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真相 李奉先 文
1999年5月北约缘何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美国和北约不知何故,迄今没有公布相应文件和材料。
自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各种背景的揣测版本丛生:
说法之一,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斩首行动。事后,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看见从被炸使馆逃出几个白人,说塞语,不是消防队员。他就此推断,米洛舍维奇当时藏在中国使馆。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
事实上,关于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使馆避难一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们只简要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对此种说法就不难做出判断。炸馆之日,北约空袭南联盟已经进行45天了,南联盟虽然受到严重破坏,遭受巨大损失,但南军抗击北约的士气仍很高涨,南军的军事实力并未遭重创。南联盟国内局势稳定,秩序井然。强人米洛舍维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挥抗击北约的战争。因此,对米洛舍维奇来说,尚不存在避难的气候或条件。
再说,即便米氏果真在中国使馆避难,美国和北约也不敢贸然轰炸使馆。翻阅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层人士,包括总统以及总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国使馆避难之事不乏其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住宅及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袭击使馆,是对维也纳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也为天理人性所不容。更何况中国当时也算得上世界大国,美军必然有所考量。
说法之二,称米洛舍维奇要于5月7日夜来中国大使馆参加招待会。这实际上是说法之一的变种。令人纳闷的是,时至今日,仍有这种流行说法。据《中国青年报》载,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近日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认为,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彼得科维奇说,北约情报部门获悉,5月7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招待会,米洛舍维奇将出席,因此北约决定轰炸使馆,目的是置米洛舍维奇于死地。
同样,这一说法也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没有哪一个使馆还举行招待会,更何况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举行招待会。我想,彼得科维奇的说法,也许会蒙蔽一些不谙世事的人,无非挑起中国国内内讧。
说法三,也颇为流行,称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曾被用作“无线电转播中心”。丹麦《政治报》记者延斯·霍尔舍、英国《观察家报》记者约翰·斯威尼等组成的调查小组披露了这样的结论: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里隐藏有先进的通讯和电子窃听系统,中国方面把自己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送给塞尔维亚方面;作为交换,南军将击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的残片交给中国。美国人以为中国已经搞到隐形技术,所以大为恼火,于是冒险对使馆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事实上,所有大使馆同其派出国都有无线电通讯联系,这一系统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国此后已多次发表郑重声明,中国使馆不是南斯拉夫军队所谓“无线电转播中心”。
说法四,值得推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双轨”系统出了故障。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有个“双轨”系统,即:一个轨道是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时任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英、法、德三国的首脑的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掌控。
如果“双轨说”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确是“有意或无意”地错标地图,目的让美国最高层相信那是南军指挥中心,绕开北约的核实机制予以摧毁。
说法五,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是来自英国内阁和美国白宫。1999年7月2日,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并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说,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作为轰炸目标,是可以由不低于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级的指挥官来批准的。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由哪一个来批准,还是两人一起来批准?人们应该已经觉察到根据盟国在任何战争中的关系而实行国家安全规划。这些战争包括美英控制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的战争。
文章接着说,考虑到所有这些情况,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可能来自英国政府和白宫政府。如果克林顿总统披露这一事实,甚至声明这起轰炸事件“绝非意外”,他要么将在被人操纵的弹劾之下而下台,要么被某些深深潜伏在美国安全机构中的英美利益集团所暗杀。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和北约在解释这次事件的原因时确实前后矛盾重重。他们先是称北约是在瞄准使馆附近的目标,导致偏离方向,因为中国使馆离北约要打的目标很近,北约这种误击已经有多次了。但是当事实证明,五枚导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中国使馆时,国防部长科恩又改口称,北约用了1992年的地图,中国大使馆没有标进去。
这不可能。任何贝尔格莱德的旅游图都清楚地标明了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宣称美国情报部门使用旧地图是十分愚蠢可笑的。美国称对每一个轰炸目标都经过了广泛讨论,包括美国政府官员,因此,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中国使馆是一个错误目标,使用旧地图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美国中国问题观察家坎依也认为,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大阴谋,是美国的战略目的。这一战略不仅向中国政府,同时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联盟的国家和组织发出信号:不要反对我们轰炸南联盟,同时,这也是对同情南联盟的俄罗斯发出的明确警告。
尽管上述各种说法,迄今没有得到美国官方明确解释。但我们不难分析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实际上是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无可奈何的表现,而真正的内因则是美国反华派在给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难题,着眼的是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
举世皆知,近二十年来,美国每逢大选,均拿中国做文章。而克林顿在任时却在国会反复强调要致力于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表示要严守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在台湾问题上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引起了美国内对华军方极度的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此真相,是尚未解密的真相。历史是无情的,任何谎言,终究被时空“大浪淘沙”……
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真相 李奉先 文
1999年5月北约缘何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美国和北约不知何故,迄今没有公布相应文件和材料。
自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各种背景的揣测版本丛生:
说法之一,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斩首行动。事后,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看见从被炸使馆逃出几个白人,说塞语,不是消防队员。他就此推断,米洛舍维奇当时藏在中国使馆。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
事实上,关于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使馆避难一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我们只简要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对此种说法就不难做出判断。炸馆之日,北约空袭南联盟已经进行45天了,南联盟虽然受到严重破坏,遭受巨大损失,但南军抗击北约的士气仍很高涨,南军的军事实力并未遭重创。南联盟国内局势稳定,秩序井然。强人米洛舍维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挥抗击北约的战争。因此,对米洛舍维奇来说,尚不存在避难的气候或条件。
再说,即便米氏果真在中国使馆避难,美国和北约也不敢贸然轰炸使馆。翻阅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层人士,包括总统以及总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国使馆避难之事不乏其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住宅及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袭击使馆,是对维也纳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也为天理人性所不容。更何况中国当时也算得上世界大国,美军必然有所考量。
说法之二,称米洛舍维奇要于5月7日夜来中国大使馆参加招待会。这实际上是说法之一的变种。令人纳闷的是,时至今日,仍有这种流行说法。据《中国青年报》载,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近日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认为,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彼得科维奇说,北约情报部门获悉,5月7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招待会,米洛舍维奇将出席,因此北约决定轰炸使馆,目的是置米洛舍维奇于死地。
同样,这一说法也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没有哪一个使馆还举行招待会,更何况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举行招待会。我想,彼得科维奇的说法,也许会蒙蔽一些不谙世事的人,无非挑起中国国内内讧。
说法三,也颇为流行,称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曾被用作“无线电转播中心”。丹麦《政治报》记者延斯·霍尔舍、英国《观察家报》记者约翰·斯威尼等组成的调查小组披露了这样的结论: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里隐藏有先进的通讯和电子窃听系统,中国方面把自己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送给塞尔维亚方面;作为交换,南军将击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的残片交给中国。美国人以为中国已经搞到隐形技术,所以大为恼火,于是冒险对使馆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事实上,所有大使馆同其派出国都有无线电通讯联系,这一系统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国此后已多次发表郑重声明,中国使馆不是南斯拉夫军队所谓“无线电转播中心”。
说法四,值得推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双轨”系统出了故障。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有个“双轨”系统,即:一个轨道是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时任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英、法、德三国的首脑的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掌控。
如果“双轨说”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确是“有意或无意”地错标地图,目的让美国最高层相信那是南军指挥中心,绕开北约的核实机制予以摧毁。
说法五,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是来自英国内阁和美国白宫。1999年7月2日,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并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说,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作为轰炸目标,是可以由不低于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级的指挥官来批准的。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由哪一个来批准,还是两人一起来批准?人们应该已经觉察到根据盟国在任何战争中的关系而实行国家安全规划。这些战争包括美英控制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的战争。
文章接着说,考虑到所有这些情况,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可能来自英国政府和白宫政府。如果克林顿总统披露这一事实,甚至声明这起轰炸事件“绝非意外”,他要么将在被人操纵的弹劾之下而下台,要么被某些深深潜伏在美国安全机构中的英美利益集团所暗杀。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和北约在解释这次事件的原因时确实前后矛盾重重。他们先是称北约是在瞄准使馆附近的目标,导致偏离方向,因为中国使馆离北约要打的目标很近,北约这种误击已经有多次了。但是当事实证明,五枚导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中国使馆时,国防部长科恩又改口称,北约用了1992年的地图,中国大使馆没有标进去。
这不可能。任何贝尔格莱德的旅游图都清楚地标明了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宣称美国情报部门使用旧地图是十分愚蠢可笑的。美国称对每一个轰炸目标都经过了广泛讨论,包括美国政府官员,因此,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中国使馆是一个错误目标,使用旧地图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美国中国问题观察家坎依也认为,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大阴谋,是美国的战略目的。这一战略不仅向中国政府,同时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联盟的国家和组织发出信号:不要反对我们轰炸南联盟,同时,这也是对同情南联盟的俄罗斯发出的明确警告。
尽管上述各种说法,迄今没有得到美国官方明确解释。但我们不难分析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实际上是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无可奈何的表现,而真正的内因则是美国反华派在给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难题,着眼的是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
举世皆知,近二十年来,美国每逢大选,均拿中国做文章。而克林顿在任时却在国会反复强调要致力于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表示要严守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在台湾问题上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引起了美国内对华军方极度的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此真相,是尚未解密的真相。历史是无情的,任何谎言,终究被时空“大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