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纳什均衡概念的重新解读

2008年5月

第3期(总第133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YouthAdministrativeCadresCollegeMay,2008

No.3May.No.133

对纳什均衡概念的重新解读

冯永晟,王 栋

1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北京100732;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对纳什均衡概念的把握离不开均衡机制的分析。依据理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行为机制,不同的行为机制又可以按各自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均衡。具体分为:通过内省和推导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通过学习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通过模仿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由此提出了对纳什均衡含义新的理解方式。

关键词:纳什均衡;有限理性;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8)03-0107-04

Abstract:ThecomprehensionofNashbalancegetintouchwiththeanalysisofbalancemechanism.Accordingtorationalextent,actionmechanismcanbedividedintodifferentkinds,differentkindsleadtodifferentbalance.Indetail,realizeNashbalancethroughintrospectionanddeductionmechanism,throughstudymechanism,throughimitationmechanism,throughevolutionmechanism.ItisanewunderstandingwayofNashbalance.

keywords:Nashbalance;limitedration;realizemechanism

一、对纳什均衡含义的不同诠释

博弈论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它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经济学各个领域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博弈论中,均衡是一个核心概念,而纳什均衡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它最通俗的表述就是:在给定你的策略的前提下,我的策略是我最好的选择;在给定我的策略的前提下,你的策略是你最好的选择。这样你我的策略就共同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可见,纳什均衡是一个描述某种状态的概念,在这种状态下,参与人都想保持一种相对静止,即都不想偏离现有的状态。

这种情形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可是这个概念却是高度抽象的,要充分理解它的含义并不容易。纳什均衡已经被证明可以理解很多现象,可是这众多的现象却无法抽象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来说明纳什均衡的真正含义。正因为如此,对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在经济学领域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开放性的热点。归结起来,理论界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收稿日期:2008-03-10

1.纳什均衡是理性推断的结果,即假设参与人都是经济理性的,而且所有参与人对于其他参与人的理性和博弈结构都具有共识。这种解释下的纳什均衡概念严重依赖于它所做的假设,而所做的假设过于理想和严格,与现实的差距较大,造成在对一些经济问题的解释上缺乏说服力。况且这种理性推断并不要求相互正确预期的假设,只要求理性推断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出现均衡状态。

2.纳什均衡是一个博弈只有惟一的方式来实现时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所有参与人都认为只有惟一的方式来实现某个博弈,那么理性的参与人是不会采取其他方式的,那么按这种方式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就一定是纳什均衡。当然这种解释只有当有理由证明某种策略组合是实现一个博弈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时,才有意义。很明显,这种观点所能解释的范围很小,因为可能存在的均衡状态并不总是惟一的。

3.纳什均衡是Schelling(1960)提出的/聚点0。这种观点认为,有时有些结果是/聚点0,即这些结果具有很自然的优势和合理性,而这种优势和合理性

作者简介:冯永晟(1981-),男,山东青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王栋(1982-),男,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

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方向研究生。

能够使某种结果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预测,那么这个结果就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这种优势和合理性的来源,这种观点并不能给出解释。

4.纳什均衡是一个能够自我执行的协议。这种观点假设参与人能够事前进行一些非约束性的沟通,如果参与人就某种结果的意见达成一致,那么这个结果就会成为参与人一个很显然的候选项。但是由于这个协议不具有约束力,所以参与人都有可能偏离己达成的协议,因此协议要有意义的话,就必须具有自我执行的性质。

5.纳什均衡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如果一个博弈能够不断重复的话,那么在重复的过程中,某种实现博弈的特定的方式就可能产生出来。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方式,那么按这种方式采取行动就成为所有参与人共同的选择,这个共同的选择也就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如果某种结果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的话,那它一定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要用模型来刻画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的出现并不容易。可以看出,上面第四和第五种观点其实是对第三种观点的补充说明,第四种观点是用构建的方法来说明聚点的出现,而第五种观点则是用演化的方法来说明聚点的出现。

以上每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能在纳什均衡的某种应用上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限制决定了在其他方面的解释力不能令人满意,而且这些观点虽然给出了一些说明,各种解释之间也不无联系,但是没有一个明晰的线索,即依据什么标准来解释纳什均衡并不明确。如果不澄清纳什均衡的依据,我们就可能面临两种情况:其一是我们在使用一个公理性的概念;其二是我们在使用一个海市蜃楼般的概念。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意味着对现实的背离。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可是这个答案是用来回答什么问题的呢,我们却并不清楚。

二、从实现机制角度对纳什均衡概念的重新解读一个博弈通常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刻画,即参与人、博弈规则、结果和支付。在这四个方面中,最能决定一个博弈根本特征的是博弈规则。博弈规则所包含的内容有:参与人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在行动时拥有什么信息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等等。博弈规则的确定其实就是实现一种均衡状态的机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参与人理性方面的要求。正如对/效用0概念所做的理解那样,我们不需要知道效用多大,只需要知道效用可以比较大小就

可以了。在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对理性的内涵做出更进一步的深刻阐释,但是确信理性程度有高有低即可。下面从理性假设角度出发,对纳什均衡的概念做一归纳性的分析。具体思路是:依据理性程度的高低,划分出不同的行为机制,不同的行为机制又可以以各自的特点来形成不同的均衡,通过分析找出,可能的均衡状态可以由哪些机制来实现,而这些机制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理性假设。

1.通过内省和推导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这其实就是纳什在提出均衡概念时所给出的理性主义的解释。这是最初的解释,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解释,当然也是遭到批评最多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下,纳什均衡的概念是建立在非常理想,同时也是非常严格的假设之上的。

一个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一个策略组合要成为一个纳什均衡,就要使参与人对博弈的结构和参与人的理性具有共识,同时还必须满足共同正确预期的假设。如果我们只要求博弈的参与人具有对博弈结构和参与人理性的共识,那我们只能知道参与人至少会采取一种理性化策略,但是参与人的策略组合是否一定是一个纳什均衡呢?这还不确定。只有当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预期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各自策略所组成的策略组合才是纳什均衡。纳什曾对理性主义的解释作过如下说明:理性的预测应该是能够使博弈的参与人推导并利用,并且每个参与人都具有预料到其他参与人行为的知识,不会导致他的行为与预测矛盾。纳什的这个解释其实是通过内省和推导的机制来实现一个均衡状态的。但是可以看出,这种机制对博弈各方的理性要求是很高的,这里要求的是完全理性。这种完全理性的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第二,参与人都具有完美的推理计算能力,不会犯错;

第三,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信息和其他参与人了解的信息都了如指掌;

第四,每个参与人都了解整个博弈结构;

第五,每个参与人都能正确预测其他参与人所要采取的策略。

而正是这种对理性假设的严格要求,使得人们对纳什均衡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产生了怀疑。现实中,个人的理性能力是决不可能如理论中假设得那般完美,因此现实中个人的决策行为和决策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应该不符合纳什均衡所做的预测才对,可是大量

经济活动的结果都是基本符合纳什均衡的。于是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具备完全理性能力的个人如何采取了能够产生纳什均衡的策略?

2.通过学习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其实早在纳什提出均衡概念时,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在对纳什均衡给出理性主义解释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群体行为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中,纳什放松了对博弈参与人理性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放松了上面第二、第三、第四点的要求,但同时他又假定参与人能够积累关于各种纯策略被采用时的相对优势的实证信息。也就是说,纳什在分析中取消参与人先天的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赋予了参与人一种后天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参与人不再能够通过严密的推理分析,做出一次性的准确判断,而是可以通过/外推0和/学习0的方法,逐步改变对其他参与人的判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最终实现纳什均衡。

这种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的纳什均衡,除要求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理性假设之外,并不要求参与人有完美的推理计算能力和预测能力,也不要求他们满足共识的假设,但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对自己的策略进行调整,也就是说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优化计算能力的。可以看出,这里的理性要求比理性主义下的理性要求要低得多,但是经济理性的要求仍可能得不到满足)))在某些情况下,观察、积累、分析各种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也是难以完成的。此外,通过学习机制的方式也不能保证参与人的策略组合一定会趋向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用学习机制解释纳什均衡,必须附加一个收敛性条件。

这种通过学习和动态调整来实现的纳什均衡,与理性主义解释下那种通过严密的推理分析一次性选择均衡策略相比,更接近现实状况。不过,后者却更容易以严密、美观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也更方便,而前者在博弈论研究的早期阶段没有很好的数学模型,纳什本人也只是提出了这种想法,并没有深入考察。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在理性主义解释的基础上使用纳什均衡的概念。

这种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纳什均衡的方式其实是在理论上摆脱由于理性假设造成的困境而做的努力,但是在时间上,对学习机制的研究要比纳什均衡概念出现得要早。早在1838年的Cournot模型下的产量调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纳什均衡的例子。

3.通过模仿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在我们所要讨论的话题下对模仿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也许并不容易。模仿本身也可以被视之为是一种学习,准确地说是一种低层次的学习。如前所述,本文的线索是对理性的要求,在上面通过学习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中,还要求参与人具备经济理性和一定的优化计算能力,但是在模仿机制下,完全可以放松对理性的要求,只要求具备能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调整的理性即可。至于这个调整是不是最优的,这里不做要求,即我们只要求出现一个改变,并不要求改变后的状态是一个最优的状态。也就是说,群体中的参与人都采取了一种/摸着石头过河0的策略,大家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寻找出一个稳定的状态。现实中大量的现象都呈现出这种状态。前三种对纳什均衡的解释,均是在对个体理性假设的基础上(虽然假设的理性程度存在差别),对个体参与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但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的理论,在现实中的解释力往往由于基本假设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而大打折扣,尤其在对制度、传统的变化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这就需要对纳什均衡的理解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群体层面(一个虽有理性但理性层次参差不齐的群体与一个没有理性的群体其实在行为上的表现可能会很相似)。

4.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上面的学习、模仿机制中的调整可以看作是参与人主动的调整行为,而进化机制下参与人的调整行为则被看作是本能的反应。在这种实现机制下,纳什均衡的实现不要求参与人任何的理性假设。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主要是分析动物和植物的冲突和合作,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给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提供数理基础。在这里,演化博弈论并不依赖于任何理性假设。因此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所使用的概念和分析前提,与在理性决策基础上的人类策略行为的博弈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和假设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生物进化中不存在个体的策略改进,而是从群体层面上考察,具有较好表现的行为会在频数即出现的概率上获得上升,而表现差的行为则会在频数上下降。其次,生物进化中的支付函数自然也与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不同,生物进化博弈中的支付函数通常用/适应度0来表示,即增殖成功的量度方式,通过后代的数量或期望数量来表示。当然在生物进化中的支付函数的确定还存在争论。

MaynarldSmith和Pricel973年的创造性论文被看作是演化博弈论的起点。MaynardSmith和Price

首先提出了动物本能地被设定了采用不同纯策略的程序,带有比较成功的策略的基因将有比较高的本能适应度。因此,具有较高的本能适应度的策略基因的个体,在群体中就具有比较高的增长率。任何稳定的状态都是一个纳什均衡,但在生物学中的稳定状态一般不用纳什均衡来描述,MaynardSmith和Price用/进化稳定策略0来描述这种均衡状态。其含义类似于纳什均衡,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可以看作是对纳什均衡的一种精炼,因此本质上还是一种纳什均衡。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纳什均衡的含义很具一般性,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却会因其产生机制不同而出现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则可能会带给我们很多理论上的困惑,比如依赖于完全理性假设的博弈论为什么能够应用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很多制度演化方面的问题是不需要太强的理性假设的,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合适吗?等等。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理论分析中所使用的纳什均衡的含义是要依(上接第140页)言学强调现实是通过具有文化特色的经验来概念化的,这给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完型翻译模式,即语言使用的动态观和静态观相结合。正如Hatim和Mason(1997:viii)指出的那样,科技翻译越来越不局限于文章表面的常规(最典型的翻译活动局限于文本各个层次的公式化常规)。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使语言应用变得更为动态化,偏离常规的现象和创造现象,以普通文体和隐喻的形式在科技文体中变得越发司空见惯。

科学内部已发生了静态的客观主义范式到动态的后现代经验主义范式的转变。由于数理逻辑不能解释世界,所以命题的真假不再绝对化,而要视命题范畴所强调的特点而定。客观主义仅存的一点客观性也要视文化的概念体系和组织该体系的隐喻而定。客观主义声称科学生产绝对真理,而认知主义认为需要理智地思考什么是科学知识以及它的局限性。同样,理性和想象之间的客观主义界限也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和思维中体验想象的中心性和必要性0(Johnson1987:xxxviii)。当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时,我们觉得科技翻译中原语和目标语中概念系统的完全对等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因为这种对等受到越来越微妙的认知度的影响。参考文献:

[1]Berlin,BrentandKay,Paul1969,BasicColorTerms:Their

赖于其产生机制的话,这些困惑就不会出现了。也可以这样理解,纳什均衡描述的状态是众多现实问题具有的共性,然而,由于现实问题的多样性,实现共性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抛开过程看结果,自然常常会为结果所困惑,只有通过过程才能正确地理解结果,也只有通过对均衡机制的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纳什均衡的含义,从而运用纳什均衡概念进行的理论分析才有意义。参考文献:

[1]库尔特#多普菲(贾根良等译).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4]谢识予.经济学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张良桥.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货博弈理论的发展[J].经济科学,2001,(3).

[6]张良桥,冯从文.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货博弈理论之关系[J].世界经济,2001,(8).

UniversalityandEvolutio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Geeraerts,Dirk1988,-Cognitivegrammarandthehistoryoflexicalsemantics.,inRudzka-Ostyn1988:647-77.

[3]Halliday,M.A.K.1988,-Onthelanguageofphysicalscience.,inRegistersofWrittenEnglish.Ed.byMohsenGhadessy,London:Pinter,pp.162-78.

[4]Hatim,BasilandMason,Ian1997,Communicator,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

TheTranslatoras

[5]Johnson,Mark1987,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6]Lakoff,George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Rosch,Eleanor1977,-Humancategorization.,inAdvancesinCross-CulturalCategorization.Ed.byN.Warren,vol.1,NewYork:AcademicPress,pp.1-49.

[8]Salager-Meyer,Francoise1990,-MetaphorsinmedicalEnglishprose:acomparativestudywithFrenchandSpanish.,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9,pp.145-59.

[9]Snell-Hornby,Mary1988,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Amsterdamand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

[10]Weise,G

2008年5月

第3期(总第133期)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YouthAdministrativeCadresCollegeMay,2008

No.3May.No.133

对纳什均衡概念的重新解读

冯永晟,王 栋

1

2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北京100732;2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对纳什均衡概念的把握离不开均衡机制的分析。依据理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行为机制,不同的行为机制又可以按各自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均衡。具体分为:通过内省和推导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通过学习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通过模仿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由此提出了对纳什均衡含义新的理解方式。

关键词:纳什均衡;有限理性;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8)03-0107-04

Abstract:ThecomprehensionofNashbalancegetintouchwiththeanalysisofbalancemechanism.Accordingtorationalextent,actionmechanismcanbedividedintodifferentkinds,differentkindsleadtodifferentbalance.Indetail,realizeNashbalancethroughintrospectionanddeductionmechanism,throughstudymechanism,throughimitationmechanism,throughevolutionmechanism.ItisanewunderstandingwayofNashbalance.

keywords:Nashbalance;limitedration;realizemechanism

一、对纳什均衡含义的不同诠释

博弈论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它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经济学各个领域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博弈论中,均衡是一个核心概念,而纳什均衡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它最通俗的表述就是:在给定你的策略的前提下,我的策略是我最好的选择;在给定我的策略的前提下,你的策略是你最好的选择。这样你我的策略就共同组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可见,纳什均衡是一个描述某种状态的概念,在这种状态下,参与人都想保持一种相对静止,即都不想偏离现有的状态。

这种情形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可是这个概念却是高度抽象的,要充分理解它的含义并不容易。纳什均衡已经被证明可以理解很多现象,可是这众多的现象却无法抽象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来说明纳什均衡的真正含义。正因为如此,对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在经济学领域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开放性的热点。归结起来,理论界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收稿日期:2008-03-10

1.纳什均衡是理性推断的结果,即假设参与人都是经济理性的,而且所有参与人对于其他参与人的理性和博弈结构都具有共识。这种解释下的纳什均衡概念严重依赖于它所做的假设,而所做的假设过于理想和严格,与现实的差距较大,造成在对一些经济问题的解释上缺乏说服力。况且这种理性推断并不要求相互正确预期的假设,只要求理性推断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出现均衡状态。

2.纳什均衡是一个博弈只有惟一的方式来实现时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所有参与人都认为只有惟一的方式来实现某个博弈,那么理性的参与人是不会采取其他方式的,那么按这种方式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就一定是纳什均衡。当然这种解释只有当有理由证明某种策略组合是实现一个博弈的显而易见的方式时,才有意义。很明显,这种观点所能解释的范围很小,因为可能存在的均衡状态并不总是惟一的。

3.纳什均衡是Schelling(1960)提出的/聚点0。这种观点认为,有时有些结果是/聚点0,即这些结果具有很自然的优势和合理性,而这种优势和合理性

作者简介:冯永晟(1981-),男,山东青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王栋(1982-),男,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

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方向研究生。

能够使某种结果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预测,那么这个结果就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这种优势和合理性的来源,这种观点并不能给出解释。

4.纳什均衡是一个能够自我执行的协议。这种观点假设参与人能够事前进行一些非约束性的沟通,如果参与人就某种结果的意见达成一致,那么这个结果就会成为参与人一个很显然的候选项。但是由于这个协议不具有约束力,所以参与人都有可能偏离己达成的协议,因此协议要有意义的话,就必须具有自我执行的性质。

5.纳什均衡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如果一个博弈能够不断重复的话,那么在重复的过程中,某种实现博弈的特定的方式就可能产生出来。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方式,那么按这种方式采取行动就成为所有参与人共同的选择,这个共同的选择也就成为一种社会传统。如果某种结果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的话,那它一定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要用模型来刻画一个稳定的社会传统的出现并不容易。可以看出,上面第四和第五种观点其实是对第三种观点的补充说明,第四种观点是用构建的方法来说明聚点的出现,而第五种观点则是用演化的方法来说明聚点的出现。

以上每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能在纳什均衡的某种应用上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限制决定了在其他方面的解释力不能令人满意,而且这些观点虽然给出了一些说明,各种解释之间也不无联系,但是没有一个明晰的线索,即依据什么标准来解释纳什均衡并不明确。如果不澄清纳什均衡的依据,我们就可能面临两种情况:其一是我们在使用一个公理性的概念;其二是我们在使用一个海市蜃楼般的概念。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意味着对现实的背离。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可是这个答案是用来回答什么问题的呢,我们却并不清楚。

二、从实现机制角度对纳什均衡概念的重新解读一个博弈通常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刻画,即参与人、博弈规则、结果和支付。在这四个方面中,最能决定一个博弈根本特征的是博弈规则。博弈规则所包含的内容有:参与人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在行动时拥有什么信息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等等。博弈规则的确定其实就是实现一种均衡状态的机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参与人理性方面的要求。正如对/效用0概念所做的理解那样,我们不需要知道效用多大,只需要知道效用可以比较大小就

可以了。在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对理性的内涵做出更进一步的深刻阐释,但是确信理性程度有高有低即可。下面从理性假设角度出发,对纳什均衡的概念做一归纳性的分析。具体思路是:依据理性程度的高低,划分出不同的行为机制,不同的行为机制又可以以各自的特点来形成不同的均衡,通过分析找出,可能的均衡状态可以由哪些机制来实现,而这些机制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理性假设。

1.通过内省和推导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这其实就是纳什在提出均衡概念时所给出的理性主义的解释。这是最初的解释,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解释,当然也是遭到批评最多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下,纳什均衡的概念是建立在非常理想,同时也是非常严格的假设之上的。

一个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一个策略组合要成为一个纳什均衡,就要使参与人对博弈的结构和参与人的理性具有共识,同时还必须满足共同正确预期的假设。如果我们只要求博弈的参与人具有对博弈结构和参与人理性的共识,那我们只能知道参与人至少会采取一种理性化策略,但是参与人的策略组合是否一定是一个纳什均衡呢?这还不确定。只有当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预期是正确的时候,他们各自策略所组成的策略组合才是纳什均衡。纳什曾对理性主义的解释作过如下说明:理性的预测应该是能够使博弈的参与人推导并利用,并且每个参与人都具有预料到其他参与人行为的知识,不会导致他的行为与预测矛盾。纳什的这个解释其实是通过内省和推导的机制来实现一个均衡状态的。但是可以看出,这种机制对博弈各方的理性要求是很高的,这里要求的是完全理性。这种完全理性的要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第二,参与人都具有完美的推理计算能力,不会犯错;

第三,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信息和其他参与人了解的信息都了如指掌;

第四,每个参与人都了解整个博弈结构;

第五,每个参与人都能正确预测其他参与人所要采取的策略。

而正是这种对理性假设的严格要求,使得人们对纳什均衡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产生了怀疑。现实中,个人的理性能力是决不可能如理论中假设得那般完美,因此现实中个人的决策行为和决策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应该不符合纳什均衡所做的预测才对,可是大量

经济活动的结果都是基本符合纳什均衡的。于是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具备完全理性能力的个人如何采取了能够产生纳什均衡的策略?

2.通过学习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其实早在纳什提出均衡概念时,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在对纳什均衡给出理性主义解释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群体行为的解释。在这种解释中,纳什放松了对博弈参与人理性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放松了上面第二、第三、第四点的要求,但同时他又假定参与人能够积累关于各种纯策略被采用时的相对优势的实证信息。也就是说,纳什在分析中取消参与人先天的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赋予了参与人一种后天学习的能力。在这种情形下,参与人不再能够通过严密的推理分析,做出一次性的准确判断,而是可以通过/外推0和/学习0的方法,逐步改变对其他参与人的判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最终实现纳什均衡。

这种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的纳什均衡,除要求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理性假设之外,并不要求参与人有完美的推理计算能力和预测能力,也不要求他们满足共识的假设,但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对自己的策略进行调整,也就是说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优化计算能力的。可以看出,这里的理性要求比理性主义下的理性要求要低得多,但是经济理性的要求仍可能得不到满足)))在某些情况下,观察、积累、分析各种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也是难以完成的。此外,通过学习机制的方式也不能保证参与人的策略组合一定会趋向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用学习机制解释纳什均衡,必须附加一个收敛性条件。

这种通过学习和动态调整来实现的纳什均衡,与理性主义解释下那种通过严密的推理分析一次性选择均衡策略相比,更接近现实状况。不过,后者却更容易以严密、美观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也更方便,而前者在博弈论研究的早期阶段没有很好的数学模型,纳什本人也只是提出了这种想法,并没有深入考察。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在理性主义解释的基础上使用纳什均衡的概念。

这种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纳什均衡的方式其实是在理论上摆脱由于理性假设造成的困境而做的努力,但是在时间上,对学习机制的研究要比纳什均衡概念出现得要早。早在1838年的Cournot模型下的产量调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通过学习机制来实现纳什均衡的例子。

3.通过模仿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在我们所要讨论的话题下对模仿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也许并不容易。模仿本身也可以被视之为是一种学习,准确地说是一种低层次的学习。如前所述,本文的线索是对理性的要求,在上面通过学习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中,还要求参与人具备经济理性和一定的优化计算能力,但是在模仿机制下,完全可以放松对理性的要求,只要求具备能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调整的理性即可。至于这个调整是不是最优的,这里不做要求,即我们只要求出现一个改变,并不要求改变后的状态是一个最优的状态。也就是说,群体中的参与人都采取了一种/摸着石头过河0的策略,大家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寻找出一个稳定的状态。现实中大量的现象都呈现出这种状态。前三种对纳什均衡的解释,均是在对个体理性假设的基础上(虽然假设的理性程度存在差别),对个体参与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但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的理论,在现实中的解释力往往由于基本假设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而大打折扣,尤其在对制度、传统的变化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这就需要对纳什均衡的理解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群体层面(一个虽有理性但理性层次参差不齐的群体与一个没有理性的群体其实在行为上的表现可能会很相似)。

4.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的纳什均衡

上面的学习、模仿机制中的调整可以看作是参与人主动的调整行为,而进化机制下参与人的调整行为则被看作是本能的反应。在这种实现机制下,纳什均衡的实现不要求参与人任何的理性假设。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主要是分析动物和植物的冲突和合作,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给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提供数理基础。在这里,演化博弈论并不依赖于任何理性假设。因此生物学中的演化博弈论所使用的概念和分析前提,与在理性决策基础上的人类策略行为的博弈理论所使用的概念和假设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生物进化中不存在个体的策略改进,而是从群体层面上考察,具有较好表现的行为会在频数即出现的概率上获得上升,而表现差的行为则会在频数上下降。其次,生物进化中的支付函数自然也与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不同,生物进化博弈中的支付函数通常用/适应度0来表示,即增殖成功的量度方式,通过后代的数量或期望数量来表示。当然在生物进化中的支付函数的确定还存在争论。

MaynarldSmith和Pricel973年的创造性论文被看作是演化博弈论的起点。MaynardSmith和Price

首先提出了动物本能地被设定了采用不同纯策略的程序,带有比较成功的策略的基因将有比较高的本能适应度。因此,具有较高的本能适应度的策略基因的个体,在群体中就具有比较高的增长率。任何稳定的状态都是一个纳什均衡,但在生物学中的稳定状态一般不用纳什均衡来描述,MaynardSmith和Price用/进化稳定策略0来描述这种均衡状态。其含义类似于纳什均衡,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纳什均衡,可以看作是对纳什均衡的一种精炼,因此本质上还是一种纳什均衡。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纳什均衡的含义很具一般性,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却会因其产生机制不同而出现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则可能会带给我们很多理论上的困惑,比如依赖于完全理性假设的博弈论为什么能够应用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很多制度演化方面的问题是不需要太强的理性假设的,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合适吗?等等。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理论分析中所使用的纳什均衡的含义是要依(上接第140页)言学强调现实是通过具有文化特色的经验来概念化的,这给科技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完型翻译模式,即语言使用的动态观和静态观相结合。正如Hatim和Mason(1997:viii)指出的那样,科技翻译越来越不局限于文章表面的常规(最典型的翻译活动局限于文本各个层次的公式化常规)。在过去几十年里,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使语言应用变得更为动态化,偏离常规的现象和创造现象,以普通文体和隐喻的形式在科技文体中变得越发司空见惯。

科学内部已发生了静态的客观主义范式到动态的后现代经验主义范式的转变。由于数理逻辑不能解释世界,所以命题的真假不再绝对化,而要视命题范畴所强调的特点而定。客观主义仅存的一点客观性也要视文化的概念体系和组织该体系的隐喻而定。客观主义声称科学生产绝对真理,而认知主义认为需要理智地思考什么是科学知识以及它的局限性。同样,理性和想象之间的客观主义界限也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和思维中体验想象的中心性和必要性0(Johnson1987:xxxviii)。当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时,我们觉得科技翻译中原语和目标语中概念系统的完全对等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因为这种对等受到越来越微妙的认知度的影响。参考文献:

[1]Berlin,BrentandKay,Paul1969,BasicColorTerms:Their

赖于其产生机制的话,这些困惑就不会出现了。也可以这样理解,纳什均衡描述的状态是众多现实问题具有的共性,然而,由于现实问题的多样性,实现共性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抛开过程看结果,自然常常会为结果所困惑,只有通过过程才能正确地理解结果,也只有通过对均衡机制的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纳什均衡的含义,从而运用纳什均衡概念进行的理论分析才有意义。参考文献:

[1]库尔特#多普菲(贾根良等译).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谢识予.纳什均衡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4]谢识予.经济学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张良桥.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货博弈理论的发展[J].经济科学,2001,(3).

[6]张良桥,冯从文.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货博弈理论之关系[J].世界经济,2001,(8).

UniversalityandEvolutio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Geeraerts,Dirk1988,-Cognitivegrammarandthehistoryoflexicalsemantics.,inRudzka-Ostyn1988:647-77.

[3]Halliday,M.A.K.1988,-Onthelanguageofphysicalscience.,inRegistersofWrittenEnglish.Ed.byMohsenGhadessy,London:Pinter,pp.162-78.

[4]Hatim,BasilandMason,Ian1997,Communicator,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

TheTranslatoras

[5]Johnson,Mark1987,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6]Lakoff,George1987,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Rosch,Eleanor1977,-Humancategorization.,inAdvancesinCross-CulturalCategorization.Ed.byN.Warren,vol.1,NewYork:AcademicPress,pp.1-49.

[8]Salager-Meyer,Francoise1990,-MetaphorsinmedicalEnglishprose:acomparativestudywithFrenchandSpanish.,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9,pp.145-59.

[9]Snell-Hornby,Mary1988,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Amsterdamand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

[10]Weise,G

相关文章

  • 2016考研"纳什均衡"问题分析与解读
  • 2016考研"纳什均衡"问题分析与解读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缅怀纳什:什么是"纳什均衡" 我们一起来回顾纳什均衡的概念及定义:纳什均衡是博弈论最重要.最一般化的均衡概念.它是指所有参与 ...查看


  • 博弈论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 第–卷第'期'??'年?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ySchoo Ž–???Ž'??ìŽ-á博弈论的理论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胡希宁'贾小立' ?'ŽŽ ...查看


  • 公共的悲剧_理论的博弈分析及启示
  • 博弈分析及启示 [摘 公共的悲剧:搭便车:博弈:纳什均衡: 绩效机制[关键词] 过去,社会学家相当然地认为,一个具有公共利益的群体一定会 为实现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里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们会保持 ...查看


  • 公共的悲剧理论的博弈分析及启示 1
  • 交流 园地[ 要」 谚 " 个 尚 水 " " 共 悲 " 论 公 选 理 搭 车 的 型 现 摘 重国 语 三 和 没 喝 是 公 的 剧 理 和 共 择 论中 便 现象 典 表形式, 反映出问题的 ...查看


  •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下)2013
  •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北京邮电大学 本科选修课程 <信息经济学> 高丛 [email protected] 第三章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下) 2  3-5 多重纳什均衡及其甄别  许多博弈往往有不止一个纳什均衡 ...查看


  • 纳什均衡点
  • 纳什均衡点 纳什均衡名称来源及简介: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 ...查看


  • 案例六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 案例六:纳什博弈论的原理与应用 理论背景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 ...查看


  • 约翰·福布斯·纳什
  • 天津维基人夏季聚会筹办中,请参阅此页面讨论. [关闭] 约翰·福布斯·纳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约翰·福布斯·纳什 出生 1928年6月13日 (83岁) 美国西维吉尼亚州Bluefield 国籍 美国 研究领域 数学,经济学 任职于 ...查看


  • 论选择理论
  • 作者:翟晓梅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年10期 选择理论的最初影响主要是在经济学领域中,目前经济学的绝大部分推理所依据的是合理性选择的公理理论,相当部分的方法学所依据的是博弈理论.不过,选择理论对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正在日益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