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背景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五个运算定律,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打基础,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要上好这堂课——感觉好难,好难,难因有二:一是怕学生不会归纳;二是学生较难理解将两个算式相等作为表征出现。因此我将把关注点放在难点二上,并结合乘法分配律的后续作用,选择从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个角度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或许这样的学习能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即:先从大量的生活情境(买衣服)入手,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用生活情境解释算式的生存与由来,再从算式回归到情境,以此深化乘法分配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意义,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铺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课堂写真】

一、复习导入,利用旧知引领自主学习的开始

1、写出学过的运算定律的字母式。

2、口算:63×5

【设计意图】:预设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与探究新知

师:大家生活中一定参与过买衣服吧,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出示第一组买衣服的问题)指明汇报自己的算式:

生:50×3+40×3或者(50+40)×3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问题?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等式:50×3+40×3=(50+40)×3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植树改为买衣服,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 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师:出示第二组买衣服图:现在又买了一些衣服,你会计算它的总价吗?(出示)学生列式并汇报。60×5+30×5或者(60+30)×5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板书:60×5+30×5=(60+30)×5 ) 师:对比这两组算式。

50×3+40×3=(50+40)×3 60×5+30×5=(60+30)×5等号的左边我们是怎样求出衣服的总价的?右边呢?(课件显示计算的思路);

生:因为在计算衣服的总价时,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着两种方法来求买衣服的总价。

师:接着计算买衣服的总价:①不知道数量,怎样求总价?(课件出示)。

生: 50×a +40×a=(50+40) ×a ;

师:既不知道单价,又不知道数量。(课件出示)

生:学生思考后汇报。(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也可以用字母式表示,师板书) 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与买衣服的单价和数量没有关系,只要是一套一套的买衣服,即买的上衣和裤子的数量相同,我们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生活中,还有像买衣服这样计算的问题吗?

生:有,比如:植树:杨树植5行,每行12棵,柳树植5行,每行21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生:商店有苹果和桃各8箱,每箱苹果重25千克,每箱桃重30千克,一共多重?…… 师:为什么这些式子会相等呢?

师:(出示正方体图)你会写算式吗?分析这两种算式,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在求8个4是多少,所以,它们是相等的。所以,这些算式中,只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就可以用着两种计算方法。即:用两个数的和去乘以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两数分别去乘这个数,然后将和相加。

师:(出示我们研究过的式子)再来看我们写过的这些算式,是这样的规律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生: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师:如果我用字母表示这些数,你能写出乘法的分配律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5件,也就是买5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0+30)个5也就是60个5加 30个5〉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数形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三、快乐练习

1、判断。

2、填一填。

(12+40)×3= ( ) × 3 + ( )×3

15×(40 + 8) = 15×( ) + 15×( )

78×20+22×20=( + )×20

3、变一变。想一想:是用乘法分配律变一变再计算,

还是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好?(课件出示,巩固分配律的认识)

(25+125) ×8 37 ×201 136 ×24 +74 ×136

99 ×13 +13

四、分配律的应用。

课件出示: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更好。

56×9-6×9 156×9-56×9

【减法也适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以前口算:63×5时,想:60×5+3×5=315就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五、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这些计算可以用分配律吗?

(25+50+125)×8 145×6﹢75×6-20×6 5×(90÷3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背景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五个运算定律,是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打基础,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要上好这堂课——感觉好难,好难,难因有二:一是怕学生不会归纳;二是学生较难理解将两个算式相等作为表征出现。因此我将把关注点放在难点二上,并结合乘法分配律的后续作用,选择从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个角度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或许这样的学习能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即:先从大量的生活情境(买衣服)入手,引出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用生活情境解释算式的生存与由来,再从算式回归到情境,以此深化乘法分配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意义,为后续解决问题打好铺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同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课堂写真】

一、复习导入,利用旧知引领自主学习的开始

1、写出学过的运算定律的字母式。

2、口算:63×5

【设计意图】:预设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与探究新知

师:大家生活中一定参与过买衣服吧,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出示第一组买衣服的问题)指明汇报自己的算式:

生:50×3+40×3或者(50+40)×3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问题?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等式:50×3+40×3=(50+40)×3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植树改为买衣服,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 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师:出示第二组买衣服图:现在又买了一些衣服,你会计算它的总价吗?(出示)学生列式并汇报。60×5+30×5或者(60+30)×5

师: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板书:60×5+30×5=(60+30)×5 ) 师:对比这两组算式。

50×3+40×3=(50+40)×3 60×5+30×5=(60+30)×5等号的左边我们是怎样求出衣服的总价的?右边呢?(课件显示计算的思路);

生:因为在计算衣服的总价时,上衣和裤子的数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着两种方法来求买衣服的总价。

师:接着计算买衣服的总价:①不知道数量,怎样求总价?(课件出示)。

生: 50×a +40×a=(50+40) ×a ;

师:既不知道单价,又不知道数量。(课件出示)

生:学生思考后汇报。(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也可以用字母式表示,师板书) 师小结:看来,这样的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与买衣服的单价和数量没有关系,只要是一套一套的买衣服,即买的上衣和裤子的数量相同,我们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生活中,还有像买衣服这样计算的问题吗?

生:有,比如:植树:杨树植5行,每行12棵,柳树植5行,每行21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生:商店有苹果和桃各8箱,每箱苹果重25千克,每箱桃重30千克,一共多重?…… 师:为什么这些式子会相等呢?

师:(出示正方体图)你会写算式吗?分析这两种算式,我们可以看出:都是在求8个4是多少,所以,它们是相等的。所以,这些算式中,只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就可以用着两种计算方法。即:用两个数的和去乘以这个数,也可以用这两数分别去乘这个数,然后将和相加。

师:(出示我们研究过的式子)再来看我们写过的这些算式,是这样的规律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生: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师:如果我用字母表示这些数,你能写出乘法的分配律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5件,也就是买5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0+30)个5也就是60个5加 30个5〉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数形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三、快乐练习

1、判断。

2、填一填。

(12+40)×3= ( ) × 3 + ( )×3

15×(40 + 8) = 15×( ) + 15×( )

78×20+22×20=( + )×20

3、变一变。想一想:是用乘法分配律变一变再计算,

还是直接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好?(课件出示,巩固分配律的认识)

(25+125) ×8 37 ×201 136 ×24 +74 ×136

99 ×13 +13

四、分配律的应用。

课件出示: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更好。

56×9-6×9 156×9-56×9

【减法也适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以前口算:63×5时,想:60×5+3×5=315就是应用了什么定律?

五、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拓展。这些计算可以用分配律吗?

(25+50+125)×8 145×6﹢75×6-20×6 5×(90÷3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相关文章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 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 ...查看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甘草店镇中心小学 王永红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 ...查看


  •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 ...查看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查看


  • 乘法分配律
  • 乘法分配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g ...查看


  •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1
  • 经历过程,发现本质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6--58页.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发现.抽象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初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查看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2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 的:<乘法分配律>.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 ...查看


  • 乘法分配律 1
  •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查看


  • 乘法分配律教案
  • 第5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27-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解答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