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编制目的及依据 .................................... 1
2 工程概况 .......................................... 2
3 架线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3
4 架线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 6 5 张力架线及紧线施工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附件安装工艺质量要求 .............................. 10 7 架线工艺质量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8 架线安全施工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9 架线施工强制性条文 ................................ 12
架线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了使本工程实现零缺陷移交,规范和细化架线分部工程施工中质量、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过程控制,保证架线分部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各项目标和方针的实现,为架线分部工程安全、优质、高效的完成,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保证,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特编制架线施工作业指导书,制订出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便在施工中贯彻执行。
编制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实验基本要求》DL/T 875-2004
《放线滑轮基本要求、检验规定及测试方法》DL/T 685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DL/T 5106-1999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Q/GDW 250-2009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规程规定》国家电网总【2003】407号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架空电力线路》DL5009.2-2004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评价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015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工[2003]153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
146号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基建
质量〔2010〕19 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送电工程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送电工程分册)》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国家电网Q/GDW 248-2008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3-2005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DL/T 5168-2002
2 工程概况
悬垂线夹,耐张塔采用U300BP/195T瓷绝缘子, NY-400/35型耐张线夹;
2.2.4本工程所用的CL-400/35型预绞式悬垂线夹与LX-1645和LX-3045型联板连接时,注意其尺寸规格保证二者连接。
2.2.5本工程5#塔所用S6901S-D0300-17串,外角侧下横担绝缘子串增加5片绝缘子,外角侧中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外角侧上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内角侧绝缘子片数不变。17#塔所用S6901S-D0300-17串,外角侧下横担绝缘子串增加8片绝缘子,外角侧中横担绝缘子串增加5片绝缘子,外角侧上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内角侧绝缘子片数不变。27#塔所用S6901S-D0300-18串,外角侧下横担绝缘子串增加10片绝缘子,外角
侧中横担绝缘子串增加5片绝缘子,外角侧上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内角侧绝缘子片数不变。
2.2.6导线在档距小于500m时,采用JZF4-45400预绞式间隔棒防震;档距大于500m时采用FFH2428Y预绞式防振锤防震。耐张串采用TJ-12400型支撑间隔棒。
2.2.7 全线在双回路直线塔导线上横担挂点顶部加装防鸟刺装置每相8支,共计16支;转角塔带跳线的边相导线在上横担跳线挂点顶部安装4支,无跳线串不安装;间距不宜大于50㎝,横担挂点位置附近交叉小铁上也应安装。 3 架线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1 人员准备
3.1.1 参加架线施工的人员必须具有上岗合格证并经技术交底考试合格。
3.1.2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具有本专业岗位资格证,如: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牵张司机、测工、压接工等。
3.1.3 架线各子工序的指挥员或施工负责人必须选择有经验的人员担任。
3.1.4 张力放线时,架线工序分为三个作业队:
准备队:清除线路通道障碍,悬挂瓷瓶串及滑车、搭设和拆除跨越架。 放线队:平整牵张场场地及展放导引绳,张力展放导地线。
紧线队:紧导、地线及附件安装,回收放线滑车。
3.1.5 张力架线组织机构
3.2 技术准备
3.2.1 各施工队架线前应将本施工段所有铁塔进行一次校核,尤其是转角塔绝对不允许在架完线后向内角侧倾斜。
3.2.2 架线前必须将放线段内所有铁塔螺栓紧固完毕,并且达到规定要求的扭矩值标准,缺铁、螺栓应补齐,弯铁应校正,直线、转角塔的倾斜不得超过《规范》要求值。
3.2.3 所有塔位的基坑回填土必须进行夯实处理,不得出现凹陷等现象。
3.2.4 耐张、转角塔的地脚螺栓,垫片必须补齐,螺帽与螺栓必须匹配。
3.2.5 检查导、地线挂线板火曲朝向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不符合者不得挂线。
3.2.6 检查铁塔挂线点螺栓是否按要求加带双帽,并且要出1~2个丝扣。
3.2.7 架线施工通道是否清理完毕。
3.2.8 仔细核对图纸,塔位前后的风偏,削坡等是否按要求处理完毕。
3.2.9 架线前,铁塔必须经过中间验收。所有线材的接续必须做拉力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架线。
3.2.10 各种图纸、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齐全。
3.2.11 提前搭设好跨越架,如公路、电力线、通讯线等,并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办理好相关手续。
3.2.12 各施工队区段内跨越电力线、通讯线、公路时必须制定可靠的跨越施工措施。
3.3 机具准备
3.3.1 根据已确定的施工组织及工器具安排计划,由机械管理部门和各施工队清点检查各自负责范围内的机具,确保各种机具和工器具数量满足施工需要。
3.3.2 清理和检查施工器具,按有关规程规定要求进行试验,确保架线器具
的质量合格。
3.3.3 所有机械设备如牵张机、机动绞磨、液压机、压钳等必须在架线前进行检查并维修保养,以保证设备工作状况良好。
3.3.4 所有牵引及起重工器具均严禁以小代大。常用起重工器具如钢丝绳、起重滑车、导链、卸扣等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
3.3.5 架线用的放线滑车在使用前应逐个检查、维修、保养、各部件齐全、转动灵活。
3.3.6 液压钢模的模内尺寸误差必须满足压后的管外径尺寸误差要求。
3.4 材料准备
3.4.1 各种架线材料(主要是导、地线、瓷瓶、金具、光缆等)必须进行到货检验,准确无误后方能运抵施工现场。
3.4.2 核对架线材料的型号、规格与设计图纸要求是否相符。
3.4.3 对到货的导线、光缆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股数、直径与设计是否相符。
3.4.4 对到货的金具应进行外观检查,发现锈蚀、变形等损伤者严禁使用。对到货的金具还应照图进行成串装配试验,检查连接是否可靠、灵活。
3.4.5 材料的检验情况应作好详细记录。
3.5 障碍物的清除
3.5.1 施工前在跨越公路、通讯线和电力线的地方必须先搭设跨越架,凡需要被跨线路落线时,应提前派人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以保证放紧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3.5.2 需要停电的线路应提前向电力部门申报停电计划,施工时要有专人负责联系停电及恢复供电工作,并办理内部停、送电命令票,以确保施工安全。
3.5.3 清理通道及树木砍伐前应事先征得林业部门和当地所有者的同意,避免发生纠纷而使施工受阻。
4 架线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4.2.1
跳线串全部采用复合绝缘子安装,联板上安装4片重锤片,安装图见S6901S-D0300-14,安装杆塔号见杆塔明细表S69141S-D0200-04(方案二)。
4.2.4 耐张塔边相跳线安装时的弧垂值应满足f=4000~4500mm。
4.2.5耐张串发生倒挂时,跳线应采用T型线夹联结至导线上,反之,直接从耐张线夹引出。
4.2.6耐张塔在耐张线夹压接时要特别注意引流板的朝向,其两上线引流板都向塔外侧偏30°,两下线引流板垂直压接;当倒挂时全部垂直压接,用T型线夹进行引流连接,其T型线夹据耐张线夹出口1m处进行压接,其两上线引流板都向塔外侧偏30°,两下线引流板垂直压接。
4.2.7 跳线任意部位与金属接地体间的距离S≥3.03米带电作业间隙。
4.2.8直引跳线档内共装4个间隔棒,有单跳线串的绕引跳线二档内共装4个间隔棒,有双跳线串的绕引跳线三档内共装5个间隔棒,其中跳线串间档内装一个间隔棒,靠近耐张线夹的间隔棒装在距引流板1000㎜处,其余间隔棒均布于跳线档中。
5.2 紧线施工注意事项
5.2.1 紧线前应检查各相子导线在放线滑车中的位置是否正确,防止跳槽现象发生。
5.2.2 检查各子导线间是否相互绞劲、缠绕。
5.2.3 检查直线压接管、补修管位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如不合适,处理后再紧线。
5.2.4 凡发现导线损伤的必须按规范要求处理后再紧线。
5.2.5 被跨越的电力线是否已完全停电并接地或采取可靠的跨越措施。
5.2.6 现场核对弛度观测档位置,复测观测档档距、高差。
5.2.7 紧线顺序:先紧光缆,后紧上线,再紧中线,最后紧下线。
5.2.8 耐张塔紧线前,边导线横担必须要用导链串接钢丝绳进行补强。地线横担顶部横绑一根杉木杆进行补强。
5.2.9 做为紧线塔的耐张塔的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得大于30°。过轮临锚对地夹角不超过25°,反向临锚对地夹角不超过45°。
5.2.10 耐张塔平衡挂线的作业流程:
5.2.11 紧线挂线时,挂线用的滑车应尽量靠近挂线孔,以减少导、地线的过牵引量。导线过牵引量不得超过200mm,地线过牵引量不得超过100mm。
5.3 弛度的观测与调整
5.3.1 本工程架线阶段的施工要将导地线弛度观测质量做为重点,必须严格
把关控制,满足达标投产和质量评定规定要求,否则必须返工处理。
5.3.2 弛度观测方法
(1) 等长法(平行四边形法) 等长法观测弧垂适用于悬点高差等于零和悬点高差很小的孤立档或档距较小情况下。
选用等长法观测弛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h<20%L (式中:h -- 观测档的悬挂点间高差,L -- 档距 ,m f≤ha-2 f -- 观测档的平行四边形弛度,m
f≤hb-2 ha -- 测站端导线悬挂点至基础面的距离,m
hb -- 视点端导线悬挂点至基础面的距离,m )
(2)角度法:利用经纬仪测角法来观测弧垂。具体测量时,可根据
地形情况,弧垂的大小,将经纬仪安置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测。一般经纬仪可安置在档端、档外、档内来观测。
档端法观测弧垂
A将仪器安置在低悬挂点或高悬挂点侧,根据f值,按式①求出θ值。
θ=tan-1h-4f+4af
L ①
h-悬挂点高差(m),仪器侧悬挂点低时h为正,反之为负;
a-仪器至悬挂点垂直距离(m) L- 档距(m) f-观测弧垂(m)
弧垂检查与验算:根据观测角度θ,按式②求出f值进行验算。
f=1
4(a+a+h-L⨯tanθ) ② 2
一般档端角度法观测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θ=tan-1tanβ⨯L-2
L(f-a)2 ③
式中β角为仪器至悬挂点B的角度。
检查公式如下: f=1
4(a+L⨯tanβ-tanθ)2 ④
个别塔位观测弧垂受地形限制时,可采用档外观测法。
5.3.3 观测及调整弛度应注意下列事项
(1) 大风、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
(2) 两个及以上观测档时,弛度观测人员应互相通报,相互核对。
(3) 当弛度调整发生紊乱时,应将架空线放松,等待一段时间稳定后,
再重新紧线及调整弛度。
(4) 弛度调整困难,各观测档不能统一时,应检查弛度表是否有误或者
弛度板的绑扎距离是否有误,同时应检查放线滑车是否有卡阻等现
象,原因查明后再继续调整。
5.3.4 本工程弛度要求逐档进行调整,相间误差及子线间误差均符合有关规定后方能安装附件。弧垂允许偏差为±2.5%,各相间弧垂的相对偏差最大 值不应超过200mm,分裂导线同相子导线的弧垂允许偏差不应超过50mm。
5.3.5 弛度观测档选择标准
(1) 紧线段在5档以下时靠近中间选择一档;
(2) 紧线段在6~12档时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
(3) 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
(4) 观测档宜选择档距较大和悬挂点高差较小及接近代表档距的线档;
(5) 弛度观测档的数量可以根据现场条件适当增加,但不能减少。
6 附件安装工艺质量要求
6.1 附件安装前,施工人员应仔细核对图纸,了解金具连接要求和螺栓及穿
钉的穿向规定。
6.2 引流安装工艺要求
6.2.1 本工程引流线一律采用LGJ-400/35导线连接。
6.2.2 用作跳线的导线必须选用未使用过的线轴新线,以使跳线成型美观。
6.2.3 按设计和技术要求控制引流线对塔身的电气间隙尺寸,并作好记录。
6.2.4 安装好的跳线应呈自然下垂的圆弧状,不得有扭曲、硬弯等缺陷。跳线端的连接板螺栓拧紧应适度,不宜过紧。
6.3 防振锤安装工艺要求
6.3.1 防振锤安装距离悬垂串从悬垂线夹中心处算起,耐张串由耐张线夹出口处起算。当子线上有T型线夹时,则由T型线夹出口处算起。两个数量以上防振锤等距离安装。
6.3.2防振锤夹板中心必须对准画印点处。
6.3.3 调整防振锤,使其与架空线平行并垂直地面。
6.3.4 防振锤安装后必须复查安装距离并作好记录。
6.3.5 检查防振锤锤体和夹板,有无油漆或锌层脱落,如有应涂刷防锈漆。
6.3.6 必须严格控制安装距离误差范围,遵循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6.4 间隔棒安装工艺要求
6.4.1 间隔棒安装前,应检查耐张塔和直线塔的线夹是否全部安装完毕。子线间弧垂是否平行。
6.4.2 间隔棒安装严格按照施工图中所给的安装距离和数量安装,一档中两端部靠近塔身段的次档距要精确,其安装距离误差不得超出次档距的±1.5%,中间部分的次档距允许误差为此档距的±3% 。
6.4.3 间隔棒安装距离要用绳尺丈量,以求精确。安装距离由铁塔中心开始计算。
6.4.4 安装好的间隔棒要保证与导线轴心相垂直,检查压接管与间隔棒间的距离。
6.4.5 检查压接管的外部保护钢甲是否已拆除。
6.4.6 检查安装档的导线上有无树枝等杂物,及时清除。
6.5 悬垂线夹安装后,绝缘子串应垂直地平面,个别情况其顺线路方向与垂直位置的偏移角不应超过5°,且最大偏移值不应超过200mm。
9 架线施工强制性条文
9.1 架线前应有完整有效的架线施工(包括放线、紧线及附件安装等)技术文件。
9.2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架空地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
9.3 当导线或架空地线采用液压连接时,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具有操作证的技术工人担任。连接完成并自检合格后在压接管上打上操作人员的钢印。
9.4 导线或架空地线必须使用合格的电力金具配套接续管及耐张线夹进行连接。连接后的握着强度在架线施工前应对试件进行拉力试验。试件不得少于3组(允许接续管与耐张线夹合为1组试件)。其试验握着强度不得小于导线或架空地线设计计算拉断力的95%。
9.5 校直后的接续管严禁有裂纹,达不到规定时应割断重接。接续管的弯曲度不得大于2%,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
9.6 电压等级为330kV及以上线路工程的导线展放必须采用张力放线。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架线施工必须采用张力放线方法。
目 录
1 编制目的及依据 .................................... 1
2 工程概况 .......................................... 2
3 架线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3
4 架线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 6 5 张力架线及紧线施工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附件安装工艺质量要求 .............................. 10 7 架线工艺质量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8 架线安全施工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9 架线施工强制性条文 ................................ 12
架线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了使本工程实现零缺陷移交,规范和细化架线分部工程施工中质量、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过程控制,保证架线分部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各项目标和方针的实现,为架线分部工程安全、优质、高效的完成,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保证,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特编制架线施工作业指导书,制订出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便在施工中贯彻执行。
编制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实验基本要求》DL/T 875-2004
《放线滑轮基本要求、检验规定及测试方法》DL/T 685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DL/T 5106-1999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Q/GDW 250-2009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规程规定》国家电网总【2003】407号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架空电力线路》DL5009.2-2004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评价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1015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工[2003]153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基建【2011】
146号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基建
质量〔2010〕19 号)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送电工程分册)》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送电工程分册)》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国家电网Q/GDW 248-2008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3-2005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DL/T 5168-2002
2 工程概况
悬垂线夹,耐张塔采用U300BP/195T瓷绝缘子, NY-400/35型耐张线夹;
2.2.4本工程所用的CL-400/35型预绞式悬垂线夹与LX-1645和LX-3045型联板连接时,注意其尺寸规格保证二者连接。
2.2.5本工程5#塔所用S6901S-D0300-17串,外角侧下横担绝缘子串增加5片绝缘子,外角侧中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外角侧上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内角侧绝缘子片数不变。17#塔所用S6901S-D0300-17串,外角侧下横担绝缘子串增加8片绝缘子,外角侧中横担绝缘子串增加5片绝缘子,外角侧上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内角侧绝缘子片数不变。27#塔所用S6901S-D0300-18串,外角侧下横担绝缘子串增加10片绝缘子,外角
侧中横担绝缘子串增加5片绝缘子,外角侧上横担绝缘子串增加3片绝缘子,内角侧绝缘子片数不变。
2.2.6导线在档距小于500m时,采用JZF4-45400预绞式间隔棒防震;档距大于500m时采用FFH2428Y预绞式防振锤防震。耐张串采用TJ-12400型支撑间隔棒。
2.2.7 全线在双回路直线塔导线上横担挂点顶部加装防鸟刺装置每相8支,共计16支;转角塔带跳线的边相导线在上横担跳线挂点顶部安装4支,无跳线串不安装;间距不宜大于50㎝,横担挂点位置附近交叉小铁上也应安装。 3 架线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1 人员准备
3.1.1 参加架线施工的人员必须具有上岗合格证并经技术交底考试合格。
3.1.2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具有本专业岗位资格证,如: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牵张司机、测工、压接工等。
3.1.3 架线各子工序的指挥员或施工负责人必须选择有经验的人员担任。
3.1.4 张力放线时,架线工序分为三个作业队:
准备队:清除线路通道障碍,悬挂瓷瓶串及滑车、搭设和拆除跨越架。 放线队:平整牵张场场地及展放导引绳,张力展放导地线。
紧线队:紧导、地线及附件安装,回收放线滑车。
3.1.5 张力架线组织机构
3.2 技术准备
3.2.1 各施工队架线前应将本施工段所有铁塔进行一次校核,尤其是转角塔绝对不允许在架完线后向内角侧倾斜。
3.2.2 架线前必须将放线段内所有铁塔螺栓紧固完毕,并且达到规定要求的扭矩值标准,缺铁、螺栓应补齐,弯铁应校正,直线、转角塔的倾斜不得超过《规范》要求值。
3.2.3 所有塔位的基坑回填土必须进行夯实处理,不得出现凹陷等现象。
3.2.4 耐张、转角塔的地脚螺栓,垫片必须补齐,螺帽与螺栓必须匹配。
3.2.5 检查导、地线挂线板火曲朝向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不符合者不得挂线。
3.2.6 检查铁塔挂线点螺栓是否按要求加带双帽,并且要出1~2个丝扣。
3.2.7 架线施工通道是否清理完毕。
3.2.8 仔细核对图纸,塔位前后的风偏,削坡等是否按要求处理完毕。
3.2.9 架线前,铁塔必须经过中间验收。所有线材的接续必须做拉力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架线。
3.2.10 各种图纸、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齐全。
3.2.11 提前搭设好跨越架,如公路、电力线、通讯线等,并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办理好相关手续。
3.2.12 各施工队区段内跨越电力线、通讯线、公路时必须制定可靠的跨越施工措施。
3.3 机具准备
3.3.1 根据已确定的施工组织及工器具安排计划,由机械管理部门和各施工队清点检查各自负责范围内的机具,确保各种机具和工器具数量满足施工需要。
3.3.2 清理和检查施工器具,按有关规程规定要求进行试验,确保架线器具
的质量合格。
3.3.3 所有机械设备如牵张机、机动绞磨、液压机、压钳等必须在架线前进行检查并维修保养,以保证设备工作状况良好。
3.3.4 所有牵引及起重工器具均严禁以小代大。常用起重工器具如钢丝绳、起重滑车、导链、卸扣等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合格者严禁使用。
3.3.5 架线用的放线滑车在使用前应逐个检查、维修、保养、各部件齐全、转动灵活。
3.3.6 液压钢模的模内尺寸误差必须满足压后的管外径尺寸误差要求。
3.4 材料准备
3.4.1 各种架线材料(主要是导、地线、瓷瓶、金具、光缆等)必须进行到货检验,准确无误后方能运抵施工现场。
3.4.2 核对架线材料的型号、规格与设计图纸要求是否相符。
3.4.3 对到货的导线、光缆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股数、直径与设计是否相符。
3.4.4 对到货的金具应进行外观检查,发现锈蚀、变形等损伤者严禁使用。对到货的金具还应照图进行成串装配试验,检查连接是否可靠、灵活。
3.4.5 材料的检验情况应作好详细记录。
3.5 障碍物的清除
3.5.1 施工前在跨越公路、通讯线和电力线的地方必须先搭设跨越架,凡需要被跨线路落线时,应提前派人与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以保证放紧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3.5.2 需要停电的线路应提前向电力部门申报停电计划,施工时要有专人负责联系停电及恢复供电工作,并办理内部停、送电命令票,以确保施工安全。
3.5.3 清理通道及树木砍伐前应事先征得林业部门和当地所有者的同意,避免发生纠纷而使施工受阻。
4 架线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4.2.1
跳线串全部采用复合绝缘子安装,联板上安装4片重锤片,安装图见S6901S-D0300-14,安装杆塔号见杆塔明细表S69141S-D0200-04(方案二)。
4.2.4 耐张塔边相跳线安装时的弧垂值应满足f=4000~4500mm。
4.2.5耐张串发生倒挂时,跳线应采用T型线夹联结至导线上,反之,直接从耐张线夹引出。
4.2.6耐张塔在耐张线夹压接时要特别注意引流板的朝向,其两上线引流板都向塔外侧偏30°,两下线引流板垂直压接;当倒挂时全部垂直压接,用T型线夹进行引流连接,其T型线夹据耐张线夹出口1m处进行压接,其两上线引流板都向塔外侧偏30°,两下线引流板垂直压接。
4.2.7 跳线任意部位与金属接地体间的距离S≥3.03米带电作业间隙。
4.2.8直引跳线档内共装4个间隔棒,有单跳线串的绕引跳线二档内共装4个间隔棒,有双跳线串的绕引跳线三档内共装5个间隔棒,其中跳线串间档内装一个间隔棒,靠近耐张线夹的间隔棒装在距引流板1000㎜处,其余间隔棒均布于跳线档中。
5.2 紧线施工注意事项
5.2.1 紧线前应检查各相子导线在放线滑车中的位置是否正确,防止跳槽现象发生。
5.2.2 检查各子导线间是否相互绞劲、缠绕。
5.2.3 检查直线压接管、补修管位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如不合适,处理后再紧线。
5.2.4 凡发现导线损伤的必须按规范要求处理后再紧线。
5.2.5 被跨越的电力线是否已完全停电并接地或采取可靠的跨越措施。
5.2.6 现场核对弛度观测档位置,复测观测档档距、高差。
5.2.7 紧线顺序:先紧光缆,后紧上线,再紧中线,最后紧下线。
5.2.8 耐张塔紧线前,边导线横担必须要用导链串接钢丝绳进行补强。地线横担顶部横绑一根杉木杆进行补强。
5.2.9 做为紧线塔的耐张塔的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得大于30°。过轮临锚对地夹角不超过25°,反向临锚对地夹角不超过45°。
5.2.10 耐张塔平衡挂线的作业流程:
5.2.11 紧线挂线时,挂线用的滑车应尽量靠近挂线孔,以减少导、地线的过牵引量。导线过牵引量不得超过200mm,地线过牵引量不得超过100mm。
5.3 弛度的观测与调整
5.3.1 本工程架线阶段的施工要将导地线弛度观测质量做为重点,必须严格
把关控制,满足达标投产和质量评定规定要求,否则必须返工处理。
5.3.2 弛度观测方法
(1) 等长法(平行四边形法) 等长法观测弧垂适用于悬点高差等于零和悬点高差很小的孤立档或档距较小情况下。
选用等长法观测弛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h<20%L (式中:h -- 观测档的悬挂点间高差,L -- 档距 ,m f≤ha-2 f -- 观测档的平行四边形弛度,m
f≤hb-2 ha -- 测站端导线悬挂点至基础面的距离,m
hb -- 视点端导线悬挂点至基础面的距离,m )
(2)角度法:利用经纬仪测角法来观测弧垂。具体测量时,可根据
地形情况,弧垂的大小,将经纬仪安置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测。一般经纬仪可安置在档端、档外、档内来观测。
档端法观测弧垂
A将仪器安置在低悬挂点或高悬挂点侧,根据f值,按式①求出θ值。
θ=tan-1h-4f+4af
L ①
h-悬挂点高差(m),仪器侧悬挂点低时h为正,反之为负;
a-仪器至悬挂点垂直距离(m) L- 档距(m) f-观测弧垂(m)
弧垂检查与验算:根据观测角度θ,按式②求出f值进行验算。
f=1
4(a+a+h-L⨯tanθ) ② 2
一般档端角度法观测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θ=tan-1tanβ⨯L-2
L(f-a)2 ③
式中β角为仪器至悬挂点B的角度。
检查公式如下: f=1
4(a+L⨯tanβ-tanθ)2 ④
个别塔位观测弧垂受地形限制时,可采用档外观测法。
5.3.3 观测及调整弛度应注意下列事项
(1) 大风、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
(2) 两个及以上观测档时,弛度观测人员应互相通报,相互核对。
(3) 当弛度调整发生紊乱时,应将架空线放松,等待一段时间稳定后,
再重新紧线及调整弛度。
(4) 弛度调整困难,各观测档不能统一时,应检查弛度表是否有误或者
弛度板的绑扎距离是否有误,同时应检查放线滑车是否有卡阻等现
象,原因查明后再继续调整。
5.3.4 本工程弛度要求逐档进行调整,相间误差及子线间误差均符合有关规定后方能安装附件。弧垂允许偏差为±2.5%,各相间弧垂的相对偏差最大 值不应超过200mm,分裂导线同相子导线的弧垂允许偏差不应超过50mm。
5.3.5 弛度观测档选择标准
(1) 紧线段在5档以下时靠近中间选择一档;
(2) 紧线段在6~12档时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
(3) 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
(4) 观测档宜选择档距较大和悬挂点高差较小及接近代表档距的线档;
(5) 弛度观测档的数量可以根据现场条件适当增加,但不能减少。
6 附件安装工艺质量要求
6.1 附件安装前,施工人员应仔细核对图纸,了解金具连接要求和螺栓及穿
钉的穿向规定。
6.2 引流安装工艺要求
6.2.1 本工程引流线一律采用LGJ-400/35导线连接。
6.2.2 用作跳线的导线必须选用未使用过的线轴新线,以使跳线成型美观。
6.2.3 按设计和技术要求控制引流线对塔身的电气间隙尺寸,并作好记录。
6.2.4 安装好的跳线应呈自然下垂的圆弧状,不得有扭曲、硬弯等缺陷。跳线端的连接板螺栓拧紧应适度,不宜过紧。
6.3 防振锤安装工艺要求
6.3.1 防振锤安装距离悬垂串从悬垂线夹中心处算起,耐张串由耐张线夹出口处起算。当子线上有T型线夹时,则由T型线夹出口处算起。两个数量以上防振锤等距离安装。
6.3.2防振锤夹板中心必须对准画印点处。
6.3.3 调整防振锤,使其与架空线平行并垂直地面。
6.3.4 防振锤安装后必须复查安装距离并作好记录。
6.3.5 检查防振锤锤体和夹板,有无油漆或锌层脱落,如有应涂刷防锈漆。
6.3.6 必须严格控制安装距离误差范围,遵循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6.4 间隔棒安装工艺要求
6.4.1 间隔棒安装前,应检查耐张塔和直线塔的线夹是否全部安装完毕。子线间弧垂是否平行。
6.4.2 间隔棒安装严格按照施工图中所给的安装距离和数量安装,一档中两端部靠近塔身段的次档距要精确,其安装距离误差不得超出次档距的±1.5%,中间部分的次档距允许误差为此档距的±3% 。
6.4.3 间隔棒安装距离要用绳尺丈量,以求精确。安装距离由铁塔中心开始计算。
6.4.4 安装好的间隔棒要保证与导线轴心相垂直,检查压接管与间隔棒间的距离。
6.4.5 检查压接管的外部保护钢甲是否已拆除。
6.4.6 检查安装档的导线上有无树枝等杂物,及时清除。
6.5 悬垂线夹安装后,绝缘子串应垂直地平面,个别情况其顺线路方向与垂直位置的偏移角不应超过5°,且最大偏移值不应超过200mm。
9 架线施工强制性条文
9.1 架线前应有完整有效的架线施工(包括放线、紧线及附件安装等)技术文件。
9.2 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架空地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
9.3 当导线或架空地线采用液压连接时,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具有操作证的技术工人担任。连接完成并自检合格后在压接管上打上操作人员的钢印。
9.4 导线或架空地线必须使用合格的电力金具配套接续管及耐张线夹进行连接。连接后的握着强度在架线施工前应对试件进行拉力试验。试件不得少于3组(允许接续管与耐张线夹合为1组试件)。其试验握着强度不得小于导线或架空地线设计计算拉断力的95%。
9.5 校直后的接续管严禁有裂纹,达不到规定时应割断重接。接续管的弯曲度不得大于2%,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
9.6 电压等级为330kV及以上线路工程的导线展放必须采用张力放线。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架线施工必须采用张力放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