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究竟有何魅力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从1913年李叔同创作了这首我国近代最早的三部合唱曲《春游》开始,合唱艺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跌宕起伏的百年历史。

合唱艺术的魅力何在?中国的合唱艺术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大众?近日,记者专访了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中国合唱协会常务顾问萧白。在他看来,合唱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生动体现,“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敏感”。

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雷册渊

合作之“合”,和谐之“和”

70年前,15岁的满族小伙萧白加入了学校合唱团,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并一路成长为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从上海歌剧院退休后,他又回到了“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重新投身合唱艺术。

“今天谈合唱,首先要问合唱是什么?”萧白说。

在他看来,合唱是人类和谐美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多不同的声音有秩序地交融在一起,发出的共振其实是心灵间的交流”。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合唱具有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表现力强等特点。合唱中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合唱的音域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三个半至四个八度;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而且,合唱具有多声部的音乐形态。这种包含主调式、复调式和混合调式等不同类型的立体音乐形态,使合唱成为了声乐艺术中色彩层次最多、变化幅度最大、表现能力最强的高级形式。

“把世界上最棒的歌唱家集合起来,就会组成一个世界上最烂合唱团”,萧白幽默地说。合唱之“合”,是合作之“合”,也是和谐之“和”。合唱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度和内心默契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彼此照应的相互配合和心有灵犀的内在默契,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合唱表演,也就不能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从来没有脱离社会和大众

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西方的合唱传入中国。“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1913年,初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李叔同,写下了这首我国近代最早的三部合唱曲《春游》。自那时起直至今日的百余年间,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跌宕起伏,先后掀起了三次高潮。

与其他艺术形式多繁荣于国泰民安时不同,中国合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抗日战争时期。“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由此,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爆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成了当时流传最广的合唱歌曲。“虽然它只是一首简单的齐唱歌曲,但在当时,形式和技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支撑合唱发展的是一种民族主义情感,每个中国人只想喊出这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才是最重要的。”萧白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合唱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当时解放军进城,没有不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之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合唱歌曲更是广为流传。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合唱事业迎来第三次发展高潮。“一时间,老、中、青、少,人人都在唱歌。而且都要求唱更高难度的合唱,而非简单的齐唱。”

当时合唱如火如荼到什么程度?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一位老同志找到时任上海合唱协会会长的萧白,希望自己所在的合唱团体也能进入上海合唱协会。萧白得知,要求入会的是复兴公园里的“大家唱”,便问:“合唱协会对指导团体的基本要求是定时、定点、定人。公园'大家唱’的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能做到吗?”老同志一听,当场跟萧白拍了胸脯,说:“能!”后来,这支团队果然做到了这些要求。

这件事对萧白触动很大,也让他真正认识到合唱的意义。在萧白看来,合唱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艺术形式,无论什么时代,合唱从不曾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敏感。”萧白说。

唱得响、唱得高就是唱得好?

一门艺术要向前发展,必然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生相伴、互为因果的规律,合唱也不例外。而从普及到提高,艺术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一种民族的呼声,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那个时代的总结。因为后者无论是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还是结构、手段等艺术标准,都已经不再是民众自发自愿形成的了,而是经过严格的引导,发生了质的转变。这就是提高。”萧白说。

中国合唱发展的三次高潮将合唱推向了大众,但是,普及之后应该怎样提高,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困扰着合唱的问题。

2002年,萧白第一次带领队伍出国参加合唱比赛,这次比赛带给他的震撼令他终生难忘。

当时萧白带领的深圳音乐家协会合唱团远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合唱比赛。正式比赛前的自由训练时间,萧白就把大家“撒出去”,看看别的队伍是怎么排练的。“没想到,回来时每个人都懵了——其他35支队伍的演唱方法没有一个跟我们一样。”这次比赛,萧白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闭幕演出的机会,还捧回了比赛金奖、最佳表演奖、杰出指挥奖三项大奖。但赛后座谈会,萧白看到了评分表:中国的合唱团在艺术表现力上拿到了高分,基础分却得了低分,在音准、节奏、声部统一上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

“我们刚开始搞合唱时,唱的都是革命年代的歌曲,硝烟滚滚、战歌嘹亮,这在艺术方向上与国际很不一样,我们要气氛、要力度,谁唱得响、谁唱得高就是好的。殊不知,欧洲合唱艺术已经发展了1700多年,有一套正统的美学标准。孩子们从小就参加唱诗班,在演唱时习惯相互倾听,耳濡目染,他们感受到的就是“塔顶般拢起的声音”,对和谐的、有声部的、有层次的合唱音乐尤为敏感。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萧白说。

今天的合唱艺术必须要走向世界。回国之后,萧白与相关专家一起,按照“准确、统一、平衡、协和”的国际标准,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国内合唱比赛的规则。从歌咏到合唱,再到国际标准的合唱,中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路径渐渐清晰起来。

探索应当广泛、多元

中国合唱发展到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从“量”到“质”的转变。而这条路,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在萧白看来,首要的是国人对合唱的认识:“合唱是什么?曾经有一个解释:'合唱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工具。’这话对不对?对,但又不对。它说的不是合唱,而是合唱的社会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可变的。大敌当前,合唱当然应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可今天不是了,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对艺术享受的追求,合唱应该回归它的艺术本质。”

“合唱不应只被当成一种活动,它是一门艺术。不是说要搞个什么活动了、表演了,就拉一帮人去搞个合唱节目。现在一些人依然固守着这种'合唱工具论’,极大贬低了合唱的艺术价值。”萧白进一步解释说,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艺术追求是广泛的、多元的,从作品到形式、从“量”到“质”,我们对合唱艺术的探索也应当是广泛的、多元的。

前不久,因为《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春节自救指南》等原创“神曲”爆红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登门拜访了萧白。面对这群探索合唱新路的80后、90后,萧白鼓励道:“对于你们的探索,我支持。艺术从来不是单一的,合唱需要更多多元化的声音和新鲜的血液。”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从1913年李叔同创作了这首我国近代最早的三部合唱曲《春游》开始,合唱艺术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跌宕起伏的百年历史。

合唱艺术的魅力何在?中国的合唱艺术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大众?近日,记者专访了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中国合唱协会常务顾问萧白。在他看来,合唱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生动体现,“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敏感”。

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雷册渊

合作之“合”,和谐之“和”

70年前,15岁的满族小伙萧白加入了学校合唱团,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并一路成长为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从上海歌剧院退休后,他又回到了“音乐梦想开始的地方”,重新投身合唱艺术。

“今天谈合唱,首先要问合唱是什么?”萧白说。

在他看来,合唱是人类和谐美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多不同的声音有秩序地交融在一起,发出的共振其实是心灵间的交流”。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合唱具有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表现力强等特点。合唱中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合唱的音域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三个半至四个八度;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而且,合唱具有多声部的音乐形态。这种包含主调式、复调式和混合调式等不同类型的立体音乐形态,使合唱成为了声乐艺术中色彩层次最多、变化幅度最大、表现能力最强的高级形式。

“把世界上最棒的歌唱家集合起来,就会组成一个世界上最烂合唱团”,萧白幽默地说。合唱之“合”,是合作之“合”,也是和谐之“和”。合唱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度和内心默契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彼此照应的相互配合和心有灵犀的内在默契,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合唱表演,也就不能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从来没有脱离社会和大众

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西方的合唱传入中国。“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1913年,初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李叔同,写下了这首我国近代最早的三部合唱曲《春游》。自那时起直至今日的百余年间,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跌宕起伏,先后掀起了三次高潮。

与其他艺术形式多繁荣于国泰民安时不同,中国合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抗日战争时期。“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由此,全民参与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爆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成了当时流传最广的合唱歌曲。“虽然它只是一首简单的齐唱歌曲,但在当时,形式和技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支撑合唱发展的是一种民族主义情感,每个中国人只想喊出这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才是最重要的。”萧白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合唱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当时解放军进城,没有不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之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合唱歌曲更是广为流传。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合唱事业迎来第三次发展高潮。“一时间,老、中、青、少,人人都在唱歌。而且都要求唱更高难度的合唱,而非简单的齐唱。”

当时合唱如火如荼到什么程度?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一位老同志找到时任上海合唱协会会长的萧白,希望自己所在的合唱团体也能进入上海合唱协会。萧白得知,要求入会的是复兴公园里的“大家唱”,便问:“合唱协会对指导团体的基本要求是定时、定点、定人。公园'大家唱’的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能做到吗?”老同志一听,当场跟萧白拍了胸脯,说:“能!”后来,这支团队果然做到了这些要求。

这件事对萧白触动很大,也让他真正认识到合唱的意义。在萧白看来,合唱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艺术形式,无论什么时代,合唱从不曾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敏感。”萧白说。

唱得响、唱得高就是唱得好?

一门艺术要向前发展,必然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生相伴、互为因果的规律,合唱也不例外。而从普及到提高,艺术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一种民族的呼声,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那个时代的总结。因为后者无论是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还是结构、手段等艺术标准,都已经不再是民众自发自愿形成的了,而是经过严格的引导,发生了质的转变。这就是提高。”萧白说。

中国合唱发展的三次高潮将合唱推向了大众,但是,普及之后应该怎样提高,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困扰着合唱的问题。

2002年,萧白第一次带领队伍出国参加合唱比赛,这次比赛带给他的震撼令他终生难忘。

当时萧白带领的深圳音乐家协会合唱团远赴意大利,参加国际合唱比赛。正式比赛前的自由训练时间,萧白就把大家“撒出去”,看看别的队伍是怎么排练的。“没想到,回来时每个人都懵了——其他35支队伍的演唱方法没有一个跟我们一样。”这次比赛,萧白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闭幕演出的机会,还捧回了比赛金奖、最佳表演奖、杰出指挥奖三项大奖。但赛后座谈会,萧白看到了评分表:中国的合唱团在艺术表现力上拿到了高分,基础分却得了低分,在音准、节奏、声部统一上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

“我们刚开始搞合唱时,唱的都是革命年代的歌曲,硝烟滚滚、战歌嘹亮,这在艺术方向上与国际很不一样,我们要气氛、要力度,谁唱得响、谁唱得高就是好的。殊不知,欧洲合唱艺术已经发展了1700多年,有一套正统的美学标准。孩子们从小就参加唱诗班,在演唱时习惯相互倾听,耳濡目染,他们感受到的就是“塔顶般拢起的声音”,对和谐的、有声部的、有层次的合唱音乐尤为敏感。而我们在这些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萧白说。

今天的合唱艺术必须要走向世界。回国之后,萧白与相关专家一起,按照“准确、统一、平衡、协和”的国际标准,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国内合唱比赛的规则。从歌咏到合唱,再到国际标准的合唱,中国的合唱艺术的发展路径渐渐清晰起来。

探索应当广泛、多元

中国合唱发展到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从“量”到“质”的转变。而这条路,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在萧白看来,首要的是国人对合唱的认识:“合唱是什么?曾经有一个解释:'合唱是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工具。’这话对不对?对,但又不对。它说的不是合唱,而是合唱的社会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可变的。大敌当前,合唱当然应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 可今天不是了,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对艺术享受的追求,合唱应该回归它的艺术本质。”

“合唱不应只被当成一种活动,它是一门艺术。不是说要搞个什么活动了、表演了,就拉一帮人去搞个合唱节目。现在一些人依然固守着这种'合唱工具论’,极大贬低了合唱的艺术价值。”萧白进一步解释说,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艺术追求是广泛的、多元的,从作品到形式、从“量”到“质”,我们对合唱艺术的探索也应当是广泛的、多元的。

前不久,因为《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春节自救指南》等原创“神曲”爆红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登门拜访了萧白。面对这群探索合唱新路的80后、90后,萧白鼓励道:“对于你们的探索,我支持。艺术从来不是单一的,合唱需要更多多元化的声音和新鲜的血液。”


相关文章

  • 2015年中秋国庆晚会主持词定稿
  • 主持词 第一部分:开场白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女:亲爱的同事们.白衣天使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怀着美好的期盼,满载收获的喜悦,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一起迎接国庆盛典. 女:在这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夜晚,我们欢聚 ...查看


  • 元旦贺词:2015年高校元旦晚会贺词
  • (马)尊敬的各位领导, (徐)各位来宾, (李)敬爱的老师, (吴)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新年好! (马)看,满园桃李,洋溢着新年绚丽的色彩; (徐)听,书声朗朗,演奏着新年动人的旋律! (李)新的一年 (吴)新的起点 (马)新的祝福 ...查看


  • 让合唱魅力融进的每个孩子的心灵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合唱魅力融进的每个孩子的心灵 作者:周虹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03期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建议中指出 ...查看


  • 合唱艺术的三大魅力
  • 合唱艺术的三大魅力 合唱艺术一直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到处可见它留下的印迹.据传古希腊荷马的诗篇伊利亚特中就描绘过许多种集体演唱和舞蹈的形式.中世纪以后,器乐音乐还没有成熟,但人们已经用合唱来演唱多声部的复 ...查看


  • 合唱团普及三年规划
  • 合唱团普及三年规划 所谓班级合唱教学是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和训练. 进行班级合唱训练有以下有利条件: (一)能够真正普及合唱教育 合唱教育从孩子抓起,只有从小学阶段 ...查看


  • 泥土质朴的魅力是永恒的
  • 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民族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和广大解放区嘹亮唱响,至今已经70年了.70年来,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发生了无数惊天动地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迈入21世纪的前后20年,我们更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世界, ...查看


  • 第5单元---天长地久
  • 第五单元: 天长地久 教材分析: 三首歌唱作品,针对这些作品在内容.形式.风格等角度切入来谈了听觉的艺术感受,体会交响合唱的艺术魅力.对歌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友谊地久天长>.<欢乐颂>.<回忆>这三 ...查看


  •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第一单元 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爱我中华>.<东方之珠>,感受歌曲的情绪.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CD 机. 教学过程: 导入:从漫漫五千年的文明与辉煌中走来,祖国--向世界战事华夏的神圣风采 ...查看


  • 新年英语晚会主持词
  • 马:没有松风的秋,雁去长空. 付:没有飞雪的冬,乍暖还寒. 朱:一夜高风凋碧树,凋不了青春不灭的火焰. 郑:满地余寒凝露香,凝不住你绝美的容颜. 马:在这温馨与永恒铸就的圣地,我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庆祝西安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