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1期
2007年3月无无锡锡南学院院南洋洋学学学报报JournalofWuxiSouthOceanCollege6卷Vol.6第No.1Mar.2007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
杨鑫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学系,江苏无锡214081)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是形成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根源。民族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核是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经营思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
显现其智慧的光辉,对当代中国企业的经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其中不全面或有局限
性的思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
[关键词]经营;经营思想;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XXX-XXXX(2007)01-0032-08
悠久的中华文化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民族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合理的内核是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经营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企业经营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营思想
中国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及战国时代(公元前475至前221年)是古代历史文明的光辉时代。在经济方面,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剩余产品有所增加,使商品的自由经营成为急切的需要,出现了独立的手工业和商业阶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经营思想。
1.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前645年),字夷吾,齐国颖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贫困,少年时代曾经营过商业,所以对贸易有较丰富的直接知识。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史记》中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恒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他帮助齐恒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管仲著有《管子》一书,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经济问题。对经营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人本自利”的人性论观点。《管子・禁藏》中说,人的本性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执)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忧,而民自富。如鸟之复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由此可见,在《管子》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将“自利”肯定为人类的本性,其存在是客观的。
”根据管仲的“自利”观点,经营管仲认为:“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也。
中追求利益是很自然的事,是人的本性的表现而已。
2.晏婴(约公元前585年—前500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任齐卿。《史记》中称“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其思想主要见于《左传》、《晏子春秋》等。晏子继承了管子等人主张的人性论思想,认为“蕴利”之心,人皆有之,“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而所争者就是“利”。但是追求“利”必须有一个伦理的限度,而这个伦理限度,晏收稿日期:2006-08-25
作者简介:杨鑫(1943-),男,江苏泰兴市人,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担任研究员。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3子称之为“义”。晏子说:“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卷三),这就是说,利是不可以强行索取的,见到“利”应当先想到“义”才好。他认为“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同时,晏子又提出了“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十年》),晏子在这里提出了获取“利”的方式的正当性和数量上的适度性。晏子的思想主张,指出了在经营中个人对财富的追求应该有一个伦理的限度,不可太贪,如果过度,则是“败”或“孽”。
3.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楚国人(今河南南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智士能臣。范蠡曾为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称霸诸侯。他高瞻远瞩,亡吴兴越后,认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他预见越王勾践只能与自己共患难,便激流勇退,弃官经商,举家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家人,一边在海边辛勤垦荒种地,养殖五畜,一边看准机会做买卖赚钱。后来又来到山东定陶经商,并定居于此,自号陶朱公。他在商业经营活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当时举世闻名的巨万富商。范蠡是中国古代的经营之神,有“商圣”的美誉。范蠡的主要经营观点有以下几点:
(1)他坚持人们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先知道“天地之恒制”才可以有“天下之成利”,否则就会“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国语・越语》),这就是说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农业丰歉的自然规律。经营致富之道就在于能顺应这种自然规律并据以掌握商情的动态。
),也就是说早日准(2)经营的“待乏”原则。他的所谓“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史记・货殖列传》
备经营将来迫切需要的物资为最有利可图,当水灾盛行时不必以舟为贸易对象,而须准备做车的生意,因水灾结束后,车将成为特别需要或缺乏的商品,其价格必将大涨。同样道理,在干旱时要预备做船的生意。
,也就是指获得高额利润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3)经营的“积著之理”
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金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传说范蠡经营的谋略中有“三略”、“三谋”。所谓《三略》,就是《货略》、《价略》、《市略》。范蠡讲的聚财的原理是“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意思是说货物的品质要完美,要注意价格变化,不要使货币停止流动。他的《三谋》共有十八则,指《人谋》、《事谋》、《物谋》。
在《人谋》中,范蠡提出了六则: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易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在《事谋》中,范蠡提出了六则: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贷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在《物谋》中,范蠡又提出六则:
34无锡南洋学院学报第6卷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账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账要勤,懈怠滞本金。
范蠡的经营之道,绵延几千年都是商业经营者的金科玉律。即使到现代,世界各国华裔商人仍旧将范蠡奉为“经营之神”。
4.白圭(约公元前370—前300年),名丹,字圭,是战国时代人。他是商业致富的专家,被后世商贾崇拜为商业的“祖师”。白圭的经营原则是“乐观时变”,根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
)。具体的做法是在五谷成熟时收进谷类,出售丝、漆;蚕茧成熟时收进帛、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絮,出售谷类。他的这些原则做法与范蠡的“待乏”原则基本差不多。白圭对贸易有独立的见解,他说:“欲长钱,取下谷”。“下谷”泛指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其市场需求量变动较小而成交量又很大,从事这种贸易风险较小,能从多中取利。白圭强调,在经营中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如他所说:“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5.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后来全家迁居茂陵,即今陕西兴平。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不朽著作《史记》中特辟了《货殖列传》,表达了他的经营思想。司马迁的经营思想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史记・货殖(1)肯定人们在经营活动中对财富的追求。“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具遇者也。
列传》),而人们“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他认为好利爱财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2)强调善者因之。司马迁认为,要充分利用人的这种自然本性,“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也就是说,要让人的这种自然人性自由发展并适当进行引导教育,让其成为人们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众多致富途(3)致富方式的正当性。司马迁认为,“富无经业,货无常主”(《史记・货殖列传》
径中,他强调“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为下”(《史记・货殖列传》),“本富”指从事农业,“末富”指从事商业。另外一些人如“闾巷少年”,不务生产,或“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或“博戏驰逐,斗鸡走狗”或“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铢者”(《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认为这些都是非“治生之正道”,乃是“奸富”或“恶业”。司马迁对致富的看法,是对靠节俭,勤劳和智慧致富的肯定。
。司马迁认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他认(4)“富者必用奇胜”
为,“末业”(商业)是人们发财致富的最佳形式,致富很快,但它需要比从事“本业”(农业)更多的投入,“末业”是一种“巧业”,一种靠信息资源与智力资源获取财富的事业,致富者必出奇制胜。
(二)明清时期儒商的经营思想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商业化进程。在江南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明清交替之际,整个社会中商人和资本家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弃农从商”现象日益普遍化,并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商人联盟———“商邦”,其中主要分为南北两大系。南系以徽商为代表,北系则以晋商为代表。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黔县、绩溪和婺源六县的商人。徽商开始于南梁,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鼎盛于清代乾隆,在清道光以后日趋衰败,前后达六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5百余年。历史上,将徽商称为儒商。所谓儒商,就是指很多商人是士大夫阶层(读书人),他们或者是先读书后经商,或者是先经商后读书,但都是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经商,“亦贾亦儒”、“贾而为儒”。
他们在经商活动中,善于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他们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达三百余年。到清代,徽商的财富积聚达到高峰。徽商以儒家的“仁义忠信”为核心,形成自己的经营思想,可集中归纳如下几点:
1.儒道经营,诚信为本。徽州因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儒家思想比别处更加流传广泛并且根深蒂固。儒家的道德规范成了徽商自觉遵从,恪守不变的传统。“诚”和“信”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重要的思想道德范畴,无诚不信,无信不立,徽商将“诚信”二字作为经营的立身之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徽商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并坚信只要做到了“诚信”,就能在商业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儒商的求财之道,是一种公平、公正的赚钱方式,决不会欺瞒狡诈,更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至于横行霸道,强买强卖。道光年间,黔县有一个叫舒遵宪的徽商说:“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并且比喻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儒商的义利观就是“以义取利”,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是指在经营活动中,以仁爱之心做人,追求高尚的个人3.仁者爱人,仁心为质。所谓“仁心为质”
品质。《丰南志》中,对康乾年间歙县盐商吴炳的评价“公平生以仁心为质,视人之急如己”,是说吴炳一生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并且从不声张。吴炳临终前,留给他儿子的十二字“家训”是“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这说明儒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愿意帮助别人。
总之,徽商以儒治商,自觉地多读书勤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从而使他们在商业经营中精于筹算,审时度势,力戒骄奢,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经世济民。
(三)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经营思想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企业从封建手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渐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其中尤以民族资本企业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1.从商业经营向工业经营转变。逐步办起了各种生产性企业,包括纺织、面粉、针织、卷烟、榨油等轻工业企业,同时也包括采煤、钢铁、锑钨、水泥等重工业,生产方式上力求采用机器生产,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引进科学管理方法。
)上海人,1909年赴美国学习农业,2.引进西方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例如:穆藕初(1876-1943
获农学博士学位。他留美返国后,从1914开始,先后创建德大、厚生和豫丰等纱厂,同时翻译出泰勒的《科学管理》一书,并在工厂内推行科学管理方法。在经营方式方法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方法经营。例如,在产品销售方面,扩大销售网点,在国内外广设分公司,工商联营,创名牌产品,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采用广告展览会,以及举办公益事业等,加强宣传,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热情为用户服务,注重积累并灵活有效运用资金等等。
3.经营思想仍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适当吸收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例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所创办的以荣氏家族的资本为中心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荣德生(1875—1952年)别号乐农,无锡荣巷人。幼年只在私塾中读了五六年书,读完《论语》、《孟子》和《幼学》,以后靠经常自修读书,15岁到上海钱庄学徒,18岁学成满师。在22岁时,他运用招股方式集资经营。190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开设“保兴面粉厂”,1903年改组为茂新面粉公司,以后逐步发展为四个厂。福新面粉公司于1912年在上海创立,并很快发展为八个厂。申新纺织公司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到1931发展为九个厂。他因此也成为驰名中外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荣氏企业是我国民族工业中规模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荣德生曾书写对联,用“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表明自己经营思想和处世哲学。
荣德生在经营上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誉,改进设备技术,增产获利,并同时兼并扩充,开
36无锡南洋学院学报第6卷展多种经营。在扩充面粉、纺纱生产的同时,还从事其他经营。早年申新公司设立同仁储蓄部,吸纳资金。1919年,他们在无锡开设公益铁工厂,专为茂新、福新和申新各企业及对外制造零件和修理机械。利用纱厂废花,开设造纸厂。公司自设运输大队,拥有木船、汽车、骡马大车,各地均设运输站和仓库,并附设保险公司,自行保险,同时还自设公益工商研究所,添设化学实验室,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另外,他们还创办学校,于1919年在无锡创办公益工商中学;于1940年在上海开设中国纺织印染工业专科学校,于1946年将其改为中国纺织印染工程学院;同时在无锡创办江南大学,并附设面粉专科。公司通过办学,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员,有不少成为工商实业界的骨干。
二、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精髓及其局限
中华民族文化是形成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根源。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精髓主要包含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显现其智慧的光辉,对当代中国企业的经营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其中不全面或有局限性的思想,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
(一)义和利
企业经营必须要谋求更大的利润,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利益的正当性问题,是中国古代
,这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重要议题之一。思想家以及当代社会所关心的焦点。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
宋代儒学家程颐认为“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河南程代遗书》卷十一)。大儒学家朱熹则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义和利的观点,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精辟的看法。
“义”用现代的思想来说,就是指人们在经营中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财产和公共财产,在经营中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或社会的利益,就是见利忘义;只有让消费者和社会得到利益,自己也才能在经营中获得利益,这就是义和利的统一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7取向是“重义轻利,义重于利”。孔子“罕言利”,孟子“何必曰利”甚至后来发展到极端化,绝对否定利,所谓“正其谊而不谋其利”,这种思想形成了我国普遍的、历久不衰的社会心理。这种思想倾向是阻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为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是很自然的事,否则,企业如何生存发展?所以企业在经营中“见义忘利”是不对的,是不能长久的;但“尚义贬利”,甚至不谈利,也是错误的。正确的经营思想是“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二)诚和信
“诚”的本意是真实、真切、不自欺、不欺人,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等,包含着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待人的双重意思。“信”的本意是指“人言”,《说文解字》将信列入“言”部,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即“人言为信”。一般指言语真实和说话算数,指不说假话,不以谎言骗人。诚是真诚、诚实、虔诚,信是信用、信誉、守信,诚信是守诺、践约、无欺。
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核心。诚信对经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论语・公冶长》),就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1.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那么就不能立身处世。诚信的内涵,是指个人品德和处世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春秋彀梁传》中说
。人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人之所以为人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
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就是诚信,失去诚信则不能立身。
,宋代儒学家2.诚信是商人安身立业之本。在范蠡的经商生涯中,他经常说:“做人无非讲个信义”
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恪守信用,是中国古代商人具备的生存理念之
一。胡雪岩在经营中本着“凡贸易不得欺”的信条,就是说交易不能以欺诈为手段。现在的杭州胡庆余堂,仍然奉胡学岩的“诚信”二字为本,从胡学岩手里传下来的“戒欺匾”和“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依然高挂堂前。所以中国传统经营思想中,一直将诚信看成是商人的立足之本,发展的源泉。信誉是企业的财富,好的信用和信誉会使企业价值连城。因为企业有了信誉,就有了潜在的市场;企业失去诚信,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更不用说能够发展壮大,就会在经营活动中寸步难行。
(三)和与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和”指将不同事物相互结合而达致平衡。西周末年的史伯指出,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就是说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多样统一的状态,“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讲“礼之
”(《论语・学而》),孟子的名言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这用,和为贵。
都说明了“和”的地位和价值。中国传统经营思想中“和气生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强调经营活动中必须广结良缘,人缘就是财缘。与“贵和”相联系的是“尚中”的观念。“和”是中的结果,“中”是“和”的表现。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中庸”是指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把握分寸,顺其自然,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这是“和”的保证,“和”的实现。在经营活动中,适度为美,过度为丑;适度是福,过度为祸。“贵和持中”思想要求企业在经营中,对内注重和谐局面的现实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企业内部的团结和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对外强调相互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对于企业经营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贵和持中”的观念又具有明显的弊端,这就是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竞争。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在经营中一方面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和为贵”,另一方面还必须要有胆识和谋略,这两方面的结合,才是一个“精明”的经营者,从而才能获得经营成功。
(四)谋和略
38无锡南洋学院学报第6卷“谋”,指计谋,“略”指战略、策略和战术。所谓“谋略”,就是所采用的间接的、神奇的、不合常规的、令人惊异的手段,隐藏不露的计谋、运筹帷幄的战略、策略、战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商场如同战场,竞争如同战争,“上兵伐谋”,商场竞争,智慧先行。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典籍浩如烟海,《孙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孙子兵法论述的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所揭示的抗战哲学,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市场竞争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多算胜,不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篇》)。企业经营,要时时算计,处处算计,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就看能算到多少。企业善于谋划才能赢。成事在谋,谋事在人。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经营谋略,用智谋克服困难,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
(五)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自强不息”出自《易传》中“乾”卦的“大象”卦辞,原文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企业经营一帆风顺的坦途是没有的,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险阻。古代商人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以及经验的不足等多种原因,都会历经种种磨难,最后才发家致富,有的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商。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经营成果的取得,决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活动中奋勇博击而来的,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不怕失败,处于逆境而坚忍不拔,处于顺境而与时俱进,这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中最为珍爱的精神遗产。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中“坤”卦的“大象”卦辞,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指道德修养深厚,心怀博大,能容万物,与万物共生、共长、共存,从万物中汲取营养,成就自己的事业。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要有广阔的心胸,要能做到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宰相肚子能撑船”,努力做到“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不是单纯的退让,而是聪明的忍让,“放人一条生路,留己一条财路”,“积恩则昌,积怨则亡”。广泛地施恩于人,会使自己经营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期与人积怨,则可能导致灭亡。
(六)勤俭和谨慎
吃苦耐劳和勤奋俭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中国民间谚语讲“福贵固从勤俭起,贫穷只为手头松”。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要精打细算。民间经营传统告诫我们“不俭不怜,徒负披星步峻;且俭且怜,风雨无虑”,意思是说对钱财不节省不爱惜,就白白承受了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艰辛;节俭且爱惜钱财,遇到困难时也就没有顾虑。“对客商,不辞晓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惊恐辛苦而来。若不俭省爱恤,则动渠劳碌何益哉”。这就是说,作为奔波各地的商人,做生意不分日夜,跋山涉水,所获得的那一点微小的利润,都来自于所承受的惊恐和辛劳。如果不节省钱财,那么一切劳作都没有任何益处了。钱财来自艰辛的经营,来自不懈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业者尤其懂得钱财来之不易,节俭是成功创业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除了生活上节俭以外,在企业经营中还必须精打细算,节约成本,从而才能增加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加经营利润。
中华经营中有谨慎、稳建、求是、务实的传统思想。陈嘉庚先生说:“经商犹如用兵,无时非危,故无时不谨,谨慎处事,厚积薄发,是经商之道”。经营中存在诸多风险,决策时必须深思熟虑,稳扎稳打,不能空谈和玄想,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过度谨慎,也可能使经营者不思进取,丧失机遇,失去开拓创新的能力。所以对待谨慎、稳健的传统思想,即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公元前280—前233年)有奢侈“养殃”的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如果贪图享受,纵情任欲,必定会有亡国之殃。明代钱琦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骄惩奢,其惟恭俭乎!”(《钱公良测语・规世》)。中国很多富商,在成功以后往往“辉煌西去,败在奢靡”。巨商胡雪岩最后的失败,和他生活上的奢靡有着很大的关系。民间常说:“富不过三代”,其中的原因,就是有钱人的儿孙不懂得“勤俭”,挥金如土,不会营运资产,最终使家产败尽。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者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9和开创者荣德生先生“一生节俭自奉,生活简朴,平时布衣
布鞋,饭食简单,不求特殊”(荣毅仁在《无锡市纪念荣德
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9月5日)。荣德
生先生在编撰的“人道须知”中,引用吕新吾先生身家盛衰
循环图作为“惊惧”,图中从“困穷”向“悔奋”右旋,至
“祸变”。
困穷
悔奋
勤苦
节俭
积贮
富足
骄满
豪奢
惜也。
淫暴
祸变欲则如水横流,性则如火燥烈,愈足愈不称心。气焰不知自遏,神明忿怒,远近怨嗟。人祸天灾交至,倾家荡产必然,幸则困穷,甚者家亡身贫贱忧戚,百不如意,欺心不起,善念自生。自取困穷则悔悟,生来困穷则奋发。各有所业,夙夜勤劳。曾受勤苦,自知爱惜。勤中所致,俭中所余,自能积少成多。图吕新吾先生身家盛衰循环图积贮之久,自然充盈,此时如水满将溢,火热将炽,若能约已丰施,济人利物,则阴德可济子财多则意满志骄,耻约羞素,不思富足从何而来。衣食居处,器用应酬,事事要华美胜人,然后意泰心欢。稍不快情,则毁成功,弃天物,皆不孙,福泽可以长延。而鄙夫败子,不肯为也。死,困穷亦不可得。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事经营活动时,必须认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得到借鉴和启迪,应该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经营思想,同时在吸收的时候也要正确认识其历史的条件性和局限性,所以这一切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3]王延元,王世华著.《徽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荣德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TraditionalChineseIdeasonManagementandItsLimitations
YANGXin
(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Business,WuxiSouthOceanCollege,Wuxi,Jiangsu214081)
Abstract:ChinesenationalcultureistherootoftraditionalChineseideasonmanagement,itsrationalkernelofcorevaluebeingthepreciousculturalresourcesofmanagementvalueofenterprises.Underthemodernmarketeconomy,theseideasandvaluesonmanagementarestillafountofwisdom,whichplaysaninstructionalroleintoday'senterprisemanagement.Astoitslimitationsandbiasedideas,wemustdiscardwhileadvancingwiththetimes.
Keywords:management;managementideas;traditionalChinesemanagementideas;
limitations
第6卷第1期
2007年3月无无锡锡南学院院南洋洋学学学报报JournalofWuxiSouthOceanCollege6卷Vol.6第No.1Mar.2007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
杨鑫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学系,江苏无锡214081)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是形成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根源。民族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核是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经营思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
显现其智慧的光辉,对当代中国企业的经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其中不全面或有局限
性的思想,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
[关键词]经营;经营思想;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XXX-XXXX(2007)01-0032-08
悠久的中华文化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民族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合理的内核是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经营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企业经营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营思想
中国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及战国时代(公元前475至前221年)是古代历史文明的光辉时代。在经济方面,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剩余产品有所增加,使商品的自由经营成为急切的需要,出现了独立的手工业和商业阶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经营思想。
1.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前645年),字夷吾,齐国颖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贫困,少年时代曾经营过商业,所以对贸易有较丰富的直接知识。他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史记》中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恒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他帮助齐恒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管仲著有《管子》一书,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经济问题。对经营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人本自利”的人性论观点。《管子・禁藏》中说,人的本性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执)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忧,而民自富。如鸟之复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由此可见,在《管子》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将“自利”肯定为人类的本性,其存在是客观的。
”根据管仲的“自利”观点,经营管仲认为:“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也。
中追求利益是很自然的事,是人的本性的表现而已。
2.晏婴(约公元前585年—前500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任齐卿。《史记》中称“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其思想主要见于《左传》、《晏子春秋》等。晏子继承了管子等人主张的人性论思想,认为“蕴利”之心,人皆有之,“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而所争者就是“利”。但是追求“利”必须有一个伦理的限度,而这个伦理限度,晏收稿日期:2006-08-25
作者简介:杨鑫(1943-),男,江苏泰兴市人,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担任研究员。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3子称之为“义”。晏子说:“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卷三),这就是说,利是不可以强行索取的,见到“利”应当先想到“义”才好。他认为“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同时,晏子又提出了“义,利之本也”(《左传・昭公十年》),晏子在这里提出了获取“利”的方式的正当性和数量上的适度性。晏子的思想主张,指出了在经营中个人对财富的追求应该有一个伦理的限度,不可太贪,如果过度,则是“败”或“孽”。
3.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楚国人(今河南南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智士能臣。范蠡曾为越国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称霸诸侯。他高瞻远瞩,亡吴兴越后,认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他预见越王勾践只能与自己共患难,便激流勇退,弃官经商,举家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家人,一边在海边辛勤垦荒种地,养殖五畜,一边看准机会做买卖赚钱。后来又来到山东定陶经商,并定居于此,自号陶朱公。他在商业经营活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当时举世闻名的巨万富商。范蠡是中国古代的经营之神,有“商圣”的美誉。范蠡的主要经营观点有以下几点:
(1)他坚持人们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所以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先知道“天地之恒制”才可以有“天下之成利”,否则就会“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国语・越语》),这就是说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农业丰歉的自然规律。经营致富之道就在于能顺应这种自然规律并据以掌握商情的动态。
),也就是说早日准(2)经营的“待乏”原则。他的所谓“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史记・货殖列传》
备经营将来迫切需要的物资为最有利可图,当水灾盛行时不必以舟为贸易对象,而须准备做车的生意,因水灾结束后,车将成为特别需要或缺乏的商品,其价格必将大涨。同样道理,在干旱时要预备做船的生意。
,也就是指获得高额利润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3)经营的“积著之理”
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金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
传说范蠡经营的谋略中有“三略”、“三谋”。所谓《三略》,就是《货略》、《价略》、《市略》。范蠡讲的聚财的原理是“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意思是说货物的品质要完美,要注意价格变化,不要使货币停止流动。他的《三谋》共有十八则,指《人谋》、《事谋》、《物谋》。
在《人谋》中,范蠡提出了六则: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易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在《事谋》中,范蠡提出了六则:
用度宜俭,奢华财源败。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贷期要准,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机。
进货要严,滥入货价减。
出纳要谨,潦草差错多。
在《物谋》中,范蠡又提出六则:
34无锡南洋学院学报第6卷
优劣要清,混淆耗损大。
存物要整,散漫难查点。
价格要明,含糊多争执。
赊欠要审,滥出亏血本。
账目要清,糊涂弊端生。
查账要勤,懈怠滞本金。
范蠡的经营之道,绵延几千年都是商业经营者的金科玉律。即使到现代,世界各国华裔商人仍旧将范蠡奉为“经营之神”。
4.白圭(约公元前370—前300年),名丹,字圭,是战国时代人。他是商业致富的专家,被后世商贾崇拜为商业的“祖师”。白圭的经营原则是“乐观时变”,根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
)。具体的做法是在五谷成熟时收进谷类,出售丝、漆;蚕茧成熟时收进帛、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絮,出售谷类。他的这些原则做法与范蠡的“待乏”原则基本差不多。白圭对贸易有独立的见解,他说:“欲长钱,取下谷”。“下谷”泛指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其市场需求量变动较小而成交量又很大,从事这种贸易风险较小,能从多中取利。白圭强调,在经营中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如他所说:“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5.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后来全家迁居茂陵,即今陕西兴平。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不朽著作《史记》中特辟了《货殖列传》,表达了他的经营思想。司马迁的经营思想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史记・货殖(1)肯定人们在经营活动中对财富的追求。“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具遇者也。
列传》),而人们“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他认为好利爱财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2)强调善者因之。司马迁认为,要充分利用人的这种自然本性,“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与之争”(《史记・货殖列传》),也就是说,要让人的这种自然人性自由发展并适当进行引导教育,让其成为人们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众多致富途(3)致富方式的正当性。司马迁认为,“富无经业,货无常主”(《史记・货殖列传》
径中,他强调“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为下”(《史记・货殖列传》),“本富”指从事农业,“末富”指从事商业。另外一些人如“闾巷少年”,不务生产,或“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或“博戏驰逐,斗鸡走狗”或“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铢者”(《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认为这些都是非“治生之正道”,乃是“奸富”或“恶业”。司马迁对致富的看法,是对靠节俭,勤劳和智慧致富的肯定。
。司马迁认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他认(4)“富者必用奇胜”
为,“末业”(商业)是人们发财致富的最佳形式,致富很快,但它需要比从事“本业”(农业)更多的投入,“末业”是一种“巧业”,一种靠信息资源与智力资源获取财富的事业,致富者必出奇制胜。
(二)明清时期儒商的经营思想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商业化进程。在江南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明清交替之际,整个社会中商人和资本家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弃农从商”现象日益普遍化,并形成了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商人联盟———“商邦”,其中主要分为南北两大系。南系以徽商为代表,北系则以晋商为代表。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黔县、绩溪和婺源六县的商人。徽商开始于南梁,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鼎盛于清代乾隆,在清道光以后日趋衰败,前后达六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5百余年。历史上,将徽商称为儒商。所谓儒商,就是指很多商人是士大夫阶层(读书人),他们或者是先读书后经商,或者是先经商后读书,但都是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经商,“亦贾亦儒”、“贾而为儒”。
他们在经商活动中,善于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他们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达三百余年。到清代,徽商的财富积聚达到高峰。徽商以儒家的“仁义忠信”为核心,形成自己的经营思想,可集中归纳如下几点:
1.儒道经营,诚信为本。徽州因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儒家思想比别处更加流传广泛并且根深蒂固。儒家的道德规范成了徽商自觉遵从,恪守不变的传统。“诚”和“信”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重要的思想道德范畴,无诚不信,无信不立,徽商将“诚信”二字作为经营的立身之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徽商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并坚信只要做到了“诚信”,就能在商业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
。儒商的求财之道,是一种公平、公正的赚钱方式,决不会欺瞒狡诈,更2.“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至于横行霸道,强买强卖。道光年间,黔县有一个叫舒遵宪的徽商说:“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并且比喻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儒商的义利观就是“以义取利”,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是指在经营活动中,以仁爱之心做人,追求高尚的个人3.仁者爱人,仁心为质。所谓“仁心为质”
品质。《丰南志》中,对康乾年间歙县盐商吴炳的评价“公平生以仁心为质,视人之急如己”,是说吴炳一生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并且从不声张。吴炳临终前,留给他儿子的十二字“家训”是“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这说明儒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愿意帮助别人。
总之,徽商以儒治商,自觉地多读书勤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从而使他们在商业经营中精于筹算,审时度势,力戒骄奢,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经世济民。
(三)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经营思想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企业从封建手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渐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其中尤以民族资本企业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1.从商业经营向工业经营转变。逐步办起了各种生产性企业,包括纺织、面粉、针织、卷烟、榨油等轻工业企业,同时也包括采煤、钢铁、锑钨、水泥等重工业,生产方式上力求采用机器生产,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引进科学管理方法。
)上海人,1909年赴美国学习农业,2.引进西方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例如:穆藕初(1876-1943
获农学博士学位。他留美返国后,从1914开始,先后创建德大、厚生和豫丰等纱厂,同时翻译出泰勒的《科学管理》一书,并在工厂内推行科学管理方法。在经营方式方法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行方法经营。例如,在产品销售方面,扩大销售网点,在国内外广设分公司,工商联营,创名牌产品,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采用广告展览会,以及举办公益事业等,加强宣传,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热情为用户服务,注重积累并灵活有效运用资金等等。
3.经营思想仍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适当吸收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例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所创办的以荣氏家族的资本为中心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荣德生(1875—1952年)别号乐农,无锡荣巷人。幼年只在私塾中读了五六年书,读完《论语》、《孟子》和《幼学》,以后靠经常自修读书,15岁到上海钱庄学徒,18岁学成满师。在22岁时,他运用招股方式集资经营。190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开设“保兴面粉厂”,1903年改组为茂新面粉公司,以后逐步发展为四个厂。福新面粉公司于1912年在上海创立,并很快发展为八个厂。申新纺织公司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到1931发展为九个厂。他因此也成为驰名中外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荣氏企业是我国民族工业中规模最大的家族企业集团,荣德生曾书写对联,用“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表明自己经营思想和处世哲学。
荣德生在经营上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誉,改进设备技术,增产获利,并同时兼并扩充,开
36无锡南洋学院学报第6卷展多种经营。在扩充面粉、纺纱生产的同时,还从事其他经营。早年申新公司设立同仁储蓄部,吸纳资金。1919年,他们在无锡开设公益铁工厂,专为茂新、福新和申新各企业及对外制造零件和修理机械。利用纱厂废花,开设造纸厂。公司自设运输大队,拥有木船、汽车、骡马大车,各地均设运输站和仓库,并附设保险公司,自行保险,同时还自设公益工商研究所,添设化学实验室,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另外,他们还创办学校,于1919年在无锡创办公益工商中学;于1940年在上海开设中国纺织印染工业专科学校,于1946年将其改为中国纺织印染工程学院;同时在无锡创办江南大学,并附设面粉专科。公司通过办学,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员,有不少成为工商实业界的骨干。
二、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精髓及其局限
中华民族文化是形成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根源。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精髓主要包含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显现其智慧的光辉,对当代中国企业的经营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其中不全面或有局限性的思想,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合理扬弃。
(一)义和利
企业经营必须要谋求更大的利润,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利益的正当性问题,是中国古代
,这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重要议题之一。思想家以及当代社会所关心的焦点。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辩”
宋代儒学家程颐认为“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河南程代遗书》卷十一)。大儒学家朱熹则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义和利的观点,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精辟的看法。
“义”用现代的思想来说,就是指人们在经营中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财产和公共财产,在经营中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或社会的利益,就是见利忘义;只有让消费者和社会得到利益,自己也才能在经营中获得利益,这就是义和利的统一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7取向是“重义轻利,义重于利”。孔子“罕言利”,孟子“何必曰利”甚至后来发展到极端化,绝对否定利,所谓“正其谊而不谋其利”,这种思想形成了我国普遍的、历久不衰的社会心理。这种思想倾向是阻碍企业经营发展的,因为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是很自然的事,否则,企业如何生存发展?所以企业在经营中“见义忘利”是不对的,是不能长久的;但“尚义贬利”,甚至不谈利,也是错误的。正确的经营思想是“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二)诚和信
“诚”的本意是真实、真切、不自欺、不欺人,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等,包含着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待人的双重意思。“信”的本意是指“人言”,《说文解字》将信列入“言”部,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即“人言为信”。一般指言语真实和说话算数,指不说假话,不以谎言骗人。诚是真诚、诚实、虔诚,信是信用、信誉、守信,诚信是守诺、践约、无欺。
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的核心。诚信对经营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论语・公冶长》),就是说,一个人不讲诚信,1.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那么就不能立身处世。诚信的内涵,是指个人品德和处世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春秋彀梁传》中说
。人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人之所以为人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
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就是诚信,失去诚信则不能立身。
,宋代儒学家2.诚信是商人安身立业之本。在范蠡的经商生涯中,他经常说:“做人无非讲个信义”
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恪守信用,是中国古代商人具备的生存理念之
一。胡雪岩在经营中本着“凡贸易不得欺”的信条,就是说交易不能以欺诈为手段。现在的杭州胡庆余堂,仍然奉胡学岩的“诚信”二字为本,从胡学岩手里传下来的“戒欺匾”和“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依然高挂堂前。所以中国传统经营思想中,一直将诚信看成是商人的立足之本,发展的源泉。信誉是企业的财富,好的信用和信誉会使企业价值连城。因为企业有了信誉,就有了潜在的市场;企业失去诚信,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更不用说能够发展壮大,就会在经营活动中寸步难行。
(三)和与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和”指将不同事物相互结合而达致平衡。西周末年的史伯指出,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这就是说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多样统一的状态,“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讲“礼之
”(《论语・学而》),孟子的名言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这用,和为贵。
都说明了“和”的地位和价值。中国传统经营思想中“和气生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强调经营活动中必须广结良缘,人缘就是财缘。与“贵和”相联系的是“尚中”的观念。“和”是中的结果,“中”是“和”的表现。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是最高尚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中庸”是指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把握分寸,顺其自然,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这是“和”的保证,“和”的实现。在经营活动中,适度为美,过度为丑;适度是福,过度为祸。“贵和持中”思想要求企业在经营中,对内注重和谐局面的现实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企业内部的团结和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对外强调相互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对于企业经营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贵和持中”的观念又具有明显的弊端,这就是某种程度上淡化了竞争。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在经营中一方面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和为贵”,另一方面还必须要有胆识和谋略,这两方面的结合,才是一个“精明”的经营者,从而才能获得经营成功。
(四)谋和略
38无锡南洋学院学报第6卷“谋”,指计谋,“略”指战略、策略和战术。所谓“谋略”,就是所采用的间接的、神奇的、不合常规的、令人惊异的手段,隐藏不露的计谋、运筹帷幄的战略、策略、战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商场如同战场,竞争如同战争,“上兵伐谋”,商场竞争,智慧先行。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典籍浩如烟海,《孙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孙子兵法论述的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所揭示的抗战哲学,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市场竞争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多算胜,不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篇》)。企业经营,要时时算计,处处算计,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就看能算到多少。企业善于谋划才能赢。成事在谋,谋事在人。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经营谋略,用智谋克服困难,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
(五)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自强不息”出自《易传》中“乾”卦的“大象”卦辞,原文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指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企业经营一帆风顺的坦途是没有的,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险阻。古代商人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以及经验的不足等多种原因,都会历经种种磨难,最后才发家致富,有的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商。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经营成果的取得,决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活动中奋勇博击而来的,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不怕失败,处于逆境而坚忍不拔,处于顺境而与时俱进,这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中最为珍爱的精神遗产。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中“坤”卦的“大象”卦辞,原文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指道德修养深厚,心怀博大,能容万物,与万物共生、共长、共存,从万物中汲取营养,成就自己的事业。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个成功的经营者要有广阔的心胸,要能做到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宰相肚子能撑船”,努力做到“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不是单纯的退让,而是聪明的忍让,“放人一条生路,留己一条财路”,“积恩则昌,积怨则亡”。广泛地施恩于人,会使自己经营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期与人积怨,则可能导致灭亡。
(六)勤俭和谨慎
吃苦耐劳和勤奋俭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中国民间谚语讲“福贵固从勤俭起,贫穷只为手头松”。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要精打细算。民间经营传统告诫我们“不俭不怜,徒负披星步峻;且俭且怜,风雨无虑”,意思是说对钱财不节省不爱惜,就白白承受了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艰辛;节俭且爱惜钱财,遇到困难时也就没有顾虑。“对客商,不辞晓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惊恐辛苦而来。若不俭省爱恤,则动渠劳碌何益哉”。这就是说,作为奔波各地的商人,做生意不分日夜,跋山涉水,所获得的那一点微小的利润,都来自于所承受的惊恐和辛劳。如果不节省钱财,那么一切劳作都没有任何益处了。钱财来自艰辛的经营,来自不懈的努力。成就一番大业者尤其懂得钱财来之不易,节俭是成功创业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除了生活上节俭以外,在企业经营中还必须精打细算,节约成本,从而才能增加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加经营利润。
中华经营中有谨慎、稳建、求是、务实的传统思想。陈嘉庚先生说:“经商犹如用兵,无时非危,故无时不谨,谨慎处事,厚积薄发,是经商之道”。经营中存在诸多风险,决策时必须深思熟虑,稳扎稳打,不能空谈和玄想,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过度谨慎,也可能使经营者不思进取,丧失机遇,失去开拓创新的能力。所以对待谨慎、稳健的传统思想,即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公元前280—前233年)有奢侈“养殃”的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如果贪图享受,纵情任欲,必定会有亡国之殃。明代钱琦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去骄惩奢,其惟恭俭乎!”(《钱公良测语・规世》)。中国很多富商,在成功以后往往“辉煌西去,败在奢靡”。巨商胡雪岩最后的失败,和他生活上的奢靡有着很大的关系。民间常说:“富不过三代”,其中的原因,就是有钱人的儿孙不懂得“勤俭”,挥金如土,不会营运资产,最终使家产败尽。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者
第1期杨鑫: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39和开创者荣德生先生“一生节俭自奉,生活简朴,平时布衣
布鞋,饭食简单,不求特殊”(荣毅仁在《无锡市纪念荣德
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9月5日)。荣德
生先生在编撰的“人道须知”中,引用吕新吾先生身家盛衰
循环图作为“惊惧”,图中从“困穷”向“悔奋”右旋,至
“祸变”。
困穷
悔奋
勤苦
节俭
积贮
富足
骄满
豪奢
惜也。
淫暴
祸变欲则如水横流,性则如火燥烈,愈足愈不称心。气焰不知自遏,神明忿怒,远近怨嗟。人祸天灾交至,倾家荡产必然,幸则困穷,甚者家亡身贫贱忧戚,百不如意,欺心不起,善念自生。自取困穷则悔悟,生来困穷则奋发。各有所业,夙夜勤劳。曾受勤苦,自知爱惜。勤中所致,俭中所余,自能积少成多。图吕新吾先生身家盛衰循环图积贮之久,自然充盈,此时如水满将溢,火热将炽,若能约已丰施,济人利物,则阴德可济子财多则意满志骄,耻约羞素,不思富足从何而来。衣食居处,器用应酬,事事要华美胜人,然后意泰心欢。稍不快情,则毁成功,弃天物,皆不孙,福泽可以长延。而鄙夫败子,不肯为也。死,困穷亦不可得。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事经营活动时,必须认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得到借鉴和启迪,应该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经营思想,同时在吸收的时候也要正确认识其历史的条件性和局限性,所以这一切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3]王延元,王世华著.《徽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荣德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TraditionalChineseIdeasonManagementandItsLimitations
YANGXin
(DepartmentofInternationalBusiness,WuxiSouthOceanCollege,Wuxi,Jiangsu214081)
Abstract:ChinesenationalcultureistherootoftraditionalChineseideasonmanagement,itsrationalkernelofcorevaluebeingthepreciousculturalresourcesofmanagementvalueofenterprises.Underthemodernmarketeconomy,theseideasandvaluesonmanagementarestillafountofwisdom,whichplaysaninstructionalroleintoday'senterprisemanagement.Astoitslimitationsandbiasedideas,wemustdiscardwhileadvancingwiththetimes.
Keywords:management;managementideas;traditionalChinesemanagementideas;
lim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