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其一,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的特殊性。
其二,教师道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因此,教师修养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其三,教师道德又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行为,它建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信念,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具有的自律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读好书、又要育好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外部力量的作用和内在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地对自身各个方面素质进行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成熟的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征或标准:第一,专业知识和能力,即构成专业的首要标准是需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第二,专业道德,即某一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及伦理标准;第三,专业训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第四,专业发展,即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第五,专业自主,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第六,专业组织,即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对教师各种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是教师成长中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师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人品质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尊敬,除了因为教师掌握着高深的知识、是学生迈进智慧之门的引路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其高尚的品德、情愫。师德建设可以通过评价、激励、事实感化、榜样示范等来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风范,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激励教师敬业、乐业、勤业。
良好的师德修养能够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首先具备了加强自我修养、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能够自觉的意识到
“园丁”、“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称谓不仅仅是一种赞誉,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广大人民对教师的肯定、对教师的鞭策,从而也就能够时时地激励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良好的师德可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可以有效的调节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不会为眼前利益和小事与人斤斤计较,不会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狭隘、偏激的思想;能够正确面对和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断追求自我进步。
良好的师德修养能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形成富有魅力的人格。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学生成长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为此,教师要做到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要通过自己在思想、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师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对教师的言行具有约束作用。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往往在任何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出发,不仅在学生面前,甚至在社会的一切活动中,都注重自己的一切言行,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因此,只有具有远大理想并不断进行自我挑战的教师才会自信、自强,才会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自信的人格是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标志。
总之,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巨大动力。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呕心沥血,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论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道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修养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其一,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的特殊性。
其二,教师道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因此,教师修养具有明显的示范性。
其三,教师道德又是一种自觉的意识行为,它建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信念,这就决定了师德修养具有的自律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道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读好书、又要育好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在外部力量的作用和内在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地对自身各个方面素质进行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成熟的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征或标准:第一,专业知识和能力,即构成专业的首要标准是需要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第二,专业道德,即某一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及伦理标准;第三,专业训练,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第四,专业发展,即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第五,专业自主,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第六,专业组织,即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它对教师各种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是教师成长中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师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人品质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尊敬,除了因为教师掌握着高深的知识、是学生迈进智慧之门的引路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其高尚的品德、情愫。师德建设可以通过评价、激励、事实感化、榜样示范等来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风范,塑造理想的教师人格,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激励教师敬业、乐业、勤业。
良好的师德修养能够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首先具备了加强自我修养、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能够自觉的意识到
“园丁”、“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称谓不仅仅是一种赞誉,更重要的是社会和广大人民对教师的肯定、对教师的鞭策,从而也就能够时时地激励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良好的师德可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可以有效的调节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不会为眼前利益和小事与人斤斤计较,不会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狭隘、偏激的思想;能够正确面对和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断追求自我进步。
良好的师德修养能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并形成富有魅力的人格。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学生成长中起到指导者的作用;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为此,教师要做到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要通过自己在思想、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师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对教师的言行具有约束作用。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往往在任何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出发,不仅在学生面前,甚至在社会的一切活动中,都注重自己的一切言行,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因此,只有具有远大理想并不断进行自我挑战的教师才会自信、自强,才会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自信的人格是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标志。
总之,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巨大动力。只有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呕心沥血,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