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理学复习
填空题
名词解释
1、海洋地理学
海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海洋资源环境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权益和国土;海洋政治、立法与管理;海洋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影响。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
2、边缘海
边缘海是指位于大陆边缘,以岛屿、半岛、群岛和大洋分隔开,但是水流交换相互通畅的水域。
3、陆间海
陆间海是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较大,水深较深。
4、南大洋
南大洋是指南极大陆到南纬40°或者从南极大陆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连续的海域,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5、海底扩张
大洋中脊轴部是地幔物质的涌升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同时推动先前形成的较老洋底向两侧扩展推移称为海底扩张。
6、内海
内海是指伸如大陆内部的海,其水文特征受周围陆地的影响大。
7、海湾
洋和海伸入陆地的部分称为海湾。
8、海底峡谷
海底峡谷是大陆坡上独特的侵蚀地貌,形同深邃的峡谷切蚀于大陆坡上,横剖面呈“V ”字形,下切深度达几百甚至数千米,谷壁最陡达40°以上。
9、中央海岭
中央海岭又称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10、Wilson 旋回
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可分为六个时期,即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期,也即Wilson 旋回。
简答题
1、简述海与洋的异同
海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和岛弧分割的形态各异的小水体,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深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主要为陆屑。
洋是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大,水深,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和红粘土。
2、简述海岸类型
①基岩海岸
独特的岬湾结构,沿岸岛屿众多,在海湾处常形成避风良港,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在热带常形成珊瑚礁海岸。
②砂质海岸
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形成沙丘、沙堤、沙坝地形。海滩平坦开阔,常形成天然的海滨浴场。
③淤泥质海岸
海岸面积大、岸坡小,岸线平直,适宜滩涂养殖。
④生物海岸
有很强的抵御海浪侵蚀的能力,生物种类丰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所在。
3、简述大陆架表面常见的地形
①沉没的海岸阶地
②中低纬地区沉溺的河谷和高纬地区沉溺的冰川谷
③海底平坦面,如大西洋大陆架上就可分为6~9级海底平坦面
④水下沙丘、丘状起伏、冰碛滩等微地貌形态
4、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厄尔尼诺是指有些月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出现明显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大气对流活动增强,降水增加,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一带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发生的热带风暴比常年偏少
5、简述全球三个海雾中心区
①以中高纬大西洋纽芬兰岛为中心
②以北太平洋千岛群岛为中心
③以南印度洋爱德华王子群岛为中心
6、简述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特征
①基本具有纬度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但从赤道向两极却呈现出马鞍形的分峰分布,在副热带地区海水盐度值最高
②在寒暖流交汇区和径流冲淡海区,海水盐度梯度较大,这是由于盐度的显著差异造成的
③海水中,盐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多出现在一些大陆边缘海盆中
④冬季海水盐度分布特征和夏季相似,只是在季风影响明显的海域,盐度差异也比较大,夏季,降水增加,盐度降低;冬季,降水减少,蒸发加强,盐度增加。
7、简述海水中引起声能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扩展损失:波阵面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展引起的声能损失
②吸收损失:均匀介质的粘滞性、热传导性以及其他弛豫过程引起的声能损失 ③散射: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声波的散射导致声能损失
8、大陆架油气资源形成的条件
大陆架对油气的开发和聚集有许多有利条件
①大陆架区生油有机物丰富
②快速的沉积和沉降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
③高热的地温有利于有机物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④储油层的多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生油岩中烃类的排出和运移
⑤构造活动产生许多圈闭、巨厚的沉积盖防止油气的散失
⑥大陆架区水深较小,便于开发
目前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区,对于深度较大的大陆坡和大陆隆,有良好的油气开发前景
论述题
1、我国南海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边,北靠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一区,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马来半岛和越南,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 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福建省东山岛的南端经台湾浅滩的南端至台湾省的鹅銮鼻 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马六甲海峡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连,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新生代时期海底扩张作用形成的陆缘海。 南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珊瑚的养殖,在海上高台,形成许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
2、简述海陆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在哪?
海陆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在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交界相互作用、变化活跃的地带,陆地和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海岸带是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至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由相互强烈作用的近岸海域和滨海陆地组成。海岸带的上界是波浪作用的上限,在陡峭的岩石海岸指海蚀崖的顶部,在平缓的沙质海岸指海滩的顶部,以及风浪、风暴潮的越流所能到达的海岸沙丘后侧的泻湖。海岸带的下界是指波浪开始扰动海底泥沙之处。
3、海洋中的主要矿产有哪些
①砂矿
主要来源于陆上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冰川和风的搬运和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
②海底自生矿物
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
③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
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
海洋地理学复习
填空题
名词解释
1、海洋地理学
海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海洋资源环境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权益和国土;海洋政治、立法与管理;海洋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与影响。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
2、边缘海
边缘海是指位于大陆边缘,以岛屿、半岛、群岛和大洋分隔开,但是水流交换相互通畅的水域。
3、陆间海
陆间海是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较大,水深较深。
4、南大洋
南大洋是指南极大陆到南纬40°或者从南极大陆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连续的海域,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5、海底扩张
大洋中脊轴部是地幔物质的涌升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同时推动先前形成的较老洋底向两侧扩展推移称为海底扩张。
6、内海
内海是指伸如大陆内部的海,其水文特征受周围陆地的影响大。
7、海湾
洋和海伸入陆地的部分称为海湾。
8、海底峡谷
海底峡谷是大陆坡上独特的侵蚀地貌,形同深邃的峡谷切蚀于大陆坡上,横剖面呈“V ”字形,下切深度达几百甚至数千米,谷壁最陡达40°以上。
9、中央海岭
中央海岭又称大洋中脊,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10、Wilson 旋回
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可分为六个时期,即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期,也即Wilson 旋回。
简答题
1、简述海与洋的异同
海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和岛弧分割的形态各异的小水体,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深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主要为陆屑。
洋是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大,水深,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和红粘土。
2、简述海岸类型
①基岩海岸
独特的岬湾结构,沿岸岛屿众多,在海湾处常形成避风良港,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在热带常形成珊瑚礁海岸。
②砂质海岸
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形成沙丘、沙堤、沙坝地形。海滩平坦开阔,常形成天然的海滨浴场。
③淤泥质海岸
海岸面积大、岸坡小,岸线平直,适宜滩涂养殖。
④生物海岸
有很强的抵御海浪侵蚀的能力,生物种类丰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所在。
3、简述大陆架表面常见的地形
①沉没的海岸阶地
②中低纬地区沉溺的河谷和高纬地区沉溺的冰川谷
③海底平坦面,如大西洋大陆架上就可分为6~9级海底平坦面
④水下沙丘、丘状起伏、冰碛滩等微地貌形态
4、简述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厄尔尼诺是指有些月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出现明显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大气对流活动增强,降水增加,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一带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发生的热带风暴比常年偏少
5、简述全球三个海雾中心区
①以中高纬大西洋纽芬兰岛为中心
②以北太平洋千岛群岛为中心
③以南印度洋爱德华王子群岛为中心
6、简述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特征
①基本具有纬度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但从赤道向两极却呈现出马鞍形的分峰分布,在副热带地区海水盐度值最高
②在寒暖流交汇区和径流冲淡海区,海水盐度梯度较大,这是由于盐度的显著差异造成的
③海水中,盐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多出现在一些大陆边缘海盆中
④冬季海水盐度分布特征和夏季相似,只是在季风影响明显的海域,盐度差异也比较大,夏季,降水增加,盐度降低;冬季,降水减少,蒸发加强,盐度增加。
7、简述海水中引起声能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扩展损失:波阵面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展引起的声能损失
②吸收损失:均匀介质的粘滞性、热传导性以及其他弛豫过程引起的声能损失 ③散射: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声波的散射导致声能损失
8、大陆架油气资源形成的条件
大陆架对油气的开发和聚集有许多有利条件
①大陆架区生油有机物丰富
②快速的沉积和沉降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
③高热的地温有利于有机物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④储油层的多孔性和渗透性有利于生油岩中烃类的排出和运移
⑤构造活动产生许多圈闭、巨厚的沉积盖防止油气的散失
⑥大陆架区水深较小,便于开发
目前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大陆架区,对于深度较大的大陆坡和大陆隆,有良好的油气开发前景
论述题
1、我国南海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边,北靠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一区,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至马来半岛和越南,最南边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 与东海的分界线:西起福建省东山岛的南端经台湾浅滩的南端至台湾省的鹅銮鼻 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马六甲海峡与太平洋和大西洋相连,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新生代时期海底扩张作用形成的陆缘海。 南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珊瑚的养殖,在海上高台,形成许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
2、简述海陆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在哪?
海陆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在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交界相互作用、变化活跃的地带,陆地和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海岸带是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至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由相互强烈作用的近岸海域和滨海陆地组成。海岸带的上界是波浪作用的上限,在陡峭的岩石海岸指海蚀崖的顶部,在平缓的沙质海岸指海滩的顶部,以及风浪、风暴潮的越流所能到达的海岸沙丘后侧的泻湖。海岸带的下界是指波浪开始扰动海底泥沙之处。
3、海洋中的主要矿产有哪些
①砂矿
主要来源于陆上岩矿碎屑,经河流、海水、冰川和风的搬运和分选,最后在海滨或陆架区最宜地段沉积富集而成。
②海底自生矿物
由化学、生物和热液作用等在海洋内生成的自然矿物,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
③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
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