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三)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六)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九)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 、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

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方法论: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二)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三)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六)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九)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 、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

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1、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方法论: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相关文章

  • 盐化工生产技术大纲
  • <盐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终稿)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盐化工生产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统设选修课,4学分,72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开设一学期 ...查看


  • 细胞与免疫学研究技术与原理
  • 课程名称:细胞与免疫学研究技术及原理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目前基于细胞及其相关功能的生物学研究是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此相应的细胞学研究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学.植 ...查看


  •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执笔人:李孟军 审阅学院: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课程编号:100105209 英文名称: 预修课程:无 学时安排:56学时 学 分:2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基 ...查看


  • 25030203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自动化专业
  •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学时:80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 课程编码:25030210 开设年级:二年级第二学期 撰写人:郑雁翎 审核人:XXX 一.课程说明 <数字电子电路>是自动化专业在 ...查看


  • 清华大学课程学习
  •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00220012 高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2学分 32学时 Th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Single-Chip Computer 本课程受日本瑞萨科技公司资助 ...查看


  • 2015年经济师考试大纲与教材[中级金融]
  •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惠森教育整理)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查看


  • 2016广西大学商学院考研初试及复试考察范围
  • http://www.yantubao.com/ 广西大学商学院2016年学术型研究生全国统考专业 课考试范围 初试科目:专业课 810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一).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社会生产及其形式,商品和 ...查看


  •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
  • 六.课程简介 课号:CS01001 课程名称(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名称(英文):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学时:10/30 学分:1 开课学期:秋 预修课程:无 适用对象和学科方向:全校性公共 ...查看


  • 桥梁组合结构原理大纲
  • <桥梁组合结构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262 学分: 1.5 总学时: 34 大纲执笔人:刘玉擎 大纲审核人:石雪飞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工程技术类开的一门通俗教育课,可为学习后续桥梁工程专业课提供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