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遥已逝,但他的小说却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路遥读者队伍的日益壮大,其小说作品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文学奖”的成立,影视作品对其小说的改编都让路遥一直活跃在读者之中。本文运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模式来评述路遥小说所折射出的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联系。
[关键词]路遥小说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Four essential factors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u yao's novels
AbstractLu yao is gone, but his novel has profound lasting influence, lu yao readers team growing, his fiction reading heat index rose steadily, the establishment of \'lu yao priz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all let lu yao has been active in the reader. In this paper, with the four essential factors of abrams's literary pattern to review literature four elements: lu yao's novels are reflected in the world, authors, works, readers, mutual penetr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verall.
Key wordsLu yao's novelsThe world The author The works The reader
目 录
引 言………………………………………………………………………………(1)
一、世界…………………………………………………………………………… (2)
二、作者……………………………………………………………………………(3)
三、作品……………………………………………………………………………(5)
四、读者……………………………………………………………………………(9)
结 论………………………………………………………………………………(11)
致谢语……………………………………………………………………………(12)
参考文献…………………………………………………………………………(13)
引 言
艾布拉姆斯这一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学活动系统,四者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模式的实质是:文学作品不能孤立地评判,而应将其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环境中来深度剖析,突出了文学作为人类活动的真正内核,即“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便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源泉所在,生活是文学作品所要反映、揭发、赞扬的世界写照;但这生活只有经过作者的筛选、提炼、升华之后,才能使得由生活建构而成的文学作品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自觉的哲理深思;作品如若被尘封、被裹藏,无法被读者的渴望目光所触及,那这个文学活动便不能算是齐整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文学四要素之间彼此缠绕、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囊括了文学活动中至为核心的体验、创作、接受三个流程。
“路遥现象”由来已久:一个是文学史家们对待路遥小说写作的冰冷态度使其在当代文学史中黯淡无光、黯然失色,另一个恰恰相反的则是路遥作品读者队伍的不断壮大,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小说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本文运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模式探讨路遥小说“冷”与“热”中所折射出的文学四要素:黄土世界、情感作者、深刻作品、忠实读者四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和互为表里的动态交流。
一、世界
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这两者都是文学活动得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世界除了是作品或揭露或赞扬的对象之外,还是作者和读者所历经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他们之所以能通过作品产生共鸣、形成隔空对话的平台保障。文学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人物生活的轨迹、情感的转换、思想的蜕变是作者在现实场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再现或模拟。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作家共同的特点是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地域文学是强调以地域生存为特殊背景,把开掘地域人文情状视为主要文学目标。“路遥的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陕北文化在路遥的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路遥的小说体现出一种执拗悲凉的文化性心态。”[1]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丰富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直接构成了小说人物活动的空间景观——生我育我的黄土地。
在陕北高原这块生育路遥的黄土地上,他看到了贫瘠、看到了苍凉,也看到了包容、看到了宽厚。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谈到:“地理景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2]。在这块千沟万壑、布满历史伤痕的大地之上,在这块苍穹辽阔、见证时代风云的天空之下,这里的人们即便困苦却也坚强的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黄土地用它特有的宽厚与包容来消散人们的沧桑、舒缓人们的忧伤。
在路遥的小说里:厚实的黄土地上、宽厚的黄土文明中、陕北高原独特的人文风景与自然景观,这些是路遥小说环境世界中一层一层被掀开的幕布,而幕布之后向我们呈现的是:寒光凛冽的冰川河道,浩翰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苍凉的信天游,简陋乃至破败的窑洞,置身其中,气势雄伟、心胸开阔感扑面而来,多么的真切。路遥对黄土文化有着神圣皈依式的热枕,对黄土地上春夏秋冬、四季荣枯、沟壑纵横、村落河流有着铭记于心的切身体验。地理景观并不是简单的外部环境描写渲染,更重要的是里面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和心理内涵。当高加林事业完结、爱情两头落空时,那一声“土地,我的亲人啊”[3]的沉痛呐喊时,路遥在人物悲惨、凄惶的命运安排中投射出黄土地的厚重和善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路遥对陕北高原同样有着一份深沉纯真的爱,这份爱感染着大家,这份情触动着你我。那么,在这块生育路遥的黄土世界上,路遥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故事经历和人生境遇呢?这些人生路程上的颠簸、苦涩、幸福、荣耀、挥手体现了路遥怎样的性格、态度、精神和秉承呢?接下来,笔者便来谈谈文学四要素之作者(路遥)的人生轨迹和传奇。
二、作者
作者是文学生产活动的主体,不单单是指完成作品的人,更是以作者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家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心态、才智、品性、道德。路遥作品给读者带来震撼、感动、激励的力量和执着、坚毅、向上的态度,与他的生平经历是有着内在的联系与本质的响应。
路遥,原名王卫国,乳名卫儿,1949年12月3日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祖籍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7岁时家境困窘难以维持,系家中长子的他被父亲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家境的极度艰难,路遥在小学毕业后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境遇。路遥在参加全县小学升中学的考试中因自己的聪明好学被幸运地录取,几经波折才得以继续就学的。家境的贫困给他在延川县立中学求学之路上衍生了种种障碍和苦难,但是即便在甲、乙、丙三个等级食堂伙食中他贫穷得连最差的丙菜都无法餐餐供应的情况下,他也能咬紧牙关艰难求学。白馍馍与黑馍馍的颜色、成分、口感差异,透露出的是身份地位、经济贫富的悬殊分化。正如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的那样:“童年,不堪回事。贫穷与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5]因为饥饿,他总是处于奔溃、绝望的边缘,在母亲一路艰辛要饭乞讨而来的家庭提供之外,他还得在黄土地的怀抱中苦苦寻找郊野中的野雀蛋和其他一切能吃的野果和植物。这种由于物质的匮乏所带给路遥的不忍直视的饥饿感,一点一点的吞噬着他,在这个饥饿的深渊中,路遥只能凭借想象的力量去攀爬去憧憬。在他日后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1961年记事》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以其自身的这段深刻而惨痛经历为原型,小说因而具有强烈的自传韵味;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郝红梅打饭的情景和孙少安辍学的情节安排也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的。
“文革”初期,路遥迎来了人生政治历程的第一个高潮,1969年9月20岁的路遥凭借自己的能力被推举为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期间他干了一些激进、冒险的行为,虽然长期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得以释放,出人头地的感觉一度充实着路遥,但这些事件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冷色调。好景不长同年年底他被调回家乡务农,命运的戏弄让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在农村期间,他接触了许多工作,还在农村小学中任职一年,农村教师这一角色在路遥日后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高加林、孙少平、卢若琴、高广厚即是如此。
1973年他有机会得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再度求学,从而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大量阅读和学习积累阶段。在这四年的大学时间,因条件的满足下他对文学有了全面而完整的认识,他勤勤恳恳的进行文学实践,并不断在《陕西文艺》上发表文学作品,由诗歌到散文再到短篇小说,在他人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耕耘中,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初露锋芒的他,之后的文学道路越走越宽、文学风格愈来愈成熟。1976年路遥大学毕业,因此前的文学创作成绩突出,便被留在《陕西文艺》编辑部担任编文学辑。
1980年《惊心动魄的一幕》刊于《当代》1980年第3期,后获得1977至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和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描写“文革”时期“一月风暴”后,两派群众组织夺权斗争的重大事件,成功塑造了马延雄为了群众利益而英勇牺牲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该作品虽和当时的汹涌澎湃的“伤痕文学”潮流格格不入,但路遥展露出的文学才华,开始为新时期文坛所瞩目。
1982年5月中篇小说《人生》刊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人生》以改革开放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事业、爱情为线索,将城市与农村、社会与家庭、忏悔与责难、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于1983年7月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吴天明导演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后,不仅荣获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电影《人生》也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电影。1982年发表的《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此年,路遥摇身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5月25号,路遥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此外,凭此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也于1990年获得“长篇连续剧飞天荣誉奖”。
1992年3月《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创作随笔完稿后在《铜川矿工报》率先发表。
1992年11月17日早上8:20,这是一个伤痛的历史节点,苦难而悲戚的路遥走完了平凡世界里人生的荆棘之路。路遥因长期艰辛的文学创作使其积劳成疾,终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西安西京医院猝然离世、与世长辞。
路遥其一生似乎都活在贫困和动荡中,这一点是无需多言的,此外路遥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更是令人叹息。他和知青林红有过一段痛苦而且烙印深刻的失恋情感生活:爱情露出峥嵘、斑驳的底色。这一段悲痛的经历曾使得这位极其自信的人甚至陷入了轻生的迷途。在路遥最终和林达结婚之后,他执着奋战于小说创作,对妻子、对女儿、对家庭的无法顾及,两人的感情生活状态也是长时间在冰与火的局面中转换,离婚成了路遥情感的最终结局。
其实,从根源上来说,路遥来自于农民,然而他又是从农民脱胎换骨的一名当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此外,他也在文坛组织中担任要职,对文学形式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于是乎,“路遥内心遥遥相对的两个世界所表达的是作为一个骄傲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和作为一个卑微的农民的身份之间的分裂状态,并使作家产生了心理认同上的混乱。”[6]
人生的惨痛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悲苦和压抑,唯一能够释放负重的方式和寄托便是文学创作,让自己脑海中跃动的思绪在纸笔中呈现,让一段段生活中痛苦、悲伤或是喜悦、高兴的经历表露于文学之中,在创作中诉说衷肠。那么,具体而言路遥的小说作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故事模型、精神风格和人生态度呢?
三、作品
在文学四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作品,作品是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世界、作者、读者都是围绕作品而展开,作品中的文化内核、情感节拍、形态蕴藉、艺术手法、精神旅途、思考角度等等是作者在自由维度和读者需求结合下对世界感知的一个艺术呈现。路遥的小说作品,是其在一步步文学创作中,不断积累、体验、反思和构想下的对陕北黄土高原中人们多重生活的切实感应,是尊重历史、响应读者、遵从自己的文艺成果。
1978年到1990年之间是路遥小说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和辉煌期,这一时期是从“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开始步入深化的历史时期。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我们能轻易地概括作者向读者传达的三个意识:平民意识、苦难意识和道德意识。
平民意识
路遥对文学创作怀着“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情感”。路遥是新文学阶段底层叙事的先行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平民意识在其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而朴实的劳动者、普通民众,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他们苦闷的生活境遇和焦灼的心理状态给路遥的内心一种歇斯底里的情感冲击。他为广大的农民群众写作、为青年人而写作,写他们生存状态的奋斗和无奈、坎坷和挣扎、写他们精神品质的坚毅和不屈、朴实和善良。他的作品有批判、有暴露、有痛惜,但更深层次的是致敬,致敬那些平凡群众在个人奋斗中被社会浪潮席卷、冲击下所表现出来的果敢与拼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的作品内容中,充满着平民百姓土地劳作和家庭琐碎中的泪与汗、欢乐与悲痛、欣喜和苦楚;国家政策变化和历史潮流巨变中的期盼和渴望、奋进和自信、质疑和不安;这些平凡的世界中的点滴生活或是重大事件中,平民的身影来回晃动,占据着我们的视野。“路遥笔下的农民青年既希望恪守乡村,又难以克服对城市的欲望,农村贫困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环境促使他们无限向往城市物质文明。”[8]这些黄土地上的陕北农民和知识青年,在由生产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改革开放的一步步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涤荡下面对苦难时的坚毅品质更加激励你我和震撼人心。
苦难意识
生活的沉重和情感的熬煎这是路遥小说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认为“路遥的小说是典型的人生炼狱体验叙事”。人生的的苦难体验是路遥小说的故事模型。苦难虽然带来伤痛,但也能够考验人的意志。这位饱尝人生苦难的作家在作品中没有极力渲染苦难,而是透过苦难来赞扬人表现出的崇高的道德素养、纯真的人格尊严和坚毅的精神品质。他笔下的人物在平凡世界里努力生活,在人生炼狱中极尽坚守、豁达。这些人无论承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悲戚的境遇,这些人物都具有勇士般自强不息的激昂斗志,没有人选择低沉萎靡,更没有人用死亡来逃避。他们没有消极的、自我否定的方式来对屈服苦难,与之相反,而是用一种对生活无限美好的渴望、憧憬来接纳生活,用厚实而宽广的爱,来感化苦难,包容苦难。孙少平上高中时的贫穷与饥饿、自尊与自卑,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时的磨难和责任、不屈和成熟,这个“总有一天,我要扒着火车去看外面的世界”的青年,给了我们多少精神的鼓舞和慰藉。
童年的惨痛、求学的艰难、政治的不幸、爱情的夭折、婚姻的破灭、文坛的质疑,凡此种种,都是路遥人生历程中的苦难冲击。“苦难并不是终点,而恰恰应当成为继续生活的新的起点;它不是从经验世界里去寻找吧自身解脱出来的理由和借口,而是在沉思和追问中去寻求新的生活的可能性。”[7]“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路遥用生命的真实体验写出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样苦涩而不失希冀、沉痛而彰显激励的伟大作品。
道德意识
在路遥小说这座建筑大厦中,平民意识是根基,苦难意识是内部轮廓建构, 道德意识则是其精心装修。
路遥的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他的道德意识十分浓重, 他的小说创作总是在性格的、思想的、政治的冲突中, 交织着道德的碰撞、冲突和抉择。用道德伦理来判断人生正确与否是他的一大准则, 他所塑造的人物在受人们评判时, 人们也常常会在道德层面对其做一番商榷, 从而将伦理道德主题和社会历史主题进行规整。
路遥的小说闪烁着道德的璀璨星光,用善良、同情、仁爱战胜生活的窘境和融入历史的涌动。陕北黄土高原的宽厚与仁慈,潜移默化的教导着生活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刘巧珍爱得热烈,在面对高加林的背叛时,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纯真善良、勤劳朴素之外的深情和伟大;田润叶爱得悲苦,在李向前遭遇车祸后,是道德的自律给了她情感和内心的转变,坚守在丈夫的身旁细心呵护、不离不弃;孙少安活得艰难,年少辍学、奋力持家,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牵引下,维系着家庭的和睦温暖与稳步前进。
路遥三个意识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都是其内心真诚的呼唤,而这些带给我们心灵洗涤的精神力量来自于他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层层刺激。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在当时文坛“现实主义过时论”观点沸沸扬扬的情况下,路遥始终坚持信奉现实主义的伟大与辉煌,他认为: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路遥的小说创作,坚守现实主义是其一贯的文学主张。这位带着命运枷锁的苦难作家始终以深刻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厚重感去迎接人生的凄风苦雨。
《平凡的世界》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支撑下,向我们全景式地讲述了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重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人物中心,以当时整个社会的变化、政策的转变、思想的转型为背景,在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们的多种形象,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物形象。路遥用朴实的文笔,把人性中的坚毅、自尊和渴望;将人生的挫败和苦痛、坚守与不屈、幸福与感动交织在一起,在其纯净的环境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中,浓烈的人生悲戚感扑面而来,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平凡的世界》有着独特的思想堡垒: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相互捆绑一体化,在两者的缠绕牵连、纵横交错中建构一个具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的世界图景。《平凡的世界》将个人命运的坑洼起伏、几经辗转和历史进程的汹涌澎湃、风云变幻紧密结合,让低微繁杂的人物活动烙上时代巨变的印记,让社会演变在朴实农民、有志青年的心灵激荡起狂风暴雨。”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便是人物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要受到社会条件、历史环境的束缚,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一体化是路遥从历史的潮流中时代对人的牵绊所感受到的,也是其对现实主义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城乡交叉的艺术平台
路遥重拾现实主义大旗,这面旗帜得以在文坛中迎风飘荡、屹立不倒是他把这面旗帜有力的插在了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学厚土中。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历史进程的演变,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集变得愈加复杂和活跃。路遥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小说中的艺术平台便稳稳的建构在城乡交叉地带。城乡交叉地带的封闭和开放,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相、碰撞、冲击的产物。这个地带所传达出的文化差异、生活有别和信息歧义,是中国底层民众在社会浪潮中的不同反应写照,在这个地带上的人们内心是矛盾的、情感是焦灼的、生活是妥协的。
艺术平台的城乡交叉性使得小说中人物之间关系也存在着一种“上下交叉”:痴情教师润叶与朴实农民少安;省报记者兼地委书记千金晓霞与短暂教师到煤矿工人少平。人物身份关系的交叉、交错,使得小说的情节设计更加充满张力和穿透力。
“真正的好的文学艺术,是通过那些对现实进行深切揭示,在读者与现实、历史及他人之间建立起感性联系的叙述,它更新着人们的现实感受力,建立起人们整合时间、记忆的历史逻辑;它激发起读者进行道德判断、现实决断的生命激情,唤起人们眺望更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内在渴望。”[9]路遥小说的艺术呈现、视觉感应总能跟随社会的演进而与读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这炫目的火花所强调的精神刺激和灵魂号召便是广大读者对路遥小说的热爱和肯定。最后,笔者要谈的便是文学四要素中读者对于路遥和路遥小说的阅读态度和情感倾向。
四、读者
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在于作品被作者创作完成之后与读者的心与心交流:或推崇认同、或批判非议。读者是文学接受中的主体,是文学活动中的裁判,这个主体、裁判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鉴定和品评,还要对作家和作品所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出一个价值判断和意义辩驳。读者是路遥文学小说艺术价值体现于传播中的“底座”,读者群体的广泛性得使得这个“底座”硕大而厚实。
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但路遥并没有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他的小说在文学璀璨的星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辉,指引着一代代读者在迷惘中前行,激励着众多时代青年在低谷中奋起。路遥读者队伍的日益壮大,其小说作品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文学奖”的成立,互联网上网友自发建立了“路遥吧”和其他交流论坛,影视作品对其小说的改编,路遥被读者们铭记于心。这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家的写作不能离开时代的沃土,不能置群众内心的渴望与呼唤不管不顾。每一条小河都有自己特殊的故事、每一朵浪花都有他们各自的精彩,真正的有价值有内涵的小说便是将这一条条小河、一朵朵浪花汇集起来,描绘出人生长河中和社会巨潮里的辛酸与操劳、忐忑与恐慌、坚毅和顽强以及平凡和生动。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读者在阅读路遥的作品时,可以反观自己相似的人生境况和努力奋斗的场景,给自己找到一个标杆、一份鼓舞。不论是农耕时代还是信息科技时代,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简朴乡村,年轻人一直存在,年轻人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激情一直存在,以及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彷徨、骄躁、自卑、自尊、自信一直存在,社会环境对人的生活、情感、思想、价值乃至命运的束缚一直存在 。为什么那么多青年读者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奉为人生指南之书,因为他们的奋斗需要一份信仰、一个精神支柱和一股坚持的勇气,路遥的小说作品给了他们拼搏的力量、给了他们迷途的指引、给了他们生活的感动。这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起自默默的阅读,读者们最终总是会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的。“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10],时代嘈杂、社会躁动、文坛浮华,读者总能拨开嘈杂的乌云、躲避躁动的狂风、辨清暴雨的浮华,静默等待他们内心的彩虹,在精神文学的殿堂里回味青春、冥想人生。
结 论
文学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砌、符号的勾画,而是在话语活动中,展现世界的苍凉与壮阔、作者的执着与伟岸、作品的丰厚与深刻、读者的坚守与推崇。文学四要素不是一节节单个的车厢静立不动,而是彼此串联、相互感知、互为依存的具备铁轨、燃料、车厢、乘客的文学列车,一声鸣笛,慨然前行。
宽厚的黄土地上,一位饱经苦难的文人,正拖箱拽裹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在我们的鲜花与掌声中,他眼神里透露着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定,对城乡交叉地带的情义,对平民的致敬、苦难的自信和道德的感应。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路遥的文学精神,守望我们当下共同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情怀,致力于文学辉煌的艰苦卓绝中。
参考文献
[1]王刚.《路遥记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第252页
[2][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3]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24页
[4]于依.《艾青诗文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80页
[6]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59页
[7]黄云霞.《“苦难”叙事的精神系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67页
[8]程光炜、杨庆祥.《重读路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37页
[9]刘复生.《文学的历史能动性》[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3, 第27页
[10]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200页
[摘要]路遥已逝,但他的小说却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路遥读者队伍的日益壮大,其小说作品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文学奖”的成立,影视作品对其小说的改编都让路遥一直活跃在读者之中。本文运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模式来评述路遥小说所折射出的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联系。
[关键词]路遥小说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Four essential factors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u yao's novels
AbstractLu yao is gone, but his novel has profound lasting influence, lu yao readers team growing, his fiction reading heat index rose steadily, the establishment of \'lu yao priz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on the adaptation of the novel all let lu yao has been active in the reader. In this paper, with the four essential factors of abrams's literary pattern to review literature four elements: lu yao's novels are reflected in the world, authors, works, readers, mutual penetr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verall.
Key wordsLu yao's novelsThe world The author The works The reader
目 录
引 言………………………………………………………………………………(1)
一、世界…………………………………………………………………………… (2)
二、作者……………………………………………………………………………(3)
三、作品……………………………………………………………………………(5)
四、读者……………………………………………………………………………(9)
结 论………………………………………………………………………………(11)
致谢语……………………………………………………………………………(12)
参考文献…………………………………………………………………………(13)
引 言
艾布拉姆斯这一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学活动系统,四者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模式的实质是:文学作品不能孤立地评判,而应将其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环境中来深度剖析,突出了文学作为人类活动的真正内核,即“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便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源泉所在,生活是文学作品所要反映、揭发、赞扬的世界写照;但这生活只有经过作者的筛选、提炼、升华之后,才能使得由生活建构而成的文学作品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自觉的哲理深思;作品如若被尘封、被裹藏,无法被读者的渴望目光所触及,那这个文学活动便不能算是齐整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文学四要素之间彼此缠绕、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囊括了文学活动中至为核心的体验、创作、接受三个流程。
“路遥现象”由来已久:一个是文学史家们对待路遥小说写作的冰冷态度使其在当代文学史中黯淡无光、黯然失色,另一个恰恰相反的则是路遥作品读者队伍的不断壮大,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小说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本文运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模式探讨路遥小说“冷”与“热”中所折射出的文学四要素:黄土世界、情感作者、深刻作品、忠实读者四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和互为表里的动态交流。
一、世界
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这两者都是文学活动得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世界除了是作品或揭露或赞扬的对象之外,还是作者和读者所历经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他们之所以能通过作品产生共鸣、形成隔空对话的平台保障。文学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人物生活的轨迹、情感的转换、思想的蜕变是作者在现实场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再现或模拟。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作家共同的特点是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地域文学是强调以地域生存为特殊背景,把开掘地域人文情状视为主要文学目标。“路遥的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陕北文化在路遥的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路遥的小说体现出一种执拗悲凉的文化性心态。”[1]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丰富的环境描写,这些描写直接构成了小说人物活动的空间景观——生我育我的黄土地。
在陕北高原这块生育路遥的黄土地上,他看到了贫瘠、看到了苍凉,也看到了包容、看到了宽厚。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谈到:“地理景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2]。在这块千沟万壑、布满历史伤痕的大地之上,在这块苍穹辽阔、见证时代风云的天空之下,这里的人们即便困苦却也坚强的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黄土地用它特有的宽厚与包容来消散人们的沧桑、舒缓人们的忧伤。
在路遥的小说里:厚实的黄土地上、宽厚的黄土文明中、陕北高原独特的人文风景与自然景观,这些是路遥小说环境世界中一层一层被掀开的幕布,而幕布之后向我们呈现的是:寒光凛冽的冰川河道,浩翰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苍凉的信天游,简陋乃至破败的窑洞,置身其中,气势雄伟、心胸开阔感扑面而来,多么的真切。路遥对黄土文化有着神圣皈依式的热枕,对黄土地上春夏秋冬、四季荣枯、沟壑纵横、村落河流有着铭记于心的切身体验。地理景观并不是简单的外部环境描写渲染,更重要的是里面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和心理内涵。当高加林事业完结、爱情两头落空时,那一声“土地,我的亲人啊”[3]的沉痛呐喊时,路遥在人物悲惨、凄惶的命运安排中投射出黄土地的厚重和善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路遥对陕北高原同样有着一份深沉纯真的爱,这份爱感染着大家,这份情触动着你我。那么,在这块生育路遥的黄土世界上,路遥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故事经历和人生境遇呢?这些人生路程上的颠簸、苦涩、幸福、荣耀、挥手体现了路遥怎样的性格、态度、精神和秉承呢?接下来,笔者便来谈谈文学四要素之作者(路遥)的人生轨迹和传奇。
二、作者
作者是文学生产活动的主体,不单单是指完成作品的人,更是以作者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是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家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性格特征决定了他的心态、才智、品性、道德。路遥作品给读者带来震撼、感动、激励的力量和执着、坚毅、向上的态度,与他的生平经历是有着内在的联系与本质的响应。
路遥,原名王卫国,乳名卫儿,1949年12月3日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祖籍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7岁时家境困窘难以维持,系家中长子的他被父亲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家境的极度艰难,路遥在小学毕业后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境遇。路遥在参加全县小学升中学的考试中因自己的聪明好学被幸运地录取,几经波折才得以继续就学的。家境的贫困给他在延川县立中学求学之路上衍生了种种障碍和苦难,但是即便在甲、乙、丙三个等级食堂伙食中他贫穷得连最差的丙菜都无法餐餐供应的情况下,他也能咬紧牙关艰难求学。白馍馍与黑馍馍的颜色、成分、口感差异,透露出的是身份地位、经济贫富的悬殊分化。正如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的那样:“童年,不堪回事。贫穷与饥饿,且又有一颗敏感自尊的心。”[5]因为饥饿,他总是处于奔溃、绝望的边缘,在母亲一路艰辛要饭乞讨而来的家庭提供之外,他还得在黄土地的怀抱中苦苦寻找郊野中的野雀蛋和其他一切能吃的野果和植物。这种由于物质的匮乏所带给路遥的不忍直视的饥饿感,一点一点的吞噬着他,在这个饥饿的深渊中,路遥只能凭借想象的力量去攀爬去憧憬。在他日后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1961年记事》中所叙述的故事就是以其自身的这段深刻而惨痛经历为原型,小说因而具有强烈的自传韵味;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郝红梅打饭的情景和孙少安辍学的情节安排也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的。
“文革”初期,路遥迎来了人生政治历程的第一个高潮,1969年9月20岁的路遥凭借自己的能力被推举为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期间他干了一些激进、冒险的行为,虽然长期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得以释放,出人头地的感觉一度充实着路遥,但这些事件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冷色调。好景不长同年年底他被调回家乡务农,命运的戏弄让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在农村期间,他接触了许多工作,还在农村小学中任职一年,农村教师这一角色在路遥日后的作品中都有所表现:高加林、孙少平、卢若琴、高广厚即是如此。
1973年他有机会得以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再度求学,从而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大量阅读和学习积累阶段。在这四年的大学时间,因条件的满足下他对文学有了全面而完整的认识,他勤勤恳恳的进行文学实践,并不断在《陕西文艺》上发表文学作品,由诗歌到散文再到短篇小说,在他人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耕耘中,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初露锋芒的他,之后的文学道路越走越宽、文学风格愈来愈成熟。1976年路遥大学毕业,因此前的文学创作成绩突出,便被留在《陕西文艺》编辑部担任编文学辑。
1980年《惊心动魄的一幕》刊于《当代》1980年第3期,后获得1977至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和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描写“文革”时期“一月风暴”后,两派群众组织夺权斗争的重大事件,成功塑造了马延雄为了群众利益而英勇牺牲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该作品虽和当时的汹涌澎湃的“伤痕文学”潮流格格不入,但路遥展露出的文学才华,开始为新时期文坛所瞩目。
1982年5月中篇小说《人生》刊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人生》以改革开放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以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事业、爱情为线索,将城市与农村、社会与家庭、忏悔与责难、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于1983年7月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吴天明导演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后,不仅荣获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电影《人生》也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电影。1982年发表的《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此年,路遥摇身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5月25号,路遥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此外,凭此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也于1990年获得“长篇连续剧飞天荣誉奖”。
1992年3月《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创作随笔完稿后在《铜川矿工报》率先发表。
1992年11月17日早上8:20,这是一个伤痛的历史节点,苦难而悲戚的路遥走完了平凡世界里人生的荆棘之路。路遥因长期艰辛的文学创作使其积劳成疾,终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西安西京医院猝然离世、与世长辞。
路遥其一生似乎都活在贫困和动荡中,这一点是无需多言的,此外路遥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更是令人叹息。他和知青林红有过一段痛苦而且烙印深刻的失恋情感生活:爱情露出峥嵘、斑驳的底色。这一段悲痛的经历曾使得这位极其自信的人甚至陷入了轻生的迷途。在路遥最终和林达结婚之后,他执着奋战于小说创作,对妻子、对女儿、对家庭的无法顾及,两人的感情生活状态也是长时间在冰与火的局面中转换,离婚成了路遥情感的最终结局。
其实,从根源上来说,路遥来自于农民,然而他又是从农民脱胎换骨的一名当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此外,他也在文坛组织中担任要职,对文学形式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于是乎,“路遥内心遥遥相对的两个世界所表达的是作为一个骄傲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和作为一个卑微的农民的身份之间的分裂状态,并使作家产生了心理认同上的混乱。”[6]
人生的惨痛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悲苦和压抑,唯一能够释放负重的方式和寄托便是文学创作,让自己脑海中跃动的思绪在纸笔中呈现,让一段段生活中痛苦、悲伤或是喜悦、高兴的经历表露于文学之中,在创作中诉说衷肠。那么,具体而言路遥的小说作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故事模型、精神风格和人生态度呢?
三、作品
在文学四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作品,作品是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世界、作者、读者都是围绕作品而展开,作品中的文化内核、情感节拍、形态蕴藉、艺术手法、精神旅途、思考角度等等是作者在自由维度和读者需求结合下对世界感知的一个艺术呈现。路遥的小说作品,是其在一步步文学创作中,不断积累、体验、反思和构想下的对陕北黄土高原中人们多重生活的切实感应,是尊重历史、响应读者、遵从自己的文艺成果。
1978年到1990年之间是路遥小说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和辉煌期,这一时期是从“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开始步入深化的历史时期。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我们能轻易地概括作者向读者传达的三个意识:平民意识、苦难意识和道德意识。
平民意识
路遥对文学创作怀着“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情感”。路遥是新文学阶段底层叙事的先行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平民意识在其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而朴实的劳动者、普通民众,有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他们苦闷的生活境遇和焦灼的心理状态给路遥的内心一种歇斯底里的情感冲击。他为广大的农民群众写作、为青年人而写作,写他们生存状态的奋斗和无奈、坎坷和挣扎、写他们精神品质的坚毅和不屈、朴实和善良。他的作品有批判、有暴露、有痛惜,但更深层次的是致敬,致敬那些平凡群众在个人奋斗中被社会浪潮席卷、冲击下所表现出来的果敢与拼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的作品内容中,充满着平民百姓土地劳作和家庭琐碎中的泪与汗、欢乐与悲痛、欣喜和苦楚;国家政策变化和历史潮流巨变中的期盼和渴望、奋进和自信、质疑和不安;这些平凡的世界中的点滴生活或是重大事件中,平民的身影来回晃动,占据着我们的视野。“路遥笔下的农民青年既希望恪守乡村,又难以克服对城市的欲望,农村贫困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环境促使他们无限向往城市物质文明。”[8]这些黄土地上的陕北农民和知识青年,在由生产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改革开放的一步步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涤荡下面对苦难时的坚毅品质更加激励你我和震撼人心。
苦难意识
生活的沉重和情感的熬煎这是路遥小说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认为“路遥的小说是典型的人生炼狱体验叙事”。人生的的苦难体验是路遥小说的故事模型。苦难虽然带来伤痛,但也能够考验人的意志。这位饱尝人生苦难的作家在作品中没有极力渲染苦难,而是透过苦难来赞扬人表现出的崇高的道德素养、纯真的人格尊严和坚毅的精神品质。他笔下的人物在平凡世界里努力生活,在人生炼狱中极尽坚守、豁达。这些人无论承受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悲戚的境遇,这些人物都具有勇士般自强不息的激昂斗志,没有人选择低沉萎靡,更没有人用死亡来逃避。他们没有消极的、自我否定的方式来对屈服苦难,与之相反,而是用一种对生活无限美好的渴望、憧憬来接纳生活,用厚实而宽广的爱,来感化苦难,包容苦难。孙少平上高中时的贫穷与饥饿、自尊与自卑,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时的磨难和责任、不屈和成熟,这个“总有一天,我要扒着火车去看外面的世界”的青年,给了我们多少精神的鼓舞和慰藉。
童年的惨痛、求学的艰难、政治的不幸、爱情的夭折、婚姻的破灭、文坛的质疑,凡此种种,都是路遥人生历程中的苦难冲击。“苦难并不是终点,而恰恰应当成为继续生活的新的起点;它不是从经验世界里去寻找吧自身解脱出来的理由和借口,而是在沉思和追问中去寻求新的生活的可能性。”[7]“史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路遥用生命的真实体验写出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样苦涩而不失希冀、沉痛而彰显激励的伟大作品。
道德意识
在路遥小说这座建筑大厦中,平民意识是根基,苦难意识是内部轮廓建构, 道德意识则是其精心装修。
路遥的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他的道德意识十分浓重, 他的小说创作总是在性格的、思想的、政治的冲突中, 交织着道德的碰撞、冲突和抉择。用道德伦理来判断人生正确与否是他的一大准则, 他所塑造的人物在受人们评判时, 人们也常常会在道德层面对其做一番商榷, 从而将伦理道德主题和社会历史主题进行规整。
路遥的小说闪烁着道德的璀璨星光,用善良、同情、仁爱战胜生活的窘境和融入历史的涌动。陕北黄土高原的宽厚与仁慈,潜移默化的教导着生活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刘巧珍爱得热烈,在面对高加林的背叛时,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纯真善良、勤劳朴素之外的深情和伟大;田润叶爱得悲苦,在李向前遭遇车祸后,是道德的自律给了她情感和内心的转变,坚守在丈夫的身旁细心呵护、不离不弃;孙少安活得艰难,年少辍学、奋力持家,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牵引下,维系着家庭的和睦温暖与稳步前进。
路遥三个意识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都是其内心真诚的呼唤,而这些带给我们心灵洗涤的精神力量来自于他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层层刺激。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在当时文坛“现实主义过时论”观点沸沸扬扬的情况下,路遥始终坚持信奉现实主义的伟大与辉煌,他认为: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路遥的小说创作,坚守现实主义是其一贯的文学主张。这位带着命运枷锁的苦难作家始终以深刻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厚重感去迎接人生的凄风苦雨。
《平凡的世界》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支撑下,向我们全景式地讲述了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重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人物中心,以当时整个社会的变化、政策的转变、思想的转型为背景,在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中普通人们的多种形象,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物形象。路遥用朴实的文笔,把人性中的坚毅、自尊和渴望;将人生的挫败和苦痛、坚守与不屈、幸福与感动交织在一起,在其纯净的环境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中,浓烈的人生悲戚感扑面而来,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平凡的世界》有着独特的思想堡垒: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相互捆绑一体化,在两者的缠绕牵连、纵横交错中建构一个具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的世界图景。《平凡的世界》将个人命运的坑洼起伏、几经辗转和历史进程的汹涌澎湃、风云变幻紧密结合,让低微繁杂的人物活动烙上时代巨变的印记,让社会演变在朴实农民、有志青年的心灵激荡起狂风暴雨。”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便是人物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要受到社会条件、历史环境的束缚,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一体化是路遥从历史的潮流中时代对人的牵绊所感受到的,也是其对现实主义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城乡交叉的艺术平台
路遥重拾现实主义大旗,这面旗帜得以在文坛中迎风飘荡、屹立不倒是他把这面旗帜有力的插在了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学厚土中。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历史进程的演变,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集变得愈加复杂和活跃。路遥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小说中的艺术平台便稳稳的建构在城乡交叉地带。城乡交叉地带的封闭和开放,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相、碰撞、冲击的产物。这个地带所传达出的文化差异、生活有别和信息歧义,是中国底层民众在社会浪潮中的不同反应写照,在这个地带上的人们内心是矛盾的、情感是焦灼的、生活是妥协的。
艺术平台的城乡交叉性使得小说中人物之间关系也存在着一种“上下交叉”:痴情教师润叶与朴实农民少安;省报记者兼地委书记千金晓霞与短暂教师到煤矿工人少平。人物身份关系的交叉、交错,使得小说的情节设计更加充满张力和穿透力。
“真正的好的文学艺术,是通过那些对现实进行深切揭示,在读者与现实、历史及他人之间建立起感性联系的叙述,它更新着人们的现实感受力,建立起人们整合时间、记忆的历史逻辑;它激发起读者进行道德判断、现实决断的生命激情,唤起人们眺望更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内在渴望。”[9]路遥小说的艺术呈现、视觉感应总能跟随社会的演进而与读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这炫目的火花所强调的精神刺激和灵魂号召便是广大读者对路遥小说的热爱和肯定。最后,笔者要谈的便是文学四要素中读者对于路遥和路遥小说的阅读态度和情感倾向。
四、读者
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在于作品被作者创作完成之后与读者的心与心交流:或推崇认同、或批判非议。读者是文学接受中的主体,是文学活动中的裁判,这个主体、裁判不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鉴定和品评,还要对作家和作品所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出一个价值判断和意义辩驳。读者是路遥文学小说艺术价值体现于传播中的“底座”,读者群体的广泛性得使得这个“底座”硕大而厚实。
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但路遥并没有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他的小说在文学璀璨的星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辉,指引着一代代读者在迷惘中前行,激励着众多时代青年在低谷中奋起。路遥读者队伍的日益壮大,其小说作品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文学奖”的成立,互联网上网友自发建立了“路遥吧”和其他交流论坛,影视作品对其小说的改编,路遥被读者们铭记于心。这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家的写作不能离开时代的沃土,不能置群众内心的渴望与呼唤不管不顾。每一条小河都有自己特殊的故事、每一朵浪花都有他们各自的精彩,真正的有价值有内涵的小说便是将这一条条小河、一朵朵浪花汇集起来,描绘出人生长河中和社会巨潮里的辛酸与操劳、忐忑与恐慌、坚毅和顽强以及平凡和生动。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读者在阅读路遥的作品时,可以反观自己相似的人生境况和努力奋斗的场景,给自己找到一个标杆、一份鼓舞。不论是农耕时代还是信息科技时代,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简朴乡村,年轻人一直存在,年轻人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激情一直存在,以及在这个奋斗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彷徨、骄躁、自卑、自尊、自信一直存在,社会环境对人的生活、情感、思想、价值乃至命运的束缚一直存在 。为什么那么多青年读者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奉为人生指南之书,因为他们的奋斗需要一份信仰、一个精神支柱和一股坚持的勇气,路遥的小说作品给了他们拼搏的力量、给了他们迷途的指引、给了他们生活的感动。这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起自默默的阅读,读者们最终总是会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的。“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10],时代嘈杂、社会躁动、文坛浮华,读者总能拨开嘈杂的乌云、躲避躁动的狂风、辨清暴雨的浮华,静默等待他们内心的彩虹,在精神文学的殿堂里回味青春、冥想人生。
结 论
文学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砌、符号的勾画,而是在话语活动中,展现世界的苍凉与壮阔、作者的执着与伟岸、作品的丰厚与深刻、读者的坚守与推崇。文学四要素不是一节节单个的车厢静立不动,而是彼此串联、相互感知、互为依存的具备铁轨、燃料、车厢、乘客的文学列车,一声鸣笛,慨然前行。
宽厚的黄土地上,一位饱经苦难的文人,正拖箱拽裹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在我们的鲜花与掌声中,他眼神里透露着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定,对城乡交叉地带的情义,对平民的致敬、苦难的自信和道德的感应。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路遥的文学精神,守望我们当下共同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情怀,致力于文学辉煌的艰苦卓绝中。
参考文献
[1]王刚.《路遥记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第252页
[2][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3]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第124页
[4]于依.《艾青诗文名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5]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80页
[6]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59页
[7]黄云霞.《“苦难”叙事的精神系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第67页
[8]程光炜、杨庆祥.《重读路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137页
[9]刘复生.《文学的历史能动性》[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3, 第27页
[10]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