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

冯谖客孟尝君

知识目标: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

学习冯谖的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的性格及提倡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难点:

①从人才角度体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②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二、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 ,共约240年左右。

《战国策》 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三、课前说课

1、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从中可以透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2、题解:“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他的封号。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

四、阅读提示:

(一)词语解释:

1、文言实词:

常用生词:约车 矫命 来何疾也 赍 期年

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揭其剑 过其友 出记 计会 开罪 市义

一词多义:食 顾

词类活用:客我 贱之 怪之 不羞 衣冠而见 子其民

通假字:责 反 说 介

文言虚词(下列词在本课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之:1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吾负之。

2助词,相当于“的”。例:比门下之车客。

3作实词,是动词。相当于“往、到”。例:驱而之薛。

乃:用作副词。

1 相当于“就(是)”。例: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相当于“竟”、“却”。例: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二)、古今字、通假字

1.使人屬孟嘗君曰。(屬後作囑)

2.能爲文收責於薛。(責後作債)

3.無纖介之福者。(介通芥)

(三).語法句式

1.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客何好?客何能?

2.雙賓語:爲之駕。

3.意動用法: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怪之。

4.固定詞組:有以、無以:無以爲家。

5.謂語前置:誰習計會,能爲文收債於薛者乎?

6.判斷句:()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臣所以爲君義也。

7.兼語式: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

8.同義連用:不拊愛子其民。

9.使動用法:虛上位。

五、课文赏析

1、 冯谖和孟尝君的形象:

“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善养士,广收人才的特点。

冯谖三次弹铗,抒发英雄落难,遭人轻贱的垒落不平之气。一再要求提高待遇,表现了高度的自信和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对冯谖的要求,连“左右”都由“笑之”而“恶之”,孟尝君却有求必应。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突出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 “冯谖署曰‘能。’”——冯谖毛遂自荐,为主人收债,足见其怀有真才。“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吾负之,未尝见也。’”一个“果”字,说明孟尝君是识才的伯乐。而且在人才面前十分谦恭,故而能赢得人心,使冯谖倾其才智,以酬知己。

2、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一、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

二、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

三、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请求在薛地再建一座齐国宗庙,是巩固和强化薛作为封地的政治地位的重要举措,宗庙一立,封地就不能再取消。

总之“狡兔三窟”表现了冯谖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才智;也表现了孟尝君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才的气度和胸怀。

3、 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冯谖能脱颖而出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至是超常的本领;然后要具备坚强的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可贵的领导才能。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从而给人才以创造发挥的天地。这些对当今人才的培养修养都是很好的启示。

4、 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

本文构思奇妙,在于欲扬先抑:先写客“无好”、“无能”,又写他无功要禄,造成一种无能无德的心理错觉;然后异峰突起:冯谖自荐收债,惊人的“市义”之举,妙计连出的造“三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使一个有远见卓识、果

决、智慧、率性倜傥的豪士形象跃然纸上。本文的奇思妙笔,体现了《战国策》写人叙事生动有趣的特征。

5、 人物语言的含蓄:

本文齐王的语言比较含蓄,一般出现在不好明言或不便明言之时。如“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是想罢免孟尝君的托词。本意是恐孟尝君政治势力扩大,决定废除其相位,将其赶回封地去。含蓄的说法可顾及双方面子。又如,“寡人不祥„„万人乎!”是齐王自己不便认错聊以解嘲的话。并且委婉的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相位。这样表达,使位尊者少一些尴尬。

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进行了焚券市义争取民心的活动。假借魏国聘用孟尝君之力,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在薛建立宗庙以此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谋略,展现了他灵活机动的策士形象。从中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的政治策略表现在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也是基于春秋乱世必须具有的政治理念。所以说冯谖是策士中的英明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作为策士的风格。

六、文章的艺术表現手法是:

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三次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在世俗者的眼中,他不过是个无聊的食客,但是伟人的行为往往与世俗冲突,正因为如此的反衬才能充分表現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同凡响的气概。为下文埋下伏笔。冯谖最初是“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第二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是第三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是四道曲折。通过四道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层层递进地表现出冯谖的才能与智慧。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的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这里展现的是世俗的小人与历史的伟人鲜明的对照,反映出孟尝君胸怀宽旷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短见无知和势利卑微,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又从“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的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七、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2. 《战国策》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属_________史书。

3.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字串6

4. 冯谖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冯谖替孟尝君谋营的“三窟”指的是焚券市义、_________、薛地建庙。

6.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在装愚守拙,巧于试探,扬在_________。

二、选择题

7. 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是( )。

a. 《诗经》b. 《史记》c. 《战国策》d. 《论语》

8. 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

a. 市义于薛b. 薛地建庙c. 游说于梁d. 游说齐王

9. “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a. 刚勇仁义b. 深谋远虑c. 诙谐幽默d. 清正廉洁

10. 以下哪一特点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

a. 深谋远虑b. 目光不敏锐c. 礼贤下士d. 心胸广宽

11. “狡兔三窟”出自以下哪本书?( )

a. 《战国策b. 《孟子》c. 《冯谖客孟尝君》d. 《史记》

三、解词题

12. 属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2)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13. 客

(1)冯谖客孟尝君(2)孟尝君客我

14. 食

(1)食以草具 字串3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3)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15. 之

(1)驱而之薛(2)衣冠而见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6. 其

(1)齐其闻之矣(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7. 就

(1)孟尝君就国于薛(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

18. 乃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先生不羞,乃有逾欲为收责于薛乎?

四、翻译题

19. 冯谖为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固:

20.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五、简答题

21. 简析冯谖、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征,指出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点与中心人物冯谖的关系。

22. 举例分析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刻画认为形象的艺术特色。

23. 简析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4. 简析《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色。

六、阅读分系题

25. 阅读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从“齐人有冯谖者„„不复歌”)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两段文字出自何书?

(2)冯谖与孟尝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冯谖使人属孟尝君曰“客无好”、“客无能”的目的是什么?

(4)冯谖、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5)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揭示了他什么心态?

26. 阅读本文第三至六段(从“后孟尝君„„乃今日见之”) 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阵,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

(3)从“诺。先生休矣”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之见。”分别揭示了孟尝君什么心态?

(4)本段描写抑扬兼行,其好处是什么?

冯谖客孟尝君

知识目标: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全文记叙情节时前后连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曲折缜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

学习冯谖的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的性格及提倡的民本思想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赏析。

教学难点:

①从人才角度体味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②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二、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下至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 ,共约240年左右。

《战国策》 的内容以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为主,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它真实记载并毫不掩饰地颂扬了当时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的活动及他们的奇谋异策。记录了战国时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政客们的权谋谲诈、角逐,作了客观暴露,也记载和歌颂了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但由于《战国策》一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也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

三、课前说课

1、本文写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巩固了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的权贵的养士之风,同时也肯定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某些品德。从中可以透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2、题解:“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父田婴是齐威王子,齐宣王弟,曾辅佐齐宣王十一年,因功受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田婴死,孟尝君继立于薛,后又任宰相。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是他的封号。战国时期,孟尝君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并称为“四君”,以好养士(门客)闻名。《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

四、阅读提示:

(一)词语解释:

1、文言实词:

常用生词:约车 矫命 来何疾也 赍 期年

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揭其剑 过其友 出记 计会 开罪 市义

一词多义:食 顾

词类活用:客我 贱之 怪之 不羞 衣冠而见 子其民

通假字:责 反 说 介

文言虚词(下列词在本课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之:1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吾负之。

2助词,相当于“的”。例:比门下之车客。

3作实词,是动词。相当于“往、到”。例:驱而之薛。

乃:用作副词。

1 相当于“就(是)”。例: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相当于“竟”、“却”。例: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二)、古今字、通假字

1.使人屬孟嘗君曰。(屬後作囑)

2.能爲文收責於薛。(責後作債)

3.無纖介之福者。(介通芥)

(三).語法句式

1.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客何好?客何能?

2.雙賓語:爲之駕。

3.意動用法:孟嘗君客我,孟嘗君怪之。

4.固定詞組:有以、無以:無以爲家。

5.謂語前置:誰習計會,能爲文收債於薛者乎?

6.判斷句:()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乃臣所以爲君義也。

7.兼語式: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

8.同義連用:不拊愛子其民。

9.使動用法:虛上位。

五、课文赏析

1、 冯谖和孟尝君的形象:

“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善养士,广收人才的特点。

冯谖三次弹铗,抒发英雄落难,遭人轻贱的垒落不平之气。一再要求提高待遇,表现了高度的自信和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对冯谖的要求,连“左右”都由“笑之”而“恶之”,孟尝君却有求必应。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突出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 “冯谖署曰‘能。’”——冯谖毛遂自荐,为主人收债,足见其怀有真才。“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吾负之,未尝见也。’”一个“果”字,说明孟尝君是识才的伯乐。而且在人才面前十分谦恭,故而能赢得人心,使冯谖倾其才智,以酬知己。

2、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一、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

二、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

三、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请求在薛地再建一座齐国宗庙,是巩固和强化薛作为封地的政治地位的重要举措,宗庙一立,封地就不能再取消。

总之“狡兔三窟”表现了冯谖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才智;也表现了孟尝君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才的气度和胸怀。

3、 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冯谖能脱颖而出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至是超常的本领;然后要具备坚强的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可贵的领导才能。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从而给人才以创造发挥的天地。这些对当今人才的培养修养都是很好的启示。

4、 先抑后扬、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

本文构思奇妙,在于欲扬先抑:先写客“无好”、“无能”,又写他无功要禄,造成一种无能无德的心理错觉;然后异峰突起:冯谖自荐收债,惊人的“市义”之举,妙计连出的造“三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使一个有远见卓识、果

决、智慧、率性倜傥的豪士形象跃然纸上。本文的奇思妙笔,体现了《战国策》写人叙事生动有趣的特征。

5、 人物语言的含蓄:

本文齐王的语言比较含蓄,一般出现在不好明言或不便明言之时。如“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是想罢免孟尝君的托词。本意是恐孟尝君政治势力扩大,决定废除其相位,将其赶回封地去。含蓄的说法可顾及双方面子。又如,“寡人不祥„„万人乎!”是齐王自己不便认错聊以解嘲的话。并且委婉的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相位。这样表达,使位尊者少一些尴尬。

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进行了焚券市义争取民心的活动。假借魏国聘用孟尝君之力,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在薛建立宗庙以此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表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谋略,展现了他灵活机动的策士形象。从中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的政治策略表现在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也是基于春秋乱世必须具有的政治理念。所以说冯谖是策士中的英明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作为策士的风格。

六、文章的艺术表現手法是:

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三次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在世俗者的眼中,他不过是个无聊的食客,但是伟人的行为往往与世俗冲突,正因为如此的反衬才能充分表現出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同凡响的气概。为下文埋下伏笔。冯谖最初是“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第二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是第三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是四道曲折。通过四道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层层递进地表现出冯谖的才能与智慧。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的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这里展现的是世俗的小人与历史的伟人鲜明的对照,反映出孟尝君胸怀宽旷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短见无知和势利卑微,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又从“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的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七、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

2. 《战国策》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属_________史书。

3.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字串6

4. 冯谖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冯谖替孟尝君谋营的“三窟”指的是焚券市义、_________、薛地建庙。

6.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在装愚守拙,巧于试探,扬在_________。

二、选择题

7. 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是( )。

a. 《诗经》b. 《史记》c. 《战国策》d. 《论语》

8. 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

a. 市义于薛b. 薛地建庙c. 游说于梁d. 游说齐王

9. “市义于薛”表现了冯谖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a. 刚勇仁义b. 深谋远虑c. 诙谐幽默d. 清正廉洁

10. 以下哪一特点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

a. 深谋远虑b. 目光不敏锐c. 礼贤下士d. 心胸广宽

11. “狡兔三窟”出自以下哪本书?( )

a. 《战国策b. 《孟子》c. 《冯谖客孟尝君》d. 《史记》

三、解词题

12. 属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2)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13. 客

(1)冯谖客孟尝君(2)孟尝君客我

14. 食

(1)食以草具 字串3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3)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15. 之

(1)驱而之薛(2)衣冠而见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16. 其

(1)齐其闻之矣(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7. 就

(1)孟尝君就国于薛(2)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

18. 乃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先生不羞,乃有逾欲为收责于薛乎?

四、翻译题

19. 冯谖为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固:

20.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五、简答题

21. 简析冯谖、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征,指出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点与中心人物冯谖的关系。

22. 举例分析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刻画认为形象的艺术特色。

23. 简析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24. 简析《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色。

六、阅读分系题

25. 阅读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从“齐人有冯谖者„„不复歌”)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两段文字出自何书?

(2)冯谖与孟尝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冯谖使人属孟尝君曰“客无好”、“客无能”的目的是什么?

(4)冯谖、孟尝君、左右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5)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揭示了他什么心态?

26. 阅读本文第三至六段(从“后孟尝君„„乃今日见之”) 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阵,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

(3)从“诺。先生休矣”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之见。”分别揭示了孟尝君什么心态?

(4)本段描写抑扬兼行,其好处是什么?


相关文章

  • 西游神魔决科举乡试春秋战国题目怎
  • 西游神魔决科举乡试春秋战国题目怎么解 答案分享西游神魔决科举乡试中春秋战国题目很多,对于大部分为玩家大部分题目都不会做,只有瞎蒙 ,那么今天你们就不用担心了,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下这类问题的答案.考试时间:11:00-13:00,19:00 ...查看


  • 战国策名著导读
  •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查看


  • [战国策] 3
  • 有些道学家不鼓励读书人去翻阅<战国策>,怕其中的阴谋诡计把人教坏了.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对后来中国历史起到重大影响的制度.文化.思想,其中许多都根源于此.从世界范围内看,约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 ...查看


  • [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 ①<战国策>双宾语研究 班 陈芬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06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6 摘要: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而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当然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和现代汉语的 ...查看


  • [史记]与[战国策]人物描写的艺术技巧之比较研究
  • 摘 要:<史记>与<战国策>皆是鸿篇巨制的文学著作,在艺术技巧的使用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是出色.历代以来,众多的文学大家们对这两部书的写人成就,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本文从二者的细节描写.语言运 ...查看


  • _战国策_中寓言主题的分类_赵阳
  • 2004年3月第22卷第1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YangzhouCollegeofEducationMar.2004Vol.22,No.1 <战国策>中寓言主题的分类 赵阳,吴晓洪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查看


  • [战国策·齐策][战国策·齐策]比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查看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 ...查看


  • 3.[战国策]-卫鞅亡魏入秦[史记]-商君列传对比分析
  • 与 描绘卫鞅的简单对比分析 本节介绍战国人物卫鞅的事迹在和两本史书中的对比分析. 卫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 ...查看


  • 专题 | 秦始皇靠黄金统一天下?
  • 对于战国后期秦国的统一天下,历来的研究一般是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来展开讨论.在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推动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春秋战国逐渐形成的黄金市场.在统一的黄金市场的情况下,秦国占有黄金产地以获得经济强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