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向沙漠进军

8 《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说明方法的作用。

2.征服沙漠所采取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辨别与作用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初感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划分结构

1.字词:学生独立解决。

2.结构:通读课文独立划分,小组交流。

第一部分(1-4)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部分(5-10)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第三部分(11-1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追问: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深入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是如何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的?沙漠又是如何“进攻”人类的?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层次理解内容

任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划分这部分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深入研读,小组合作。

结论:

第一层(5.6)有针对性地抵御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二层(7、8)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从而说明怎样向沙漠展开攻势。 第三层(9、10)用解放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2.针对第二部分提问 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国治理沙漠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好处?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一个问题?

四、说明方法分析 提问: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指导。

1.举例子。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举实例不但使文章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字。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作比较。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4.打比方。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打比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人 们把危害人类生存的沙漠比喻成“敌人”,把它危害人类的种种方式用“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都反映了人类对沙漠的厌恶和憎恨的感情。由此可见打比方不但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形 象化、具体化,还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分类别。如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指出“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在说明风沙的两种主要进攻方式时,指出“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条理分明地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

五、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1.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根据学生看法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感受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①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②近义词的运用。

③精确数字的使用。

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武器 进攻方式 特点

1.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

2.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

8 《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说明方法的作用。

2.征服沙漠所采取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辨别与作用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常大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都有气象预报,那么你知道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是谁吗?竺可桢。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竺可桢不仅是气象学家,而且还是地理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竺可桢老人写的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

二、初感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划分结构

1.字词:学生独立解决。

2.结构:通读课文独立划分,小组交流。

第一部分(1-4)沙漠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部分(5-10)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第三部分(11-1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追问: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深入研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是如何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的?沙漠又是如何“进攻”人类的?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分层次理解内容

任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进一步划分这部分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深入研读,小组合作。

结论:

第一层(5.6)有针对性地抵御风沙袭击和沙丘进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二层(7、8)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从而说明怎样向沙漠展开攻势。 第三层(9、10)用解放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

2.针对第二部分提问 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国治理沙漠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沙漠对人类有哪些好处?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一个问题?

四、说明方法分析 提问: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指导。

1.举例子。文章前两部分几乎每一自然段都举出了实例说明问题。举实例不但使文章内容非常具体,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读者印象很深。

2.列数字。比如,文章在说到培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御风沙的“游击战”时,说“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运用数据可以使说明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科学性。

3.作比较。文章举国外事例作说明时,就用“摇篮”对:“荒漠”作比较,对比鲜明,说明沙漠的肆虐程度。

4.打比方。例如:把沙漠比喻成“敌人”,把沙漠的进攻手段比喻成“武器”,把沙漠进攻的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等,都是打比方。打比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二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人 们把危害人类生存的沙漠比喻成“敌人”,把它危害人类的种种方式用“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都反映了人类对沙漠的厌恶和憎恨的感情。由此可见打比方不但可以使事物或事理形 象化、具体化,还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分类别。如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指出“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在说明风沙的两种主要进攻方式时,指出“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条理分明地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

五、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1.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根据学生看法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感受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①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②近义词的运用。

③精确数字的使用。

板书设计

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竺可桢

一、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最顽强:有史以来,不断斗争,没有能征服,反而并吞

举事例:1.西方文明摇篮变成荒漠。

2.天然草原区变成沙漠。

二、怎样向沙漠进军?

沙 漠 侵 袭

人 类 防 御

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武器 进攻方式 特点

1.培植防护林(减少风的力量)

2.培植草皮(减少沙粒来源)


相关文章

  • 向沙漠进军
  • 宋丽梅教学目标: 1, 简介作者:2, 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查看


  • [向沙漠进军]教案设计
  • 附件2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及有关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 ...查看


  • 19[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查看


  • 向沙漠进军的榆林样本
  • 本报记者 刘予涵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北依内蒙古,西靠宁夏,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延安毗邻.万里长城由西向东北穿越而过,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区,以南为丘陵沟壑区.这里曾是一块悲壮的土地,人们祖祖辈辈住着土窑洞.毛柳庵, ...查看


  • 中考必备:中考作文4个写作技巧
  • 中考必备:中考作文4个写作技巧 1.必须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 ...查看


  • 08哥顿法则与逻辑次序
  •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1. 由一般到特殊 ...查看


  • 初中说明文写作
  • 说明文写作 知识要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 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 ...查看


  • 夜半驼铃声悠悠
  • 六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为了阻止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地处沙漠之中的哈腾套海林场照例发起了向沙漠进军的植树造林活动.正在林场实习的我们林业学校的一个班的同学也投入其中.男生的任务是去沙漠腹地的三作业区砍红柳做树秧子.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我们必须在 ...查看


  • 郭鹏:卫国戍边一铁汉
  • 湖南虽地处祖国江南水乡,但在卫国戍边中,特别是在开发和守卫新疆这块沃土中,许多仁人志士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郭鹏将军即是其中之一.曾与郭鹏并肩战斗过的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政委王恩茂,1999年1月10日在给新疆军区司令员高焕昌的信中评价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