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

教学设计

蒋艳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的探究的能力。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法:发现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猫、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个猜图游戏好吗?

出示情境图:请猜一猜这张图片是什么?

生:一个蓝色的球

出示第二幅:看看它的另背面

生:原来是那个小兔子背了个大蘑菇

出示第三幅图:再看它的上面呢?

生:原来是个存钱罐

师:有什么感受?

生: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全面观察。

(游戏既复习了方位,又让学生体会到站得角度不同,观察的物体不一样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的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玩具熊猫(主要复习熊猫的前、后、左、右)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熊猫(师转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熊猫是什么样子(藏起熊猫)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组内互相的介绍一下熊猫。(初步的感知观察方法, 并学会与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熊猫,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做示范从前面平视熊猫)请同学猜一猜老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 ”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学们也很想看一看我们可爱的熊猫的前面(这时把熊猫转过来请同学们观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们想想,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张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呢?(生答)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左边,也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右边(两位同学很快站好了),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两位同学观察的熊猫是一样的吗?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一样的,这时只要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这时让学生快速的找出左、右两幅图片。

师:把熊猫的后面朝向学生,请学生说说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熊猫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对应的图片。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熊猫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熊猫的左、右、侧面,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2、 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玩具放在小组中间,并说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转动你的玩具,请再说一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介绍你们的玩具吗?(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体,介绍物体)

3、观察数学书。

(1)请组上同学把数学书立着拼在一起,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书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数学书和笔盒。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笔盒,放在书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

2、出示一张教学楼的照片。

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3、出示天安门三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4、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

教学设计

蒋艳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的探究的能力。

重点:能结合具体的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法:发现法、观察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玩具熊猫、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做个猜图游戏好吗?

出示情境图:请猜一猜这张图片是什么?

生:一个蓝色的球

出示第二幅:看看它的另背面

生:原来是那个小兔子背了个大蘑菇

出示第三幅图:再看它的上面呢?

生:原来是个存钱罐

师:有什么感受?

生: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全面观察。

(游戏既复习了方位,又让学生体会到站得角度不同,观察的物体不一样的,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的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玩具熊猫(主要复习熊猫的前、后、左、右)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熊猫(师转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熊猫是什么样子(藏起熊猫)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组内互相的介绍一下熊猫。(初步的感知观察方法, 并学会与人交流)

示范: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熊猫,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做示范从前面平视熊猫)请同学猜一猜老师看到了什么(生交流“眼睛、鼻子、嘴巴„.. ”只要抓住了某一特征就可以)同学们也很想看一看我们可爱的熊猫的前面(这时把熊猫转过来请同学们观察并全班交流)那么你们想想,这里有四幅照片哪一张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呢?(生答)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左边,也请一位同学来观察熊猫的右边(两位同学很快站好了),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这两位同学观察的熊猫是一样的吗?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一样的,这时只要给他们时间,很快他们就能找出不同(朝向不同)这时让学生快速的找出左、右两幅图片。

师:把熊猫的后面朝向学生,请学生说说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熊猫的什么(生交流),并找出对应的图片。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熊猫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熊猫的左、右、侧面,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2、 运用观察方法观察物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玩具放在小组中间,并说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转动你的玩具,请再说一说你们站在玩具的哪一面?看到了什么?(生小组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介绍你们的玩具吗?(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物体,介绍物体)

3、观察数学书。

(1)请组上同学把数学书立着拼在一起,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书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数学书和笔盒。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笔盒,放在书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

2、出示一张教学楼的照片。

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3、出示天安门三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4、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相关文章

  •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
  • 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表示物体 ...查看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教案
  • 确定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不同的表述来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来确定物体.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饿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 ...查看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教案 1
  • 确定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不同的表述来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来确定物体.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饿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 ...查看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第1节 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温度的概念:2.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 ...查看


  •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 比多少 教材第6.第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3.第4题. 1. 通过操作, 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 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 培养学生的观察. ...查看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案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加 法 教 案 毛井中心小学 车永谦 2012-9-12 加法教案 教学内容: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quo ...查看


  •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查看


  • [新编]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教案
  •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教案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 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平面 图形的基本元素( ...查看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观察物体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观察物体 比如第1题:要求正面看到的是4个横放的,那就应该先连着横放4个,然后考虑多出来的那1个,可以放在前,也可以放在后,一共会有8种摆法. 第2题是从侧面考虑的,那就应该先一前一后放两个,然后再考虑1和4或是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