形并不那么理想,短兵相接的微信群论战,因为互动性极强,非常容易因为争论而变成愤怒的人身攻击。同时有些碎片化的语言也容易缺乏逻辑和理性,使得失去批判的力量。交流平台的开放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意味着人人能够发言的民主化,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杂志媒体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言,最后会走向失控的谩骂,辩论场成为互相揭发隐私的擂台―― 就像我们在闻松、朱其VS俞心樵的论战中看到的,最初关于学术的针锋相对,迅速蔓延成为人身攻击和互揭隐私,甚至人身威胁、约架。

  话语霸权的转换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这也让传统的权威和中心逐渐失去光环。“去权威化”和“去中心化”正在逐渐消解批评家的权威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批评秩序。这意味着以往批评的核心“批评家”的身份可以被其他艺术从业者所取代。既然批评家可以做策展人,那么策展人、艺术家也可以做批评。既然批评一直在失语与失声,既然批评中心事实上都在瓦解,那么开放性、自由化、多元化的批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全民参与的批评形式,可以消解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霸权主义。

  在闻松、朱其VS俞心樵的论战中,我们看到人人都在发言,没有人迷信所谓的权威。在剧烈的辩论中不再有一言而为天下法的话语霸权,也不再有绝对的强攻或弱受,两者可以调换,这一分钟是强攻,下一分钟又成了弱受。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种话语的霸权。闻松与朱其一边批评学院派的虚伪,一边又在强调“你读书少,没有资格跟我辩论”,其实是在试图建立另一种批评话语霸权。与其说闻松和朱其在挑战陈腐的批评秩序,不如说他们是给自己争取话语权。至于俞心樵阵营的微信群里,除了王南溟等个别人有一些短评之外,少有学术的讨论,大多都是对闻松、朱其的辱骂和曝光隐私。


相关文章

  • 新媒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新媒体毕业论文选题(128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认识
  • 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认识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迎来了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媒体形态的一次变革.它使更多的新媒体技术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另外,新媒体时代为我国的教育行业也带来了一次颠 ...查看


  • 新媒体艺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 新媒体艺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摘 要:本文首先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三个方面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然后从现象出发,论述了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 ...查看


  • 新媒体艺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1
  • 新媒体艺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摘 要:本文首先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三个方面展示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然后从现象出发,论述了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 ...查看


  • "e"时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
  •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与艺术步入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影有了无限广阔的表现空间,人们拍电影的方法也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尤其是数码科技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审美方式,电影理论与实践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界限,电 ...查看


  • 新媒体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摘要]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前卫的艺术形式,它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今天的数字信息化时代,新媒体艺术借助各种数码设备,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新媒体 虚拟现实 新媒体艺术(New ...查看


  • 唱响主旋律:[我爱红诗]打造红色品牌
  • 2010年4月,辽宁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并隆重推出了<我爱红诗>栏目.栏目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辽宁为宗旨,组织宣传了在辽宁全省范围内开展的"红诗辽宁"群众性诗歌咏诵活 ...查看


  •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 作者:张丽丽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26期 摘 ;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进入了崭新的数字媒体艺术时代,对于促进多元化 ...查看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数字媒体艺术 班 级: 数字媒体艺术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 -XXXX-X-X 20XX 年1月9日 目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