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2007年第3期(总第122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13,2007GeneralNo1122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党庆兰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关键词]辛亥革命;近代;中国;转型;作用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03-0059-05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是至为重大的事件

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延续2000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政治、,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把中国政治推进到程度较高的世俗化时代。

从秦皇赢政到宣统帝溥仪,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的表象突出地表现为王朝的周期性更迭,中国历史一直同王朝体制联系在一起,同封建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除秦、隋两个短命的王朝之外,其余诸朝大都有200~300年的命数。天道轮回,治乱相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天然地构成了中国王朝历史特有的外观。

在中国传统社会,皇帝操纵一切,凌驾于一

[收稿日期]2006-12-20

,皇帝不受任何制约,对所有的。在皇帝之下,不存在独立自由的个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国家的财政被视为皇帝的私产,各级官吏是皇帝的家臣。

尽管农民战争频频发生,但代替皇帝的依然是皇帝,代替王朝的仍然是王朝。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和张献忠,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王朝周期性更迭的历史中介,王朝体制依然以巨大的惯性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王朝体制之所以历代相沿、长期存在,这并非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或其他任何人为之力所能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社会小生产及其经济结构相适应,在本质上合乎中国生存、稳定与和谐的需要。然而,进入近代以后,王朝体制所面临的已是一种时移势易的大变局,即西方工业社会的全面挑战。

到20世纪初,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向上说,封建君主制的继续存在已

[作者简介]党庆兰(1965-),女,汉族,青海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59—

都失去了合理性和现实性。当时,民主和宪政的浪潮早已席卷整个世界,君主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否定。率先富强起来的国家,不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就是实行共和制。尚未富强起来的国家包括中国也已经看到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历史的发展,昭示了20世纪中国的政治选择只能是共和制。辛亥革命否定了历代相沿的皇朝体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决定性地把中国政治推进到程度较高的世俗化时代,实现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变革,也完成了变革后政治选择的优化过程。《中华民国临时院历约法》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全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

()[1]P30~36

等权利。

在民主的实践方面,中国国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认可方能产生,律、,代化水平的提升,年的全国大选中,登记的选民近4200万,约占当时全国人口

[2](P.58)

的10%,而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有选举权者仅占总人口的0.4%,与君主立宪制相比,不能不说共和制是更真实、更高形态的民主制度。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说,共和制度都更能代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水平。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一个里程碑,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制度,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把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其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封建主义政治制度执行的是保护封建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行的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在20世纪初的立宪—60—

运动中,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制订和颁布了一些奖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但由于封建专制政体及地方官僚盘根错节继续维持其统治,原有的封建主义经济政策还起支配作用,故商部活动受到多方限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为推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靖扫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并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当时,新政权所颁布的法律涉及到政治,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财政部拟定了《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开办银行;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费用;工商部颁布了《》,把专利权,这些法律,,而且为其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环。

据统计,1912~1916年,仅新政权的经济立法即达80多项。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内容:其一,人民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其二,改官办商会为商人自己的“合群组织”,解除呈请开办企业设厂注册的若干限制,取消政府对开采矿产方面的若干限制,鼓励商人和吸引外资开矿、探矿。其三,实行奖励制度。鼓励植棉,制糖和牧羊,对在以上事业中卓有成效者给予奖励。其四,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民族工业产品及其所用原料减兔捐税。其五,奖励创造发明,取消封建性的专利垄断,取消建厂专办之权。其六,设立各种示范场所,劝导人们创办实业。上述政策与法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小资本开办企业清除了许多障碍,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同时,它所促成的兴办工业的浪潮,改变了社会风气,鼓励了人们竟相投资工业;它所激发的群众的爱国心,为中国工业产品扩大了销路。

在上述环境下,反映兴办工业要求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12年2-10月

[3(P.347)

就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实业团体,比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工业建设会”、“西北实业协会”、“苏州实业协会”、“安徽实业协会”、“民生团”、“镇江实业协会”、“黑龙江省实业总会”、

[4](P.860~920)

“中华实业团”和“经济协会”等。据统计,1912年,全国有华商商会794个,到1919年5月即增至1238个,其中总商会占55

[5](P.154)

个。此外,还发行了许多专刊,比如,《经济杂志》、《中国实业杂志》、《实业杂志》、《中华实业丛报》和《中华实业界》等。据统计,1912~1915年,所创办的这类实业报刊不下50

[6](P348~349)

种。这些报刊,在兴办实业方面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12年至20年代初,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辛亥革命之前相比,就更能说明这一点。在1840~1911年的72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0000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额计203805亿元,而从1912~1927年的16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0000企业即达1984家,①

元,额而言,上述16[7](P.121)

上。

据统计,辛亥革命后,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8](P.849)

注册。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的情况是这样的: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为1504家,1913年为1378家,1914年为1123家。

[9](P.454)

民初成立的实业团体,遍及工商界各行业和各地区,实业家以振兴实业相号召,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实业,,改进技术,掀起了一股产业革命高潮,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对于改革社会风气,提高人们投资实业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13](P.66)

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市场也不断扩大。据统计,1900年,中国仅有11个1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城市人口约600万,而到19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即达2000多万

[14](P.221)

人。

关于这一“黄金时期”的到来,人们常常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且不说此论忽视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西方。据统计,1913~,国增加约1/3以

年至20年代初,中国民,与辛亥革命有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印证。

辛亥革命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

在近代中国,社会意识不断趋于现代化。如果从历史的横断面来考察,真正开启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的是辛亥革命。

首先,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参政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纯属统治阶级之事。统治阶级在实施政治高压的同时,还大搞愚民政策,严禁民众谋政。清朝末年,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将紧闭的政治大门象征性地有限开启,改八股为策论,允许人们议政。1905年宣布预备立宪及1908年资政院、咨议局选举,在法律上认可了民众参政的权利,但此次选举的覆盖面仅占全国人口的0.4%。

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

[]()

1914~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

[10](P.118)

家,新增资本达1.5522亿元。在1912~1920年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以前50年间投资额之和。1913年,中国所使用的蒸汽动力为43000马力,1918年达82000马力。同期,全部机械动力也增加31倍多。据统计,1913年,民族资本占工农业总值为11%,1918年为

[11](P.60)

18%。辛亥革命后,中国实业推进的情况从产业工人数目的变化也可反映出来。在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数目仅为50~60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200万

[12](P.349)

人。

  ①263家设立年不详的企业未计在内。

—61—

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实施,使原来仅为涓涓细流的民众参政意识变成了一股世俗浪潮。人们以谈论“革命”为时髦,甚至下层民众也心存革命,中山装、短发、话剧、西医和白话等逐渐为国民所接受。尤其是随着文化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观念不断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纳。据统计,民国初年,办报者达500家,发行量

[16](P.194)

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一份报纸。

至于政体问题,人们的认识仍较模糊,参政行动也缺乏自觉性。当袁世凯废弃《临时约法》时,各地民众弹冠相庆。武汉和南昌等地的商学工界,还举行了庆祝袁氏《大总统选举法》颁布的活动。经过护国运动,民众才增强了民主共和观念,参政意识大为浓厚。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民众的参政意识空前高涨,参政、议政也渐趋自觉。其次,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的组织意识渐趋政党化。

在封建时代,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的组织意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在人们的组织意识中,普遍存在着“君子群而不党”的伦理观念。因此,生真正的政党,。中国

相互竞争,形成了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格局。

民国初年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格局,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行为,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尽管民初政党政治很不规范,但它毕竟初步实现了国民政治意识的组织化和组织行为的有序性。在未来的中国政治历程中,任何人包括独裁者都不得不顾忌政党的能量,袁世凯对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的惧怕即是明证。

1913年初,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长

沙、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发表演说,抨击袁世凯政府,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实行议会政治,反对袁世凯专权。又由于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大多数席位,引起袁世凯的惧怕。袁世凯通过国务总理赵秉钩等,收买原清军军官武士英,于1913年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站将宋教仁杀害,由此引起“二次革命”。

,所以,,连此后的。

在封建社会,在儒学教化和专制政治的高压

的政党产生于20,,是中国下,整个中国社会没有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产业化、论指导和意识支配,即使是农民起义,也至政治的世俗比和文化的信息化为政党的产生奠多是朴素的平均旗号。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意识实现了第一次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质的飞跃,它使国民第一次听到资产阶级民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和结社的权利。民国初年,由于政治空气活跃,故国民的政党意识较强。当时,各阶级、阶层均积极创建政党,并通过政党实现执政或参政之目的。当时,影响较大的政党主要有1911年11月建立的中国社会党,1912年1月建立的中华民国工党,1912年2月建立的统一共和党,1912年3月建

[17](P.63~87)

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社会意识支配下,国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现代意蕴的事物被接受,符合时代风尚的道德被提倡。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

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同时,宋教仁和蔡元培等

立的统一党。除此,各种其它政治团体建立了社会改良会,发表了宣言及章程,力主用也不断涌现。当时,影响较大的政治团体主要有人道主义和科学知识替代那些相沿成习的非人1912年1月成立的“民社”、“共和建设讨论会”、道的、迷信的陋俗。比如,禁缠足、禁鸦片、禁赌“中华民国国民共进会”和1912年3月成立的博、禁贩卖人口、易服饰、废除跪拜之礼、解放妇“中华民国联合会”等。据统计,民国初年,出现的政党与政党性组织达300多个。当时,各政党

女、提倡女权。此外,还有破除迷信、革除旧的婚丧礼俗,倡导自由婚姻和改变称谓等。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党的产生。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62—

  称谓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社会关系的表现。新政权建立后,政府要求以官职、先生和君来替代“老爷”和“大人”之称,以显示人格平等。在称谓改变的同一过程里,涌现了“同志”等一大批新词汇。这些新词汇,不仅充实了人们的语言,而且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意识变革最显著的是社会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打落了皇冠,而皇权思想和权威意识并未随之而消失。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之一在于推动了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使人们领悟到现代社会意识的珍贵。可

[参考文献]

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和民主、科学的呼声,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中国国民心中的扎根,也不会有更深刻的革命的到来。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调,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1]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八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2][11]丁三青.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J].史学月刊,1996,(5).

[3][6][1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8]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料:1895~1914年(二・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5][7]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年[M].上海:.[9]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0]龚 骏.中国新工业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3]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

[14](法)保罗・贝罗赫.1900[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石波.[J].湖北社会科学,1991,(8).[16]戈公振.].:三联书店,1986.

[17]胡绳,金冲及.・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TheRevolutionof1911andChineseSocialTransformation

DANGQing-lan

(HistoryDepartment,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TheRevolutionof1911wasnotonlyapoliticalrevolutionbutalsoadeeplysocialrevolution.ItexertedatremendousinfluencetotheChinesesocialchangeinmanyaspects.First,itoverthrewthefeudalautocraticsystemandbuilttherepublicsystem,andbasicallycompletedtheleapfromanimperialcourtstatetoanationalstate.Second,itputforwardthefristcompletestrategyforChines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whichmadeclearthetaskandthewayofitsmodernizationdevelopment.Third,itpropelledtheChinesee2conomytoagreatchange.Insummary,itbasicallycompletedtherevolutionontheChinesesocial,thoughtandculturedomain.ItopenedthedoorformodernizationsocialconsciousnessandrealizedthecompletetransformationfromatraditionaltoamodernChinesesociety.

Keywords:TheRevolutionof1911;moderntimes;China;transformation;effect

—63—

2007年第3期(总第122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13,2007GeneralNo1122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党庆兰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关键词]辛亥革命;近代;中国;转型;作用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03-0059-05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是至为重大的事件

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延续2000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政治、,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今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把中国政治推进到程度较高的世俗化时代。

从秦皇赢政到宣统帝溥仪,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的表象突出地表现为王朝的周期性更迭,中国历史一直同王朝体制联系在一起,同封建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除秦、隋两个短命的王朝之外,其余诸朝大都有200~300年的命数。天道轮回,治乱相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天然地构成了中国王朝历史特有的外观。

在中国传统社会,皇帝操纵一切,凌驾于一

[收稿日期]2006-12-20

,皇帝不受任何制约,对所有的。在皇帝之下,不存在独立自由的个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国家的财政被视为皇帝的私产,各级官吏是皇帝的家臣。

尽管农民战争频频发生,但代替皇帝的依然是皇帝,代替王朝的仍然是王朝。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和张献忠,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王朝周期性更迭的历史中介,王朝体制依然以巨大的惯性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王朝体制之所以历代相沿、长期存在,这并非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或其他任何人为之力所能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社会小生产及其经济结构相适应,在本质上合乎中国生存、稳定与和谐的需要。然而,进入近代以后,王朝体制所面临的已是一种时移势易的大变局,即西方工业社会的全面挑战。

到20世纪初,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向上说,封建君主制的继续存在已

[作者简介]党庆兰(1965-),女,汉族,青海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59—

都失去了合理性和现实性。当时,民主和宪政的浪潮早已席卷整个世界,君主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否定。率先富强起来的国家,不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就是实行共和制。尚未富强起来的国家包括中国也已经看到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历史的发展,昭示了20世纪中国的政治选择只能是共和制。辛亥革命否定了历代相沿的皇朝体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决定性地把中国政治推进到程度较高的世俗化时代,实现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变革,也完成了变革后政治选择的优化过程。《中华民国临时院历约法》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全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

()[1]P30~36

等权利。

在民主的实践方面,中国国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认可方能产生,律、,代化水平的提升,年的全国大选中,登记的选民近4200万,约占当时全国人口

[2](P.58)

的10%,而1908年清政府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有选举权者仅占总人口的0.4%,与君主立宪制相比,不能不说共和制是更真实、更高形态的民主制度。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说,共和制度都更能代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水平。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一个里程碑,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制度,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把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其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封建主义政治制度执行的是保护封建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行的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在20世纪初的立宪—60—

运动中,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制订和颁布了一些奖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但由于封建专制政体及地方官僚盘根错节继续维持其统治,原有的封建主义经济政策还起支配作用,故商部活动受到多方限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为推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靖扫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并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当时,新政权所颁布的法律涉及到政治,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财政部拟定了《商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私人开办银行;实业部拟定了《商业注册章程》,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取消前清规定的种种费用;工商部颁布了《》,把专利权,这些法律,,而且为其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环。

据统计,1912~1916年,仅新政权的经济立法即达80多项。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内容:其一,人民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其二,改官办商会为商人自己的“合群组织”,解除呈请开办企业设厂注册的若干限制,取消政府对开采矿产方面的若干限制,鼓励商人和吸引外资开矿、探矿。其三,实行奖励制度。鼓励植棉,制糖和牧羊,对在以上事业中卓有成效者给予奖励。其四,对新办企业予以保息,对民族工业产品及其所用原料减兔捐税。其五,奖励创造发明,取消封建性的专利垄断,取消建厂专办之权。其六,设立各种示范场所,劝导人们创办实业。上述政策与法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小资本开办企业清除了许多障碍,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同时,它所促成的兴办工业的浪潮,改变了社会风气,鼓励了人们竟相投资工业;它所激发的群众的爱国心,为中国工业产品扩大了销路。

在上述环境下,反映兴办工业要求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成立。据统计,仅1912年2-10月

[3(P.347)

就成立了许多重要的实业团体,比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工业建设会”、“西北实业协会”、“苏州实业协会”、“安徽实业协会”、“民生团”、“镇江实业协会”、“黑龙江省实业总会”、

[4](P.860~920)

“中华实业团”和“经济协会”等。据统计,1912年,全国有华商商会794个,到1919年5月即增至1238个,其中总商会占55

[5](P.154)

个。此外,还发行了许多专刊,比如,《经济杂志》、《中国实业杂志》、《实业杂志》、《中华实业丛报》和《中华实业界》等。据统计,1912~1915年,所创办的这类实业报刊不下50

[6](P348~349)

种。这些报刊,在兴办实业方面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1912年至20年代初,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辛亥革命之前相比,就更能说明这一点。在1840~1911年的72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0000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额计203805亿元,而从1912~1927年的16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0000企业即达1984家,①

元,额而言,上述16[7](P.121)

上。

据统计,辛亥革命后,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8](P.849)

注册。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的情况是这样的: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为1504家,1913年为1378家,1914年为1123家。

[9](P.454)

民初成立的实业团体,遍及工商界各行业和各地区,实业家以振兴实业相号召,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实业,,改进技术,掀起了一股产业革命高潮,并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对于改革社会风气,提高人们投资实业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13](P.66)

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市场也不断扩大。据统计,1900年,中国仅有11个1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城市人口约600万,而到19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即达2000多万

[14](P.221)

人。

关于这一“黄金时期”的到来,人们常常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且不说此论忽视了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西方。据统计,1913~,国增加约1/3以

年至20年代初,中国民,与辛亥革命有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印证。

辛亥革命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

在近代中国,社会意识不断趋于现代化。如果从历史的横断面来考察,真正开启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的是辛亥革命。

首先,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参政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纯属统治阶级之事。统治阶级在实施政治高压的同时,还大搞愚民政策,严禁民众谋政。清朝末年,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将紧闭的政治大门象征性地有限开启,改八股为策论,允许人们议政。1905年宣布预备立宪及1908年资政院、咨议局选举,在法律上认可了民众参政的权利,但此次选举的覆盖面仅占全国人口的0.4%。

辛亥革命时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

[]()

1914~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

[10](P.118)

家,新增资本达1.5522亿元。在1912~1920年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以前50年间投资额之和。1913年,中国所使用的蒸汽动力为43000马力,1918年达82000马力。同期,全部机械动力也增加31倍多。据统计,1913年,民族资本占工农业总值为11%,1918年为

[11](P.60)

18%。辛亥革命后,中国实业推进的情况从产业工人数目的变化也可反映出来。在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数目仅为50~60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200万

[12](P.349)

人。

  ①263家设立年不详的企业未计在内。

—61—

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实施,使原来仅为涓涓细流的民众参政意识变成了一股世俗浪潮。人们以谈论“革命”为时髦,甚至下层民众也心存革命,中山装、短发、话剧、西医和白话等逐渐为国民所接受。尤其是随着文化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新观念不断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纳。据统计,民国初年,办报者达500家,发行量

[16](P.194)

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一份报纸。

至于政体问题,人们的认识仍较模糊,参政行动也缺乏自觉性。当袁世凯废弃《临时约法》时,各地民众弹冠相庆。武汉和南昌等地的商学工界,还举行了庆祝袁氏《大总统选举法》颁布的活动。经过护国运动,民众才增强了民主共和观念,参政意识大为浓厚。特别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民众的参政意识空前高涨,参政、议政也渐趋自觉。其次,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的组织意识渐趋政党化。

在封建时代,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人们的组织意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在人们的组织意识中,普遍存在着“君子群而不党”的伦理观念。因此,生真正的政党,。中国

相互竞争,形成了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格局。

民国初年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格局,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政治行为,加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尽管民初政党政治很不规范,但它毕竟初步实现了国民政治意识的组织化和组织行为的有序性。在未来的中国政治历程中,任何人包括独裁者都不得不顾忌政党的能量,袁世凯对国民党领袖宋教仁的惧怕即是明证。

1913年初,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长

沙、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发表演说,抨击袁世凯政府,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实行议会政治,反对袁世凯专权。又由于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大多数席位,引起袁世凯的惧怕。袁世凯通过国务总理赵秉钩等,收买原清军军官武士英,于1913年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站将宋教仁杀害,由此引起“二次革命”。

,所以,,连此后的。

在封建社会,在儒学教化和专制政治的高压

的政党产生于20,,是中国下,整个中国社会没有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产业化、论指导和意识支配,即使是农民起义,也至政治的世俗比和文化的信息化为政党的产生奠多是朴素的平均旗号。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中国的社会意识实现了第一次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质的飞跃,它使国民第一次听到资产阶级民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人们集会和结社的权利。民国初年,由于政治空气活跃,故国民的政党意识较强。当时,各阶级、阶层均积极创建政党,并通过政党实现执政或参政之目的。当时,影响较大的政党主要有1911年11月建立的中国社会党,1912年1月建立的中华民国工党,1912年2月建立的统一共和党,1912年3月建

[17](P.63~87)

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社会意识支配下,国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现代意蕴的事物被接受,符合时代风尚的道德被提倡。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

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同时,宋教仁和蔡元培等

立的统一党。除此,各种其它政治团体建立了社会改良会,发表了宣言及章程,力主用也不断涌现。当时,影响较大的政治团体主要有人道主义和科学知识替代那些相沿成习的非人1912年1月成立的“民社”、“共和建设讨论会”、道的、迷信的陋俗。比如,禁缠足、禁鸦片、禁赌“中华民国国民共进会”和1912年3月成立的博、禁贩卖人口、易服饰、废除跪拜之礼、解放妇“中华民国联合会”等。据统计,民国初年,出现的政党与政党性组织达300多个。当时,各政党

女、提倡女权。此外,还有破除迷信、革除旧的婚丧礼俗,倡导自由婚姻和改变称谓等。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党的产生。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62—

  称谓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是社会关系的表现。新政权建立后,政府要求以官职、先生和君来替代“老爷”和“大人”之称,以显示人格平等。在称谓改变的同一过程里,涌现了“同志”等一大批新词汇。这些新词汇,不仅充实了人们的语言,而且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意识变革最显著的是社会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打落了皇冠,而皇权思想和权威意识并未随之而消失。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之一在于推动了中国现代意识的觉醒,使人们领悟到现代社会意识的珍贵。可

[参考文献]

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和民主、科学的呼声,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中国国民心中的扎根,也不会有更深刻的革命的到来。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调,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中国第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1]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八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2][11]丁三青.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J].史学月刊,1996,(5).

[3][6][1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8]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料:1895~1914年(二・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5][7]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年[M].上海:.[9]黄逸平.近代中国经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0]龚 骏.中国新工业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3]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

[14](法)保罗・贝罗赫.1900[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5]石波.[J].湖北社会科学,1991,(8).[16]戈公振.].:三联书店,1986.

[17]胡绳,金冲及.・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TheRevolutionof1911andChineseSocialTransformation

DANGQing-lan

(HistoryDepartment,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TheRevolutionof1911wasnotonlyapoliticalrevolutionbutalsoadeeplysocialrevolution.ItexertedatremendousinfluencetotheChinesesocialchangeinmanyaspects.First,itoverthrewthefeudalautocraticsystemandbuilttherepublicsystem,andbasicallycompletedtheleapfromanimperialcourtstatetoanationalstate.Second,itputforwardthefristcompletestrategyforChinesemodernizationdevelopmentwhichmadeclearthetaskandthewayofitsmodernizationdevelopment.Third,itpropelledtheChinesee2conomytoagreatchange.Insummary,itbasicallycompletedtherevolutionontheChinesesocial,thoughtandculturedomain.ItopenedthedoorformodernizationsocialconsciousnessandrealizedthecompletetransformationfromatraditionaltoamodernChinesesociety.

Keywords:TheRevolutionof1911;moderntimes;China;transformation;effect

—63—


相关文章

  •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 分析历史,比照现实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社会转型成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者之所以青睐社会转型,其原因在于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查看


  • 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
  • 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 摘要:我所理解的中国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皇权专制+官僚制+小农经济+雏形市场经济)转向现代社会(民主法治+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伦理). "转向现代社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有几个词,一是民主法治,二 ...查看


  •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Vol. 31 №.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 ...查看


  •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r/n <晚清七十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写作,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历史书.这本书聚焦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的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但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这70年的历史 ...查看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选择题 1."素业织土布.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利,育蚕者骤增,不数年,境内每岁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材 ...查看


  • 中国历史三次社会转型
  • 中国历史三次社会转型 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完成于秦汉(汉武帝) 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确立 文化:由"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查看


  • 论矛盾凸显期的社会转型:方向.路径与战略选择
  • 论矛盾凸显期的社会转型: 方向.路径与战略选择 王立新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已进入矛盾凸显期,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要在 认清转型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明确转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凝 ...查看


  • 在十三五时期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 今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勾画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主要包括全面改革深入推进带来的 ...查看


  • 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试卷答案
  • 生态文明与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之所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因为工业文明本身有问题. 正确 错误 2.中国西部生活着50个少数民族,他们操持着不同的生计方式,使用着不同的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