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节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 ”方针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随着 的基本确立和大规模 的逐步展开。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 ,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2、提出: 年 提出了“ , 。” (1)含义:在 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2)影响: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3、成果(挑三个写):文学创作如 等;电影如 等;戏剧如 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歌剧《 》、
芭蕾舞剧《 》都是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这作品的内容特点是 热情讴歌 ,讴歌社会主义 和 事业, 具有时代性。
二、“ ”和文化凋零
1、十年动乱的导火线:1965年《 》
2、文艺惨遭摧残的开始: 1966年江青在上海召开 座谈会。
3、结果:文化凋零
表现:(1)无数优秀文化典籍2)大量国家文物 ;(3)许多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4)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 是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其中的“戏”属于 剧。
4、原因:“双百”方针被抛弃;根本原因是 倾错误的影响;
三、再现繁荣(第二个高潮)——改革开放
1、原因:改革开放后“ ”方针和“ ”方向的推行;(“二为”方向是1979年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 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即文艺为 服务,为 服务。)
2、意义: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3、表现: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立的“ 文学奖“和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 文学奖”等等
四、经验教训:只有坚持“双百方针”, 和“二为方向”,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是( )
A .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 A.艺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学术领域
3、“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 A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阶级矛盾占据主导地位 C、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D、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4、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事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C、“双百方针”的实施
5、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目的是( )A 、继承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 B、繁荣文学艺术 C、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D、活跃学术气氛 6、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1)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2)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3)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4)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 A.(1)(2)(3) B.(1)(3)(4)C .(2)(3)(4) D.(1)(2)(3)(4)
提和目的是什么?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是什么?改革开放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二为方向”?何时由何人提出?
第二节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奠基篇: 1、1949年《 》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教育方针,国家对旧教育彻底改造,确立了 的新型教育。
2、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向 和 “开门”,开展 和
3、教育性质的确立:1954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教育的性质是 。
4、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应使受教育者在 、 、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3、措施:①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体制;②改革学制,调整各级学校;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④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⑤多种形式办学。 4、影响:到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 “文化的大革命”中的 “教育革命”(“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挫折篇 1、指导方针:教育革命 2、表现:①各地大中学校纷纷“ ”,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 的状态;②1968年,毛泽东发出“ ”,全国掀起大规模的 的上山下乡运动;③实行“开门办学”的教育体制,缩短学制;④1970年开始招工农兵学员,其招生办法实际上废止了 招生制度。
3、结果:造成“ ”、“ ”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革后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篇
1、措施:①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面向 ,面向 。” ③江泽民1995年提出“ ” 的战略,确立 优先发展地位。④1980年以来,中国的教育 取得较大进步,颁布了《义务 法》《高等 法》等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2、成就:“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 ,基本扫除 ;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 教育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发生于( )。
A .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
3.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
A.周恩来 B.胡耀邦 C.邓小平 D.华国锋
4.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 )。
A.粉碎“四人帮”之后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世纪之交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出自(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6.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20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7.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 )。
A.袁隆平培育、推广“超级杂交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持续进步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9、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C 、“863”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
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
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图6所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施行于( )
A .新中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 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教育
14、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 .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
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 以及l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共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
请回答: (1)1977年恢复的中国高考制度是什么时候被废止的?
(2)在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了什么发展战略
?
(3)邓小平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留下了“三个面向”题词,写出“三个面向”的 内容。
2、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四: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2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分)
恢复?改革开放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成就;
1、 科学技术领域:“两弹一星”指的是 、 、和
(1)核技术: 1964年中国第一颗 弹爆炸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 ;1967年第一颗 弹爆炸成功;
(2)空间技术领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 医学领域:世界上 人工合成 。
3、农业:1973年 成功培育出被誉为“ ”的籼型杂交水稻。
4、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2003年“ ”的成功发射, 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标志中国
5、在 领域:中国于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 ”巨型
计算机系统,标志中国的 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6、在 领域: 2001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的 和 。
二、原因?(注意方法!)
三、意义:增强中国的 ,促进 。 四、★拓展: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②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③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④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A .提出并参与“863计划” B.以毕生经历投入核试验的研究
C.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参与“银河l 号”计算机的研制
2.1964年,我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 .鞍山钢铁公司建成
B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青藏公路建成 D.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3.新华社2010年3月10日消息: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官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并实现两者对接,这将是中国把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后,在航天领域又一重要里程碑。下面属于新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④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4.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于( )。
A、1978年 B、 l983年 C.1997年 D.2002年
5.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①原子能技术②航天技术③生物技术④计算机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下列科技成就中,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先取得成功的是( )。
A.原子弹爆炸 B.氢弹爆炸 C.人造卫星发射D .杂交水稻培育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 )。
A .工业 B.教育 C.农业 D.军事
8、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
A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C 、“神州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东方魔道”的育种成功
9、“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文中的“他”是( )
A. 费俊龙 B.聂海胜 C.加加林 D.杨利伟
10、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 .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11、“感动中国”评委会曾对某位杰出人物有这样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
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 )A .袁隆平 B.钱三强 C.邓稼先 D.李四光
12、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中,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
A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C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
13、“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14、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 世纪60年代的成就是( )
A .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C .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15、2009年10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 )
A .基因工程方面 B.生物技术方面 C.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 D.导弹技术方面
16、建国之初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
A .发展“两弹一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始计算机研制 D.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17、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前列水平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8、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并于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排在世界( )
A. 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请回答:(1)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表:①——⑧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新中国取得科学技术成就的原因。
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要意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节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 “ ”方针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随着 的基本确立和大规模 的逐步展开。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 ,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2、提出: 年 提出了“ , 。” (1)含义:在 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2)影响: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3、成果(挑三个写):文学创作如 等;电影如 等;戏剧如 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歌剧《 》、
芭蕾舞剧《 》都是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这作品的内容特点是 热情讴歌 ,讴歌社会主义 和 事业, 具有时代性。
二、“ ”和文化凋零
1、十年动乱的导火线:1965年《 》
2、文艺惨遭摧残的开始: 1966年江青在上海召开 座谈会。
3、结果:文化凋零
表现:(1)无数优秀文化典籍2)大量国家文物 ;(3)许多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4)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 是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其中的“戏”属于 剧。
4、原因:“双百”方针被抛弃;根本原因是 倾错误的影响;
三、再现繁荣(第二个高潮)——改革开放
1、原因:改革开放后“ ”方针和“ ”方向的推行;(“二为”方向是1979年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 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即文艺为 服务,为 服务。)
2、意义: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3、表现: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立的“ 文学奖“和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 文学奖”等等
四、经验教训:只有坚持“双百方针”, 和“二为方向”,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是( )
A .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 A.艺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学术领域
3、“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 A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阶级矛盾占据主导地位 C、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D、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4、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事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B、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C、“双百方针”的实施
5、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目的是( )A 、继承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 B、繁荣文学艺术 C、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D、活跃学术气氛 6、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1)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2)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3)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4)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 A.(1)(2)(3) B.(1)(3)(4)C .(2)(3)(4) D.(1)(2)(3)(4)
提和目的是什么?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是什么?改革开放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二为方向”?何时由何人提出?
第二节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949-1965)――奠基篇: 1、1949年《 》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根据这一教育方针,国家对旧教育彻底改造,确立了 的新型教育。
2、 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向 和 “开门”,开展 和
3、教育性质的确立:1954年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教育的性质是 。
4、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1957年,毛泽东提出应使受教育者在 、 、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3、措施:①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体制;②改革学制,调整各级学校;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④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⑤多种形式办学。 4、影响:到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 “文化的大革命”中的 “教育革命”(“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挫折篇 1、指导方针:教育革命 2、表现:①各地大中学校纷纷“ ”,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 的状态;②1968年,毛泽东发出“ ”,全国掀起大规模的 的上山下乡运动;③实行“开门办学”的教育体制,缩短学制;④1970年开始招工农兵学员,其招生办法实际上废止了 招生制度。
3、结果:造成“ ”、“ ”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革后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篇
1、措施:①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面向 ,面向 。” ③江泽民1995年提出“ ” 的战略,确立 优先发展地位。④1980年以来,中国的教育 取得较大进步,颁布了《义务 法》《高等 法》等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2、成就:“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 ,基本扫除 ;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 教育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发生于( )。
A .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
3.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
A.周恩来 B.胡耀邦 C.邓小平 D.华国锋
4.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 )。
A.粉碎“四人帮”之后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世纪之交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出自(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6.以下对我国教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的重要内容 B.20世纪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D.1979年恢复统一高考的招生制度
7.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 )。
A.袁隆平培育、推广“超级杂交稻”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
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持续进步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9、邓小平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C 、“863”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
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
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图6所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施行于( )
A .新中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 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教育
14、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 .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
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这一次 以及l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共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
请回答: (1)1977年恢复的中国高考制度是什么时候被废止的?
(2)在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了什么发展战略
?
(3)邓小平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留下了“三个面向”题词,写出“三个面向”的 内容。
2、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四: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2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分)
恢复?改革开放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成就;
1、 科学技术领域:“两弹一星”指的是 、 、和
(1)核技术: 1964年中国第一颗 弹爆炸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 ;1967年第一颗 弹爆炸成功;
(2)空间技术领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 医学领域:世界上 人工合成 。
3、农业:1973年 成功培育出被誉为“ ”的籼型杂交水稻。
4、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2003年“ ”的成功发射, 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标志中国
5、在 领域:中国于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一亿次的“ ”巨型
计算机系统,标志中国的 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6、在 领域: 2001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的 和 。
二、原因?(注意方法!)
三、意义:增强中国的 ,促进 。 四、★拓展: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②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③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④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A .提出并参与“863计划” B.以毕生经历投入核试验的研究
C.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参与“银河l 号”计算机的研制
2.1964年,我国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 .鞍山钢铁公司建成
B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青藏公路建成 D.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3.新华社2010年3月10日消息: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天官一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并实现两者对接,这将是中国把宇航员成功送上太空后,在航天领域又一重要里程碑。下面属于新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④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4.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于( )。
A、1978年 B、 l983年 C.1997年 D.2002年
5.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①原子能技术②航天技术③生物技术④计算机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下列科技成就中,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先取得成功的是( )。
A.原子弹爆炸 B.氢弹爆炸 C.人造卫星发射D .杂交水稻培育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 )。
A .工业 B.教育 C.农业 D.军事
8、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
A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C 、“神州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东方魔道”的育种成功
9、“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文中的“他”是( )
A. 费俊龙 B.聂海胜 C.加加林 D.杨利伟
10、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科技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下列对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研制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B.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
C .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D.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重大成果
11、“感动中国”评委会曾对某位杰出人物有这样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
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 )A .袁隆平 B.钱三强 C.邓稼先 D.李四光
12、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中,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
A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C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
13、“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14、建国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 世纪60年代的成就是( )
A .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
C .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15、2009年10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 )
A .基因工程方面 B.生物技术方面 C.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 D.导弹技术方面
16、建国之初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作出的战略决策是( )
A .发展“两弹一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开始计算机研制 D.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17、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前列水平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8、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并于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排在世界( )
A. 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请回答:(1)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表:①——⑧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新中国取得科学技术成就的原因。
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