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勇(智永),1970年生,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石家庄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曾就读于文化部第三届重彩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其中:2001年作品《夏夜》获首届中国重彩画展优秀奖。2008年作品《街舞少年之一》获学院工笔――首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新锐奖(最高奖)。2008年作品《街舞少年之二》获2008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08年作品《街舞少年之三》获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2009年作品《暖冬》入选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艺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远方》参加继往开来――蒋采苹从教50周年师生作品展。 刘智勇,笔名智永。 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重彩工作室结识智永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画家了,技法纯熟,积淀也相当不薄。看了他大部分的作品,题材各异,样式很多,我能从每一张用心创作的作品中看到他一贯到底、本真负责的心,我认定他是一个艺术的赤子,是用一颗心来燃烧消耗到底的人。因此对待他的每张画,甚至从博客上展示的早期图片我都会一遍一遍认真研究阅读,我敬重这样的画家,我喜欢他的每一幅画,也愿意做这样画家的粉丝,给他寥落的掌声。 每次阅读智永的作品,我都会感动。哪怕是寥寥的几根线描抑或是一幅简淡的静物,都会给我最为细致的感动。 我从智永作品中读到的往往是暗隐的灰色禅境与不言的忧伤。这两者都是最能打动我的美处。 智永作画喜用灰调的石色,“智永”两字用作笔名,又极富空门的灰色感,笃厚温文、缓慢。而这种灰色在意象上多少显得退隐不露,透出淡淡的忧伤。因此读智永的画,也会慢慢将灰色画境与“智永”两字连接融合,体会出灰色的禅境之美。犹如一场素食的盛宴,又似夜深临古寺,眼见气定神闲的古僧以手纳针,于灯下补衣,那是一种绵厚的伤感,会引发观者对生命长久的回望。 无论绘者采用何种喧嚣的题材,何种灿烂的石色作画,在结局里,“智永”两字总会以定夺之势压阵,命之以沉淀的美感,是的,喧嚣已被久远的时间轧过:灿烂已由陈年的钟声醒过;似是毫无关联的两者奇妙地连接了!,并由此取得一种对比中的和谐,那些清新无为的灰色抗拒了时代的喧嚣,还给心灵最大的慰藉。 经常,我会站在这位劳动者的作品前赞叹:美啊,无以言表的忧伤! 然而智永并不回应我的赞叹――我看到的绘者内里的忧伤,绘者却并不自知。这又是何等幸运与遗憾的事情。 不自知,是一种高贵的艺术品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并不自知。 我们常觉自身矫情,只是因为知道得太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时便失去了心灵的本真。我经常想,或者很多的画家已经很少用心灵作画了。因此,我们经常很难看到震撼心灵的作品了。于这样艰难的处境中,智永的每一幅作品,却仍能让读者读到他的内里,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也许在他任何一个构思与涂抹过程中,他已经不由自主身陷其间,成为了作品的一个部分。任何形式和技法的变化都不会剥夺他的强势的本真。而本真的表达才会最具打动人的力量。 智永是何等的幸运! 知道吗?在夜以继日的反复构思与制作中,绘者已疲惫,他拿了鲜活的心灵感知生命的茁壮与伤感,而此时面对自己的表达却囿于某种障碍无法再次嗅见。这又是何等的遗憾! 也许智永喜欢这样遗憾着。 我也喜欢。 (责编:刘 贤)
刘智勇(智永),1970年生,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石家庄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曾就读于文化部第三届重彩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其中:2001年作品《夏夜》获首届中国重彩画展优秀奖。2008年作品《街舞少年之一》获学院工笔――首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新锐奖(最高奖)。2008年作品《街舞少年之二》获2008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08年作品《街舞少年之三》获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2009年作品《暖冬》入选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艺术作品展。2009年作品《远方》参加继往开来――蒋采苹从教50周年师生作品展。 刘智勇,笔名智永。 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重彩工作室结识智永的时候,他其实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画家了,技法纯熟,积淀也相当不薄。看了他大部分的作品,题材各异,样式很多,我能从每一张用心创作的作品中看到他一贯到底、本真负责的心,我认定他是一个艺术的赤子,是用一颗心来燃烧消耗到底的人。因此对待他的每张画,甚至从博客上展示的早期图片我都会一遍一遍认真研究阅读,我敬重这样的画家,我喜欢他的每一幅画,也愿意做这样画家的粉丝,给他寥落的掌声。 每次阅读智永的作品,我都会感动。哪怕是寥寥的几根线描抑或是一幅简淡的静物,都会给我最为细致的感动。 我从智永作品中读到的往往是暗隐的灰色禅境与不言的忧伤。这两者都是最能打动我的美处。 智永作画喜用灰调的石色,“智永”两字用作笔名,又极富空门的灰色感,笃厚温文、缓慢。而这种灰色在意象上多少显得退隐不露,透出淡淡的忧伤。因此读智永的画,也会慢慢将灰色画境与“智永”两字连接融合,体会出灰色的禅境之美。犹如一场素食的盛宴,又似夜深临古寺,眼见气定神闲的古僧以手纳针,于灯下补衣,那是一种绵厚的伤感,会引发观者对生命长久的回望。 无论绘者采用何种喧嚣的题材,何种灿烂的石色作画,在结局里,“智永”两字总会以定夺之势压阵,命之以沉淀的美感,是的,喧嚣已被久远的时间轧过:灿烂已由陈年的钟声醒过;似是毫无关联的两者奇妙地连接了!,并由此取得一种对比中的和谐,那些清新无为的灰色抗拒了时代的喧嚣,还给心灵最大的慰藉。 经常,我会站在这位劳动者的作品前赞叹:美啊,无以言表的忧伤! 然而智永并不回应我的赞叹――我看到的绘者内里的忧伤,绘者却并不自知。这又是何等幸运与遗憾的事情。 不自知,是一种高贵的艺术品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并不自知。 我们常觉自身矫情,只是因为知道得太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时便失去了心灵的本真。我经常想,或者很多的画家已经很少用心灵作画了。因此,我们经常很难看到震撼心灵的作品了。于这样艰难的处境中,智永的每一幅作品,却仍能让读者读到他的内里,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也许在他任何一个构思与涂抹过程中,他已经不由自主身陷其间,成为了作品的一个部分。任何形式和技法的变化都不会剥夺他的强势的本真。而本真的表达才会最具打动人的力量。 智永是何等的幸运! 知道吗?在夜以继日的反复构思与制作中,绘者已疲惫,他拿了鲜活的心灵感知生命的茁壮与伤感,而此时面对自己的表达却囿于某种障碍无法再次嗅见。这又是何等的遗憾! 也许智永喜欢这样遗憾着。 我也喜欢。 (责编:刘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