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二. 种群特征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 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量方法:

............

方法步骤:1.

2样方大小:一般1m

五点取样:适用于非长方形区域

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方形区域

统计各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其密度。

(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的计数:计左上边及其夹角。)

3. 计算出各样方的平均值,代表整个种群密度

........

方法步骤:1. 第一次捕获,标记后释放

2. 第二次捕获,计捕获数及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

3.N/N1=N2/N0→(种群总数=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重捕标记

(N:总数, N1:第一次捕获量, N2:第二次捕获量, N0: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2. 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如一年)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3)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4. 年龄组成 个体数)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总数的比例. 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具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2)类型:增长型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1)概念:种群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

雌多于雄型,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海豹等

3)意义: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繁衍,雌>雄,有利于生殖。

4)应用: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捕昆虫雄性个体,干扰昆虫的交尾,从而

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三、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2. 类型:

(1)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

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

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

(2)均匀分布: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

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

(3)集群分布:种群个体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

其形成原因是: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二. 种群特征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 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量方法:

............

方法步骤:1.

2样方大小:一般1m

五点取样:适用于非长方形区域

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方形区域

统计各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其密度。

(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的计数:计左上边及其夹角。)

3. 计算出各样方的平均值,代表整个种群密度

........

方法步骤:1. 第一次捕获,标记后释放

2. 第二次捕获,计捕获数及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

3.N/N1=N2/N0→(种群总数=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重捕标记

(N:总数, N1:第一次捕获量, N2:第二次捕获量, N0: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2. 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如一年)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3)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4. 年龄组成 个体数)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总数的比例. 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具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2)类型:增长型 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1)概念:种群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

雌多于雄型,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海豹等

3)意义: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繁衍,雌>雄,有利于生殖。

4)应用: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捕昆虫雄性个体,干扰昆虫的交尾,从而

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三、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2. 类型:

(1)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

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

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

(2)均匀分布: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

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

(3)集群分布:种群个体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

其形成原因是: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相关文章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生物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 1.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2 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1.2.1 包括物质转变(合 ...查看


  • 植物交配系统多样性及进化意义
  • 植物交配系统多样性及进化意义 摘 要 植物是地球上的主要生产者,植物交配系统复杂多样,几乎影响着地球上整个生命界的演变过程.本文结合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主要从横向(多样性)和纵向(进化意义)两个方面考察了植物交配系统,以期望能给相关科学研究 ...查看


  • 生态学考研试题
  • 生态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体4分)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因子 生活型谱 构件生物 原生演替 林德曼效率 群落排序 生态对策 种间关联 二.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 ...查看


  • 我的毕业论文_全
  • 班级 学号 03073004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 目 随机子空间方法在高维数据分析 中的应用与实现 学 院 计算机学院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 王 博导师姓名 杨利英 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声明:本人所提交的 ...查看


  •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概述 ........................................... ...查看


  •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考纲要求: 种群的特征Ⅰ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 ...查看


  • 非线性规划的粒子群算法
  • XX 大学 智能优化算法课内实验报告书 院系名称 : 学生姓名 : 专业名称 : 班 级 : 学 时号 : 间 : 非线性规划问题的粒子群算法 1.1 背景介绍 1.1.1 非线性规划简介 具有非线性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的数学规划,是运筹学的 ...查看


  • 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 (1)概念:一定 (2)数量特征:率和死亡率.率和迁出率.的数量特征是 .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①含义:是指种群在 个体数 ②表示方式:种群密度=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2)调查种群密度的 ...查看


  • 种群的特征学案
  • 稳态与环境学案--种群的特征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生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课 执教 汤益松 2007年5月7日 一.课程标准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知识主线与辐射 调查方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