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解概率题常见错误剖析

教学反思——解概率题常见错误剖析

浙江省湖州中学 蒋际明

在概率学习中,由于它具有与其它数学分支不一样的、独特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学生往往会感到很不习惯,入门会有一定困难.在解概率问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或公式理解不透彻,考虑不周全、选择概率模型不正确等原因,经常会造成一些表面看起来正确而实际上错误的解法,下面就结合本人所教学生在解概率题时出现的错误,具体地加以剖析.

一.对古典概型的概念理解模糊

例1 在两个袋内,分别装有0,1,2,3,4,5六个数字的6张卡片,现从每个袋内任取一张卡片,求两数之和等于7的概率.

错解 因为所取两张卡片上两数之和共有0,1,2,3,4,„,9,10共11种不同的结果,所以和为7的概率为P =

111

剖析 因为以上11种不同的结果不是等可能的,如点数和0只有(0,0) ,而点数之和为7有(2,5) 、(5,2) 、(3,4) 、(4,3) 共4种,所以它不是古典概型.

11

正解 由于从两袋中分别取出一张卡片共有C 6⋅C 6种取法,两数之和等于7的取法有

4种.

故所求的概率 P =

4C ⋅C

16

16

=

436

=

19

例2 瓶子中装有4粒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小球,每次倒出若干(至少一粒),求倒出奇数粒球的概率.

错解 每次倒出若干(至少一粒)小球共有C 4+C 4+C 4+C 4=15种方法,而倒出奇数粒球共有C 4+C 4=8种方法,因此倒出奇数粒小球的概率是

1

3

1

2

3

4

815

剖析 对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总数的理解错误, “将4粒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小球每次倒出若干个” 这一试验中所含的基本事件总数是16,包括一个都没有倒出的情形.

正解 每次倒出若干小球共有C 4+C 4+C 4+C 4+C 4=16种方法,而倒出奇数粒球

13

共有C 4+C 4=8种方法,因此倒出奇数粒小球的概率是P =

1

2

3

4

816

=

12

也可以选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模型,因为每一粒球被倒出或不被倒出的概率均为

1

所以倒出奇数粒小球的概率是P =C 4⨯() ⨯(1-

12

11

2

131133

) +C 4⨯() ⨯(1-) =. 2222

二.对事件之间的关系概念混淆

例3 抛掷一均匀的正方体玩具,各面分别标有1,2,3,4,5,6,事件A 表示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事件B 表示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求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的概率.

错解 P (A ) =

36=12

,P (B ) =

36

=

12

12+12=1.

∴ 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为P (A +B ) =P (A ) +P (B ) =

剖析 此解法错误在于忽视了“事件和”的概率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由于“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二者不是互斥事件,即出现1或3时,A 、B 同时发生,所以不能应用P (A +B ) =P (A ) +P (B ) 求解.

正解 把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分成“出现1,2,3”与“出现5”这两个事件,记出现“1,2,3”为事件C , “出现5”为事件D ,则C 与D 为互斥事件,

而P (C ) =

36=12

,P (D ) =

16

12+16=23

所以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为P (C +D ) =.

例4 对某批产品最多抽取4个进行合格性检验,抽得不合格品后停止并认定为该批产品不合格,经试验得到第一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

310

110

,第二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

110

,第三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

25

,第四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那么该批产品

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 分别记“第一、二、三、四次抽得不合格品”为事件A 、B 、C 、D , 则P (A ) =

110

,P (B ) =

310

,P (C ) =

25

,P (D ) =

110

那么在4次内抽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为

P =P (A ) +P (A ⋅B ) +P (A ⋅B ⋅C ) +P (A ⋅B ⋅C ⋅D )

=110

+910⨯310

+910⨯710⨯25+910⨯710⨯35⨯110

=32995000

剖析 本题错解的原因在于把事件A 、B 、C 、D 之间的关系混淆,把它们理解为不是互斥事件,错误地认为事件“第一次抽到合格品、第二次抽到不合格品”为积事件A ⋅B 等等,

而实际上由题意知事件B 为“第二次抽到不合格品”就是“第一次抽到合格品、第二次抽到不合格品”;事件C 就是“前两次抽到合格品、第三次抽到不合格品”;事件D 就是“前三次抽到合格品、第四次抽到不合格品”,并且它们彼此互斥,而事件“4次内抽到不合格产品”就是事件A +B +C +D .

正解 分别记“第一、二、三、四次抽得不合格品”为事件A 、B 、C 、D ,则它们彼此互斥,且P (A ) =

110

,P (B ) =

310

,P (C ) =

25

,P (D ) =

110

所以在4次内抽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为

P =P (A ) +P (B ) +P (C ) +P (D ) =

110

+310

+25+110

=910

三.将“条件概率”与“积事件的概率”混同

例5 100件产品中有10件次品,随机不放回取两次,每次取一件,求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

错解 设第一次取得正品为事件A ,第二次取得正品为事件B ,则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为事件AB ,所以所求的概率为P (AB ) =

90⨯89100⨯99

=89110

剖析 解题的错误是由于对条件概率的定义理解不深刻,“第一次取得正品后第二次又取得正品的概率”与“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前者是积事件的概率,而后者的意思是在第一次取得正品已经预先发生的条件下,再来进行第二次试验而取得正品的条件概率.

正解 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为P (B A ) =

P (AB ) P (A )

=8999

例6 袋中有6个黄色、4个白色的乒乓球,作不放回抽样,每次任取一球,取2次,求第二次才取到黄色球的概率.

错解 记“第一次取到白球”为事件A ,“第二次取到黄球”为事件B ,“第二次才取到黄球”为事件C ,则P (A ) =

410

=25

,P (AB ) =23

4⨯610⨯9

=

415

所以P (C ) =P (B A ) =

P (AB ) P (A )

= .

剖析 本题错误也是在于对积事件的概率与条件概率的含义没有弄清,对“第二次才取到黄球”这一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取到白球”已经预先发生,而是与“第二次取到黄球”同时发生,所以它不是条件概率而是积事件的概率.

正解 第二次才取到黄球的概率为P (C ) =P (AB ) =P (A ) ⋅P (B A ) =四.对概率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考虑不周

25

23

=

415

例7 10张奖券中有3张中奖的奖券,每人限购一张,则前3个购买者中恰有一人中奖的概率为( )

(A)

310

(B)C

3

10

⨯0. 3⨯0. 7 (C)

2

C 7⋅C 3⋅A 3

A 10

3

213

12

(D)C 3⨯0. 3⨯0. 7

错解 因为题中“恰有一个中奖”,根据n 次独立重复试验恰好出现k 次的概率计算公

1

式得P n (k ) =C n k p k (1-p ) n -k =C 3⨯

310

⨯(1-

310

)

2

=C 3⨯0. 3⨯0. 7,故选D .

12

剖析 此解错误的原因是对独立重复试验理解不透,用错了公式,使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计算公式时,它有三个前提条件:(1)每次试验都是在同一条件下重复进行的;(2)每一次试验都是彼此独立的;(3)每一次试验出现的结果只有事件发生或者事件不发生两种情况,只有这三个条件均满足才可使用.而此题中3个购买者去购买奖券时,是不放回的抽样,前一个购买者中奖与否,会影响到下一个购买者中奖的概率,所以彼此之间是不独立的,故不能用上述解答.

正解 3个人从10张奖券中各购买一张奖券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为A 10个,且出现的可

213

能性均等,而出现恰好有一人中奖的结果总数为C 7⋅C 3⋅A 3个,

3

所以恰好有一人中奖的概率P =

C 7⋅C 3⋅A 3

A 10

3

213

,故选C.

例8 已知某种型号的灯泡寿命在1年以上的概率为p 1,寿命在2年以上的概率为p 2.某单位在使用过程中,从使用之日起每满1年进行一次灯泡更换工作,只更换已坏的

灯泡,平时不换.那么在第二次灯泡更换工作中,这种灯泡需要更换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 对于这种灯泡来说,在第1、2次都更换的概率为(1-p 1) ;在第一次不更换灯泡而在第二次需要更换灯泡的概率为p 1(1-p 2) , 故所求的概率为 p =(1-p 1) +p 1(1-p 2)

2

2

剖析 该解答是错误的,原因是对对立事件概率计算公式的意义考虑不周造成的,由于(1-p 2) 是表示“灯泡寿命不大于2年”的概率,它与事件“灯泡寿命在1年以上”不是互

相独立的,而上面的解答中却把p 1(1-p 2) 错误地理解成了“灯泡寿命介于1年与2年之间的概率”了.事实上,在第二次灯泡更换工作中,按这种灯泡是否被更换的状况,可分为“第一、二次都更换”、“第一、二次都不更换”、“第一次不更换而在第二次更换”、 “第一次更换而在第二次不更换”四个事件,显然它们是互斥的.所以可以用间接法求得“第一次不更换而在第二次更换”即“灯泡的寿命介于1年与2年之间”的概率.

正解 由题意,“第一、二次都更换”的概率为(1-p 1) 2,“第一、二次都不更换”的概率为p 2,“第一次更换而在第二次不更换”的概率为(1-p 1) ⋅p 1,

故“第一次不更换而第二次更换”的概率为1-(1-p 1) 2-(1-p 1) ⋅p 1-p 2=p 1-p 2, 因此所求的概率为p =(1-p 1) 2+(p 1-p 2) . 结束语:

由于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现实性、大众性,重视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兼容性,概率统计在社会现实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学习中要重视关注生活背景、社会现实、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并从中提炼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应用背景。 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进行数学思维与数学交流.

教学反思——解概率题常见错误剖析

浙江省湖州中学 蒋际明

在概率学习中,由于它具有与其它数学分支不一样的、独特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学生往往会感到很不习惯,入门会有一定困难.在解概率问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或公式理解不透彻,考虑不周全、选择概率模型不正确等原因,经常会造成一些表面看起来正确而实际上错误的解法,下面就结合本人所教学生在解概率题时出现的错误,具体地加以剖析.

一.对古典概型的概念理解模糊

例1 在两个袋内,分别装有0,1,2,3,4,5六个数字的6张卡片,现从每个袋内任取一张卡片,求两数之和等于7的概率.

错解 因为所取两张卡片上两数之和共有0,1,2,3,4,„,9,10共11种不同的结果,所以和为7的概率为P =

111

剖析 因为以上11种不同的结果不是等可能的,如点数和0只有(0,0) ,而点数之和为7有(2,5) 、(5,2) 、(3,4) 、(4,3) 共4种,所以它不是古典概型.

11

正解 由于从两袋中分别取出一张卡片共有C 6⋅C 6种取法,两数之和等于7的取法有

4种.

故所求的概率 P =

4C ⋅C

16

16

=

436

=

19

例2 瓶子中装有4粒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小球,每次倒出若干(至少一粒),求倒出奇数粒球的概率.

错解 每次倒出若干(至少一粒)小球共有C 4+C 4+C 4+C 4=15种方法,而倒出奇数粒球共有C 4+C 4=8种方法,因此倒出奇数粒小球的概率是

1

3

1

2

3

4

815

剖析 对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总数的理解错误, “将4粒大小相同而颜色不同的小球每次倒出若干个” 这一试验中所含的基本事件总数是16,包括一个都没有倒出的情形.

正解 每次倒出若干小球共有C 4+C 4+C 4+C 4+C 4=16种方法,而倒出奇数粒球

13

共有C 4+C 4=8种方法,因此倒出奇数粒小球的概率是P =

1

2

3

4

816

=

12

也可以选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模型,因为每一粒球被倒出或不被倒出的概率均为

1

所以倒出奇数粒小球的概率是P =C 4⨯() ⨯(1-

12

11

2

131133

) +C 4⨯() ⨯(1-) =. 2222

二.对事件之间的关系概念混淆

例3 抛掷一均匀的正方体玩具,各面分别标有1,2,3,4,5,6,事件A 表示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事件B 表示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求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的概率.

错解 P (A ) =

36=12

,P (B ) =

36

=

12

12+12=1.

∴ 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为P (A +B ) =P (A ) +P (B ) =

剖析 此解法错误在于忽视了“事件和”的概率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由于“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二者不是互斥事件,即出现1或3时,A 、B 同时发生,所以不能应用P (A +B ) =P (A ) +P (B ) 求解.

正解 把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分成“出现1,2,3”与“出现5”这两个事件,记出现“1,2,3”为事件C , “出现5”为事件D ,则C 与D 为互斥事件,

而P (C ) =

36=12

,P (D ) =

16

12+16=23

所以事件A 或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为P (C +D ) =.

例4 对某批产品最多抽取4个进行合格性检验,抽得不合格品后停止并认定为该批产品不合格,经试验得到第一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

310

110

,第二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

110

,第三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

25

,第四次抽得不合格品的概率为,那么该批产品

被认定为不合格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 分别记“第一、二、三、四次抽得不合格品”为事件A 、B 、C 、D , 则P (A ) =

110

,P (B ) =

310

,P (C ) =

25

,P (D ) =

110

那么在4次内抽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为

P =P (A ) +P (A ⋅B ) +P (A ⋅B ⋅C ) +P (A ⋅B ⋅C ⋅D )

=110

+910⨯310

+910⨯710⨯25+910⨯710⨯35⨯110

=32995000

剖析 本题错解的原因在于把事件A 、B 、C 、D 之间的关系混淆,把它们理解为不是互斥事件,错误地认为事件“第一次抽到合格品、第二次抽到不合格品”为积事件A ⋅B 等等,

而实际上由题意知事件B 为“第二次抽到不合格品”就是“第一次抽到合格品、第二次抽到不合格品”;事件C 就是“前两次抽到合格品、第三次抽到不合格品”;事件D 就是“前三次抽到合格品、第四次抽到不合格品”,并且它们彼此互斥,而事件“4次内抽到不合格产品”就是事件A +B +C +D .

正解 分别记“第一、二、三、四次抽得不合格品”为事件A 、B 、C 、D ,则它们彼此互斥,且P (A ) =

110

,P (B ) =

310

,P (C ) =

25

,P (D ) =

110

所以在4次内抽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为

P =P (A ) +P (B ) +P (C ) +P (D ) =

110

+310

+25+110

=910

三.将“条件概率”与“积事件的概率”混同

例5 100件产品中有10件次品,随机不放回取两次,每次取一件,求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

错解 设第一次取得正品为事件A ,第二次取得正品为事件B ,则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为事件AB ,所以所求的概率为P (AB ) =

90⨯89100⨯99

=89110

剖析 解题的错误是由于对条件概率的定义理解不深刻,“第一次取得正品后第二次又取得正品的概率”与“在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前者是积事件的概率,而后者的意思是在第一次取得正品已经预先发生的条件下,再来进行第二次试验而取得正品的条件概率.

正解 第一次取得正品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得正品的概率为P (B A ) =

P (AB ) P (A )

=8999

例6 袋中有6个黄色、4个白色的乒乓球,作不放回抽样,每次任取一球,取2次,求第二次才取到黄色球的概率.

错解 记“第一次取到白球”为事件A ,“第二次取到黄球”为事件B ,“第二次才取到黄球”为事件C ,则P (A ) =

410

=25

,P (AB ) =23

4⨯610⨯9

=

415

所以P (C ) =P (B A ) =

P (AB ) P (A )

= .

剖析 本题错误也是在于对积事件的概率与条件概率的含义没有弄清,对“第二次才取到黄球”这一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取到白球”已经预先发生,而是与“第二次取到黄球”同时发生,所以它不是条件概率而是积事件的概率.

正解 第二次才取到黄球的概率为P (C ) =P (AB ) =P (A ) ⋅P (B A ) =四.对概率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考虑不周

25

23

=

415

例7 10张奖券中有3张中奖的奖券,每人限购一张,则前3个购买者中恰有一人中奖的概率为( )

(A)

310

(B)C

3

10

⨯0. 3⨯0. 7 (C)

2

C 7⋅C 3⋅A 3

A 10

3

213

12

(D)C 3⨯0. 3⨯0. 7

错解 因为题中“恰有一个中奖”,根据n 次独立重复试验恰好出现k 次的概率计算公

1

式得P n (k ) =C n k p k (1-p ) n -k =C 3⨯

310

⨯(1-

310

)

2

=C 3⨯0. 3⨯0. 7,故选D .

12

剖析 此解错误的原因是对独立重复试验理解不透,用错了公式,使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计算公式时,它有三个前提条件:(1)每次试验都是在同一条件下重复进行的;(2)每一次试验都是彼此独立的;(3)每一次试验出现的结果只有事件发生或者事件不发生两种情况,只有这三个条件均满足才可使用.而此题中3个购买者去购买奖券时,是不放回的抽样,前一个购买者中奖与否,会影响到下一个购买者中奖的概率,所以彼此之间是不独立的,故不能用上述解答.

正解 3个人从10张奖券中各购买一张奖券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为A 10个,且出现的可

213

能性均等,而出现恰好有一人中奖的结果总数为C 7⋅C 3⋅A 3个,

3

所以恰好有一人中奖的概率P =

C 7⋅C 3⋅A 3

A 10

3

213

,故选C.

例8 已知某种型号的灯泡寿命在1年以上的概率为p 1,寿命在2年以上的概率为p 2.某单位在使用过程中,从使用之日起每满1年进行一次灯泡更换工作,只更换已坏的

灯泡,平时不换.那么在第二次灯泡更换工作中,这种灯泡需要更换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 对于这种灯泡来说,在第1、2次都更换的概率为(1-p 1) ;在第一次不更换灯泡而在第二次需要更换灯泡的概率为p 1(1-p 2) , 故所求的概率为 p =(1-p 1) +p 1(1-p 2)

2

2

剖析 该解答是错误的,原因是对对立事件概率计算公式的意义考虑不周造成的,由于(1-p 2) 是表示“灯泡寿命不大于2年”的概率,它与事件“灯泡寿命在1年以上”不是互

相独立的,而上面的解答中却把p 1(1-p 2) 错误地理解成了“灯泡寿命介于1年与2年之间的概率”了.事实上,在第二次灯泡更换工作中,按这种灯泡是否被更换的状况,可分为“第一、二次都更换”、“第一、二次都不更换”、“第一次不更换而在第二次更换”、 “第一次更换而在第二次不更换”四个事件,显然它们是互斥的.所以可以用间接法求得“第一次不更换而在第二次更换”即“灯泡的寿命介于1年与2年之间”的概率.

正解 由题意,“第一、二次都更换”的概率为(1-p 1) 2,“第一、二次都不更换”的概率为p 2,“第一次更换而在第二次不更换”的概率为(1-p 1) ⋅p 1,

故“第一次不更换而第二次更换”的概率为1-(1-p 1) 2-(1-p 1) ⋅p 1-p 2=p 1-p 2, 因此所求的概率为p =(1-p 1) 2+(p 1-p 2) . 结束语:

由于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现实性、大众性,重视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兼容性,概率统计在社会现实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学习中要重视关注生活背景、社会现实、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并从中提炼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应用背景。 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进行数学思维与数学交流.


相关文章

  • 高中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研究
  • 作者:徐芳芳 数学教育学报 2011年10期 一.问题提出 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表明,与新手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拥有大量的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教师知识(teacher knowledge)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与行 ...查看


  • 深圳中考数学备考攻略
  • 深圳中考数学备考攻略 一.中考数学分值占比 二.深圳中考近四年试卷考点分析 三.中考数学分值分析 可以看到,近三年中对于"数与代数"."统计概率"和"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核比较稳定, ...查看


  • 高中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
  • 高中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 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舆论高声赞赏高考状元.竞赛冠军,无疑给学生树立了榜样,但作为普通中学的数学教师,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数学素质差,即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学习感到困难 ...查看


  • 数学小课题 (1)
  • 小学四年级简便计算错误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描述: 但凡教过四年级简便计算的教师,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很好地进行计算,表面看上去好象融会贯通了简便计算的精髓.可为什么课后在作 ...查看


  • 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 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仅指数学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也同时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通过数学学习的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性评价,切实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本文从数学学习的反思及其教 ...查看


  • 浅谈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
  • 浅谈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 姓 名: 常 婷 丽 单 位:浚 县 一 中 分 校 职 务:教 师 职 称: 中 教 二 级 地 址:浚 县 一 中 分 校 邮 编:456250 电 话:[1**********] 浅谈高中英语试卷讲评课 讲评课 ...查看


  • 莫以成败论英雄
  • 莫以成败论英雄 --谈对高中数学过程性评价的理解 邯郸市第七中学 刘丽 谈到评价方式,人们往往会联想考试,似乎只有考试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提高学生高考实战能力,似乎也这种评价方式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常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这样评价和 ...查看


  • 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1 培养直觉思维 促进智慧发展 缪宏敏; 初中数学教与学 2 "组块理论"视角下的几何教学 郑松茹; 初中数学教与学 3 数学课堂提问贵在巧 彭秋兰; 初中数学教与学 4 一堂几何复习课 ...查看


  • 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 1
  • 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 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 在xx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开了一节古诗词教学研讨课<渔家傲>,在那次活动中,由于自己的精心准备,尤其是开课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大力合作,上的还算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