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小名旦"

  在京剧的发展史上,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在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剧种上,尤其在充实和提高旦角的表演艺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于三十年代中期又涌现出来的“四小名旦”,他们虽都师法“四大名旦”,却又不拘泥于前辈的技艺,而是孜孜以求,有所创新。

  “四小名旦”之中,除李世芳不幸遇难外,其余“三小”──张君秋、宋德珠、毛世来,于解放后除从事艺术实践而外,他们还都辛勤地培育了下一代的新葩。

  李世芳:浑身璞玉雅秀新姿

  李世芳,原名福禄,山西省太谷县人,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原绥远省的包头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父亲李子健,艺名“红牡丹”,又名“独儿旦”,是山西梆子著名旦角演员。母亲李翠芬,原为河北梆子旦角,后也改唱山西梆子。李世芳自幼随父母去各地演出,就开始学山西梆子中的武把子,在《黄河阵》中能扮演“虎形”。一九二八年,李子健演出于天津北洋戏院,梅兰芳则在春和戏院演出《洛神》,李世芳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即能揣摩仿效,并从此对京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愿再学山西梆子。李子健为培养这独生子,于一九二九年全家迁到北平,送李世芳入富连成社学艺。李世芳童年就以演《宇宙锋》、《虹霓关》、《御碑亭》、《贵妃醉酒》等戏,博得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二年后,富连成社“盛”字班的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贯盛吉、叶盛兰等相继脱离科班,使剧社的营业受到了影响。一九三五年,尚小云出面大力支持,收李世芳、毛世来为徒,除传授《昭君出塞》、《梅玉配》等戏外,并为之排演《金瓶女》、《娟娟》、《昆仑剑侠传》和《酒丐》等新戏,李世芳在演出中崭露头角,并成为富连成社的台柱。

  李世芳扮相、嗓音、身段,酷似少年时期的梅兰芳,故经过萧长华的倡议,让他往梅派戏路发展,排演了《霸王别姬》、《红线盗盒》、《凤还巢》和《廉锦枫》等戏,一时轰动京门,遂有“小梅兰芳”之称。一九三六年,梅兰芳由上海回到北平,对李世芳特别喜爱,视为梅派传人,欣然收做弟子,悉心传授技艺。这年秋天,北平大、中学校爱好京剧的学生和热心的戏剧观众,向报刊倡议,发起童伶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李世芳得票最多,与同时入选的张君秋、宋德珠、毛世来并称为“四小名旦”,李世芳名列首位。

  李世芳学梅派,无论唱、念、做,真正学到了梅派的雅秀风格。可惜正当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不断发展的时候,于一九四六年从青岛返回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梅兰芳在上海听到这一噩耗,非常伤感,特地组织了六场义务戏,筹款六千元,汇寄给李世芳家属,以供他们日后生活。

  张君秋:融入华贵天赋歌喉

  张君秋,原名滕家鸣,江苏省丹徒县人,一九二〇年生于北平。母亲张秀琴,原是河北梆子青衣演员,但张君秋却从未受梆子的影响。他自幼从李凌枫学戏,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弟子,所以张君秋的表演风格,属于“王派”。

  张君秋童年曾在王又宸、孟小冬、雷喜福班中演唱。而后拜尚小云为师,又拜梅兰芳为师。他的主要戏路属于“梅派”,但演《汉明记》、《乾坤福寿镜》等戏则学“尚派”,同时也兼演“程派”的《烛影计》、《红拂传》,有时还兼演花衫戏如《苏武牧羊》、《梅龙镇》等。他在搭班时期,与马连良合作最久,“马派”戏中的《春秋笔》、《串龙珠》等,由他合演,更是相得益彰。解放前,经王瑶卿给他排演的新戏有《缇萦救父》、《怜香伴》、《凤双栖》等。解放后排演的新戏有《状元媒》、《诗文会》、《望江亭》、《秦香莲》、《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近代戏则与马连良合作演过《年年有余》等。

  张君秋的扮相华贵端凝,丽而不邪,和梅兰芳那种仪态万方的扮相最为相近:眉宇间富有惨厉之气,扮演不幸妇女的反抗不屈(如《审头刺汤》中的雪艳),更为容光照人、神态逼真。

  张君秋嗓音清脆嘹亮,天赋独厚,“倒仓”变嗓仅仅数月就能完全恢复。张君秋和他的老师梅兰芳一样,也是多才多艺。他擅长写意画,所绘“游虾”,笔意脱颖苍劲,栩栩如生,颇有齐白石老人韵意;他拉京胡,得李凌枫、赵砚奎的传授,托腔严谨,清新动听,尤其是他能跨行当反串老生戏。一九四八年,张君秋和马连良、俞振飞等,在香港、九龙演出时,应观众的烦请,加演反串《法门寺》,由马连良扮演刘瑾(净),俞振飞扮演宋巧姣(青衣),张君秋扮演赵廉(老生),演出精彩,轰动港九。

  张君秋的艺术风格,主要在于自然真率,不加雕饰,不论青衣花衫,全有“自然美”。“张派”艺术影响深远,如今可以说是“十旦九张”,如杨秋玲、吴吟秋、季小兰等,都是他的弟子;刘秀荣、李维康、杨春霞、李炳淑、杨淑蕊、关静兰,也向他学艺。他女儿张学敏更得其真传。

  张君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0年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林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宋德珠:刚健婀娜翩若惊鸿

  宋德珠,原名宝禄,号颖之。祖籍天津,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日生于北平一个渔行家庭里。一九三〇年入中华戏曲职业学校,从阎岚秋(九阵风)、朱桂芳、张善亭(十阵风)学艺,专攻武旦、刀马旦。他练功刻苦,深得校长焦菊隐的器重。童年即以演《杨排风》、《摇钱树》、《战金山》、《扈家庄》等戏著称。他聪明而又好学,且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等人的培养授艺,如《十三妹》学自王瑶卿,《霸王别姬》学自梅兰芳,《金山寺》学自尚小云,《玉狮坠》、《游园惊梦》学自程砚秋,《荀灌娘》、《花田八错》学自荀慧生,《辛安驿》学自于连泉。他兼有各家之长,以演武旦、刀马旦为主,兼演青衣花旦。   宋德珠在中华戏曲学校学艺时,武功教师张善亭、朱玉康等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每天清晨就让他“绑腿”练功,甚至严冬季节,两脚冻伤,仍坚持不辍。他对程砚秋、荀慧生两位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感念极深。荀慧生老师善于用诙谐的语言给予启发,程砚秋老师教戏则极有耐心。一次,宋德珠在学校从程砚秋老师学《玉狮坠》的唱腔,从早上九时上课,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可宋德珠总是学不会,时到中午,师徒都不吃午饭,一直教到下午四时才下课。程砚秋对宋德珠耳提面命的教诲,对于宋德珠在艺术上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的。

  他扮相娇美,嗓音甜脆,武功扎实,善于用舞蹈身段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演《扈家庄》中的扈三娘,在翎尾枪尖、妙舞翩翩中,表现了人物的恃勇轻敌,演来既娇媚又豪迈。演《杨排风》,则揉合了闺门旦的做法,在通身锦绣、满眼云烟的武打中,却又能表现出杨排风的憨稚娇娆。他的武打则兼有刀马旦的勇猛和武旦的花俏,往往在打得间不容发之际,加上一个跨步转身,轻盈翩跹,似惊鸿掠地。尤其是在一阵激烈开打后的亮相,就象钉在那里的一样,纹丝不动,过一会儿,他的身子才慢慢晃动,就象风摆柳条一样,然后就着这势头一直跑下场,干净利落,刚健婀娜,这是宋派美、媚、脆的武旦艺术风格。

  宋德珠工刀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见长,世称“宋派”。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八日,宋德珠逝世。

  毛世来:娇小玲珑花衫轻盈

  毛世来一九二一年生于北平,祖籍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毛世来也是富连成社第五科学生,专攻花旦。富连成社第二科“连”字班的于连泉,在演《双钉记》、《马思远》、《海潮珠》、《梅玉配》等戏之后,便红极一时,一跃而成为该社台柱。第四科“盛”字班的花旦刘盛莲,完全宗法“于派”,连唱、念的沙哑嗓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刘盛莲出科后与李盛藻合作,可惜不及数年即因病故世。毛世来虽也宗法“于派”,而实际上是学的刘盛莲。但他嗓音甜脆,在唱、念上,只学刘盛莲的“劲儿”,不学刘盛莲的“味儿”。刘盛莲擅长的泼辣刺杀戏,他都能继承下来,而刘盛莲因体弱不演的《小上坟》、《小放牛》等偏重舞蹈的戏,他演来都很见功夫。毛世来扮相娟美,身材矮小玲珑,做工细腻,在富连成社时与李世芳合演《樊江关》(李世芳饰樊梨花,毛世来饰薛金莲)、《十三妹》(李世芳饰张金凤,毛世来饰何玉凤)、《拾玉镯·法门寺》(李世芳饰宋巧姣,毛世来饰孙玉姣)等戏,堪称珠联璧合。他未出科就拜于连泉、尚小云、梅兰芳为师,出科后又拜荀慧生为师。他善采各家之长,不拘泥于死学一派。他演《虹霓关》宗“梅派”,演《巴骆和》、《乾坤福禄镜》宗“尚派”,演《英杰烈》、《红娘》宗“荀派”,演《坐楼杀错》、《挑帘裁衣》则宗“于派”。他荟萃花旦、闺门旦、泼辣旦、武旦艺术冶于一炉。

  毛世来的跷工以及扑跌、武打功夫,在“四小名旦”中,不亚于宋德珠。他演《英杰烈》中的陈秀英,前场是闺门旦演法,后场则乔扮男装,反串武小生,扎硬靠,穿厚底靴,簪翎挂尾,起“罗汉霸”,武功矫健,为一般武小生所望尘莫及。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任吉林长春戏校校长,致力于戏曲教育工作直至终年。

  在京剧的发展史上,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在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剧种上,尤其在充实和提高旦角的表演艺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于三十年代中期又涌现出来的“四小名旦”,他们虽都师法“四大名旦”,却又不拘泥于前辈的技艺,而是孜孜以求,有所创新。

  “四小名旦”之中,除李世芳不幸遇难外,其余“三小”──张君秋、宋德珠、毛世来,于解放后除从事艺术实践而外,他们还都辛勤地培育了下一代的新葩。

  李世芳:浑身璞玉雅秀新姿

  李世芳,原名福禄,山西省太谷县人,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原绥远省的包头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父亲李子健,艺名“红牡丹”,又名“独儿旦”,是山西梆子著名旦角演员。母亲李翠芬,原为河北梆子旦角,后也改唱山西梆子。李世芳自幼随父母去各地演出,就开始学山西梆子中的武把子,在《黄河阵》中能扮演“虎形”。一九二八年,李子健演出于天津北洋戏院,梅兰芳则在春和戏院演出《洛神》,李世芳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即能揣摩仿效,并从此对京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愿再学山西梆子。李子健为培养这独生子,于一九二九年全家迁到北平,送李世芳入富连成社学艺。李世芳童年就以演《宇宙锋》、《虹霓关》、《御碑亭》、《贵妃醉酒》等戏,博得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二年后,富连成社“盛”字班的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贯盛吉、叶盛兰等相继脱离科班,使剧社的营业受到了影响。一九三五年,尚小云出面大力支持,收李世芳、毛世来为徒,除传授《昭君出塞》、《梅玉配》等戏外,并为之排演《金瓶女》、《娟娟》、《昆仑剑侠传》和《酒丐》等新戏,李世芳在演出中崭露头角,并成为富连成社的台柱。

  李世芳扮相、嗓音、身段,酷似少年时期的梅兰芳,故经过萧长华的倡议,让他往梅派戏路发展,排演了《霸王别姬》、《红线盗盒》、《凤还巢》和《廉锦枫》等戏,一时轰动京门,遂有“小梅兰芳”之称。一九三六年,梅兰芳由上海回到北平,对李世芳特别喜爱,视为梅派传人,欣然收做弟子,悉心传授技艺。这年秋天,北平大、中学校爱好京剧的学生和热心的戏剧观众,向报刊倡议,发起童伶选举。在这次选举中,李世芳得票最多,与同时入选的张君秋、宋德珠、毛世来并称为“四小名旦”,李世芳名列首位。

  李世芳学梅派,无论唱、念、做,真正学到了梅派的雅秀风格。可惜正当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不断发展的时候,于一九四六年从青岛返回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梅兰芳在上海听到这一噩耗,非常伤感,特地组织了六场义务戏,筹款六千元,汇寄给李世芳家属,以供他们日后生活。

  张君秋:融入华贵天赋歌喉

  张君秋,原名滕家鸣,江苏省丹徒县人,一九二〇年生于北平。母亲张秀琴,原是河北梆子青衣演员,但张君秋却从未受梆子的影响。他自幼从李凌枫学戏,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弟子,所以张君秋的表演风格,属于“王派”。

  张君秋童年曾在王又宸、孟小冬、雷喜福班中演唱。而后拜尚小云为师,又拜梅兰芳为师。他的主要戏路属于“梅派”,但演《汉明记》、《乾坤福寿镜》等戏则学“尚派”,同时也兼演“程派”的《烛影计》、《红拂传》,有时还兼演花衫戏如《苏武牧羊》、《梅龙镇》等。他在搭班时期,与马连良合作最久,“马派”戏中的《春秋笔》、《串龙珠》等,由他合演,更是相得益彰。解放前,经王瑶卿给他排演的新戏有《缇萦救父》、《怜香伴》、《凤双栖》等。解放后排演的新戏有《状元媒》、《诗文会》、《望江亭》、《秦香莲》、《赵氏孤儿》、《西厢记》等;近代戏则与马连良合作演过《年年有余》等。

  张君秋的扮相华贵端凝,丽而不邪,和梅兰芳那种仪态万方的扮相最为相近:眉宇间富有惨厉之气,扮演不幸妇女的反抗不屈(如《审头刺汤》中的雪艳),更为容光照人、神态逼真。

  张君秋嗓音清脆嘹亮,天赋独厚,“倒仓”变嗓仅仅数月就能完全恢复。张君秋和他的老师梅兰芳一样,也是多才多艺。他擅长写意画,所绘“游虾”,笔意脱颖苍劲,栩栩如生,颇有齐白石老人韵意;他拉京胡,得李凌枫、赵砚奎的传授,托腔严谨,清新动听,尤其是他能跨行当反串老生戏。一九四八年,张君秋和马连良、俞振飞等,在香港、九龙演出时,应观众的烦请,加演反串《法门寺》,由马连良扮演刘瑾(净),俞振飞扮演宋巧姣(青衣),张君秋扮演赵廉(老生),演出精彩,轰动港九。

  张君秋的艺术风格,主要在于自然真率,不加雕饰,不论青衣花衫,全有“自然美”。“张派”艺术影响深远,如今可以说是“十旦九张”,如杨秋玲、吴吟秋、季小兰等,都是他的弟子;刘秀荣、李维康、杨春霞、李炳淑、杨淑蕊、关静兰,也向他学艺。他女儿张学敏更得其真传。

  张君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0年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林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七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宋德珠:刚健婀娜翩若惊鸿

  宋德珠,原名宝禄,号颖之。祖籍天津,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三日生于北平一个渔行家庭里。一九三〇年入中华戏曲职业学校,从阎岚秋(九阵风)、朱桂芳、张善亭(十阵风)学艺,专攻武旦、刀马旦。他练功刻苦,深得校长焦菊隐的器重。童年即以演《杨排风》、《摇钱树》、《战金山》、《扈家庄》等戏著称。他聪明而又好学,且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等人的培养授艺,如《十三妹》学自王瑶卿,《霸王别姬》学自梅兰芳,《金山寺》学自尚小云,《玉狮坠》、《游园惊梦》学自程砚秋,《荀灌娘》、《花田八错》学自荀慧生,《辛安驿》学自于连泉。他兼有各家之长,以演武旦、刀马旦为主,兼演青衣花旦。   宋德珠在中华戏曲学校学艺时,武功教师张善亭、朱玉康等对他要求极为严格,每天清晨就让他“绑腿”练功,甚至严冬季节,两脚冻伤,仍坚持不辍。他对程砚秋、荀慧生两位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感念极深。荀慧生老师善于用诙谐的语言给予启发,程砚秋老师教戏则极有耐心。一次,宋德珠在学校从程砚秋老师学《玉狮坠》的唱腔,从早上九时上课,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可宋德珠总是学不会,时到中午,师徒都不吃午饭,一直教到下午四时才下课。程砚秋对宋德珠耳提面命的教诲,对于宋德珠在艺术上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的。

  他扮相娇美,嗓音甜脆,武功扎实,善于用舞蹈身段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演《扈家庄》中的扈三娘,在翎尾枪尖、妙舞翩翩中,表现了人物的恃勇轻敌,演来既娇媚又豪迈。演《杨排风》,则揉合了闺门旦的做法,在通身锦绣、满眼云烟的武打中,却又能表现出杨排风的憨稚娇娆。他的武打则兼有刀马旦的勇猛和武旦的花俏,往往在打得间不容发之际,加上一个跨步转身,轻盈翩跹,似惊鸿掠地。尤其是在一阵激烈开打后的亮相,就象钉在那里的一样,纹丝不动,过一会儿,他的身子才慢慢晃动,就象风摆柳条一样,然后就着这势头一直跑下场,干净利落,刚健婀娜,这是宋派美、媚、脆的武旦艺术风格。

  宋德珠工刀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见长,世称“宋派”。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八日,宋德珠逝世。

  毛世来:娇小玲珑花衫轻盈

  毛世来一九二一年生于北平,祖籍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毛世来也是富连成社第五科学生,专攻花旦。富连成社第二科“连”字班的于连泉,在演《双钉记》、《马思远》、《海潮珠》、《梅玉配》等戏之后,便红极一时,一跃而成为该社台柱。第四科“盛”字班的花旦刘盛莲,完全宗法“于派”,连唱、念的沙哑嗓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刘盛莲出科后与李盛藻合作,可惜不及数年即因病故世。毛世来虽也宗法“于派”,而实际上是学的刘盛莲。但他嗓音甜脆,在唱、念上,只学刘盛莲的“劲儿”,不学刘盛莲的“味儿”。刘盛莲擅长的泼辣刺杀戏,他都能继承下来,而刘盛莲因体弱不演的《小上坟》、《小放牛》等偏重舞蹈的戏,他演来都很见功夫。毛世来扮相娟美,身材矮小玲珑,做工细腻,在富连成社时与李世芳合演《樊江关》(李世芳饰樊梨花,毛世来饰薛金莲)、《十三妹》(李世芳饰张金凤,毛世来饰何玉凤)、《拾玉镯·法门寺》(李世芳饰宋巧姣,毛世来饰孙玉姣)等戏,堪称珠联璧合。他未出科就拜于连泉、尚小云、梅兰芳为师,出科后又拜荀慧生为师。他善采各家之长,不拘泥于死学一派。他演《虹霓关》宗“梅派”,演《巴骆和》、《乾坤福禄镜》宗“尚派”,演《英杰烈》、《红娘》宗“荀派”,演《坐楼杀错》、《挑帘裁衣》则宗“于派”。他荟萃花旦、闺门旦、泼辣旦、武旦艺术冶于一炉。

  毛世来的跷工以及扑跌、武打功夫,在“四小名旦”中,不亚于宋德珠。他演《英杰烈》中的陈秀英,前场是闺门旦演法,后场则乔扮男装,反串武小生,扎硬靠,穿厚底靴,簪翎挂尾,起“罗汉霸”,武功矫健,为一般武小生所望尘莫及。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任吉林长春戏校校长,致力于戏曲教育工作直至终年。


相关文章

  • 京剧的发展史
  • 京剧的发展史 国粹京剧与四大名旦 2004年1月1日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宗师,他独创的幽咽委婉的程派唱腔,成为中国妇女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查看


  • 京剧的发展和思考
  • 第3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月 Vol.3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7 冀东文史研究 京剧的发展和思考 邱崇丙 (中国国家图书馆 参考研究部,北 ...查看


  • 古代文学常识
  • 古代文学常识 人物称谓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 ...查看


  • 恭王府 京剧四大名旦
  • 京剧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合影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王瑶卿给四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 ...查看


  • 从一到十话知识:知识竞赛益友电子书
  • 目录 目录 一 中国第一大河 中国第一大内陆河 中国第一大瀑布 中国第一大自然保护区 中国第一大沙漠 壮丽江南第一州 中国古代一大丛书 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国文学史上 ...查看


  • 第17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
  • 第17课 民国时期的文化(二) --文学和艺术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课本内容与旧有知识联系起来,了解民国时期文学和艺术发展的概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入,文学艺术革命不断发展,涌现出一些著名文学家.艺术家,产生了一批 ...查看


  • [我们的国粹──京剧]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大剧种,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京剧无论如何也算是个老大哥.它博采众长,形成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京剧的唱腔有的悠扬委婉,有的铿锵有力,念白也有音乐性. ...查看


  • 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
  •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2.通过了解梅兰芳,初步认识京剧艺术,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及相关知识. 3.通过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及<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 ...查看


  • [京剧大师]荀慧生的爱情故事
  • ▲ 点击"京剧"关注,全球京剧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经典唱段 名家访谈  梨园动态 票友互动论坛--<梨园好声音 >正在进行 关注,即可参加,全球票友,在等您亮嗓子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出生,伟大的京剧旦角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