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WEN
×INWEN
AlHAoZHE
AlHAoZHE
从传播新闻的及
时性方面说,消息无
可争议地是报纸的主
角,这是报纸作为新
贴近心理・抓好由头・写好主体
——消息写作的“三部曲”
口刘素君
的王牌井诞生了》,导语是这样写的:
“11月22日下午4时,石西06水平井的油气柱一下子喷射出20多米远,人
者的朋友前去采
访。这个厂规范化管理的做法十分完
闻纸的特性所决定
的。要使消息在舆论宣传中发挥好的指导作用,一个关键的问
题就是要努力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让
备,且整体效果明
显,很有典型意义。但是,在厂里采访厂领导时,问来问
去总是找不到新闻由头。于是,我们决定到基层看看,结果,在这个厂的一个采油
矿正巧碰上几名采油工在谈论自己当月将会受到怎样的奖励。朋友便询问他们如何知晓,这几名采油工说,厂里管理制度
读者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了解新闻事实,
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企业的法规制度,接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正确的思想观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琢磨读者的心理
们惊叫着转身后撤。‘轰’的一声,油气着火燃烧。顿时。欢呼声、鞭炮声和火焰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井场。”
导语近乎惊心动魄的现场描写,具有一种使人对这篇消息不能不读的吸引力。然后,作者才在稿件的主体部分,介绍了这口井的地质设计、钻探、产油气量等
状况。
很健全,对职工劳动行为的各种奖励都有
明确条文,他们就是据此算出来的。于是
首先,要本着服务群众的态度,仔细研
究读者的心理,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捕捉
一个新闻便出现了。我们以此为由头所写的消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主体要活泼耐读
群众最关心的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及时加以报道。反之,如果对群众普遍
关心的事不关注,不过问,不反映,势必使得消息稿因脱离了群众而变得毫无生机。
其次,写作中要注意在读者的“兴趣
我国当代著名记者穆青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消息就像一个人,导语是人的脑袋,主体是身躯,脑袋精神了,身体再壮实灵巧,就显出活跃劲来了。”应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写成后.主体要回答导语提出的有关问题,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因果关系,并使读者接受消息企图说明的观点,这就要依靠主体部分。主体担负着支撑全篇“躯干”的重任,要想使读者在看完导语后,继续读下去,就要完成好消息主体部分的写作。在消息主体写作上,要力求避免俗套,尽量运用新的手法。如果报道的内
容多,就要凝练一些,并富有文采。
作为记者,谁都希望自己能捕捉到这样“蹦蹦跳跳的活鱼”。但是,由于客观条
件的限制,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一个记者,都不可能把一切新闻统统及时捕捉到
点”上着墨,在稿件中阐述读者最急于知
道的内容,而不是在一些与读者毫不相干
手。不少有价值的事件当你发现时,往往已事过境迁,但是从内容上看,仍有报道
价值。报道时机丧失后怎么办呢?一些记者便运用“最近”、“目前”、“今年以来”、“前不久”等模糊时间的办法,给新闻“保鲜”。其实,这只能给读者以陈旧感,降低他们阅读新闻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善于找由头“引鲜”,便可给“旧闻”赋予新意。对此可以采取两种办法:其一,把工
或者读者不感兴趣的东西上做文章,致使其淹没主题,引起读者厌倦。如,一项重点
工程开工,读者往往最关心的是它对生活的影响,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而对施工中具体成立了什么领导小组、项目组负责指挥协调则没有多少兴趣。
导语要“抓人”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对人们来说十分宝贵。面对新闻媒体所提供
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很多时候甚至一目十行地浏览。
一说到文采,有人就会想到文学作品。好像只有文学作品才可与文采结缘,而消息是与文采毫不沾亲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1997年获中国石油新闻奖的消息《夫妻井旁于国臣光荣入党》之所以引人人胜,感人至深,与其主体写作有
文采是分不开的。1990年全国石油报好
夫下在捕捉事件的新变化上,以“新”带
“旧”。如笔者1994年3月采写消息《齐所
长好事做到底》时,主人公为顾客找到失款的事已过去十来天了。但在我深入采访
后,得知事情又有了新发展:当日,失主来
领了款。我便抓住这个时机,以此为由头,
写出了消息,使新闻事件旧貌换新颜。
另一种补救办法是:寻找事物的有机
这就要求消息导语要写得有诱惑力,要能“抓住人”,让读者一见倾心,最好达到清代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程度。
那么,如何写出引人入胜的导语呢?重要的是要找出由头。由头要力求鲜活生
新闻一等奖消息《劳模携家属坐上了主席
台》则巧妙地运用散文风格,在绘声绘色
联系。我们知道,变化着的事物总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着的,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的产生,常常会波及和触动周围其他事
的描写中深化了“劳模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的主题,读来让人拍案叫好。自然,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要讲真实性。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讲究消息
的表达艺术、写作美,使其更为群众喜闻
物。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事物上,就有可能找到理想的新闻由头。
中原油田某采油厂规范化管理搞得
动,富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就能一落笔
就吸引住读者。如获1996年石油系统好新闻评选一等奖的消息《我局41年来新
万方数据
彬尚渡姆者2004・7——禽
乐见,也是记者应该追求的。
比较好,为了宣传他们的做法,我同做记
编校:杨彩霞
不给观众留下一点思考、回味的余地。严格地说,那样的大块文章不能算是解说词,只是文章而已。我们不必一味追求解说词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须知,解说词只是整个电视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不能孤立存在,
更不是独立成篇。
总之,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专题片创作
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包括话语的应用范围、话语的适应方式和话语的总体风格三个方面。优秀的解说词应该在这三方面
有所注意、有所创意。
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写作,它没有固定的语体,但必须
接受“语域”的制约。所谓“语域”,是英国
语言学家哈利迪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把(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编校:杨彩霞
“语体”理解为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
贴近心理·抓好由头·写好主体--消息写作的"三部曲"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素君
新闻爱好者
JOURNALISM LOVER2004,""(7)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ahz200407045.aspx
授权使用:国防科技大学(gfkjdx),授权号:d66a3db9-1b57-444b-8be0-9e5500dc952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
×lNWEN
×INWEN
AlHAoZHE
AlHAoZHE
从传播新闻的及
时性方面说,消息无
可争议地是报纸的主
角,这是报纸作为新
贴近心理・抓好由头・写好主体
——消息写作的“三部曲”
口刘素君
的王牌井诞生了》,导语是这样写的:
“11月22日下午4时,石西06水平井的油气柱一下子喷射出20多米远,人
者的朋友前去采
访。这个厂规范化管理的做法十分完
闻纸的特性所决定
的。要使消息在舆论宣传中发挥好的指导作用,一个关键的问
题就是要努力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让
备,且整体效果明
显,很有典型意义。但是,在厂里采访厂领导时,问来问
去总是找不到新闻由头。于是,我们决定到基层看看,结果,在这个厂的一个采油
矿正巧碰上几名采油工在谈论自己当月将会受到怎样的奖励。朋友便询问他们如何知晓,这几名采油工说,厂里管理制度
读者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了解新闻事实,
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企业的法规制度,接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正确的思想观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消息的公众接受度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琢磨读者的心理
们惊叫着转身后撤。‘轰’的一声,油气着火燃烧。顿时。欢呼声、鞭炮声和火焰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井场。”
导语近乎惊心动魄的现场描写,具有一种使人对这篇消息不能不读的吸引力。然后,作者才在稿件的主体部分,介绍了这口井的地质设计、钻探、产油气量等
状况。
很健全,对职工劳动行为的各种奖励都有
明确条文,他们就是据此算出来的。于是
首先,要本着服务群众的态度,仔细研
究读者的心理,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捕捉
一个新闻便出现了。我们以此为由头所写的消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主体要活泼耐读
群众最关心的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及时加以报道。反之,如果对群众普遍
关心的事不关注,不过问,不反映,势必使得消息稿因脱离了群众而变得毫无生机。
其次,写作中要注意在读者的“兴趣
我国当代著名记者穆青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消息就像一个人,导语是人的脑袋,主体是身躯,脑袋精神了,身体再壮实灵巧,就显出活跃劲来了。”应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写成后.主体要回答导语提出的有关问题,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因果关系,并使读者接受消息企图说明的观点,这就要依靠主体部分。主体担负着支撑全篇“躯干”的重任,要想使读者在看完导语后,继续读下去,就要完成好消息主体部分的写作。在消息主体写作上,要力求避免俗套,尽量运用新的手法。如果报道的内
容多,就要凝练一些,并富有文采。
作为记者,谁都希望自己能捕捉到这样“蹦蹦跳跳的活鱼”。但是,由于客观条
件的限制,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一个记者,都不可能把一切新闻统统及时捕捉到
点”上着墨,在稿件中阐述读者最急于知
道的内容,而不是在一些与读者毫不相干
手。不少有价值的事件当你发现时,往往已事过境迁,但是从内容上看,仍有报道
价值。报道时机丧失后怎么办呢?一些记者便运用“最近”、“目前”、“今年以来”、“前不久”等模糊时间的办法,给新闻“保鲜”。其实,这只能给读者以陈旧感,降低他们阅读新闻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善于找由头“引鲜”,便可给“旧闻”赋予新意。对此可以采取两种办法:其一,把工
或者读者不感兴趣的东西上做文章,致使其淹没主题,引起读者厌倦。如,一项重点
工程开工,读者往往最关心的是它对生活的影响,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而对施工中具体成立了什么领导小组、项目组负责指挥协调则没有多少兴趣。
导语要“抓人”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消息的“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往下看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对人们来说十分宝贵。面对新闻媒体所提供
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很多时候甚至一目十行地浏览。
一说到文采,有人就会想到文学作品。好像只有文学作品才可与文采结缘,而消息是与文采毫不沾亲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1997年获中国石油新闻奖的消息《夫妻井旁于国臣光荣入党》之所以引人人胜,感人至深,与其主体写作有
文采是分不开的。1990年全国石油报好
夫下在捕捉事件的新变化上,以“新”带
“旧”。如笔者1994年3月采写消息《齐所
长好事做到底》时,主人公为顾客找到失款的事已过去十来天了。但在我深入采访
后,得知事情又有了新发展:当日,失主来
领了款。我便抓住这个时机,以此为由头,
写出了消息,使新闻事件旧貌换新颜。
另一种补救办法是:寻找事物的有机
这就要求消息导语要写得有诱惑力,要能“抓住人”,让读者一见倾心,最好达到清代李渔所说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程度。
那么,如何写出引人入胜的导语呢?重要的是要找出由头。由头要力求鲜活生
新闻一等奖消息《劳模携家属坐上了主席
台》则巧妙地运用散文风格,在绘声绘色
联系。我们知道,变化着的事物总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着的,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物
的产生,常常会波及和触动周围其他事
的描写中深化了“劳模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的主题,读来让人拍案叫好。自然,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新闻要讲真实性。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讲究消息
的表达艺术、写作美,使其更为群众喜闻
物。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事物上,就有可能找到理想的新闻由头。
中原油田某采油厂规范化管理搞得
动,富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就能一落笔
就吸引住读者。如获1996年石油系统好新闻评选一等奖的消息《我局41年来新
万方数据
彬尚渡姆者2004・7——禽
乐见,也是记者应该追求的。
比较好,为了宣传他们的做法,我同做记
编校:杨彩霞
不给观众留下一点思考、回味的余地。严格地说,那样的大块文章不能算是解说词,只是文章而已。我们不必一味追求解说词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须知,解说词只是整个电视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不能孤立存在,
更不是独立成篇。
总之,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专题片创作
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包括话语的应用范围、话语的适应方式和话语的总体风格三个方面。优秀的解说词应该在这三方面
有所注意、有所创意。
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写作,它没有固定的语体,但必须
接受“语域”的制约。所谓“语域”,是英国
语言学家哈利迪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把(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编校:杨彩霞
“语体”理解为由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不同
贴近心理·抓好由头·写好主体--消息写作的"三部曲"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素君
新闻爱好者
JOURNALISM LOVER2004,""(7)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ahz200407045.aspx
授权使用:国防科技大学(gfkjdx),授权号:d66a3db9-1b57-444b-8be0-9e5500dc952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