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2008年生产矿长培训 姓名:王开俊
安全生产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生产经营能否继续进行,能否顺利发展,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社会稳定。为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我国很早就制定了煤矿三大安全规程,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做出《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为我们的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臵于最高地位,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煤矿只注重生产,忽视安全的重要性,使其牺牲人的生命,换取产量的提高。早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北井径煤矿时就指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1997年,江泽民主席指出:必须坚决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强调任何企业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但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这些指示为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执行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国有少数煤矿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从“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着手,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责任制和各种规章管理制度,矿领导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决策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必须承担首要责任,《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行政一把手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安全、管理职责,工人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当事人,要抓好安全管理,必须首先抓好煤矿的“管理者”,在处理事故上应首先严格追究管理者的责任,让管理者触及灵魂,让其警醒过来,变压力为动力,把安全生产扎扎实实抓出实效,坚决杜绝生产“带血的煤。
加强现场管理,对规程、措施的落实要求要严格,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特别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暂时影响“工作效率”的措施,现场管理人员不得存在“消极情绪”或者侥幸心理,对工人要求要严格,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禁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
加强工人自主保安意识的培养。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但工人往往为了图方便、少麻烦、凭经验作业、我行我素,只想着自己出产量,然而,事故往往就在麻痹大意时带来严重后果,要解决好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安全隐患,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主体,严格责任落实与追究,加强现场管理,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人为事故发生。
其次,加强装备是确保安全的物质基础。《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的应当限期改正”。搞好煤矿安全,提高生产,除了加强管理之外,装备至关重要,
是必要条件,先进的检测、保护、仪器、仪表、设备是保证煤矿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确保矿井安全装备工作有序进展,必须扎扎实实搞好矿井质量达标工作为切入点,积极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在工作过程中对工程质量、检修质量、配件质量、安装质量、回收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并抓好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同时,以搞好重大事故灾害预防为突破口,狠抓薄弱环节的治理及装备的完善,在抓好“一通三防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顶板和水灾的预防和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再其次,加强培训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手段。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管理体系和新的装备需要,加强工人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搞好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安全思想培训及安全文化培训,重点解决操作技能问题,使各作业岗位上的人员熟悉自己操作的设备。通过培训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树立安全人身观和价值观,使每个工人详细地了解煤矿井下各种危害的存在和事故发生的原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不安全就不生产的思想,杜绝盲目的开采和生产。
最后,加强法治教育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育。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手段之一,用血的教训来教育工人,用死难家属的痛苦来教育工人,警钟长鸣,让其时刻保持安全第一的思想,才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总之,在具体组织生产建设过程中,作为生产矿长,要高度重视
安全生产,始终把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放在首要位臵,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煤矿企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平安幸福,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算真正处理好了生产、安全、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了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2008年生产矿长培训 姓名:王开俊
安全生产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经营单位以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生产经营能否继续进行,能否顺利发展,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社会稳定。为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我国很早就制定了煤矿三大安全规程,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做出《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为我们的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臵于最高地位,重视人的生命价值。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煤矿只注重生产,忽视安全的重要性,使其牺牲人的生命,换取产量的提高。早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河北井径煤矿时就指出:“在煤矿,安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1997年,江泽民主席指出:必须坚决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强调任何企业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但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这些指示为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执行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国有少数煤矿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从“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着手,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责任制和各种规章管理制度,矿领导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决策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必须承担首要责任,《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行政一把手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安全、管理职责,工人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当事人,要抓好安全管理,必须首先抓好煤矿的“管理者”,在处理事故上应首先严格追究管理者的责任,让管理者触及灵魂,让其警醒过来,变压力为动力,把安全生产扎扎实实抓出实效,坚决杜绝生产“带血的煤。
加强现场管理,对规程、措施的落实要求要严格,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特别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暂时影响“工作效率”的措施,现场管理人员不得存在“消极情绪”或者侥幸心理,对工人要求要严格,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禁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
加强工人自主保安意识的培养。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但工人往往为了图方便、少麻烦、凭经验作业、我行我素,只想着自己出产量,然而,事故往往就在麻痹大意时带来严重后果,要解决好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安全隐患,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主体,严格责任落实与追究,加强现场管理,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人为事故发生。
其次,加强装备是确保安全的物质基础。《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的应当限期改正”。搞好煤矿安全,提高生产,除了加强管理之外,装备至关重要,
是必要条件,先进的检测、保护、仪器、仪表、设备是保证煤矿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确保矿井安全装备工作有序进展,必须扎扎实实搞好矿井质量达标工作为切入点,积极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在工作过程中对工程质量、检修质量、配件质量、安装质量、回收质量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并抓好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同时,以搞好重大事故灾害预防为突破口,狠抓薄弱环节的治理及装备的完善,在抓好“一通三防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顶板和水灾的预防和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再其次,加强培训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手段。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管理体系和新的装备需要,加强工人的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搞好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安全思想培训及安全文化培训,重点解决操作技能问题,使各作业岗位上的人员熟悉自己操作的设备。通过培训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树立安全人身观和价值观,使每个工人详细地了解煤矿井下各种危害的存在和事故发生的原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不安全就不生产的思想,杜绝盲目的开采和生产。
最后,加强法治教育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育。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手段之一,用血的教训来教育工人,用死难家属的痛苦来教育工人,警钟长鸣,让其时刻保持安全第一的思想,才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总之,在具体组织生产建设过程中,作为生产矿长,要高度重视
安全生产,始终把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放在首要位臵,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安全、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煤矿企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平安幸福,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算真正处理好了生产、安全、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了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