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有的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涣散
1.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底子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较为严重的“一高三低”现象,即: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低、致富能力低、科技水平低。这一突出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党性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有的农村党员标杆意识与能力不强、发展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漠等。
②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思想僵固、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等。
③执行力软弱。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基层党支部执行能力软弱,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老百姓当中去。
2.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环节松弛
在底子本来就不牢的情况下,有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在班子建设环节上仍然没有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只开形式化的民主生活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降低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
②开展活动单一化。在上级下拨党员活动经费的后,大多数有条件的支部都组织并开展了支部活动,但支部开展活动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仅限于
四处随便看看、吃吃午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众对党的误解,也疏远了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③党员发展不优化。农村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时候“人治”大于“法治”;在吸纳新党员环节也体现得尤为明显。多数时候不是因为这个年轻人思想发展多成熟,对党的认识多深入;而仅仅是因为他爷爷或伯伯跟村支书关系还可以,在前辈的推荐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组织的一份子。而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新吸纳党员良莠不齐。
(二)基层党建工作抓落实不够
1.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当成副业来抓。
由于很多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认为党建工作就是开开会、学学文件、写写材料而已,导致党建工作多被当成副业来抓,未落到实处。
2.党建工作不务实,当成“材料党建”来完成。
有的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建工作的落实,一到检查时,便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导致基层党建工作一直停留在“材料党建”的层面上,未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
3.基层党务知识不足。
主要是有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务知识的缺乏。一般村支书年龄都在50岁上下,文化程度不高、学习性不强,对党务知识了解仅限于开会时听来的、兄弟支部问来的。有的村支部书记甚至连基本的入党程序和其中一些关键环节都不了解。这就造成农村入党程序比很多高校简单;既不需要交思想汇报,也无需先成为积极分子,直接转为预备党员。这也就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将入党申请书递交到村党支部;而支部对其本人的了解又不够深入,
如无法考察其入党动机、不了解平时表现和思想情况等问题的出现。
4.平时党务工作不勤。
一方面,有的乡镇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导致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没有上级的重视,到村一级自然是草草了事。另一方面,有的乡镇对党建工作平时督促少、到基层调研少,导致党建工作平时没做多少,到检查胡抓材料、东平西凑,很多工作未落到实处。党群关系未得到很好的维护,群众跟党的距离越走越远。
农村党组织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有的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涣散
1.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底子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较为严重的“一高三低”现象,即: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低、致富能力低、科技水平低。这一突出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党性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有的农村党员标杆意识与能力不强、发展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漠等。
②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思想僵固、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等。
③执行力软弱。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基层党支部执行能力软弱,不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老百姓当中去。
2.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环节松弛
在底子本来就不牢的情况下,有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在班子建设环节上仍然没有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只开形式化的民主生活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降低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
②开展活动单一化。在上级下拨党员活动经费的后,大多数有条件的支部都组织并开展了支部活动,但支部开展活动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仅限于
四处随便看看、吃吃午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群众对党的误解,也疏远了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③党员发展不优化。农村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时候“人治”大于“法治”;在吸纳新党员环节也体现得尤为明显。多数时候不是因为这个年轻人思想发展多成熟,对党的认识多深入;而仅仅是因为他爷爷或伯伯跟村支书关系还可以,在前辈的推荐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组织的一份子。而由此导致的结果便是:新吸纳党员良莠不齐。
(二)基层党建工作抓落实不够
1.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当成副业来抓。
由于很多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认为党建工作就是开开会、学学文件、写写材料而已,导致党建工作多被当成副业来抓,未落到实处。
2.党建工作不务实,当成“材料党建”来完成。
有的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建工作的落实,一到检查时,便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导致基层党建工作一直停留在“材料党建”的层面上,未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
3.基层党务知识不足。
主要是有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务知识的缺乏。一般村支书年龄都在50岁上下,文化程度不高、学习性不强,对党务知识了解仅限于开会时听来的、兄弟支部问来的。有的村支部书记甚至连基本的入党程序和其中一些关键环节都不了解。这就造成农村入党程序比很多高校简单;既不需要交思想汇报,也无需先成为积极分子,直接转为预备党员。这也就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将入党申请书递交到村党支部;而支部对其本人的了解又不够深入,
如无法考察其入党动机、不了解平时表现和思想情况等问题的出现。
4.平时党务工作不勤。
一方面,有的乡镇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够,导致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没有上级的重视,到村一级自然是草草了事。另一方面,有的乡镇对党建工作平时督促少、到基层调研少,导致党建工作平时没做多少,到检查胡抓材料、东平西凑,很多工作未落到实处。党群关系未得到很好的维护,群众跟党的距离越走越远。