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1113

《国学经典与教育》仿真测试题Ⅱ

继教考试 2010-11-23 01:14:14 阅读2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

A.朱熹 B.王守仁 C.韩非子 D.黄宗羲

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 )

A.修养 B.修身 C.养性情 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 B ):

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

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 C )

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

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

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 A )

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10.“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 C )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 B )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 ):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 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

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 B )

A.6—12岁 B.8—15岁 C.7-12岁 D.5-12岁

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 年龄段是(A )

A.15岁以后 B.15—20岁 C.16岁以后 D.18岁以后。

1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A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B.认识事物 C.传授科学知识 D.明人伦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D )

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C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A )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D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B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 A )的教学原则。

A.时习 B.笃行 C.博学与专精 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C )

A.不断努力

B.循序渐进

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 C )

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 D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 A )。

A.实学 B.章句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该( C )

A.严爱 B.慈爱 C.严慈结合 D.顺其自然

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 )

A.强调为人厚重 B.强调孝与仁

C.强调为人厚道 D.强调诚实守信

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 A )

A.礼让 B.城市 C.谦逊 D.厚道

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B. )。

A.两回事 B.一回事 C. 两截 D.不相干

32.“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A. )

A.知决定行 B.行决定知 C. 二者相干 D.二者不相干

33.王守仁的籍贯是( C )

A.广东 B.河南 C.浙江人 D.福建人

34.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A. )著作。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社会学

36.王守仁是宋明( D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主观唯心主义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 )。

A.《王文成公全书》 B. 《传习录》 C.《大学问》 D.《进学解》

38.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 )

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39.韩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讲述了( C )

A. 有的疑惑可以不解 B.学生自悟的重要性

C.教师解惑的重要性 D.有的疑惑不重要

40.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 )省。

A.河北 B. 河南 C.陕西 D.山东

41.下列作品属于韩愈的是( D )

A.《明儒学案》 B.《留别海昌同学序》

C、《广师说》 D. 《韩昌黎集》

42.( A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A.纪 B.记 C.计 D.既

43.怠者不能( A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B.秀 C.休 D.羞

44.“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译文正确的是( B )

A. 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 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 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 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45.“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 C )

A.详细 B.仔细 C.(对别人要求)高 D.端详

46.种树者必( A )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

A.培 B.赔 C.配 D.倍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 钦 B.勤 C.清 D. 亲

48.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确解释是( B )

A.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B.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C.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不多。

D.人们都一样爱孩子,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不多见.

49.兄弟不( A ),则于侄不爱.

A.睦 B.慕 C.牧 D.目

50.“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C )

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 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C.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D.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51.礼云:“欲不可纵,( D )不可满。”

A.自 B.只 C.治 D志

52.宇宙可臻其极,( A )不知其穷。

A.情性 B. 清醒 C. 情形 D.庆幸

53.颜之推是( A )朝代人。

A.北齐 B. 北周 C. 宋 D.清

54.颜之推祖籍是现在的( D )省。

A.山西 B. 陕西 C. 江西 D. 山东

55.将天下正大底( C. )去处置事,便公。

A. 事理 B.明理 C.道理 D.道与理

56.以自家( C )去处之,便私。

A.思意 B.司仪 C.私意 D.思议

57.蒙养弗端,长益( A )。

A.浮靡 B.富民 C.福民 D.抚民

5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 )

A. 熟读 B. 精思 C.熟读与精思 D. 泛观博取

59.“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明孩子的教育( C )

A. 应该严格 B. 应该慈爱

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 D. 应该因人而异。

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从教育的角度说明( D )

A. 言教的重要性 B. 身教的重要性

C.身教胜于言教 D. 教育者的 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6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 D )

A. 应该从小开始 B. 无所谓

C.一律从出生开始 D. 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

6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C )

A.偏爱“贤俊者” B.偏爱“顽鲁者”

C. “贤俊者”与“顽鲁者”同等 D. 不偏爱对待。

63.“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 )

A.偏宠 B.厚爱 C. 溺爱 D.溺爱害人

64.“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 A )

A.重要 B.不重要 C.不一定重要 D.没有关系

65.“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 没有关系 B. 卑者幼者影响尊者长者

C.相互影响 D. 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

66.“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

A. 不一定重要 B.不重要 C. 重要 D.没有关系

67.“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B )

A. 不要“重男轻女” B.不要怠慢女孩

C. 优待女孩 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

68.“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 B )

A. 分层对待 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 C. 同样对待 D.没有关系

69.“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说明的主要观点是( D )

A. 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B.交友的重要性

C. 墨子的交友之道 D. 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70.“ 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 C )观点相符。

A. 从小学习 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

C.终身学习 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

71.“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 C )一致。

A. 尊重个性 B、道德教育 C.安全教育 D.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72.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是一部涉及( D )领域的重要著作。

A. 哲学 B. 历史 C. 文学 D.政治、哲学、历史、文学

73.“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 C )

A. 不自己欺骗自己 B. 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C. 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D. 讲信誉

74.“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D )

A. 尊重人 B. 有礼貌

C. 对人毕恭毕敬 D. 对人不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75、《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 )

A. 个人修养 B. 为人处事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

76、《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 )

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 B、努力学习

C、关注名誉 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77、《进学解》的“进学”的含义是( B ):

A、中进士 B、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C、进一不学习 D 、要求进步

78、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 C )等内容。

A. 教 B. 学 C. 教和学 D.教学规律

7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 B )

A.贤者为师 B.闻道在先者为师 C.学高为师 D. 能者为师

8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 C )

A.道德 B.知识 C.儒家礼教、思想 D.抚民思想

1、梁启超的籍贯是( B )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 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 C )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 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 A)

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

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 A)

A一壶道人 B白石道人 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 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 A)

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3、在( 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 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学家 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C )

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D )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

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 D )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 C )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 B )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 B )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 C )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 D )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 A )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D)

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 D)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 C)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华日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 C)

A卓如 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 B )

A美国 B日本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 B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 D )

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 D )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 )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 C )

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 D )

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 )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 D )

A 食客 B士兵 C学士 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 D )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 C )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 D )的教育理论。(对)

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D )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 A )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 B )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 C )

A 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 BC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 AD )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 ABCD )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B )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 ( ABC )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ABCD )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 BCD )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 ABCD )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ABCE )同等的地位。

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 ABCD )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BCD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 ABC )

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 ABCD )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 ABCD )。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B.兄弟关系之理 C.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BC )。

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BCD ).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 AB )

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 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 ABCD )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ACD )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D )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 ABCD )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

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BCD )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 ABCD )

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ABCD )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 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 B )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 )

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

2.《论语》是“四书”之一。( √ )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 )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 )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 X )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X )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X )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X )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 )

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X )

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 )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 )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

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 )

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 )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 )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 )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 √ )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 × )

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 )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 )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

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 √ )

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 )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 )

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

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 )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

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 )

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

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 )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

便是为私。(√ )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 )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 )

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

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 )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 )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

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 )

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

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

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

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

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

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

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

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

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国学经典与教育》仿真测试题Ⅱ

继教考试 2010-11-23 01:14:14 阅读2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 B )

A.朱熹 B.王守仁 C.韩非子 D.黄宗羲

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 D )

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B )

A.自主学习 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 )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 B )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 D )

A.修养 B.修身 C.养性情 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 B ):

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

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 C )

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

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

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 A )

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10.“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业”指( C )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 B )规律。

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 ):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 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

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 B )

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 B )

A.6—12岁 B.8—15岁 C.7-12岁 D.5-12岁

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 年龄段是(A )

A.15岁以后 B.15—20岁 C.16岁以后 D.18岁以后。

1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A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B.认识事物 C.传授科学知识 D.明人伦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D )

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C )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A )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D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 B )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 A )的教学原则。

A.时习 B.笃行 C.博学与专精 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C )

A.不断努力

B.循序渐进

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 C )

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 A )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 D )

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 A )。

A.实学 B.章句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该( C )

A.严爱 B.慈爱 C.严慈结合 D.顺其自然

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 )

A.强调为人厚重 B.强调孝与仁

C.强调为人厚道 D.强调诚实守信

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 A )

A.礼让 B.城市 C.谦逊 D.厚道

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B. )。

A.两回事 B.一回事 C. 两截 D.不相干

32.“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A. )

A.知决定行 B.行决定知 C. 二者相干 D.二者不相干

33.王守仁的籍贯是( C )

A.广东 B.河南 C.浙江人 D.福建人

34.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A. )著作。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社会学

36.王守仁是宋明( D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

A.哲学 B.文学 C.历史 D.主观唯心主义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 )。

A.《王文成公全书》 B. 《传习录》 C.《大学问》 D.《进学解》

38.韩愈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诗句中指出理解书本知识(A )

A.重要 B.不重要 C.有的重要 D.有的不重要

39.韩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讲述了( C )

A. 有的疑惑可以不解 B.学生自悟的重要性

C.教师解惑的重要性 D.有的疑惑不重要

40.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 )省。

A.河北 B. 河南 C.陕西 D.山东

41.下列作品属于韩愈的是( D )

A.《明儒学案》 B.《留别海昌同学序》

C、《广师说》 D. 《韩昌黎集》

42.( A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A.纪 B.记 C.计 D.既

43.怠者不能( A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B.秀 C.休 D.羞

44.“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译文正确的是( B )

A. 对记事之的人提取它的要点,对造谣者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B. 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C. 记事情要抓主要的内容,说话要抓住玄机。

D. 记事情抓要点,说话抓重点。

45.“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 C )

A.详细 B.仔细 C.(对别人要求)高 D.端详

46.种树者必( A )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

A.培 B.赔 C.配 D.倍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A. 钦 B.勤 C.清 D. 亲

48.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确解释是( B )

A.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B. 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C. 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不多。

D.人们都一样爱孩子,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不多见.

49.兄弟不( A ),则于侄不爱.

A.睦 B.慕 C.牧 D.目

50.“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C )

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 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C. 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D. 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51.礼云:“欲不可纵,( D )不可满。”

A.自 B.只 C.治 D志

52.宇宙可臻其极,( A )不知其穷。

A.情性 B. 清醒 C. 情形 D.庆幸

53.颜之推是( A )朝代人。

A.北齐 B. 北周 C. 宋 D.清

54.颜之推祖籍是现在的( D )省。

A.山西 B. 陕西 C. 江西 D. 山东

55.将天下正大底( C. )去处置事,便公。

A. 事理 B.明理 C.道理 D.道与理

56.以自家( C )去处之,便私。

A.思意 B.司仪 C.私意 D.思议

57.蒙养弗端,长益( A )。

A.浮靡 B.富民 C.福民 D.抚民

5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 C )

A. 熟读 B. 精思 C.熟读与精思 D. 泛观博取

59.“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明孩子的教育( C )

A. 应该严格 B. 应该慈爱

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 D. 应该因人而异。

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从教育的角度说明( D )

A. 言教的重要性 B. 身教的重要性

C.身教胜于言教 D. 教育者的 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6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 D )

A. 应该从小开始 B. 无所谓

C.一律从出生开始 D. 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

6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C )

A.偏爱“贤俊者” B.偏爱“顽鲁者”

C. “贤俊者”与“顽鲁者”同等 D. 不偏爱对待。

63.“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 )

A.偏宠 B.厚爱 C. 溺爱 D.溺爱害人

64.“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 A )

A.重要 B.不重要 C.不一定重要 D.没有关系

65.“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 D )

A. 没有关系 B. 卑者幼者影响尊者长者

C.相互影响 D. 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

66.“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

A. 不一定重要 B.不重要 C. 重要 D.没有关系

67.“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B )

A. 不要“重男轻女” B.不要怠慢女孩

C. 优待女孩 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

68.“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 B )

A. 分层对待 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 C. 同样对待 D.没有关系

69.“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说明的主要观点是( D )

A. 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B.交友的重要性

C. 墨子的交友之道 D. 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70.“ 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 C )观点相符。

A. 从小学习 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

C.终身学习 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

71.“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 C )一致。

A. 尊重个性 B、道德教育 C.安全教育 D.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72.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是一部涉及( D )领域的重要著作。

A. 哲学 B. 历史 C. 文学 D.政治、哲学、历史、文学

73.“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 C )

A. 不自己欺骗自己 B. 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C. 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D. 讲信誉

74.“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D )

A. 尊重人 B. 有礼貌

C. 对人毕恭毕敬 D. 对人不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75、《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 )

A. 个人修养 B. 为人处事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

76、《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 )

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 B、努力学习

C、关注名誉 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77、《进学解》的“进学”的含义是( B ):

A、中进士 B、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C、进一不学习 D 、要求进步

78、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 C )等内容。

A. 教 B. 学 C. 教和学 D.教学规律

7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 B )

A.贤者为师 B.闻道在先者为师 C.学高为师 D. 能者为师

8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 C )

A.道德 B.知识 C.儒家礼教、思想 D.抚民思想

1、梁启超的籍贯是( B )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 A )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 C )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 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 C )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 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 A)

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

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B )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 A)

A一壶道人 B白石道人 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 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 A)

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3、在( 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 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学家 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C )

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D )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

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 D )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 C )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 B )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 B )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 C )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 D )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 A )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D)

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 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 D)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 C)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华日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 C)

A卓如 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 B )

A美国 B日本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 B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 D )

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 D )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 )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 B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 C )

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 D )

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 )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 D )

A 食客 B士兵 C学士 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 D )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 C )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 C )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 D )的教育理论。(对)

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 D )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 A )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 B )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B )的知行理论。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 C )

A 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 AB )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 BC )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 AD )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 ABCD )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B )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 ( ABC )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 ABCD )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 BCD )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 ABCD )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ABCE )同等的地位。

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 ABCD )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 ABCD )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 ABC )

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 ABCD )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 ABCD )。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B.兄弟关系之理 C.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BC )。

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 ABCD ).

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 AB )

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 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 ABCD )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ACD )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 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D )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 ABCD )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

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BCD )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 ABCD )

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 ABC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ABCD )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 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 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 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 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 B )和( C )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ABC )

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

2.《论语》是“四书”之一。( √ )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 )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 )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 X )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X )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X )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X )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 )

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X )

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 )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 )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

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 )

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 )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 )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 )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 √ )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 × )

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 )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 )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

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 √ )

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 )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 )

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

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 )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

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 )

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

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 )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

便是为私。(√ )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 )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 )

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

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 )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 )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

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 )

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

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

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

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

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

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

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

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

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相关文章

  • 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 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摘 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古代圣人先贤的思想智慧在历史的大浪里几经沉浮,流传千古后至今仍然熠熠闪光,成为了人类公认的最好的教育.在幼儿园,传承传统文化经典就是用民族文化哺育儿童, ...查看


  • 传承国学经典_营造书香校园
  • "畅游国学经典殿堂,感受泱泱中华魅力".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书香校园,营造继承传统.弘扬国学的浓厚学习氛围,把"国学"教育与学校德育.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仁.义.礼.智.孝. ...查看


  • 柏林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 柏林中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诵国学经典美文 扬中华传统美德 奠人生幸福之基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区教育局经典诵读教学进校园会议精神,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 ...查看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王慧玲 单位:华油幼教中心科研小区幼儿园 浏览次数:1535 字号:T |T |T 更多 0 [摘要]<周易>里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查看


  • 浅谈经典美文诵读对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 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尤其是国学中经典诵读的部分,对正处于成长黄金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学经典诵读道德行为习惯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高校的国学 ...查看


  •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
  •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有关概念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 ...查看


  •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高州市第一小学国学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 ...查看


  • [精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 篇1: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 ...查看


  • 大尚庄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 大尚庄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等优良品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