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馆设计调研报告
现今,旅馆建筑已经成为社会存在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城市的独立功能体,它的发展建设关系到城市有机体和社会系统的健康成长。旅馆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务旅馆时期和现代旅馆时期。服务范围由单一寄宿转换为多功能服务。服务对象由统治阶层、上流社会转向广大民众。在20世纪后期,受到先锋设计的影响,旅馆设计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除了观念上和商业上的标准在适应顾客群的新要求刺激下,旅馆总体设计质量在逐步提高,超越了单纯的功能主义,成为特殊的公共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聚会点,包含了节日宴会、会议、贸易洽谈、餐饮、购物和健身等各种服务和娱乐设施。
现代旅馆功能更趋复合化和全面化,设计内涵也更加追求与客人沟通。一些新的内涵注入旅馆的设计概念中,综合化和专业化成为两种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旅馆建筑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复兴运动,变得更加全球化与大众化。
现在旅馆业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多功能性与综合性逐渐兴起,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范围扩大,融合多项功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酒店概念;(2)注重历史与地域文化传统;(3)注重创作的个性与艺术性;(4)城市旅馆更加注重与城市结构和肌理的结合;(5)强调旅馆的生态功能以及技术功能;(6)强调旅馆的文化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兴旺发展,更加促进了旅游宾馆这一建筑形式设计理念的发展与转变。
这次的作业是山地旅馆,山地旅馆不同于我们们平常所见到的山地建筑或是旅馆。对于山地建筑来说,它属于是一种建筑类型,是从形式上来定义的。而旅馆则是从它的功能上来定义。山地旅馆是两者形式与功能上的统一体 。
从形式上来考虑,首先山地旅馆一般建在风景名胜区,而不是在城市中,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人们来到风景区最住要的目的,不是来欣赏你的建筑,而是自然的景观,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建筑如何融入景观,景观如何引入建筑。大部分的山地建筑一般选择与地方民居相同的形式。既省时省力,有比较好结合景观。但还有另一种思路,使用大量的玻璃幕墙,将周围的景观通过玻璃的反射使建筑融于建筑。同时周围的景观又得以溶入建筑。以上也只是解决建筑与景观很长见的手法。至于其他一些方式还希望各位大虾赐教。
从功能上考虑,旅馆建筑主要由住宿,娱乐,后勤三大部分构成,对于山地见来说它的交通面对的问题或许比较多,它的竖向交通不同于城市常见的集中式旅馆建筑。因此,面临的问题是:功能,交通,景观。三者之间的矛盾。其次, 对于山势的改造。我不大支持,成本造价可能太高。
1.1西方旅馆建筑的概况
西方旅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务旅馆时期、现代旅馆时期。各个阶段的发展有交错与渗透,并非截然隔断。
1.1.1客栈时期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平民取得胜利的共和制城邦里,氏族部落被地域部落所取代,庙宇成为了城市活动的中心。当时宗教活动盛行,圣地庙宇举行节庆时,吸引各地人们汇集于此,在宏伟的庙宇周围有巨大的竞技场、会堂、摊贩敞廊等公共建筑,还有供人们宿食的客栈以及供国外使节住宿的迎宾馆,此即西方旅馆历史的史前期。
1.1.2大饭店时期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大资产阶级迅速掌握政权,城市逐渐成为工商业中心。至十九世纪,欧美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提高促进城市和交通事业发展,国内外交往迅速增加,各种旅馆应运而生。路易14时期建造的法国凡尔赛宫等宫殿、豪华府邸作为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对大饭店的建筑式样与服务方式有很深的影响。
1850年,巴黎首次出现公司体制的旅馆“大饭店”,很快即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也成了世界上高级饭店的同义词。1855年,在巴黎建成宫殿式的“卢俘大饭店”。1861年,“和平大饭店”在巴黎的加比斯纳街落成。
大饭店的建筑平面常采用对称形式,首层、二层往往是公共活动用房,客房布置在上部或两翼,体型与立面则采用宫殿、府邸的形式。室内空间高大,装饰图案纤巧,家具豪华,陈设高雅。
1.1.3商务旅馆时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交通发展、城市膨胀,资本主义经济向全球扩展,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形成旅游业,美国的旅馆建设逐渐领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各新兴工业崛起,高层建筑设计理论、材料、设备、施工工艺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应用广泛,西方各国开始兴建高层商务旅馆。
1931年,著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旅馆开张,它是豪华的高层旅馆的代表,拥有1900间客房.高47层。
1.1.4现代旅馆时期
20世纪五十年代后,建筑业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新结构、新材
料、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旅馆的建筑空间、环境塑造提供了前所来有的自由度。同时,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追求和建筑思潮促进了现代旅馆设计从满足物质功能走向创造精神功能的新阶段。这一时期,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旅游业进入了大众旅游时期,1973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达2.15亿人次,对旅馆的需求也迅速槽长。
以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为条件,现代旅馆体型塑造的语言无比丰富。表现出当代建筑思潮的各种流派,在刻画现代旅馆的特性方面是多元化的:有的采用几何体型、体块组合或强调线条、色彩对比;有的采用隐喻,局部采用古建筑或当地建筑的细部特征以与建筑文脉相协调;也有的打破历史格局。为适应不同条件的客人的需要,现代旅馆的种类大大增加、层次丰富,表现出对各种人(包括残疾人)的尊重与细致关怀,无障碍设计已经深入人心。
现代旅馆不断引进新技术,如先进电子技术、电脑体系等,提高了旅馆从预订到管理服务的水平,并以高技术更新的设备设施向旅客提供更舒适、优越的环境条件,更周到的服务。
1.2我国旅馆建筑概况
1.2.1源远流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旅馆的国家之一,旅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旅馆的名称、等级、规模亦各具特点。
我国古代旅馆的规模较小,其建筑特点如下:
1.以低层木构为主、因地制宜、吸收当地民居形式与特点。
2.依势借景、给合庭园绿化,布局活泼、使咫尺天地再现自然风光,可供客人欣赏。
由于封建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停滞,我国古代旅馆的规模虽有扩大、装修技艺日趋精致,但没有质的飞跃,一直停留在低层、院落式组合的格局中,客房内只有当时的卧具、设备落后。
1.2.2近代大饭店的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步入近代历史价段。随着城市发展、用地紧张、城市建筑规模扩大,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建筑村料等商品,中国建筑终于摆脱数千年低层木结构的模式,运用砖、钢材、钢筋混凝土和新的结构
体系,使建筑层数从二、三层提高到建造十层左右的高层建筑。
在近代建筑中,为外国人和高等华人服务的大饭店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大饭店矗立在市中心富裕地区,规模远远超过了历代馆舍的容量,体量突出。装修标准高,多数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平面功能分层分区,备有供热、电梯、卫生间等当时国际上先进的设备,从某种程度讲、这一批大饭店从设计思想到设备、材料,施工成为我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典型代表。
1928年落成的上海和平饭店(原名沙逊大厦),由英商沙逊投资。堪称当时国际一流水平的大饭店。平面为三角周边形,钢框架结构。立面处理受芝加哥学派影响,底部二层为基座,中间是简洁竖线条、第10层为顶部,全部花岗石贴面,豪华、凝重。面对黄浦江的顶部耸立着高达19m、外包铜皮的方锥体,作为庞大的标志性装饰,反映了西方一种从折中主义过渡到观代主义的特点,也是现代建筑运动在中国的早期表现。在朝向黄浦江、景观好的一面,布置了九套豪华套间,每套由卧室、会客室、衣帽间、箱子间及两套卫生间组成。室内设计分别表现中、英、美、法、德、印度等九种不同国家的凤格,既迎合客人猎奇的心理,又显示饭店高贵的身份,如今,它们仍是和平饭店的经营特色之一。
这些豪华气派的大饭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旅馆从小规模、低层庭院式发展到在城市中心较大规模的多层、高层客房楼,已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这是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对环境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庞大体量直接压红线、出入口直临大街,客房层呈周边不规则体型,服务路线长等问题。
1.2.3现代旅馆的形成
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实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指导下,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已普遍使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结构理论、施工技术.设备配置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五十年代所建接待外宾的旅馆多数占地较大,中等规模,多数客房楼采用对称布局,各部分房间均高大敞亮。如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宾馆建于1954年,用地20.3公顷、总建筑面积186000平方米。主体部分由5栋客房楼、会议楼、礼堂、餐厅组成,有客房及公寓式套房1900套、大小餐厅26个。
1.2.4现代旅馆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步入了现代旅馆的发展快车道。
这一时期,我们对时代、地区、环境、人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引进项目,合作设计等对现代旅馆的功能要求、设计手法、常用材料与设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国旅馆的造型设计追求个性、可识别性,一批新颖独特的旅馆破土而出;室内设计已从满足功能要求发展到创造环境、表现传统文化特点。现代中国旅馆设计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繁荣,百花争艳的局面,佳作之多不胜枚举,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蒸蒸日上,更加促进了我国旅馆建筑的变革与发展,在大量新建的旅馆中,单一的经济型旅馆已成为历史,大量的豪华旅馆、商务旅馆、休闲度假旅馆不断涌现,而其中又以商务旅馆和休闲度假旅馆发展最为迅速。
商务旅馆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设计理念:有较大容量的入口大厅和公共空间;适合大型会议和商务中心的区域;面积利用充分高效和拥有最新科技的客房;配置齐全的卫生间;能够支持大量供应运转的高效率后区。
旅游度假旅馆,由于其服务对象是游客和会议客人,客人入住带有较强的休息、寻趣和猎奇心理,入住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度假酒店,往往住三至七天。因此,过去简单狭小的标准房设计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客房及公共等部分的空间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顾客及经营的需求。
实例分析
香山饭店是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香山饭店
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有氧健身的佳境。饭店周边路网交通发达,五环擦肩而过,由市中心驾车倾刻而至。
饭店建筑独具特色,一九八四年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平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
饭店拥有285套多种类型的客房,客房内实现宽带上网,500个床位,房间宽敞明亮,设施完备。店内还有风格迥异的中,西餐厅,宴会厅,咖啡吧,商场,商务中心。康乐中心有保龄球,沙狐球,游泳池,桑拿浴,保健按摩,美容美发,台球,棋牌,器械健身以及卡拉OK歌舞厅等。
饭店除接待休闲旅游客人外,尤为适合接待各种规模的国际,国内会议,设有多种规格的会议厅,会议室,多功能厅以及配套设施,会场内专线接入10M DDN 光纤宽带网络,客房内亦可上网。
饭店餐厅除供应川,鲁,苏杭等地方菜外,尤其擅长提供各式风味的会议团体用餐,其用餐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如中式自助餐,中西式自助餐,家常餐,素食餐,保健餐,等餐饮服务,亦可举办大型豪华宴会。
(一) 空间形制与平面布局
香山饭店的设计多处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兼备了北方院落布局中轴线的形式——贝聿铭受家乡苏州园林的影响,结合传统北京四合院的规整布局,相对自由地安排建筑,并保护场地中的古树,规矩方正中带着轻妙纤巧。对“大屋顶间的空间——庭院”这一基本传统元素的重复运用,形成大量的室外庭院空间。
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后勤供应区、客房区和游憩区。公共活动区以常春四合院为主体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取得紧密、简捷的联系。后勤供应区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道,联系方便。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曲折折,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一面敞开,借后花园之景。
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按照广场空间设计,此非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为了满足现代旅馆功能而采取的设计。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还有若干小庭院沟通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用简洁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效果。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有常春四合院的一片水池、一座假山、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光彩夺目的四季厅从形式、尺度上看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但其空间的抑扬,明暗的强烈对比又表明这是一座扩大的苏州园林的天井,里面的假山水池也很好的呼应了这一点。常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 “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
(二) 建筑立面造型
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 — 硬山和单坡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三角形构架的顶棚是传统四坡顶的新阐释。深色的钢管,浅色的玻璃重复着园林厅堂室内黑椽与青面瓦的关系。最令人震撼的还在于它的外观形象:醒目的白墙,美丽的线脚,深色的压檐。曾经被问到北京的气候与白色墙面是否不相宜,贝聿铭解释说:北京气候与南方的不同, 这是事实, 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 家居生活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 它们同样都是低层建筑, 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 但在某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所保留。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服些。在北京, 灰尘是个大问题, 他们说, 一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 但香山是一个公园, 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在香山饭店大片白色墙面上,用磨砖对缝的青砖将窗户联接起来。据贝聿铭介绍,因为“不处理就会显得很单调”,“组合在一起就不致于单调了”,是纯属装饰性的。
如果要把这种装饰与唐代建筑的木结构架填充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比较,并说明它源于唐宋风格,是很勉强的。因为木构架填充墙建筑,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几个东亚国家独有。
香山饭店中窗的设计非常精妙,墙面上重复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结果,来自园林建筑屋脊上竖置的叠瓦。将传统建筑的纹样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是常见的手法,但像香山饭店这样大面积重复利用尚不多见。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整个香山饭店的色彩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墙面、顶棚、屋架、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勒脚、门窗套、屋顶、围墙压顶处),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楼梯、室内装饰格带、竹制窗帘),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统一和谐,形成整个建筑和环境的主调氛围。
(三)传统建筑符号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符号已经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被许多建筑师自觉或不自觉予以运用,以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都被贝聿铭作为建筑符号用于香山饭店的设计之中。
贝聿铭的另一手法是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香山饭店标志性地灯,内圆外方,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道家传统的行为方式。这些装饰符号的重复出现,运用手法的一致,使香山饭店的整体风格与传统元素统一而协调,也使观者得到了极为完整而统一的视觉享受。
21 世纪的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作品,更应在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贝聿铭曾说过:“只要建筑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所以建筑师必须清楚设计对象在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位置,进而作适当的分析,从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求达到一些精神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优秀建筑师所要追求的目标。
山地旅馆设计调研报告
现今,旅馆建筑已经成为社会存在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城市的独立功能体,它的发展建设关系到城市有机体和社会系统的健康成长。旅馆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务旅馆时期和现代旅馆时期。服务范围由单一寄宿转换为多功能服务。服务对象由统治阶层、上流社会转向广大民众。在20世纪后期,受到先锋设计的影响,旅馆设计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除了观念上和商业上的标准在适应顾客群的新要求刺激下,旅馆总体设计质量在逐步提高,超越了单纯的功能主义,成为特殊的公共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聚会点,包含了节日宴会、会议、贸易洽谈、餐饮、购物和健身等各种服务和娱乐设施。
现代旅馆功能更趋复合化和全面化,设计内涵也更加追求与客人沟通。一些新的内涵注入旅馆的设计概念中,综合化和专业化成为两种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旅馆建筑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复兴运动,变得更加全球化与大众化。
现在旅馆业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多功能性与综合性逐渐兴起,服务对象多元化,服务范围扩大,融合多项功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酒店概念;(2)注重历史与地域文化传统;(3)注重创作的个性与艺术性;(4)城市旅馆更加注重与城市结构和肌理的结合;(5)强调旅馆的生态功能以及技术功能;(6)强调旅馆的文化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兴旺发展,更加促进了旅游宾馆这一建筑形式设计理念的发展与转变。
这次的作业是山地旅馆,山地旅馆不同于我们们平常所见到的山地建筑或是旅馆。对于山地建筑来说,它属于是一种建筑类型,是从形式上来定义的。而旅馆则是从它的功能上来定义。山地旅馆是两者形式与功能上的统一体 。
从形式上来考虑,首先山地旅馆一般建在风景名胜区,而不是在城市中,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人们来到风景区最住要的目的,不是来欣赏你的建筑,而是自然的景观,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建筑如何融入景观,景观如何引入建筑。大部分的山地建筑一般选择与地方民居相同的形式。既省时省力,有比较好结合景观。但还有另一种思路,使用大量的玻璃幕墙,将周围的景观通过玻璃的反射使建筑融于建筑。同时周围的景观又得以溶入建筑。以上也只是解决建筑与景观很长见的手法。至于其他一些方式还希望各位大虾赐教。
从功能上考虑,旅馆建筑主要由住宿,娱乐,后勤三大部分构成,对于山地见来说它的交通面对的问题或许比较多,它的竖向交通不同于城市常见的集中式旅馆建筑。因此,面临的问题是:功能,交通,景观。三者之间的矛盾。其次, 对于山势的改造。我不大支持,成本造价可能太高。
1.1西方旅馆建筑的概况
西方旅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客栈时期、大饭店时期、商务旅馆时期、现代旅馆时期。各个阶段的发展有交错与渗透,并非截然隔断。
1.1.1客栈时期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平民取得胜利的共和制城邦里,氏族部落被地域部落所取代,庙宇成为了城市活动的中心。当时宗教活动盛行,圣地庙宇举行节庆时,吸引各地人们汇集于此,在宏伟的庙宇周围有巨大的竞技场、会堂、摊贩敞廊等公共建筑,还有供人们宿食的客栈以及供国外使节住宿的迎宾馆,此即西方旅馆历史的史前期。
1.1.2大饭店时期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大资产阶级迅速掌握政权,城市逐渐成为工商业中心。至十九世纪,欧美各国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提高促进城市和交通事业发展,国内外交往迅速增加,各种旅馆应运而生。路易14时期建造的法国凡尔赛宫等宫殿、豪华府邸作为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对大饭店的建筑式样与服务方式有很深的影响。
1850年,巴黎首次出现公司体制的旅馆“大饭店”,很快即成为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也成了世界上高级饭店的同义词。1855年,在巴黎建成宫殿式的“卢俘大饭店”。1861年,“和平大饭店”在巴黎的加比斯纳街落成。
大饭店的建筑平面常采用对称形式,首层、二层往往是公共活动用房,客房布置在上部或两翼,体型与立面则采用宫殿、府邸的形式。室内空间高大,装饰图案纤巧,家具豪华,陈设高雅。
1.1.3商务旅馆时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交通发展、城市膨胀,资本主义经济向全球扩展,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形成旅游业,美国的旅馆建设逐渐领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各新兴工业崛起,高层建筑设计理论、材料、设备、施工工艺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应用广泛,西方各国开始兴建高层商务旅馆。
1931年,著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阿斯托利亚”旅馆开张,它是豪华的高层旅馆的代表,拥有1900间客房.高47层。
1.1.4现代旅馆时期
20世纪五十年代后,建筑业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新结构、新材
料、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旅馆的建筑空间、环境塑造提供了前所来有的自由度。同时,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追求和建筑思潮促进了现代旅馆设计从满足物质功能走向创造精神功能的新阶段。这一时期,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旅游业进入了大众旅游时期,1973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达2.15亿人次,对旅馆的需求也迅速槽长。
以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为条件,现代旅馆体型塑造的语言无比丰富。表现出当代建筑思潮的各种流派,在刻画现代旅馆的特性方面是多元化的:有的采用几何体型、体块组合或强调线条、色彩对比;有的采用隐喻,局部采用古建筑或当地建筑的细部特征以与建筑文脉相协调;也有的打破历史格局。为适应不同条件的客人的需要,现代旅馆的种类大大增加、层次丰富,表现出对各种人(包括残疾人)的尊重与细致关怀,无障碍设计已经深入人心。
现代旅馆不断引进新技术,如先进电子技术、电脑体系等,提高了旅馆从预订到管理服务的水平,并以高技术更新的设备设施向旅客提供更舒适、优越的环境条件,更周到的服务。
1.2我国旅馆建筑概况
1.2.1源远流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旅馆的国家之一,旅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旅馆的名称、等级、规模亦各具特点。
我国古代旅馆的规模较小,其建筑特点如下:
1.以低层木构为主、因地制宜、吸收当地民居形式与特点。
2.依势借景、给合庭园绿化,布局活泼、使咫尺天地再现自然风光,可供客人欣赏。
由于封建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停滞,我国古代旅馆的规模虽有扩大、装修技艺日趋精致,但没有质的飞跃,一直停留在低层、院落式组合的格局中,客房内只有当时的卧具、设备落后。
1.2.2近代大饭店的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步入近代历史价段。随着城市发展、用地紧张、城市建筑规模扩大,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建筑村料等商品,中国建筑终于摆脱数千年低层木结构的模式,运用砖、钢材、钢筋混凝土和新的结构
体系,使建筑层数从二、三层提高到建造十层左右的高层建筑。
在近代建筑中,为外国人和高等华人服务的大饭店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大饭店矗立在市中心富裕地区,规模远远超过了历代馆舍的容量,体量突出。装修标准高,多数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平面功能分层分区,备有供热、电梯、卫生间等当时国际上先进的设备,从某种程度讲、这一批大饭店从设计思想到设备、材料,施工成为我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典型代表。
1928年落成的上海和平饭店(原名沙逊大厦),由英商沙逊投资。堪称当时国际一流水平的大饭店。平面为三角周边形,钢框架结构。立面处理受芝加哥学派影响,底部二层为基座,中间是简洁竖线条、第10层为顶部,全部花岗石贴面,豪华、凝重。面对黄浦江的顶部耸立着高达19m、外包铜皮的方锥体,作为庞大的标志性装饰,反映了西方一种从折中主义过渡到观代主义的特点,也是现代建筑运动在中国的早期表现。在朝向黄浦江、景观好的一面,布置了九套豪华套间,每套由卧室、会客室、衣帽间、箱子间及两套卫生间组成。室内设计分别表现中、英、美、法、德、印度等九种不同国家的凤格,既迎合客人猎奇的心理,又显示饭店高贵的身份,如今,它们仍是和平饭店的经营特色之一。
这些豪华气派的大饭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旅馆从小规模、低层庭院式发展到在城市中心较大规模的多层、高层客房楼,已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这是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对环境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庞大体量直接压红线、出入口直临大街,客房层呈周边不规则体型,服务路线长等问题。
1.2.3现代旅馆的形成
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实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指导下,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已普遍使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结构理论、施工技术.设备配置的水平有很大提高。
五十年代所建接待外宾的旅馆多数占地较大,中等规模,多数客房楼采用对称布局,各部分房间均高大敞亮。如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宾馆建于1954年,用地20.3公顷、总建筑面积186000平方米。主体部分由5栋客房楼、会议楼、礼堂、餐厅组成,有客房及公寓式套房1900套、大小餐厅26个。
1.2.4现代旅馆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步入了现代旅馆的发展快车道。
这一时期,我们对时代、地区、环境、人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引进项目,合作设计等对现代旅馆的功能要求、设计手法、常用材料与设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国旅馆的造型设计追求个性、可识别性,一批新颖独特的旅馆破土而出;室内设计已从满足功能要求发展到创造环境、表现传统文化特点。现代中国旅馆设计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繁荣,百花争艳的局面,佳作之多不胜枚举,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的蒸蒸日上,更加促进了我国旅馆建筑的变革与发展,在大量新建的旅馆中,单一的经济型旅馆已成为历史,大量的豪华旅馆、商务旅馆、休闲度假旅馆不断涌现,而其中又以商务旅馆和休闲度假旅馆发展最为迅速。
商务旅馆一般应包括以下一些设计理念:有较大容量的入口大厅和公共空间;适合大型会议和商务中心的区域;面积利用充分高效和拥有最新科技的客房;配置齐全的卫生间;能够支持大量供应运转的高效率后区。
旅游度假旅馆,由于其服务对象是游客和会议客人,客人入住带有较强的休息、寻趣和猎奇心理,入住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度假酒店,往往住三至七天。因此,过去简单狭小的标准房设计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客房及公共等部分的空间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顾客及经营的需求。
实例分析
香山饭店是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香山饭店
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有氧健身的佳境。饭店周边路网交通发达,五环擦肩而过,由市中心驾车倾刻而至。
饭店建筑独具特色,一九八四年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平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
饭店拥有285套多种类型的客房,客房内实现宽带上网,500个床位,房间宽敞明亮,设施完备。店内还有风格迥异的中,西餐厅,宴会厅,咖啡吧,商场,商务中心。康乐中心有保龄球,沙狐球,游泳池,桑拿浴,保健按摩,美容美发,台球,棋牌,器械健身以及卡拉OK歌舞厅等。
饭店除接待休闲旅游客人外,尤为适合接待各种规模的国际,国内会议,设有多种规格的会议厅,会议室,多功能厅以及配套设施,会场内专线接入10M DDN 光纤宽带网络,客房内亦可上网。
饭店餐厅除供应川,鲁,苏杭等地方菜外,尤其擅长提供各式风味的会议团体用餐,其用餐形式多样,满足不同需求,如中式自助餐,中西式自助餐,家常餐,素食餐,保健餐,等餐饮服务,亦可举办大型豪华宴会。
(一) 空间形制与平面布局
香山饭店的设计多处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兼备了北方院落布局中轴线的形式——贝聿铭受家乡苏州园林的影响,结合传统北京四合院的规整布局,相对自由地安排建筑,并保护场地中的古树,规矩方正中带着轻妙纤巧。对“大屋顶间的空间——庭院”这一基本传统元素的重复运用,形成大量的室外庭院空间。
香山饭店分为四个主要的功能区:公共活动区、后勤供应区、客房区和游憩区。公共活动区以常春四合院为主体居中,与其它三个功能区取得紧密、简捷的联系。后勤供应区紧挨公共活动区并靠近交通道,联系方便。客房区采用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曲曲折折,走道很长,但走道上多半有景可赏。游憩区三面被客房区和公共区所包围,但一面敞开,借后花园之景。
庭院空间中前庭绿化较少,按照广场空间设计,此非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是为了满足现代旅馆功能而采取的设计。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还有若干小庭院沟通了香山自然景色与香山饭店的联系,用简洁的处理取得了丰富的效果。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有常春四合院的一片水池、一座假山、几株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光彩夺目的四季厅从形式、尺度上看类似于北方四合院,但其空间的抑扬,明暗的强烈对比又表明这是一座扩大的苏州园林的天井,里面的假山水池也很好的呼应了这一点。常春四合院是贝聿铭在对中国传统 “院”的理解之上,运用园林的设计元素和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中庭空间的全新阐释。而覆盖在常春四合院上采用完全现代化的玻璃采光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九脊顶精髓。
(二) 建筑立面造型
贝聿铭放弃了古典式的大屋顶,客房各翼的顶层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形式— — 硬山和单坡屋顶,形成一种韵律,体现了传统风格。三角形构架的顶棚是传统四坡顶的新阐释。深色的钢管,浅色的玻璃重复着园林厅堂室内黑椽与青面瓦的关系。最令人震撼的还在于它的外观形象:醒目的白墙,美丽的线脚,深色的压檐。曾经被问到北京的气候与白色墙面是否不相宜,贝聿铭解释说:北京气候与南方的不同, 这是事实, 但北京住宅里的庭院布置与南方住宅里的没有什么差别, 家居生活仍是以庭院为中心的, 它们同样都是低层建筑, 尽管有气候因素的影响, 但在某些方面, 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大。最初对于是否应该把墙壁粉刷成白色我有所保留。北京人对沙石的颜色会感觉更舒服些。在北京, 灰尘是个大问题, 他们说, 一幢白色的建筑要不了多久就会变脏, 但香山是一个公园, 灰尘要比城市里少些。” 在香山饭店大片白色墙面上,用磨砖对缝的青砖将窗户联接起来。据贝聿铭介绍,因为“不处理就会显得很单调”,“组合在一起就不致于单调了”,是纯属装饰性的。
如果要把这种装饰与唐代建筑的木结构架填充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比较,并说明它源于唐宋风格,是很勉强的。因为木构架填充墙建筑,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几个东亚国家独有。
香山饭店中窗的设计非常精妙,墙面上重复的菱形窗是高度抽象的结果,来自园林建筑屋脊上竖置的叠瓦。将传统建筑的纹样加以改造重新利用是常见的手法,但像香山饭店这样大面积重复利用尚不多见。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整个香山饭店的色彩也延续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从室外到室内,基本上只用三种颜色,白色是主调(墙面、顶棚、屋架、桌面、茶几和灯具),灰色是仅次于白色的中间色调(勒脚、门窗套、屋顶、围墙压顶处),黄褐色用作小面积点缀(墙面花岗石勒脚、木楼梯、室内装饰格带、竹制窗帘),这三种颜色组织在一起,统一和谐,形成整个建筑和环境的主调氛围。
(三)传统建筑符号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符号已经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被许多建筑师自觉或不自觉予以运用,以表达自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都被贝聿铭作为建筑符号用于香山饭店的设计之中。
贝聿铭的另一手法是大胆地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香山饭店标志性地灯,内圆外方,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道家传统的行为方式。这些装饰符号的重复出现,运用手法的一致,使香山饭店的整体风格与传统元素统一而协调,也使观者得到了极为完整而统一的视觉享受。
21 世纪的建筑设计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作品,更应在针对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贝聿铭曾说过:“只要建筑能够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所以建筑师必须清楚设计对象在整个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位置,进而作适当的分析,从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求达到一些精神层次上的文化认同。同时还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优秀建筑师所要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